明代洪武官窯青花龍鳳紋三足爐

明洪武青花龍鳳紋爐爐高37.5厘米,口徑27.5厘米。爐為鼎式,直口,短頸,鼓腹,下承以三獸足,器兩側置對稱朝天耳。通體青花裝飾,口沿繪纏枝靈芝紋,頸部為古錢紋,腹部為龍鳳紋,輔以雲紋,足繪鳳爪紋,耳部繪纏枝蓮和卷草紋。爐內施白釉,施釉不均勻,胎體厚重,有窯裂現象,釉質肥潤。青花發色灰暗,有結晶斑點。紋飾繪製生動,筆力遒勁,豪放生動,蒼龍矯健,飛鳳輕盈,為明代洪武時期的官窯製品。

明洪武青花龍鳳紋爐爐高37.5厘米,口徑27.5厘米。爐為鼎式,直口,短頸,鼓腹,下承以三獸足,器兩側置對稱朝天耳。通體青花裝飾,口沿繪纏枝靈芝紋,頸部為古錢紋,腹部為龍鳳紋,輔以雲紋,足繪鳳爪紋,耳部繪纏枝蓮和卷草紋。爐內施白釉,施釉不均勻,胎體厚重,有窯裂現象,釉質肥潤。青花發色灰暗,有結晶斑點。紋飾繪製生動,筆力遒勁,豪放生動,蒼龍矯健,飛鳳輕盈,為明代洪武時期的官窯製品。
青花瓷是以天然鈷料為呈色劑的釉下彩繪瓷,是白地藍花瓷的專稱。在潔白光潤的釉面下,呈現出幽靚典雅的色彩,青白相映,極富藝術魅力。青花自唐代問世以來,經曆元、明、清,至今仍盛燒不衰。
青花瓷始燒於唐代,江蘇揚州唐城出土的青花瓷為中國發現最早的青花製品,有枕片、碗等,經科學測試後,確定為唐代鞏縣窯的製品。香港馮平山博物館藏有唐青花瓷釒復。
元代是青花瓷燒造技術成熟時期,造型豐富,裝飾紋樣繁多,青花選用國產、進口料,高鐵低錳的進口料,青花發色深艷,國產料高錳低鐵,發色淡淺灰暗。造型有碗、盤、盞、高足杯、、瓶、罐、玉壺春瓶、執壺等。明清時期,景德鎮青花瓷成為中國瓷器生產的主流產品,深受人們喜愛。
明代洪武二年在景德鎮設立御窯廠燒制官窯產品,清藍浦《景德鎮陶錄》記明洪武二年:“就鎮之珠山設御窯廠,置官監督,燒造解京”。洪武時期燒造有青花、釉里紅瓷等,青花器較釉里紅瓷少見。
一、 洪武青花瓷的特點
洪武官窯青花瓷承前啟後繼承元代傳統下啟永宣以古樸粗獷、氣勢雄渾為主要特徵同時也顯示趨於簡練、紋飾圖案向文人畫文雅韻致方向發展.
青花用料:據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測試結果,洪武官窯青花鈷料與元代青花鈷料所含成分相同,都為波斯引入的,為高鐵低錳的青料。但其呈色不同於典型元代至正型青花的青翠艷麗,也與典型的永樂、宣德時期進口“蘇麻離”青花的濃艷色澤有別。一類青花發色淺淡泛灰,少有暈散,鈷料中含有較高的錳,較大黑色斑狀深入胎骨,有凹凸之感。另一類呈現清新明快的淡藍色,色調穩定,不暈散。
胎釉特徵:洪武青花瓷胎質呈白色或灰白色,胎體較為厚重,較永宣器質地粗松。釉白中閃青,釉質肥潤,施釉不均,有窯裂和縮釉現象,有些器物翹扁變形等。除玉壺春瓶、執壺及口徑20厘米左右的大碗外底多刷白釉漿,薄處泛黃、厚處泛青或乳白色,其餘器物多為砂底,呈赫紅色,外底常見明顯的刷紋。
造型特點:洪武青花器物造型不如元代青花瓷豐富,有碗、盤、盞托、玉壺春瓶、執壺、蓋罐、爐、石榴尊等。造型繼承了元代大氣磅礴之風,更顯粗獷拙實,洪武青花大件器物尺寸超過元代器,如盤類,元代盤徑多在30~40厘米,超過45厘米的較為少見,而洪武盤口徑超過45厘米的較多,有的達到59厘米。罐類,元代器高度多在30厘米左右,而洪武罐一般高度在40厘米左右。1961年北京德勝門外出土的洪武青花花卉紋瓜枝蓋罐通高達65.5厘米。碗類有的口徑達41厘米。洪武官窯器大件器物較多,氣勢宏大,反映出洪武官窯在器物成型、燒造技藝的成熟。
裝飾紋飾:洪武青花與同時期釉里紅瓷裝飾花紋相同,不及元代青花裝飾紋樣豐富,多為植物花卉紋。花卉有菊花、牡丹、蓮花、石榴花、靈芝、四季花、松竹梅、竹石芭蕉紋等。花卉多以折枝、纏枝、串枝形式表現。此外還有雲龍、翼龍、龍鳳、鵲鳥等,而元青花常見的人物故事圖、瑞獸圖不見。
紋飾特點:洪武青花瓷與元代青花瓷紋飾有所不同。洪武青花瓷花卉紋一改元代大花大葉,花卉紋明顯縮小,呈大花小葉狀。菊花紋最為常見,形狀呈扁圓形,花瓣留有白邊。牡丹、蓮花的葉子不像元代的飽滿,蓮花紋呈螺絲狀,而元代的蓮花紋多呈葫蘆狀。元代牡丹葉子肥厚規矩,洪武時呈細瘦狀。元代蓮瓣紋多每瓣分開,各自獨立的。洪武器多蓮瓣相連,且雙色描繪邊線,而不填色的白描畫法。元代蕉葉紋多雙勾填色,洪武多蕉葉中莖雙勾後不填色,形成中莖留白。回紋多一正一反的二方連續形式,繪製工整,元代多繪製草率。洪武龍紋出現五爪,一般為三爪,四爪為多,龍紋不如元代兇猛威武。雲紋呈“品”字形排列。
裝飾技法:洪武青花瓷以繪製為主,輔以堆貼工藝。洪武青花瓷紋飾繪製布局疏朗,簡練流暢,畫法工整,趨於工細,紋樣有清秀之感。改變了元代多層次布局,紋飾繁縟的特點,留有較多白地。繪製不如元代青花瓷生動有力。
二、洪武青花龍鳳紋爐的特徵
紋飾特徵:紋飾是瓷器表面的裝飾花紋或圖案,是瓷器構成的重要部分,也是美化瓷器的主要手段之一。同時它隨著瓷器的生產而發生,並隨著瓷器製作工藝的發展而發展,由於時代的不同,民族和地域的不同,審美的不同,裝飾題材和繪製技法也不同,瓷器的紋飾必然帶有鮮明的特徵,故紋飾的鑑定是古代瓷器鑑定的重要方面之一。
明清時期是我國瓷器生產的鼎盛時期,不僅種類繁多,製作精美,而且裝飾的紋飾非常豐富,可分為植物紋、花卉紋、瑞獸紋、人物故事、吉祥圖案等,而龍鳳紋是明清時期最具代表性的紋飾之一。龍鳳相擁,寓有吉祥,象徵高貴華麗和喜慶幸運。龍鳳紋始見於宋代,明清時期官窯器十分流行,有鮮明的時代風格。
傳說龍能識寶,能興雲作雨,能降妖伏魔,是利萬物的神異動物。它是英勇、威武和尊貴的象徵,在封建帝制時代,成為皇帝的象徵。《本草綱目》記載龍:“形有九似:頭似蛇,角似鹿,眼似鬼,耳似牛,頸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背有八十一鱗,具九九陽數,口旁有須髯,頜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鱗,頭上有博山”。
龍紋是瓷器常見的裝飾紋樣之一,唐代、五代的越窯瓷器已經出現,有刻劃、凸雕龍紋。宋代的官窯、定窯、耀州窯、龍泉窯、景德鎮窯等也有龍紋裝飾,裝飾技法有刻劃、印花、凸雕等。元代景德鎮窯青白釉瓷、卵白釉瓷及青花瓷大量出現龍紋裝飾,到明清時期,龍紋作為皇族的象徵,歷朝都有,為御用瓷器中最具代表性的典型紋飾。
明代的龍紋多種多樣,有雲龍、海水龍、穿花龍、趕珠龍、團龍、螭龍等,另有龍鳳呈祥、魚龍變幻等。
元代龍紋身細長,頭部趨於扁長,雙眉如火焰狀,雙目雖小但有神采,龍角形如鹿角伸向腦後,龍頸細長而彎曲,須、發、肘毛揮灑飄揚,肘毛呈火焰狀,背鰭整齊密布,龍鱗多呈魚鱗狀。尾有蛇尾、火焰狀尾兩種,三爪鋒利,爪長而內彎,三、四爪居多,也有五爪。雲龍紋所繪云為蝌蚪狀,勾邊填色,筆意生動。元代龍紋有兇猛威武之氣勢。
青花爐所繪龍紋與上海博物館收藏的洪武釉里紅雲龍紋獸首銜環耳瓶,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館收藏的洪武釉里紅雲龍紋獸首銜環耳瓶的龍紋相同,也與1964年南京明故宮玉帶河遺址出土的明洪武礬紅彩雲龍紋盤殘片龍紋相似。
洪武時期龍紋對元代繼承較多,但沒有元代的矯健兇猛,小頭,長身,細頸,頭部出現平直後掠的披髮或豎發,鱗呈小弧形或填色留邊,龍身較粗壯,多五爪龍,也有三爪,四爪龍。背鰭呈參差狀,高矮不一,肘毛如飄帶,多為三根,雲紋呈風帶如意狀或是禮花形。
永樂時期龍紋,頭變大,龍體渾圓,雙目圓睜,嘴巴較長,張口吐舌,鱗片飽滿,龍角較短,龍爪犀利,有三爪、五爪。上嘴唇向上翻卷,龍發或豎或披,或向後飄動,肘毛較元代多且粗,爪呈圓環形,雲紋呈如意飄帶狀。龍紋有矯健兇猛之勢,繪製筆嫻熟奔放。
鳳相傳為“出於東方君子之國”的群鳥之長,《爾雅》記有鳳:“雞頭,蛇頸,燕頜,龜背,魚尾,彩色,高六尺許”。雄為鳳,雌為凰,雄雌同飛,相和而鳴。鳳被視為神鳥,鳳鳴之音是和平美好的徵兆。封建帝制時代,鳳是帝後的象徵。
鳳紋在三國兩晉時出現在瓷器上,宋元時期已趨於成熟,有印花、刻劃、彩繪裝飾,有雙鳳、雲鳳、鳳穿花紋等形式。
元代鳳紋頭似鸚鵡,細羽毛呈魚鱗狀,羽尾一至五條不等。洪武鳳紋頭部變長,長頸,形體較大,尾部呈火焰狀。永樂鳳紋(圖七)比洪武鳳紋清秀,鳳首扁長,鳳目細長,鳳頸較短,線條流暢,動感強烈。
造型特徵:爐為古代陶瓷器的典型器物,用作焚香或陳設之用。陶爐流行於漢代,多為冥器。瓷爐始見於三國時期,五代、宋代流行,元明清時期燒造較多。造型多仿古代青銅器形制,有鼎式爐、鬲式爐、鼓釘爐、魚耳爐、五足爐、弦紋爐等。
元代景德鎮窯三足爐有青白瓷、青花製品。元代青花梅花紋三足爐(圖八),高10厘米,腹徑9.4厘米。造型小巧玲瓏,器身呈鬲式,束頸,雙耳較短,耳上端與口沿相連,三柱足。
洪武三足爐有青花、釉里紅製品,洪武三足爐迄今僅見有三件,除本館收藏的洪武青花爐(圖一)外,台灣故宮博物院藏有洪武釉里紅纏枝花卉紋三足爐①,廣東省博物館珍藏的洪武青花雲龍紋三足爐(殘)②。洪武青花三足爐,比元代器增大,雙耳變長,短直頸,鼓腹,耳與腹部相連有小耳為飾,三足呈獸足狀。胎體厚重,修胎不規整。
永樂三足爐有青花、白釉、釉里紅製品。永樂青花海水紋三足爐通高60厘米,口徑39厘米,腹徑48.4厘米。1994年景德鎮珠山明代御窯廠出土。此爐形制以洪武器為宗,但造型比洪武器端莊雋秀,已無洪武器笨拙之感,修胎精細。頸部飾以鼓釘紋,S形耳彎曲優雅,耳與腹部相連處飾以朵雲狀雕件。此爐與青海博物館藏“大明永樂年制”款銅爐造型相似。永樂青花海水紋三足爐故宮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各珍藏一件。此爐形制高大,青料選用“蘇麻離”料繪製,色澤濃艷,紋飾精美,繪製精工,氣勢磅礴,為永樂時期青花瓷中的珍品。永樂以後,景德鎮窯三足爐多以此器這宗,並成為傳統造型。
通過以上元代、明代洪武、永樂時期三足爐的造型,以及所繪龍鳳紋的比較,不難看出它們的淵源關係,以及發展和演變,展現出洪武瓷器上承元代,下啟永樂承前啟後的藝術風格。
洪武青花爐,形制較大,製作工藝複雜,紋飾精緻,反映出明初洪武官窯的燒制水平,為洪武官窯罕見之器。
注釋:
①《宋元瓷器特展目錄》,國立故宮博物院印行,圖版20。
②耿寶昌《明清瓷器鑑定》,紫禁城出版社出版,1993年,圖9。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