茜草屬

茜草屬

茜草屬,多年生草本植物。茜草科,60餘種,分布於歐洲、亞洲、南非和美洲,我國約12種,各省均有分布。

基本信息

概述

屬中文名:茜草屬

屬拼音名:qiancaoshu

屬拉丁名:Rubia

中國植物志:71(2):287

形態特徵

多年生攀援草本。莖四棱形,有的沿棱有倒刺。葉4片輪生,其中1對較大而具長柄,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2.5~6cm或更長,寬1~3cm或更寬;葉緣和背脈有源小倒刺。聚傘花序頂生或腋生;花小,萼齒不明顯,花冠綠色或白色,5裂,有緣毛。果肉質,小形,熟時紫黑色。花果期9~10月。

生於山坡岩石旁或溝邊草叢中。主產安徽北、陝西河南山東

採制春、秋季採挖,除去泥沙,曬乾。

性狀特徵

特點

根莖呈不規則結節狀,上側有莖基,下側叢生粗細不等的根。根呈圓柱子形,波狀彎曲,長工10~25cm,直徑0.2~1cm,表面紅棕色或暗棕色,具細縱紋及少數細根痕。質脆,斷面平坦,皮部紫紅色,木部淺黃紅色。氣微。味微苦。

所有物種

柄花茜草
長葉茜草

茜草屬所有物種柄花茜草長葉茜草 翅莖茜草川滇茜草 大葉茜草東南茜草 對葉茜草多花茜草多脈茜草峨眉茜草梵茜草 高原茜草鉤毛茜草黑花茜草紅花茜草厚柄茜草金劍草闊瓣茜草鐮葉茜草林生茜草柳葉茜草卵葉茜草卵葉茜草(原變種)毛果茜草膜葉茜草淺色茜草茜草茜草屬染色茜草沙生茜草山東茜草少花茜草絲梗茜草四葉茜草無毛大砧草西藏茜草纖梗茜草小葉茜草中國茜草中國茜草(原變種)紫參 [1]

翅莖茜草
川滇茜草
大葉茜草
東南茜草
對葉茜草
多花茜草
多脈茜草
峨眉茜草
梵茜草
高原茜草
毛茜
黑花茜草
紅花茜草
厚柄茜草
金劍草
闊瓣茜草
鐮葉茜草
林生茜草
柳葉茜草
卵葉茜草
卵葉茜草(原變種)
毛果茜草
膜葉茜草
淺色茜草
茜草
茜草屬
染色茜草
沙生茜草
山東茜草
少花茜草
絲梗茜草
四葉茜草
無毛大砧草
西藏茜草
纖梗茜草
小葉茜草
中國茜草
中國茜草(原變種)
紫參

性狀鑑別

(1)本品根橫切面:木栓細胞6~12列,含棕色物。皮層薄壁細胞有的含紅棕色顆粒。韌皮部細胞較小。形成層不甚明顯。木質部占根的主要部分,全部木化,射線不明顯。薄壁細胞含草酸鈣針晶束。

茜草屬茜草屬

(2)取本品粉末0.2g,加乙醚5ml,振搖數分鐘,濾過。濾液加氫氧化鈉試液1ml,振搖,靜置使分層,水層顯紅色;醚層無色,置紫外光燈(365nm)下觀察,顯天藍色螢光。

(3)取本品粉末0.5g,置錐形瓶中,加甲醇10ml,超聲處理30分鐘,濾過,濾液濃縮至約1ml,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茜草屬對照藥材0.5g,同法製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大葉茜草屬素對照品,加甲醇製成每1ml含2.5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於同一以羧甲基纖維素鈉為黏合劑的矽膠G薄層板上,以石油醚(60~90℃)-丙酮(4: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和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螢光斑點。

含量測定

照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用十八烷基矽烷鍵合矽膠為填充劑;甲醇-水-四氫呋喃(310:90:3)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250nm。理論板數按大葉茜草屬素峰計算應不低於4000。對照品溶液的製備精密稱取大葉茜草屬素對照品適量,加甲醇製成每1ml含80μg的溶液,即得。供試品溶液的製備取本品粉末約0.2g,精密稱定,置具塞錐形瓶中,精密加甲醇25ml,稱定重量,浸泡過夜,超聲處理30分鐘,放冷,再稱定重量,用甲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取續濾液,即得。測定法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5μ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本品按乾燥計算,含大葉茜草屬素(C17H15O4)不得少於0.40%。

【性味歸經】苦,寒。歸肝經。

茜草屬茜草屬

【功能主治】涼血,止血,祛瘀,通經,鎮咳,祛痰。用於吐血,衄血,崩漏,外傷出血,經閉瘀阻,關節痹痛,跌扑腫痛。現代醫學臨床研究:可以治療出血性疾患,慢性氣管炎,慢性腹瀉,風濕性關節炎,治療軟組織損傷,治療白細胞減少症。

【用法用量】6~9g。

【染料作用】茜草屬是一種天然的植物染料,自古有之。染料使用部位:根(含蒽酮類、紫茜素、茜素等)。

化學成分

根含多種羥基蒽醌衍生物,如茜草屬素(alizarin)、異茜草屬素(purpuro-xanthin)、羥基茜草屬素(purpurin)、偽羥基茜草屬素(pseudopurpurin)、茜草屬酸(munjistin)、茜草屬甙(rubia,ruberythricacid)、大黃素甲醚等,又分離得升白活性成分茜草屬萘酸甙Ⅰ及Ⅱ,其甙元為茜草屬萘酸。
性味性寒,味苦。
【英文名】RADIXRUBIAE

【來源】本品為茜草屬科植物茜草屬RubiacordifoliaL.的乾燥根及根莖。春、秋二季採挖,除去泥沙,乾燥。

【製法】
茜草屬: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厚片或段,乾燥。
茜草屬炭:取茜草屬片或段,照炒炭法炒至表面焦黑色。

茜草屬茜草屬

【性狀】本品根莖呈結節狀,叢生粗細不等的根。根呈圓柱形,略彎曲,長10~25cm,直徑0.2~1cm;表面紅棕色或暗棕色,具細縱皺紋及少數細根痕;皮部脫落處呈黃紅色。質脆,易折斷,斷面平坦皮部狹,紫紅色,木部寬廣,淺黃紅色,導管孔多數。無臭,味微苦,久嚼刺舌

中藥化學成分

1.茜草屬根含蒽醌衍生物:茜草屬素(alizarin),羥基茜草屬素(purpurin),異茜草屬素(purpuroxanthine,xanthopurpurin),1-羥基-2-甲基蒽醌(1-hydrox-2-methy1anthraquinone),1,4二羥基-6-甲基蒽醌(1,4-dihydroxy-6-methylanthraquinone),去甲虎刺醛(nordamnacanta1),大黃素甲醚(physcion),1-羥基2-甲氧基蒽醌(1-hydroxy-2-methoxyanthraquinone),1,4二羥基2-甲基-5-(或8)-甲氧基蒽醌[1,4-dihvdroxy-2-methyl-5(or8)-methoxyanthraquinone〕,1,3-二甲氧基-2-梭基蒽醌(1,3-dimethoxy-2-carboxyanthraquinone),1,3-二羥基-2-甲基蒽醌(1,3-dihydroxy-2-methylanthraquinone,rubiadin),1,3-二羥基-2-乙氧基甲基蒽醌(1,3-hydroxy-2-ethoxymethylanthraquinone),2-甲基-1,3,6.三羥基蒽醌(2-methyl-1,3,6-trihydroxyanthraquinone),1,4-二羥基-2-乙氧基羰基蒽醌(1,4-dihydroxy-2-carboethoxyanthraquinone),1-羥基-2-羧基-3-甲氧基蒽醌(1-hydroxy-2-carboxy-3-methoxyanthraquinone),1-羥基-2-甲基-6(或7)-甲氧基蒽醌[1-hydroxy-2-methyl-6(or7)-methoxyanthraquinone],1,3-二羥基-2-甲氧基甲基蒽醌(1,3-dihydroxy2-methoxymethylanthraquinone),1-甲氧基-2-甲氧基甲基-3-羥基蒽醌(1-methox-2-methoxymethyl-3-hydroxyanthraquinone),4-羥基-2-羧基蒽醌(4-hydroxy-2-carbexyanthraquinone),1,4-二羥基-2-羥甲基蒽醌(1,4-dihydrox-2-hydroxymethylanthraquinone),1-羥基-2-羥甲基蒽醌(1-hydroxy-2-hydroxymethylanthraqui-none),3-甲酯基-1-羥基蒽醌(3-carbomethoxy-1-hydroxyan-thraquinone),1,4-羥基-2-甲基蒽醌(1,4-dihydrox-2-methy-lanthraquinone),烏楠醌(tectoquinone)1,2-二羥基蒽醌-2-O-β-D-木糖(1→6)-β-D-葡萄糖甙[1,2-dihydroxyanthraquinone-2-O-β-D-xylosyl(1→6)-β-D-glucoside,ruberythricacid],1,3,6-三羥基-2-甲基蒽醌-3-0-(6'-O-乙醯基)-α-鼠李糖-(1→2)-β-葡萄糖甙[1,3,6-trihydroxy-2-methylanthraquinone-3-0-(6'-O-acetyl)-α-rhamncoyl-(1→2)-β-glucoside],1,3,6-三羥基-甲基蒽醌-3-O-α-鼠李洛(1→2)-β-葡萄糖甙甙[1,3,6trihydrox-2-methylanthraquinone-3-O-α-rhamnosyl-(1→2)-β-glucoside],1,3-二羥基-2-羥甲基蒽醌-3-O-木糖(1→6)-葡萄糖甙[1,3-dihydroxy-2-hy-droxymethylanthraquinone-3-O-xylosyl(1→6)-glucoside,lucidinprimevoroside],1-乙醯氧基-6-羥基-2-甲基蒽醌-3-O-α-鼠李糖(1→4)-α-葡萄糖甙[1-acetoxyihydroxy-2-methylanthraquinone3-O-α-rhamnosyl(1→4)-α-glucoside],1,3,6-三羥基-2-甲基蒽醌-3-O-(6'-O-乙醯基)-β-D-葡萄糖甙[1,3,6-trihydroxy-2-methylanthraquinone-3-O-(6'-O-aceiyl)-β-D-g1ucoside],1,3,6三羥基-2-甲基蒽醌-3-O-(3'-乙醯基)-α-鼠李糖(1→2),葡萄糖甙[1,3,6-trihydroxy-2-methylanthraquinone-3-O-(3'-O-acetyl)-α-rham-nosyl(1→2)glucoside]及異茜草屬素-3-O-β-D-葡萄糖甙(xanthop-urpurin-3-0-β-D-glucoside)。

2.萘醌衍生物:大葉茜草屬素(mollu-gin,rubimaillin),2-氨基甲醯基-3-甲氧基-1,4-萘醌(2-car-bamoyl-3-methoxy-1,4-naphthoquinone),2-氨基甲醯基-3-羥基-1,4-萘醌(2-carbamoyL-3-hydroxy-1,4-naphthoquinone),去氫-α-拉杷醌(dehydro-α-lapachone),呋喃大葉茜草屬素(furomol1ugin),二氫大葉茜草屬素(dihvdromollugin),茜草屬內酯(rubi1ac-tone),2'-甲氧基大葉茜草屬素(2'-methoxymollugin),2'-羥基大葉茜草屬素(2'-hydroxymollugin),1-甲氧基-2'-羥基二氫大葉茜草屬素(1'-methoxy-2'-hydroxydihydromollugin),1',2'-二羥基二氫大葉茜草屬素(1',2'-dihydroxydihydromollugin),2-梭甲基-3-異戊烯基-2,3-環氧-1,4-萘醌(2-carboxymethyL-3-prenyl-2,3-epoxy-1,4-naphthpeuinone),鉤毛茜草屬聚萘醌(rubioncolin)。

茜草屬茜草屬

3.萘氫醌衍生物:2-甲酯基-3-異戊烯基-1,4-萘氫醌-雙-β-D-葡萄糖甙(2carbomeiboxy-3-prenyl-1,4-naphthohydroqunone-di-β-D-glucoside),3-甲酯基-2-(3'-羥基)-異戊基-1,4-萘氫醌-1-0-β-D-葡萄糖甙[3-carbomethoxy-2-(3'-hydroxy)-isopentyl-1,4-naphthohydroquinone1-O-β-D-glucoside]等。具抗癌作用的環己肽:RA(rubiaakane)-Ⅰ、Ⅱ、Ⅲ、Ⅳ[14]、Ⅴ、Ⅶ[15]、Ⅵ、Ⅷ[16]、Ⅸ、Ⅹ^[17]、Ⅺ、Ⅻ、ⅩⅢ、ⅩⅣ[18]、ⅩⅤ、ⅩⅥ[19]。

4.三萜化合物:黑果茜草屬萜(ru-biprasin)A、B,茜草屬阿波醇(rubiarbenol)D,齊墩果酸乙酸酯(oleanolicacidacetate),齊墩果醛乙酸酯(oleanolicaldehvdeac-etate);其他:6-甲氧基都桷子甙酸(6-methoxygenipeidicacid)東茛菪素(scopo1eto1,scopo1etin),脂肪酸(fattyacids),β-谷甾醇(β-siiosterol)及胡蘿蔔甙(daucOsterol)等。

5.另有報導茜草屬尚含1.3,6-三羥基-2-甲基蒽醌-3-0-木糖(1→2)-(6'-0-乙醯基)-葡萄糖甙[1,3,6-trihydroxy-2-methylan-thraquinOnes-3-0-xylosyl(l→2)-(6'-0-acetyl)-glucoside〕,茜草屬萜三醇(rubiatriol),及右鏇-異落葉松脂醇(iso1ariciresin-ol)。
功效涼血止血;活血化瘀

臨床運用

用於血熱妄行之多種出血證。茜草屬性寒入血分,能涼血止血,且能化瘀。凡血熱妄行之出血證均可選用,兼瘀者尤宜。治血熱咯血、吐血、衄血、尿血等證,輕者單用,重者可配小薊、白茅根、山梔子等,以增強涼血止血之功,方如《十藥神書》十灰散。治大腸蘊熱之腸風便血,常配黃芩、地榆、槐角等藥,以清腸涼血止血。治血熱崩漏,常配生地、生蒲黃、側柏葉等藥,以涼血止崩;若氣虛不攝,沖任虛損,漏下不止者,再配炙黃芪、山萸肉、烏賊骨等藥,以補氣攝血,收澀固脫。用於瘀血經閉,產後瘀阻腹痛,跌打損傷腫痛,兼熱者尤宜,因茜草屬有活血法瘀之功且能涼血。治瘀血經閉,可單用,或配丹參、赤芍、當歸等藥同用,則可增強活血通經作用;若為血枯兼瘀之經閉,又當配製首烏、熟地黃、川芎等,以養血活血通經。治產後瘀阻腹痛,屬熱者,常配敗醬草、紅藤、赤芍等藥,以清熱化瘀止痛;屬寒滯者,常配當歸、川芎、炮姜等藥,以散寒暖宮、化瘀止痛;兼氣虛血虧者,常配炙黃蔑、人參、當歸等藥,以補虛化瘀。治跌打損傷瘀腫,常配紅花、川斷、骨碎補等藥,以活血消腫療傷。用於風濕痹痛。茜草屬活血通經,故亦治風濕痹痛,若屬熱痹者,常配忍冬藤、絡石藤、秦艾等藥,以清熱通絡止痛;屬風寒濕痹者,又當與川烏、獨活、海風藤等同用,以祛風除濕、散寒通痹。用於黃疸。茜草屬涼血清瘀熱而退黃,用治濕熱黃疸,可配茵陳山梔大黃等藥,以清熱涼血,利濕退黃。用於瘡癰,痔腫。茜草屬能涼血化瘀以消散瘡癰,治熱毒瘡瘍或乳癰,常配蒲公英、銀花、地丁等藥;治痔瘡腫痛,常配大黃、虎杖、地榆等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15g;或入丸、散;或浸酒。

出處《中華本草

茜草屬茜草屬

摘錄《中國藥典

營養知識

茜草屬知識介紹:
茜草屬為茜草科植物茜草屬的根及根莖。南北各地均產。春、秋兩季均可採挖,去掉莖苗,洗淨曬乾,生用或炒用。
茜草屬根莖呈結節狀,下面著生多條細長根。根圓柱形,長10至30厘米,直徑0.1至0.5厘米。表面紅棕色,有細皺紋及根痕,皮部脫落處呈黃紅色,質脆易斷,斷面平坦,皮部狹,紫紅色,木部寬廣,淺紅色,有眾多細孔(導管孔),氣微,味微苦。以根條均勻,色紅棕者為佳。
茜草屬補充信息:
根據炮製方法的不同分為茜草屬、茜草屬炭,炮製後貯乾燥容器內,置通風乾燥處。
茜草屬適合人群:
脾胃虛寒及無瘀滯者慎服。
茜草屬食療作用:
茜草屬味苦,性寒,歸心、肝經,入血分,能散能斂,可升可降;

茜草屬茜草屬

具有涼血止血,活血祛瘀,清熱解毒的功效;

主治血熱咯血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經閉,產後瘀血腹痛,跌打損傷,風濕痹痛,黃疸,瘡癰痔漏,蟲蛇咬傷。
茜草屬做法指導:
1、凡血熱所致咯血、吐血、衄血、尿血者,可與大小薊、白茅根、梔子、牡丹皮等配伍,以增強涼血止血之功;

2、凡瘀血經閉者,可與蒲黃、赤芍、紅花、當歸等配伍,以增強活血通經作用;

3、凡熱郁心胸,心中煩熱者,可與梔子、黃連配伍,以增強清心瀉火之功。

茜草亞科植物

茜草亞科植物的子房每室有1顆胚珠。 本亞科約有13族、146屬、6307種, 分布於全世界的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地區,尤以熱帶地區為多。中國約有11族、40屬、304種,全國均有分布。
糙葉豐花草
厚梗染木樹
多花大沙葉
九節族
浙皖虎刺
羅浮粗葉木(原變種)
蔣英木
石核木
少花茜草(變種)
卵葉茜草(原變種)
海岸桐族
海南虎刺
泡果茜草
長萼粗葉木(原變種)
丁茜族
柳葉虎刺
台灣虎刺
鈕扣草族
斜基粗葉木(原變種)
多花三角瓣花(亞種)
紅果薄柱草
黑果薄柱草
四蕊三角瓣花(原亞種)
林生粗葉木(變種)
豬肚木
魚骨木(原變種)
管花(原變種)
南山花(原亞種)
魚骨木屬
長葉彎管花(變種)
虎克粗葉木(原變種)
紅芽大戟族
墨苜蓿屬
紅芽大戟屬
南山花屬
茜草族
二萼豐花草
瓊島染木樹
梗花粗葉木(原亞種)
粗梗粗葉木(亞種)
大粒咖啡
粗葉木屬
石核木屬
小粒咖啡
雲南鉤毛草
四川虎刺
長柱草屬
庫茲粗葉木(變種)
硬毛粗葉木(變種)
泡果茜草屬
寬昭粗葉木(變種)
睫毛粗葉木(變種)
藍花車葉草
雲南染木樹
無毛大砧草(變種)
中國茜草(原變種)
白馬骨屬
蔓虎刺屬
鉤毛草屬
海南染木樹
光萼大沙葉(變型)
大沙葉(原變型)
毛葉九節(變種)
貴州紅芽大戟
倒卵葉魚骨木(變種)
海岸桐
雞矢藤族
瓊梅屬
長柱山丹屬
龍船花屬
蓋裂果
墨苜蓿
豐花草
山東豐花草
白馬骨族
雙角草
雙角草屬
魚骨木族
頭九節屬
西南虎刺
虎刺
巴戟天族
絨毛大沙葉
虎刺組
島虎刺組
四蕊三角瓣花
海南三角瓣花(亞種)
狹葉咖啡
長葉穴果木
海茜樹
虎刺屬
咖啡族
穴果木屬
曲毛日本粗葉木(變種)
日本粗葉木(原變種)
毛枝粗葉木(變種)
寬葉日本粗葉木(變種)
欖綠粗葉木(變種)
尖峰粗葉木(變種)
車葉草屬
海茜樹屬
拉拉藤屬
長柱花
對葉車葉草
咖啡屬
毛茶
蔓虎刺
薄柱草
大葉魚骨木
魚骨木
瓊梅
蓋裂果屬
剛果咖啡
闊葉豐花草
短刺虎刺
大卵葉虎刺
雲桂虎刺
廣西虎刺
南山花
穴果木
巴戟天屬
丁茜
九節(原變種)
愛地草
頭九節
彎管花
丁茜屬
九節屬
蔣英木屬
愛地草屬
彎管花屬
香港大沙葉
汕頭大沙葉
糙葉大沙葉
紅芽大戟
海岸桐屬
中粒咖啡
薄柱草屬
毛茶屬
豐花草屬
染木樹
染木樹屬
大沙葉
長柱山丹
大沙葉屬
茜草屬
六月雪
紅大戟

茜草屬,茜草科植物

Rubia L. 茜草屬,茜草科,60餘種,分布於歐洲、亞洲、南非和美洲,我國約12種,各省均有分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