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眼鯡

脂眼鯡

脂眼鯡形狀體延長而側扁,腹部略圓,具棱鱗,16 11個。脂性眼瞼發達。分布於西印度洋、西太平洋及西大西洋熱帶海域,包括台灣四周近海。產量高之高經濟性魚種,全世界年產量在50,000-100,000噸間。

基本信息

簡介

俗名:臭肉鰮 鰮仔 圓眼仔 
學名:Etrumeusteres
英文名:Pacificroundherring,Omaka,Red-eyeroundherring,Roundherring,Eastcoastroundherring,Californiaroundherring,Atlanticroundherring,Makiawa,Mikiawa,Herring,Japaneseherr
中文名:脂眼鯡
科名:Clupeidae
科中文名:鯡科
同種異名:Alosateres,Clupeamicropus,Etremeusteres,Etrumeusacuminatus,Etrumeusjacksoniensis,Etrumeusmicropus,Etrumeussadina,Perkinsiaothonops
模式種產地:HarborofNewYork,U.S.A.
瀕危狀態: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棲息環境:大洋、近海沿岸
棲息深度:10-150米
最大體長:25cm
有毒魚類:否
經濟性:是
食用魚類:是
觀賞魚類:否

特徵

脂眼鯡
脂眼鯡

體延長而側扁,腹部略圓,具棱鱗,1611個。脂性眼瞼發達。口小,端位;上下頜約等長;前上頜骨中間無缺口;上頜骨末端達眼前緣下方。鰓蓋光滑;鰓裂內後緣具2乳突。額頂細紋少,僅3-7條。體被細薄圓鱗,極易脫落;鱗片上之垂直條紋不中斷;背鰭和臀鰭基部之鱗鞘低;胸鰭和腹鰭基部具腋鱗。背鰭位於體中部前方,具軟條16;臀鰭位於體之後半部,具軟條15;腹鰭軟條8;尾鰭深叉。體背部青綠色,體側下方和腹部銀白色;體背兩側具點狀條紋。背鰭淡黃,前端基部不具黑點;尾鰭淡黃,上下葉不具黑緣,且末端不具大塊黑斑;胸鰭淡黃;余鰭淡色。

習性

生活於1~10公尺海域,屬暖海性的表層洄游魚類,喜愛高溫、高鹽的黑潮系統。活動力強,常在水質清澈的表層成群快速游泳,邊游邊忽左忽右的張口濾取浮遊動物為食,屬肉食性。產浮性卵。

棲所生態

近沿海中上群游性小型魚類,一般皆洄游於近海,偶然會游至離岸120公里外的海域。主要以動物性浮游生物為食。

漁業利用

產量高之高經濟性魚種,全世界年產量在50,000-100,000噸間。主要漁法為流刺網、拖網與圍網。一般多醃漬後出售,生鮮時可適合煎炸後食用,或製成魚粉。

分布

西印度洋西太平洋西大西洋熱帶海域,包括台灣四周近海。

附記:經濟性食用魚,但肉易腐敗,多曬乾或醃漬出售。

盤點海洋中的魚類之十八

海洋魚類從兩極到赤道海域,從海岸到大洋,從表層到萬米左右的深淵都有分布。生活環境的多樣性,促成了海洋魚類的多樣性。但由於生活方式相同,產生一系列共同的特點:具有呼吸水中溶解氧的鰓,鰭狀的便於水中運動的肢體,能分泌粘液以減少水中運動阻力的皮膚。本期為第十八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