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盲蛇

鉤盲蛇

鉤盲蛇(學名:Ramphotyphlops braminus)是蛇亞目盲蛇科下的一種無毒蛇種,主要分布在非洲及亞洲,不過現在鉤盲蛇的分布已推廣至世界各地。鉤盲蛇是棲息於地洞的蛇種,由於體型細小,加上善於掘洞,因此經常被誤認為蚯蚓,唯一分別就是鉤盲蛇的身體並沒有分成明顯的段節。另外,鉤盲蛇的學名,是由印度教名詞“Brahmin(婆羅門)”拉丁化而來的。目前鉤盲蛇下尚未有任何被確認的亞種。鉤盲蛇在中國亦被稱為地鱔及鐵絲蛇。

基本信息

外形特徵

鉤盲蛇鉤盲蛇

鉤盲蛇體型細小幼長,平均體長約只有6至17

厘米。它們的頭部與尾巴兩端外表是一樣的,身體上也沒有明顯較為幼細的頸部,雙眼已經退化成兩顆小圓點。頭部的鱗片非常細碎,而且與身體其它部位的鱗片大小相同,而尾巴末端則有一枚很細小的尖鱗。成年的鉤盲蛇身體呈亮灰色或紫色。鉤盲蛇的細小眼睛上蓋有一片透明薄膜,顯示其雙眼已經失去視能。它們的眼睛並不能構成影像,不過仍有一定的感光能力。

鉤盲蛇是棲息於地洞的蛇種,由於體型細小,加上善於掘洞,因此經常被誤認為蚯蚓,唯一分別就是鉤盲蛇的身體並沒有分成明顯的段節。

生活習性

鉤盲蛇鉤盲蛇

鉤盲蛇經常在市區及農地出沒,它們生活於地下,並居於螞蟻或白蟻的巢穴中。盲蛇小時候吃螞蟻蛋,大了吃螞蟻。它們亦會生活於潮濕森林中的樹木內。鉤盲蛇的生息地帶主要取決於濕度及溫度。鉤盲蛇以螞蟻及白蟻為食,亦會進食它們的卵及幼蟲。鉤盲蛇在土壤中主要捕食蛆蝴、多足類、白蟻和其他昆蟲卵、幼蟲、蛹,無疑對農作物是有益無害的蛇類。

生長繁殖

鉤盲蛇鉤盲蛇

鉤盲蛇是單性繁殖的蛇種,因此所有研究所能收集的鉤盲蛇

樣本都是雌性的。主要會以卵生形式作繁殖,產卵2~7枚,卵徑12毫米×4毫米,有時亦會直接產出幼蛇,每次的生產量約為8隻左右。

棲息環境

鉤盲蛇生活在腐木石頭下、落葉堆、垃圾堆和岩縫間等陰暗潮濕的地方,晚上及下雨過後會到地面上活動,行動敏捷。在全省低海拔地區都有分布,數量尚可。

物種分布

自然生活記趣-盲蛇自然生活記趣-盲蛇

鉤盲蛇主要分布地是非洲及亞洲,不過如今已經擴展至世界各地,在澳大利亞及美洲地均能找到它們的蹤影。在非洲的喀麥隆、貝寧、南非、多哥、象牙海岸、索馬里、桑給巴爾、坦尚尼亞海岸、莫三比克、馬達加斯加、模里西斯及塞席爾等地都能找到鉤盲蛇;在亞洲,鉤盲蛇則主要出沒於阿拉伯半島、伊朗、巴基斯坦、尼泊爾、印度、馬爾地夫、拉克沙群島、斯里蘭卡、孟加拉國、安達曼群島、尼科巴群島、緬甸、泰國、寮國、高棉、越南、琉球群島、台灣、香港、華南地區、海南島、馬來半島、新加坡、紐幾內亞、蘇門答臘與及附近的島群。在澳大利亞,鉤盲蛇分布於達爾文市、昆士蘭北端等地。而在美洲,鉤盲蛇則出現於美國的麻省、佛羅里達等地區,亦散見於墨西哥及瓜地馬拉等地;鉤盲蛇也是拉克沙群島上所發現的唯一蛇種。

在中國,鉤盲蛇廣泛分布於長江以南各省(區),已知最北紀錄為宜昌和重慶。

物種分類

鉤盲蛇鉤盲蛇

中國已知有4種:高雄盲蛇,僅見於台灣省;大盲蛇,見於雲南金沙江邊和海南島,體內曾發現14個充分發育

的胚胎;鉤盲蛇,廣泛分布於長江以南各省(區),已知最北紀錄為宜昌和重慶,產卵2~7枚,卵徑12毫米×4毫米;白頭鉤盲蛇分布於香港。本科蛇類體型較小,最大的非洲巨盲蛇可達750毫米,一般種類全長在200毫米以下。吻端略扁。眼隱於眼鱗之下,口小,位於頭部腹面。上頜骨橫置,與頭骨連結疏鬆,其上著生少數牙齒;前頜骨、齶骨和翼骨均無齒,少數種類的下頜齒骨前端尚有一枚牙齒。脊椎骨具椎弓突與椎弓凹。有殘餘的腰帶,或僅為一棒狀骨,或完全退化消失。僅有右側的輸卵管。大部分種類營穴居生活,或潛伏於磚石、缸□之下,雨後到地表活動。以蚯蚓、多足類、白蟻以及其他昆蟲為食。卵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