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島素抵抗綜合徵

胰島素抵抗綜合徵

胰島素抵抗綜合徵,屬自身免疫性內分泌疾病,機體免疫功能紊亂,產生抗胰島素自身抗體,導致高血糖。

胰島素抵抗綜合徵胰島素抵抗綜合徵
胰島素抵抗綜合徵(InsulinResistanceSyndrome,IRS),是Reaven在1988年首次提出的X綜合徵(XSyndrome)。它概括一系列與IR有關的代謝及生理紊亂,包括:胰島素(Ins)刺激的葡萄糖攝取抵抗、高血糖、高胰島素血症、高血壓、冠心病、低密度脂蛋白血症、肥胖、高尿酸血症及腦血管意外等。它們具有一個共同的病理生理機制即IR。IR是指需要超常量的胰島素才能引起正常量反應的一種狀態,即機體胰島素的靶組織器官(肝臟、肌肉、脂肪組織)對Ins的反應性敏感降低、受損或喪失而產生一系列病理變化和臨床症狀。因而機體為克服IR而引起代償性高Ins血症。而高胰島素血症又引起一系列病理過程即IRS,又稱CHAOS(Coronaryheartdisease,hypertension,hyperlipidemia,adultonsetdiabetes,obesityandstroke)綜合徵。高胰島素血症是IR的一個主要標誌。

病理病因

IRS的病因從性質上可分為先天性和獲得性兩種。從Ins作用部位的靶器官方面可分為肝臟和外周組織(主要為肌肉和脂肪組織)兩個部位。從Ins作用的環節上則可分為受體前、受體水平、受體後水平等。遺傳因素又可分為基因突變、基因易感性和基因表達改變等。Ins的生理作用是通過與位於細胞膜上的胰島素受體(insulinreceptor,InsR)結合來完成的。因此這種受體的數目及功能的缺陷,均會導致Ins作用的減弱,使機體處於IR狀態。

臨床表現

可分為二大類,一類是胰島素作用不足;另一類是胰島素作用的亢進。胰島素作用的不足主要表現在糖代謝方面,如:DM和IGT,其它表現還包括生長遲緩和脂肪萎縮。胰島素作用亢進則主要是由於代償性高胰島素血症所致。

某些與遺傳有關的IRS

A型IRS:是由於原發的InsR基因突變造成的一種嚴重IRS征。它的典型表現為:(1)高度IR;(2)黑棘皮病,主要表現為頸背、腋窩、腹股溝皮膚皺褶處出現絨毛狀色素沉著病變;(3)卵巢雄激素過多,患者呈閉經、多毛、男性化、卵巢胞膜細胞增殖,其表現與多囊卵巢綜合徵相似。Rabson-Mendehall綜合徵,除典型的A型IRS表現外,尚可伴松果體肥大,牙齒及指甲異常,腹部膨隆。

矮妖精外貌合征(Leprechaunism):主要表現為宮內發育遲緩,面貌怪異,皮下脂肪萎縮,黑棘皮病,重度IR。某些病例還伴有生長因子受體缺陷多生長因子拮抗綜合徵。

脂肪萎縮:表現為無脂肪細胞或局部脂肪萎縮和/或增生,完全脂肪萎縮的人可有明顯的高甘油三酯血症,肝脾腫大。先天性脂肪萎縮伴IR的患者還存在胰島素結合、受體表達、受體激酶功能及受體後作用等方面的多種缺陷。

B型IRS:B型IRS是指因InsR自身抗體所致的IR,主要臨床表現為難控制的DM、黑棘皮病、卵巢雄激素分泌過多。多數患者有系統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簡便自測胰島素抵抗

胰島素抵抗綜合徵胰島素抵抗綜合徵
2型糖尿病 2分

高血壓 2分

心肌梗死 2分

血壓>140/90mmHg 1分

體重指數(BMI)>24 1分

血尿酸測定>386.8mmol/L 1分

血甘油三酯測定>1.9mmol/L 1分

評分標準

總分3分者,同時有糖耐量異常,糖尿病或血胰島素水平超過15μU/ml,則有胰島素抵抗

目前認為,2型糖尿病病友中80%~90%有胰島素抵抗,治療中在控制血糖同時,還要採取改善胰島素抵抗的措施。

病症治療

飲食控制:較適當熱量、較高纖維素的飲食有助於增進Ins敏感性,減輕高Ins血症。肥胖者在體重減輕後,可使Ins敏感性有所提高。

運動:適度的體力活動可增加能量消耗,防止體重增加,促進Glut4的作用和葡萄糖的利用,增強Ins的效應。

藥物治療:應在控制飲食、鍛鍊的基礎上合理地選用下列藥物,將有助於IR的改善,從而減輕其危害性

胰島素(Ins)的套用:長期高血糖本身可通過降低外周組織Glut數目及抑制Insr酪氨酸激酶活性而致IR,並進一步惡化糖代謝。有不少作者報告強化Ins泵治療1型DM患者可提高外周組織對Ins的敏感性。在2型DM患者中,用Ins長期糾正高血糖亦可部分改善Ins的敏感性。但不宜套用長效胰島素(可能與其會誘發IR的發生有關)。

磺醯脲類藥物的套用:部份此類藥物具有胰外作用,在有效降低高血糖情況下,伴血清Ins水平降低,提示可改善Ins敏感性。但亦有不少學者提出異議。不宜套用會引起胰島素持久分泌的長效磺醯脲類藥物,(如優降糖等),而應選用格列喹酮(gliquidone,糖適平,glurenorm)30mg~60mgbid~tid,格列吡嗪(glipizide,美吡噠,mimidiab)5mg~10mgbid~tid和格列齊特(gliciazide,達美康,diamicrom)80mgbid~tid。

“胰島素增敏劑”的套用:胰島素增敏劑是指能提高機體Ins敏感性,改善IR狀態的藥物,包括化學結構、作用機理各不相同的多種藥物。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有雙胍類口服藥,某些降壓藥和調脂藥,開始使用或即將使用的有噻唑烷二酮類藥物、胰島素降解抑制劑、胰升糖素樣肽-1和某些減肥藥。合理地選用這些藥物對治療X綜合徵具有積極的套用。

雙胍類藥物(二甲雙胍,metformnin,美迪康)0.25~0.5bid~tid,此藥可改善機體對Ins的敏感性,明顯改善DM患者的糖耐量和高Ins血症。有的學者認為雙胍類藥物可使循環血細胞Ins受體數目增加及增加受體酪氨酸激酶活性。其為一種不刺激胰島素分泌的增敏劑(insulinsensitizers),該藥由於(1)提高胰島素與其受體的結合力並增強受體後作用;(2)增強Ⅳ型葡萄糖轉運體的活力,從而增進外周組織對胰島素介導的葡萄糖利用;(3)抑制糖原異生;(4)延緩及減少小腸葡萄糖的吸收;(5)輕度減肥,改善脂質異常及血管保護作用,因而對2型DM患者兼有抗高血糖及防治血管併發症的雙重作用,故近年來備受各國DM專家推崇。二甲雙胍的副作用主要是因藥物在腸道聚集所致的消化道症狀。老年合併有心、腎功能障礙者還有發生乳酸酸中毒的危險。研究顯示,該藥的降糖作用在500~3000mg/d之間存在著劑量依存關係,其改善Ins敏感性的效果一般需要量在1500mg/d以上才明顯。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阿卡波糖(Acarbose,拜糖平)通過抑制小腸黏膜刷狀緣α-葡萄糖苷酶從而延緩碳水化合物在腸道的吸收,緩解餐後高血糖,減輕對β細胞的興奮。長期套用可改善血脂、降低血漿Ins及C肽水平。用量與用法:50mgbid~tid。為避免副作用,應從小劑量50mgqd起使用。近來研究顯示,該類藥物除能明顯降低餐後血糖和一定程度降低空腹血糖及HbA1c外,還能降低餐後高Ins血症,調整Ins分泌狀態,改善外周靶組織對Ins的敏感性,減少DM患者的Ins用量。現已在我國上市的另一種新型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倍欣片(Voglibose-basen),即優格列波糖,它對腸道的麥芽糖、蔗糖酶抑制作用較拜糖平強190~270倍,而對α澱粉酶對碳水化合物的消化抑制作用很弱,口服後胃腸道反應較低,用法:0.2mgtid,餐中口服。

抗高血壓藥物的套用:

胰島素抵抗綜合徵胰島素抵抗綜合徵
許多研究提示利尿劑(如雙氫克尿塞)和β受體阻滯劑(尤其為非選擇心臟性的)可明顯干擾Ins和糖代謝,加重IR,惡化糖代謝紊亂,甚至誘發DM,應引起高度重視。鈣拮抗劑只有持續作用的緩釋劑型才有Ins增敏作用,速效類因能迅速擴張血管引起反射性交感神經興奮,大量釋放兒茶酚胺能明顯抑制Ins在骨酪肌的作用並抑制Ins的分泌,反而導致Ins敏感性下降,因此不宜使用。最近眾多的研究表明,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ACEI)尤其卡托普利,25mgbid~tid,可明顯改善2型DM及原發性高血壓患者肝臟及外周組織對Ins的敏感性,其機制可能是通過舒血管作用,使肌肉等組織的葡萄糖和Ins增加,其他ACEI藥物為洛丁新、蒙諾,由於臨床使用時間較短,尚缺乏資料。也有報導α1受體阻滯劑(如哌唑嗪)亦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IR。其作用機理與ACEI相類似,且能降低血漿TG水平和提高HDL-C水平。劑量與用法:每次劑量為1mg,可視病情需要酌情使用。

FFA釋放抑制劑:降脂、降低FFA和甘油三酯的同時並降低空腹血糖,Ins及C肽水平,提示其可能改善機體對Ins的敏感性。可望降低心血管併發症的危險性。常用的FFA釋放抑制劑有:

煙酸類:是臨床上常用的抑制FFA釋放的降脂藥,但其作用時間短,降低血漿FFA和血糖的作用也不明顯。近年來使用的樂脂平(acipimox)有較長的作用時間,能明顯降低血漿FFA水平,但降糖作用還不肯定。

腺苷A1受體激動劑:如SDZWAG994等。腺苷A1受體主要分布在腎臟和脂肪組織。與Gi蛋白結合後可降低細胞漿內CAMP水平,從而抑制脂肪自身分解。SDZWA994能明顯增強Ins抑制脂肪分解的作用,降低脂肪組織的FFA釋放。動物試驗證明,該藥同時降低血漿FFA和血糖水平。

貝特類降脂藥:即苯氧乙酸衍生物,目前在臨床上較為常用。研究表明,氯貝特可同時降低血漿FFA和血糖水平,並能抑制膽石形成。苯扎貝特可明顯改善DM患者的Ins敏感性,但降糖作用輕微。

噻唑烷二酮類藥物的套用:噻唑烷二酮(Thiazolidine-Dione)類化合物是新近開發的一類有前途的Ins增敏劑。該類藥物化合物分子結構磺醯脲類及雙胍類藥物相似,屬於噻唑烷-2,4一二酮衍生物。動物實驗提示該類化合物在IR的動物模型中具有降糖作用。目前已經開發的同類藥物有曲格列酮(troglitazone),噻格列酮(ciglitazine)等多種。以曲格列酮研究最為深入,也最早在臨床使用(美國日本等地)。研究表明,該藥能顯著改善單純性肥胖者,糖耐量低減患者以及Ⅱ型DM患者的IR狀態和糖耐量,並呈劑量依賴性降低空腹血糖,HbA1c和血漿Ins水平,但不引起體重增加和低血糖發生。此外,該藥對IRS中的脂代謝異常和動脈性高血壓也有明顯改善作用,能降低血漿甘油三酯(TG)和FFA水平,提高HLD-C水平,並有降低血壓和對抗脂質過氧化的作用。

噻唑烷二酮類的作用機制尚未完全闡明,可能是加強Ins所致的Glut向細胞膜轉位,促進Ins介導的葡萄糖攝取,增加Ins敏感性(在外周組織及肝臟受體和受體後部位增強胰島素活性,而不增加胰島素的分泌)。有人認為與其能抑制脂肪源性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的產生有關,因為脂肪源性TNF-α可降低骨骼肌細胞的InsR的酪氨酸激酶活性,抑制Ins受體底物-1的磷酸化並抑制葡萄糖轉運因子-4(GLUT-4)的表達,從而引起IR。而噻唑烷二酮可明顯抑制脂肪組織產生TNF-α,並促進GLUT-4在骨骼肌的表達,從而提高機體對Ins的敏感性。該類藥物的受體目前已基本確定,即過氧化體增殖子活化受體(peroxisomeproliferatoractivatedreceptor)。

噻唑烷二酮類藥物的毒性副作用較小,可較長期使用。以曲格列酮為例,毒性作用較少見,但有肝壞死和有輕微貧血報導,應引起高度重視,用劑量與用法:400mg/d,6~12周。目前開發出的列酮類藥物與PPAR的結合力及抗DM的作用強弱順序為BRL-49653>曲格列酮>哌格列酮(piglitazone)>噻格列酮>嗯格列酮(englitazone)。

微量元素:

釩鹽:在動物試驗中研究提示,釩鹽有類似Ins的作用,其機制尚有爭論,可能與下列機制有關;增強Ins刺激的受體酪氨酸激酶的活性,抑制Ins受體酪氨酸部分的脫磷酸化或加強酪氨殘基自動磷酸化,促進Glut1和Glut4向細胞膜轉位等,其臨床套用及價值有待評價。

三價鉻:三價鉻為人體的微量元素,在糖、脂代謝中起重要作用。無機鉻增強Ins活性作用很少,但轉變為有機鉻後可明顯增強Ins的活性。許多動物實驗及臨床研究表明飲食中適當補充三價鉻及含鉻的化合物可改善糖耐量,降低血糖、血脂及改善組織對Ins的敏感性。

胰島素降解抑制劑:

胰島素抵抗綜合徵胰島素抵抗綜合徵
Ins降解抑制劑通過抑制Ins降解的關鍵酶活性,降低高Ins血症和改善Ins敏感性。目前研究較多的這類藥物是氯喹(chloroquine)和羥氯喹(hydroxychloroquine)。有報導氯喹和羥氯喹可降低DM患者的血糖、血脂以及改善血漿Ins水平。但其機制尚不清,可能是通過干擾核糖體和溶酶體的作用,降低Ins的降解,從而增強Ins的作用。羥氯喹的作用更強,用量更小,副作用更少。但其長期使用的安全性及效果尚待進一步研究。

Ins樣生長因子-1(IGF-1):IGF-1有類似Ins的作用,可降低血糖。有研究提示:人類重組的IGF-1可降低因Ins受體受損而引致的極度IR綜合徵患者的血糖、血Ins及C肽水平。用量:0.1~0.4mg/kg,2次/d。

胰升糖素樣肽-1(glucogon-likepeptide-1,GLP-1):GLP-1是一種結構上具有高度種屬保守性的主要生理活性肽,能促使葡萄糖誘發的Ins釋放,故稱為小腸促Ins性胃腸肽。研究表明,GLP-1可改善Ins敏感性(胰外作用),減少1型DM患者的Ins需要量;對2型DM患者則有促進Ins分泌,降低血糖的作用,並能降低血漿TG和極低密度脂蛋白水平。GLP-1增敏的機理主要與其抑制胰升糖素的分泌,抑制胃排空,促進肝臟和肌肉合成糖原以及促進脂肪細胞對葡萄糖的攝取有關。

β3腎上腺素能受體激動劑:包括BRL26830A等。β3受體主要參與機體的脂肪分解和產熱過程。β3受體激動劑可明顯減少白色脂肪組織,並促進棕色脂肪組織的產熱過程,從而減輕體重,增加脂肪組織的胰島素受體數,改善高血糖及高Ins血症。

脂肪酸氧化抑制劑:目前研究較多的是肉鹼脂醯轉移酶(CPT)抑制劑。CPT有CPT-Ⅰ和CPT-Ⅱ兩種同工酶,前者更為重要。CPT-Ⅰ抑制劑主要是依託莫司(etomoxir)。研究表明,該酶可明顯抑制α型DM患者的脂肪酸氧化,抑制肝糖輸出,並能明顯降低血糖。CPT-Ⅱ抑制劑有SDZ51-641。這類藥物可抑制CPT-Ⅱ活性,減少線粒體輔酶A的產生,抑制糖異生,從而降低血糖。

食慾抑制:包括芬氟拉明等。這類藥物屬於5-羥色胺受體激動劑,它可通過刺激下丘腦的飽食中樞而明顯抑制食慾。用胰島素鉗夾技術研究表明,芬氟拉明可明顯改善DM患者的Ins敏感性,直接促進外周組織的葡萄糖利用,並能顯著降低肥胖者的血糖,而且這一作用與減輕體重無關。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