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鎮[四川省台山市]

白沙鎮[四川省台山市]

名叫白沙的鄉鎮在全國數不勝數,這裡重點介紹幾個。廣東省台山市白沙鎮、廣西陽朔縣白沙鎮、福建省閩侯縣白沙鎮、湖北省孝昌縣白沙鎮、福建省新羅區白沙鎮、湖南省新寧縣白沙鎮、廣西合浦縣白沙鎮、重慶市江津市白沙鎮、貴州省石阡縣白沙鎮、河南省中牟縣白沙鎮、重慶市南川區白沙鎮、四川省合江縣白沙鎮、湖北省陽新縣白沙鎮。

基本信息

台山市白沙鎮

白沙鎮位於台山市的西端,毗鄰開平市赤水、赤坎、三埠,全鎮總面積168.5平方公里,屬丘陵地區。下轄18個村委會,3個居委會,分別是潮境、陽嶺、西村、龔邊、下屯、長江、朗北、朗溪、朗南、江頭、沖泮、裡邊、五圍、崗美、塘洞、沖雲、新三八、鄒村、白沙圩、潮境圩、三八圩。現有耕地面積61494.3畝,其中水(旱)地面

白沙鎮白沙鎮位置
積46460.3畝,崗地面積15034畝;林業用地面積79180畝,森林履蓋率約30%;淡水養殖總面積11528畝,其中魚塘面積7865畝,水庫面積3663畝。全鎮共有21529戶人,其中農戶有18187戶;總人口數有67654人,其中農業人口數有58378人,農民人均年收入4055元。旅居美、加等28個國家和地區的華僑、港澳台同胞約9萬多人,是著名“華僑之鄉”之一。

改革開放以來,白沙鎮的各項事業發展突飛猛進,已逐步形成產業結構合理、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市場秩序良好的格局。有200噸級泊位貨運碼頭,水路可從潭江通往各地碼頭;供電十分充足,鎮內現有11萬伏變電站,電網覆蓋全鎮,形成布局合理的供電網路,切實保證了城鎮居民和工商用電的需要;供水網路完善,有白沙、潮境兩間自來水廠,及由台城直接供水到三八各工業區、村委會,滿足生產生活用水;行動網路和聯通網路適應工商發展要求,服務功能齊全,通訊快捷方便;程控電話網路覆蓋全鎮,郵政服務快、準、方便;市政設施完善,鎮內交通寬暢便利,正在興建的荻白線標準二級公路橫穿白沙鎮潮境工業開發區,直達開平市區、台城及廣佛、新台、沿海高速公路。

白沙鎮桂平白沙鎮

白沙鎮位於台山市規劃建設五大重點工業園之一“廣海灣工業園區”的中心地帶,目前鎮內有4個大型的工業園區——潮境工業園區、新聯工業園、三八河東開發區,三八工業開發區。全鎮共有18家外資企業,46家民營企業,796家個體工商戶。外資企業註冊資金超50萬美元有17家,民營企業註冊資金超50萬人民幣有18家。2006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0.5億元,比上年增長3%,工業總產值8.3億元,比上年增長4%,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產值6.7億元,比上年增長20%;國地兩稅總收入4771.5萬元,入市庫額1431.6萬元,其中國稅總收入達4080萬元,入市庫額1009萬元,同比增長55.59%;財政總收入(市庫)1431.5萬元,同比增長17.09%,增長幅度全市排名第5。稅收總額和財政收入(市庫)總額分別列全市各鎮的第2位和第3位。並鎮後,我鎮成為全市5個財政收入超千萬的鎮之一。到12月底,全鎮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4.62億元,比上年增長了1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9000萬元,比上年增長5%。目前,全鎮經濟正向三次產業相協調,速度質量相統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態勢轉變。

白沙鎮台山市白沙鎮
白沙鎮有豐富的礦產資源,有石灰石、煤炭、粘土、瓷泥及鈦、鉛、銀、鐵等建材原料和礦產資源,是工業原材料的供應基地之一;有朗南、船步溫泉,水溫達80℃,有較高的開發旅遊利用價值,目前正在興建白沙鎮朗南僑都溫泉旅遊度假有限公司;有盛產遠近聞名的潮境蘿蔔,整個潮境地區的土地都是半泥沙質的,但出類拔萃的還是潮境圩邊的眾享白水田(土名)產品,這一帶的土地儘是烏泥黑沙的半潮田,又有一條水質特別好的陳坑分支流經這裡,因此長出的蘿蔔特別光滑、圓大、幼嫩、清甜,沒有硬性。

該鎮有市直屬中學2所,鎮屬初級中學2所,國小19所,教職工368人(其中:中學教師182人,國小教師186人,在校學生7140人(其中:高中生112人,國中生2910人,小學生4118人),適齡兒童入學率100%;有線電視覆蓋率達100%;全鎮電話裝機容量達到12000門;另有鎮衛生醫院2間。

白沙鎮社會治安狀況穩定,秩序良好,民眾安居樂業。鎮委鎮政府正在積極推行建立白沙鎮潮境工業園、三八工業開發區、新聯工業開發區警務責任區,全面實行24小時治安巡邏;江門市公安局在武溪工業園的支路口設立查崗查哨制度,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

陽朔縣白沙鎮

白沙鎮地處陽朔縣中部,北距桂林市56公里,南下陽朔縣城9公里。全鎮轄15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總人口4.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3萬人,轄區面積154.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8萬畝,其中水田2.3萬畝。

白沙鎮陽朔縣白沙鎮
白沙鎮始建於宋(960~1279)時,原在現址西北方1公里,清道光年(1821~1850)遷現址,因其地近白沙塘,遂更名白沙。1950年為第1區,1954年改為白沙區,1958年改為白沙人民公社,1984年10月更名為白沙鎮至今。

白沙鎮交通十分便利。321國道、建設中的南梧高速公路從北至南貫穿全境,與東西兩方延伸的白富、白金公路,形成白沙鎮“大十字”型的交通網路。鎮境內基礎設施完善,村村通四級公路、通電話。白沙鎮是桂北最大的水果、苗木集散地,對周邊諸鄉鎮、縣的商貿都有影響,成為桂北最大的商貿市場之一。

基礎設施日趨完善。投資900多萬元,建設了占地100畝第一期農貿市場,現已投入使用,第二期占地140畝的市場正在建設之中,利用世行貸款項目投資400多萬元,全鎮的排污系統工程的建設已接近尾聲。集鎮範圍內新建房屋林立,設計獨特,鎮容鎮貌整潔,參加廣西小城鎮建設“南珠杯”活動中曾獲“優秀城鎮獎”稱號。電力充足,集鎮區有35千伏2000千伏安變電站一座,完全能滿足全鎮工農業生產、加工和生活的需要。有日供水量達3600多噸的自來水廠,可滿足集鎮區內工業用水和生活用水需要。程控交換機電話容量達10000門,各村委都開通了程控電話,移動發射塔4個,全鎮移動信號覆蓋面廣。全鎮有線電視覆蓋率達98%以上,實現了村村通廣播、電視,集鎮市區接通與縣城聯網的光纜有線電視,有線電視節目達20套。開通了信息網路,建立了“數字村鎮”。鎮上設有圖書館、影院、歌舞廳、賓館、飯店、茶座,文化娛樂、旅遊等設施齊全。

白沙鎮古鎮遺蹟
農業產業化穩步推進。糧食作物以優質水稻種植為主,經濟作物以金桔、沙田柚、板栗、柿子、橙子、溫州柑、生薑、辣椒、玉米、花生等為主,金桔、沙田柚、板栗、柿子堪稱白沙鎮四大名果。其中金桔2003年榮獲全國無公害農產品認證,2003年種植面積達15000畝,年產1.8萬噸,為全國最重要的金桔產區之一;全鎮優質苗木培育達5000多畝,成為全國有名的優質苗木培育的生產基地。扶龍村“柿餅一條街”已發展為廣西最大的柿餅加工基地之一,僅2003年該村加工的柿餅就達500噸以上。此外,二元雜生豬、品改牛、奶水牛、三黃雞、鵝等養殖也發展迅速。

旅遊業發展迅速。白沙鎮旅遊資源豐富,素有“小灕江”之稱的遇龍河貫穿全境,國家4A級景區—世外桃源點綴其中,境內秀峰林立,河流延綿不斷,景致如畫。近期開發了遇龍河竹筏漂流、舊縣古民居旅遊、古板至蕉芭林生態農業旅遊、腳踏車游等旅遊項目。農家飯店、農家樂迅速發展。旅遊業已成為農民增收的新興產業。

2003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20811萬元,其中農業產值實現12685萬元,比上年度增長6.6%;工業總產值實現8126萬元,同比增長12.7%;全年實現財政總收入819萬元,年末實現農民人均收入2208元。

教育、計生、衛生科技、文化、體育、通訊等各項事業全面發展,每年都有新突破。全鎮人民在鎮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團結一致,努力拚搏,緊緊圍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穩定的社會環境為保障,以農民增收為目標”,全面推動工、農業一體化進程,帶動其它產業的發展。

閩侯縣白沙鎮

白沙鎮閩侯縣白沙鎮
白沙鎮地處福州西郊,因閩江沖積大量石英砂而得名,東與荊溪、甘蔗接壤,西跟閩清毗鄰,北接大湖、洋里,南連竹岐、鴻尾。距市、縣中心分別為26和10公里,是閩侯縣的四大古鎮之一,曾有歷史古鎮、商貿大鎮、交通要鎮和工業重鎮之美稱。全鎮轄區面積17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94萬畝產,林地面積13.9萬萬畝,轄21個村和1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3.23萬人。農業資源豐富,盛產橄欖龍眼、西瓜、臍橙等優質水果和體質米。湯院溫泉、雲堡寨自然風景區、新坡古民居、聯坑遠濟橋等旅遊景點遠近聞名。

經濟發展

2005年主要經濟指標完成情況:全鎮實現企業總產值9.25億元,比增5.6%,其中工業總產值6.82億元,比增8.8%,(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6.17億元,比增6%)。農業總產值1.28億元,比增4.7%。完成國稅收入787.7萬元(其中再投資退稅515.28萬元,不包括縣級收入部分的免抵調增值稅4141萬元),占任務數704萬元的112%;地稅收入893.79萬元,占任務數1040萬元的86%;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000萬元,占任務數6000萬元的117%;用電量3350萬千瓦時,比增1.5%;農民人均純收入3646元,比增4.4%。

社會事業

1、基礎設施建設日新月異。(1)鎮區內新建的白沙11萬千伏變電站已竣工投入使用,日供水6000噸的自來水廠和萬門程控電話,完全可以滿足全鎮企事業單位和居民的日常需要。(2)白沙新城商品房開發面積達11萬平方米,完成投資額1.1億元,居民已入住600多戶,充分發揮了白沙鎮成為閩侯縣中北部山區五個鄉鎮人流和物流的重要集散地作用。(3)全鎮交通設施日臻完善。來福鐵路、閩江航運穿鎮而過,甘白公路正在緊邏密鼓施工,隨著工程的竣工,將大大縮小鎮區與縣城、市區的空間距離,轄區22村(居)公路硬化率達100%。

白沙鎮閩侯白沙派出所
2、“平安白沙”創建工作穩抓穩打。白沙鎮以創建“平安白沙”為載體,加快“平安白沙”的創建步伐,著力提高民眾對建設“平安白沙”的參與率和滿意率。不斷完善“嚴打”長效機制,堅決打擊各種刑事犯罪,增強民眾安全感。2005年該鎮治安案件查處率達96.5%。

3、街容街貌整治成效顯現。針對白沙鎮交通擁擠和垃圾圍鎮垃圾圍村比較突出的狀況,及時研究部署,採取相應措施,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建立部門聯動工作體系,抓長效管理,鞏固整治成果,同時斥資100多萬元設施齊全的鎮停車場建設已竣工投入使用交通和衛生等面貌有了根本性改善。在加強環境污染整治的基礎上,搞好生態環境建設,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人與自然環境協調發展。

悠久的歷史文化,完善的基礎設施,良好的社會環境,整潔的鎮容村貌,廉效的服務型政府,凸顯了白沙鎮成為投資興業安居的一片熱土。

孝昌縣白沙鎮

白沙鎮位於孝昌縣南部,東與孝南區肖港鎮隔河相望,南與孝南區陡崗鎮相鄰,西與雲夢縣交界,北與孝昌縣花西鄉接壤。肖張線穿境而過,東連107國道,南接316國道,西通雲夢,北與大(悟)安(陸)線重合,交通便利。地形勢北高南低,屬低丘、平原地區。年平均降水量1148毫米,森林覆蓋率16.80%。氵不河穿境而過,滑石、河沙資源豐富。

白沙鎮農業大鎮
白沙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鎮,糧食的主導產業。在“沿河抓蔬菜、沿崗抓果茶、沿渠抓優質稻、千家萬戶抓生豬”的調整思路的指引下,遵循自然和市場兩大規律,結合農民的傳統習慣,將蔬菜、優質稻、早蜜桃、牲豬四大產業作為調整的主攻方向,不斷地壯大規模,形成特色,打響“拳頭品牌”。近年來,採取投資與投勞結合,人力和機械並舉,共開發氵不河萬畝蔬菜基地、王山千畝果茶基地、群聯水庫綜合種養基地,光明、黃院早蜜桃基地等一批龍頭基地,蔬菜技術協會、順達農特產有限責任公司、河沙聯運公司、林源養殖等龍頭企業不斷壯大。鼓勵農戶調整產業結構,並不斷出台優惠政策

白沙鎮中心衛生院,占地22畝,1998年被衛生主管部門評定為三級甲等衛生院,現有醫務人員72人,其中具備高級職稱3人,中級職稱14人,大中專生學歷達92%以上,門診部、住院部建築面積達5000多平方米,科室齊全,設備先進,配備有200米的雙球管X線機、B超、心電圖、尿分析儀、胃鏡、半自動生化分析儀、潔牙機、麻醉機、產床等器械。近年來,醫院為改善基本設施務件,提高醫務人員的服務水平,共投入資金150萬元,新建了住院部一棟,門診部裝修一新,對30多名醫務人員進行了輪迴培訓,大大改善了醫院的軟硬體設施,提高了全鎮人民民眾的醫療衛生水平。

新羅區白沙鎮

一、概況

白沙鎮新羅區白沙水庫
白沙鎮位於龍巖市新羅區的東北部,鎮政府駐地白沙墟,距龍巖市區49公里,東與漳平市的南洋鄉交界,西與萬安鎮接壤,西南是雁石鎮,東南是蘇坂鄉,北鄰連城縣永安市,坐落北緯25°23′15″,東經117°14′20″,平均海拔205米,全境面積425.88平方公里,約占全區版圖的六分之一,耕地面積23190畝。鎮轄有31個行政村,一個居民小組,123個自然村,188個村民小組。全鎮有5898戶總人口26172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136人(截止到2001年12月)。

全鎮具有豐富的"水力、林業、煤炭"等資源。一是萬安溪貫穿白沙境內34.8公里,天然落差75米,根據規劃可開發二、三、四級電站,總裝機容量為7.5萬千瓦;支流有呂鳳溪、呂洋溪、樟坑溪和田坑溪等,共有67.2公里,根據規劃,可開發裝機容量1.5萬千瓦。二是擁有林地47萬畝,木材蓄積量達190萬立方米,年生產近2萬立方米;毛竹林近9萬畝,蓄積量250萬根,年生產30萬根。三是地質普查表明,錳、高嶺土石灰石、鎢等礦產十分豐富,要抓緊勘探,合理組織開發,已勘探的白沙南煤田炭貯存量達2600萬噸,現有白沙、南卓、岩下、郭畲、營岐、小吉等村的煤炭已大量開採,年產量可達30餘萬噸。

二、政治和歷史沿革

白沙鎮是革命老區的一部分,有著光榮的革命歷史。一九二九年八月,朱德總司令率紅軍到白沙鎮,住在白沙墟後新街,在白沙中樓的福興祠開過農民協會。一九三四年七月紅九團在吳勝團長、方方政委的率領下進駐陳地,八月遷往蘇一田,在蘇一田吳氏祖祠召開民眾大會,成立岩連寧特區革委會。一九三七年十月方方由延安回來,同張鼎丞、譚震林等會集於白沙,十月九日至十五日,在白沙吳氏祖祠召開閩粵贛臨時代表會議,選舉產生省委委員17人張鼎丞任書記,方方任組織部長,鄧子恢任宣傳部長,譚震林任軍事部長。白沙人民在黨的正確領導下,在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鬥爭中,不惜犧牲,英勇奮鬥,解放後有61人被追認為革命烈士。岩下村和營斗村的石門潭、馬家山三個自然村和蘇一田光榮地評為革命基點村。全鎮享受烈屬待遇的有24戶。解放前白沙曾設鎮建制,解放後設立沙河區,1965年10月,由白沙、小溪、羅山三個公社合併為白沙公社。1984年10月改為白沙鄉,1996年5月9日,撤鄉改鎮建制。全鎮共有42個黨支部,其中農村支部31個,非公有制經濟支部1支,鎮直單位支部11個;黨員數有865人,其中女黨員98人。25歲以下黨員49人,26-35歲黨員210人,36-45歲黨員180人,46-55歲黨員166人,56-60歲黨員56人,61歲以上194人(71-80歲62人,81歲以上的7人)。(2001年12月20日統計)。

三、經濟發展

白沙鎮經濟建設
據統計,完成企業總產值2.84億元,比增13.14%,工業總值1.465億元,比增10.06%,完成出口交貨值503萬元,比增36.68%,增加值8650萬元,比增21.15%,完成農業總產值5120萬元,比增6.14%,人均可支配收入3663元,人均純收入4305元,比增3.11%;預算內財政總收入為1281元,預算內地方財政收入857.6萬元,比增10.57%。

四、產業結構調整

1、最佳化種植業結構。糧食作物年初調入雜交稻良種2.4萬斤,共14個組合,其中早稻4個,晚稻10個品種,全年糧食播種面積26774畝,糧食總產達9754噸,單產3643公斤,全年早稻面積1萬畝,中稻播種面積8500畝,發展烤菸2300畝,收購259噸,種西瓜、甜瓜面積650畝,產量1200多噸,春花生1375畝。秋花生4280畝;新植果園650畝,引進新品種4個,全年糧徑比例59.6:40.4,果樹面積12600畝。

白沙鎮白沙漂流
2、農業產業化進展情況。重點抓好果樹、毛竹、花生、生豬、再生稻、畜牧水產等六大主導產業。2001年,全鎮生豬存欄25696頭,生豬出欄17029頭,現有養豬500頭以上9家,200-500頭38戶,100頭以上80多戶;牛存欄461頭,出欄26頭;禽蛋總產278噸,家禽出欄175980羽,存欄91600羽,漁業總產量19.4噸,其中養殖產量60噸。第三產業旅遊,預計漂流門票收入60多萬元。

五、重點項目和企業

1、項目開發情況:全年,共落實投資100萬元以上企業7家,500萬元以上企業8家,累計引進外資3100萬元。目前已立項的有:上硿電站、大盂電站、羅畲電站;已開工的項目有:(1)營斗登高峰二級電站(2)方園花卉公司(3)龍平化工有限公司(4)生興紙業公司(5)白沙中心加油站(6)白沙竹木加工區(7)白沙鎮珍坑鉛鋅廠(8)後溪電站

2、非公有制企業發展情況:白沙鎮非公有制企業重點發展水力、煤炭、竹木製品加工等企業,如白沙樟杭一、二級電站,樟杭塑膠廠、白沙豐利飼料加工廠、東方木製品廠、白沙中大型水庫等。

新寧縣白沙鎮

白沙鎮新寧縣白沙鎮
新寧縣白沙鎮因境內的扶夷江畔有較大的白沙洲而得名,距縣城10公里,依山伴水,交通發達,扶夷江和省道S218線兩大“動脈”貫穿全境,把整個白沙鎮分為河東、河西兩部分,河東、河西基本上實現了村村通公路,村道總里程達56公里,河東、河西由S218線。新高公路及分支貫穿腑地,形成交通大循環。

白沙鎮縣城輻射效應明顯,素有縣城東北門之稱,區位優勢明顯,東面與黃龍鎮接界,北面、西面與金石鎮相鄰,南與高橋鎮接壤。除雲頭嶺、山石和羅乾村部分地區為海拔400米以上的高寒山區外,主要為丘陵地區,溫帶氣候,四季宜人。

白沙鎮總面積為86.7平方公里,總人口30781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937人,轄24個村,一個居委會,220個村民小組,有耕地23787畝,其中水田16932,旱地6865畝,現有林地32500畝,其中經濟林15100畝,2004年,全鎮已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0800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1700萬元,鄉鎮企業增加值1645萬元,財政收入156.42萬元,農民人均收入898元。

白沙鎮革命老區
白沙鎮人傑地靈,有悠久的歷史文化,隨明代助鄭和下西洋後升任兩廣總督李敏、清代重臣江忠源、工農紅軍第八軍參謀長宛旦平、省政協副主席徐群虎、原湖南省長、省政協主席劉正等名人都生或長於斯。

白沙鎮系新寧縣農業大鎮,主要農副產品有:稻穀、臍橙、柑桔、西瓜、大棚蔬菜、花生、大豆板栗等,是全縣“莨山牌”優質臍橙的三個優勢主產區之一,是全省聞名的“西瓜之鎮”。白沙鎮農業產業化建設成效顯著,已形成20000畝優質稻基地(2004年全鎮糧食總產量達16419噸)、萬畝優質臍橙示範基地(年產50萬擔)、5000畝優質西瓜基地(年產20萬擔)、500畝大棚蔬菜基地等8大特色規模經濟項目。

白沙鎮工業蓬勃發展。近年來,通過最佳化經濟環境,大力招商引資,白沙花炮廠、白沙臍橙冷凍儲備公司、豐木建材廠、西沖石灰材料廠、羅乾電站、白沙塑膠廠等工業企業產銷兩旺。2004年全鎮實現企業總產值6900萬元,基中工業總產值1700萬元,鄉鎮企業增加值1645萬元。白沙鎮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計生工作創2004年省級優質服務單位,民眾體育運動蓬勃發展,2002年曾被評為省民眾體育工作先進單位,教育工作不斷邁上新台階。白沙鎮有8所中國小校,教職工219人,學生3067人。從2003年開始,白沙鎮中心國小校推行“代管家長制”。提倡“伸出雙雙熱情手,牽著留守孩子走”,贏得了社會的好評。《湖南日報》、《湖南光明報》、新華網、中央電視台等媒體對此予以報導。“代管家長制”引發了教育界人士及有關專家的評論,湖南師範大學副教受陳潭撰文稱此舉是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新探索,是義務教育領域的一項重大制度創新,是關心外出打工農民和落實中央“一號檔案”的持續。

合浦縣白沙鎮

白沙鎮位於合浦縣城東面。東與博白縣龍潭鎮相鄰,南臨北部灣,西隔鐵山港與南康、閘口兩鎮相望,北與公館鎮相連。全鎮面積224.9平方公里,下轄1個居民委員會,23個村委會,320條自然村,2001年末,總人口97433人,耕地面積5276公頃,有林面積7000公頃,森林覆蓋率為30.1%。鎮政府駐地白沙圩,距縣城64公里。

環境資源

白沙鎮合浦縣白沙鎮
白沙鎮地勢北高南低,丘陵起伏,面海靠山,自然條件優越,有可開發利用的淺海灘涂4000公頃,低丘山地3000公頃,地埋位置得天獨厚,為白沙鎮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和環境保證。

1、地埋位置與北海湛江等城市相距不遠,既可接受它們包括經濟、技術、文化、信息等多種輻射,壯大自己,又可以把它們作為市場,生產暢銷對路商品,並藉助湛江湛口、北海港口,開展對外貿易,走上與世界交往之路,建立本鎮外向型經濟結構。

2、交通優勢:一是目前的325國道穿境而過,是本區域通往粵西地區的必經之路;二是白沙距北海機場僅一個小時路程,該機場目前已建成國際機場;三是合山高速公路是西南高速公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西南出海口的咽喉要道;四是潛在優勢:規劃中的玉林至鐵山港鐵路;白沙可借這些交通道路,方便地與外界取得聯繫。

3、瀕海優勢:擁有海岸線84.25公里,全鎮24個村(居)委會中有13個臨海。一可發揮港口優勢,通過海上與鐵山港的石頭埠開發區相通,僅需10多分鐘;二可發揮海養優勢,有可一切利用的淺海灘涂4000公頃,2001年末,開發尚不足1575公頃,開發潛力巨大;三可發揮旅遊優勢,這裡水清沙白,且有老邪洲墩等可開發旅遊景點,伴隨鐵山港開發,可吸引大量遊客。

4、礦產資源優勢:白沙鎮富含建村型礦產資源,主要有高嶺土、石英砂、石灰石、玻璃砂等品種,分布於平田、獨山、沙尾、東風、西坎等地,其中石灰石礦頻寬3KM、長20KM。此地礦產資源質優量大,產品需求量也大,可大力發展。5、地貌類型多樣,既有高山密林,亦有丘陵台地,更有平坦水域,這為農業多種經營和工業用地提供了有利條件。

江津市白沙鎮

歷史沿革

白沙鎮江津市白沙鎮
白沙鎮歷史悠久,早在東漢末年,就有人口聚居,形成村落,唐朝時期曾在此興建大聖寺,此後,宋、元、明、清朝代,均在此設建制鎮,民國時期在此設江津縣第三區署。解放後,這裡曾6年作為江津縣人民政府所在地,1980年至今,設白沙鎮人民政府,現為區級鎮。

著名愛國詩人吳芳吉,地方史學家鄧少琴,國畫家張采芹,愛國將領抗日軍長夏仲實,書法家周浩然,油畫家陳可之,作曲家王錫仁,前國家女排主教練鄧若曾,原國防科工委主任丁衡高上將,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科院院士周光召,當代科技創造發明家張朝吟等,都曾在這塊沃土上生活、學習或工作。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陳獨秀、原國民政府軍委副委員長馮玉祥將軍、蔣介石夫人宋美齡等都曾在白沙留下了動人的故事和大量文化財富。

基本情況

白沙鎮工業園
全鎮現轄35個行政村、7個社區居民委員會,由原高屋鄉、几子鄉、三口鄉、河口鄉、高占、灘盤鎮、峨公鎮和白沙鎮5鄉3鎮合併而成。幅員面積238平方公里,人口14萬人,其中主城區5萬人,為重慶市第一人口大鎮。素有“天府名鎮”、“川東文化重鎮”之美稱,是萬里長江上游的國家級第一深水良港,更是黔北地區及江津西部的經濟、文化、商貿中心和交通樞紐。1984年被列為重慶市小城鎮建設試點鎮,1995年被列為全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2000年被評為重慶市小城鎮建設示範鎮,2002年4月命名為重慶市首批歷史文化名鎮,2003年被重慶市農辦列為“百鎮工程”鎮、重慶市建委列為45箇中心鎮之一、重慶市商貿委列為百個商貿鎮。2004年,被列為重慶市小城鎮關鍵技術示範鎮。全鎮綜合經濟實力連年穩居江津市“十強鄉鎮”,並曾躋身重慶“鄉鎮五十強”行列和四川省200強鄉鎮第七位。

2002年該鎮國內生產總值7.2826億元,比上年增長13.9%;固定資產投資1.6億元,比上年增長23%,農民人均純收入2707元,比上年淨增162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05元,比上年增長8%;本級財政收入920萬元,同口徑比上年增收260萬元,增長33.6%,實現鄉鎮企業總產值8.92億元,增加值2.03億元,利稅3248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4%、29.5%和32.4%。其中,工業總產值4.2億元,增加值6155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48.6%和46.2%。新白沙11萬人民負重自強,共同努力,使一個古老的集鎮變成了一座山水園林式的現代化中心小城市,成為點綴於萬里長江之濱的一顆璀璨明珠,閃耀著絢麗的光彩。

地理環境

白沙鎮高洞飛瀑
重慶第一人口大鎮--白沙,位於聶榮臻元帥家鄉重慶市江津西部的長江之濱。距江津45公里,距重慶114公里。地處東經106°07′,北緯29°04′,幅員238平方公里,總人口14萬人。主城區沿長江南岸而建,東西長7.5公里,南北寬600至8000米,總面積5平方公里。上接敘、瀘,下通渝、涪,南馳黔滇,北走永(川)壁(山)。地勢南高北低,海拔201—316米,最高滾子坪海拔910米,最低濱江路海拔201米,南北相對高差115米,鎮境屬於北半球亞熱帶季風氣候地區,全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白沙地區平均氣溫17.9℃,無霜期340天,平均降雨量1030毫米,年均日照為1273小時。

石阡縣白沙鎮

白沙鎮石阡縣白沙鎮
白沙鎮位於石阡縣西南部,距縣城約38公里,地處北緯27°28′,東經108°01′。東與龍井、國榮鄉相接,南與聚鳳、甘溪鄉接壤,西與本庄鎮為鄰,北與思南縣瓮溪鎮相交,是縣內經濟發展的重鎮之一。

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5℃,年降降雨量1100—1250毫米,無霜期286天。地形以中低山丘陵及河谷地帶分布,海拔高度在600—1365米。森林覆蓋率26%。

現鎮轄5個行政村,含23個自然村、157個村民組,6400餘戶,2.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56萬人,青年農民5640餘人,外出務工人員4090餘人;土地面積約12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9萬畝,年人均純收入為810元。鎮內主要糧食作物有水稻、玉米、洋芋、小麥;主要經濟作物烤菸油菜,無可發展性經濟林木和豐富的礦藏資源,是典型的農業大鎮。

中牟縣白沙鎮

白沙鎮中牟縣白沙鎮
中牟縣白沙鎮位於中牟縣城與鄭州市區之間,總面積66平方公里,轄23個行政村,36個自然村,現有人口4萬。史載,白沙古屬豫州之中,鄰莆田大澤,澤枯而沙出,滿地潔白,因此而得名----白沙。

白沙自古就為交通要衝,重要驛站,同時又作為盛極一時的內河水運的水陸碼頭,使白沙成了中原腹地的商品集散地,車水馬龍,舟輯船艫相接,富商巨賈雲集。在白沙的歷史上不僅出現過“清明上河圖”般的繁榮景象,同時也先後湧現出了一批名載史冊的匡世奇才、志士仁人。最為著名的有《列子》的作者列禦寇,民族英雄史可法。昔日的擁有蘊積了今天的輝煌。白沙鎮被稱為“中州名鎮”是當之無愧的。

白沙是中牟縣的“西大門”,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近幾年,白沙鎮圍繞“富民強鎮”的總目標,充分發揮近郊和區位優勢,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發展迅速,已形成三個區域經濟發展帶。隴海鐵路以南已初步形成了千畝特種養殖、種植基地;北部灌區以發展高效農業為主,形成了以蔬菜日光溫室、全光照西瓜溫室、食用菌大棚、百合種植園、蓮菜種植等為主的高效農業示範區,全鎮年產各類新鮮蔬菜4萬噸,已成為鄭州市重要的蔬菜供應基地之一;中部鎮區沿310國道為軸線向兩側輻射以工業和第三產業為主。

白沙鎮中牟縣白沙鎮
小城鎮建設初具規模。先後建成了2平方公里的工業區和1平方公里的商貿區,道路、電力、通訊、給排水等基礎設施齊全,改善了投資環境,樹立了良好的形象。先後被命名為“中州名鎮”。“鄉鎮之星”稱號,並被確定為“河南省小城鎮建設試點鎮”和中牟縣唯一的“鄭州市改革發展建設綜合試點鎮”。

工業和鄉鎮企業發展迅速。白沙鎮除加強對鎮辦企業的經營管理外,通過改善投資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主動出擊,廣交朋友,借船下海,借雞下蛋,先後引進了河南省三苑公司植物油廠,河南省服裝公司包裝廠,鄭州市金水花園包裝材料廠,福日鋼廠(福建投資),河南省煤炭廳立源包裝材料廠(豫港合資),河南亞神集團蒂諾達紙箱廠,旅遊化工物資公司,東正磨料磨具廠,鄭州市獸藥廠及河南省天同公司,河南省中懷公司種植基地等一大批外來投資項目,總投資近2億元。逐步形成了造紙、化工、製藥、包裝、建材、食品、服裝等門類齊全的企業發展格局。隨著鄭州市建設的東擴和中牟汽車城建設的西移,白沙鎮已成為鄭州市以東最具活力的投資發展熱點之一。

南川區白沙鎮 

白沙鎮地處南川區西北部,幅員面積平37.6平方公里,轄7個行政村,32個農業社,有農戶3153戶10499人。屬丘陵地區,地形呈"三山夾兩溝"形狀。由於歷史原因及地理條件等諸多因素影響,經濟發展較為緩慢,民眾生活並不

白沙鎮南川區白沙鎮
富裕,生產生活條件較差。近幾年來,鎮黨委、政府堅持以人為本,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帶領全鎮人民緊緊圍繞"邊貿城鎮、產業強鎮、生態興鎮、和諧安鎮"的戰略思路,結合自身優勢,實施重點工程改善基礎設施,強化服務最佳化經濟發展環境,依託市場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實現了經濟快速健康發展,農民增收步伐明顯加快,全鎮面貌有了明顯改善。

2006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6230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11580萬元,農業總產值465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776元,完成本級財政收入54萬元。

全鎮基礎設施建設明顯改善。近年來,投資396萬元完成了井泉、分水、紅廟、大竹四個村農業綜合開發工程,農業生產條件得到極大改善;投資108萬元建設了集鎮人飲工程,解決了白沙人民盼望已久的城鎮人飲問題;投資120萬元對集鎮道路進行硬化;投資280萬元對紅廟、大竹、千里、順竹、黃陽五個村進行了農網戶表改造,實現了城鄉同網同價;投資48萬元改造了中心校D級危房,投資45萬元改造了紅廟、千里、順竹三所村級國小,教學條件得到明顯改善;全鎮實現了光纖電視、電話"社社通"。目前,白沙集鎮到黃陽、千里12.8公里村級公路硬化工程正在實施之中,將在今年年底全面完工,全鎮將形成便捷暢通的公路網路

全鎮社會事業建設取得明顯進步。近年來,計畫生育工作常抓不懈,計畫生育率在95以上;教育事業得到進一步鞏固,"兩基"複查和"普九"順利通過難收;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完善,建立了農村低保、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等制度;文化、廣播、衛生、通訊等工作健康發展,社會秩序安定,人民安居樂業。

合江縣白沙鎮

地理位置:白沙鎮位於合江縣境西北部,與瀘縣永川市相鄰。

行政區劃:輻員面積38平方公里,總人口2.2萬,轄13個行政村,3個居民委員會。

白沙鎮合江縣白沙中學
基礎設施:長江河流經鎮境5公里,建有合江第三大水碼頭,緊鄰瀘永高等級公路。2000年實現小康鎮。西部大開發以後,多方籌資,著力改善交通、通訊、能源、信息等基礎設施。現有35千伏安電站和萬門程控電話機站,光纖電視進村覆蓋率84%,公路、電話已實現村村通。2001年,被遴選為市、縣級產業化建設參觀示範現場。

經濟產業:旅遊資源豐富,基本形成以釀酒、農產品加工、建築建材為主導的工業體系,是合江水稻、生豬、魚、禽主產區之一,並初步建成名優水果、商品蔬菜、稻田水產、節食畜禽四大特色產業調整示範基地。

發展動態:新的世紀,全鎮人民將進一步抓住機遇,開拓進取,努力實現全鎮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歷史性突破。

陽新縣白沙鎮

白沙鎮陽新縣白沙鎮
它扼鄂東南門戶,東臨長江水道,西接京廣鐵路,南連昌九經濟走廊,北靠武黃經濟帶。轄區面積140平方公里,行政村33個,總人口11萬。為湖北省綜合改革試點鄉鎮,先後被授予“鄂南明星鄉鎮”、黃石市鄉鎮企業“十強鄉鎮”稱號,是鄂東南地區快速崛起的一個設施完備、功能齊全、發展潛力巨大的經濟重鎮。

境內物產豐富,市場繁榮,交通便捷,歷史上曾為“長樂園”政治、經濟、文化活動中心,交通以大沙鐵路、106國道為主線縱穿全境,是連線京滬、京廣貫通東西的重要通道。物產以金、銀、銅、鐵、鎢、方解石等資源大鎮之稱。農業以優質水稻、苧麻、雙低油菜、花生、芝麻等形成了萬噸級之規模,是著名的苧麻之鄉和“陽新豚”主產地之一。初步形成了工業以有色金屬礦山開採、加工、機械製造、建築、建材、家俱業為主,商業以1.5公里商業街、200多家境內外客戶入駐經商的工商業經濟體系。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