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

《列子》

《列子》又名《沖虛經》,是道家重要典籍。列禦寇所著,所著年代不詳,大體是春秋戰國時代。

基本信息

《列子》《列子》
《列子》又名《沖虛經》,是道家重要典籍。列禦寇所著,所著年代不詳,大體是春秋戰國時代。該書按章節分為《天瑞》《黃帝》《周穆王》《仲尼》《湯問》《力命》《楊朱》《說符》等八篇,每一篇均有多個寓言故事組成,寓道於事。其中有我們較為熟悉的“愚公移山”、“亡呋(fū)者”、“歧路亡羊”等。

簡介

《列子》《列子》
《列子》是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曲籍,屬諸家學派著作,是一部智慧之書,它能開啟人們心智,給人以啟示,給人以智慧。
《列子》是列子、列子弟子、列子後學著作的彙編。全書八篇,一百四十章,由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話故事、歷史故事組成。而基本上則以寓言形式來表達精微的哲理。共有神話、寓言故事一百零二個。如《黃帝篇》有十九個,《周穆王篇》有十一個,《說符篇》有三十個。這些神話、寓言故事和哲理散文,篇篇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列子》的每篇文字,不論長短,都自成系統,各有主題,反映睿智和哲理,淺顯易懂,饒有趣味,只要我們逐篇閱讀,細細體會,就能獲得教益,它完全可以與古希臘《伊索寓言》相媲美。

作者簡介

列子,名禦寇,東周威烈王時期鄭國圃田(白沙鄉西古城村)人,思想家和寓言文學家,史稱列子。列禦寇,戰國時期鄭國圃田(今河南省鄭州市)人。道家著名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寓言家和文學家。對後代的哲學、文學、科技、宗教都有深遠的影響。著有《列子》。那時,由於人們習慣在有學問的人姓氏後面加一個“子”字,表示尊敬,所以列禦寇又稱為“列子”。《列子》中的“天體運動說”、“地動說”、“宇宙無限說”,而這些學說都遠遠早於西方的同類學說·唐玄宗於天寶年間詔封列子為“沖虛真人”。列子一生安於貧寒,不求名利,不進官場,隱居鄭地40年,潛心著述20篇,約十萬多字。現在流傳有的《列子》一書,其作品在漢代以後已有所散失,現存八篇《天瑞》、《黃帝》、《周穆王》、《仲尼》、《湯問》、《力命》、《楊朱》、《說符》。其中《愚公移山》、《杞人憂天》、《兩小兒辯日》、《紀昌學射》、《湯問》等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可謂家喻戶曉,廣為流傳。其中《兩小兒辯日》被納入國小語文人教版6年級下冊第1篇課文。列子一向低調,有所謂“子列子居鄭圃,四十年人無識者”,可見真正做到了老子所說的“和光同塵”的境界,故而列子在歷史上的事跡也很少。這樣解釋某些人認為列子是後人假託的也不過分。是孔子的弟子。思想上崇尚虛

《列子》《列子》
無縹緲,生前被稱作"有道之士",是中國道家和哲學史上的著名人物。古書中有他御風而行的記載,風神飄逸。現實中的列子一生安於貧寒,不求名利,隱居鄭地40年,不為人知。有人向當時鄭國執政者子陽推薦他,說他是當今有名之士,困居鄭國,如果當朝對他毫無表示,難免遭到議論。子陽派人給他送去十車糧食。他再三致謝,堅辭不受。其妻責怪他家境如此困頓,不該拒絕饋贈,他說:“子陽並不是真正了解我,只是聽了別人的話,沽名釣譽,才幫助我。既然不是出於本心,就不該接受他的接濟。”他終生不進官場,潛心學問,尊崇黃老(黃帝、老子),先後著書20篇,約十萬多字。
現在流傳的有《天瑞》、《仲尼》、《湯問》、《楊朱》、《說符》、《黃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輯成《列子》一書,內容豐富,有許多神話故事和寓言。其中著名的《愚公移山》、 《紀昌學射》等都是2000多年以前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和辯證觀點的作品,是十分可貴的文化遺產。列子著作為《列子》,有舊本二十篇,西漢劉向、劉歆父子去其重複,存者八篇,《漢書.卷三十.藝文志第十》有“劉向說......列子八篇。名圄寇,先莊子,莊子稱之”句,應該是劉向、劉歆父子,或同時代其他人整理的八篇。但不知何時已佚失。

主要內容

《列子》裡面的先秦寓言故事和神話傳說中不乏有教益的作品。如《列子學射》(《列子·說符》)、《紀昌學

《列子》《列子》
射》(《列子·湯問》)和《薛譚學謳》(《列子·湯問》)三個故事分別告訴我們:在學習上,不但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真正的本領是從勤學苦練中得來的;知識技能是沒有盡頭的,不能只學到一點就滿足了。又如《承蜩猶掇》(《列子·黃帝》)告訴我們,曲背老人捕的如神技藝源於他的勤學苦練;還有情節更離奇的《妻不識夫》(《列子·湯問》)說明一個人是可以移心易性的。今本《列子》 8篇,已非《漢書·藝文志》著錄的原書,從思想內容和語言使用上看,可能是魏晉人的作品,有人認為它就是《列子注》的作者張湛所作。
《列子》中多記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憂天、紀昌學射等,形象鮮明,含義深刻,具有較高的文學意義和思想價值。有些故事雖取材於其他著作,但經過改寫潤色,比原作有了提高。如“狙公賦芧”的故事,《莊子·齊物論》只有寥寥數句,而《列子·黃帝》篇已將它擴大成一篇結構完整的寓言。書中運用誇張手法刻畫人物形象,也已達到一定的造詣。如《湯問》篇中描述韓娥的善於歌哭,寫得有聲有色,極盡誇張之能事。有的篇章已有從寓言演變為小說的跡象。如《湯問》篇中寫扁鵲為魯公扈、趙齊嬰二人換心的傳說。情節相當完整,故事離奇曲折。後來《聊齋志異》寫陸判為朱爾旦換心,疑即以此為藍本寫成。
列子的學說,劉向認為:“其學本於黃帝老子,號曰道家。道家者,秉要執本,清虛無為,及其治身接物,務崇不競,合於六經。”《爾雅.釋詁》邢昺《疏》引《尸子.廣澤篇》及《呂氏春秋不二》說:“子列子貴虛”。《戰國策.韓策》有:“史疾為使楚,楚王問曰:‘客何與所循?’曰:‘治列子圄寇之言。’曰:‘何貴?’曰:‘貴
《列子》《列子》
正’。”張湛《列子.序》認為:“其書大略明群有以至虛為宗,萬品以終滅為驗,神惠以凝寂常全,想念以著物為表,生覺與化夢等情。巨細不限一域,窮達無假智力,治身貴於肆仕,順性則所至皆適,水火可蹈。忘懷則無幽不照,此其旨也。”列子認為“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他因為窮而常常面有飢色,卻拒絕鄭國暴虐的執政者子陽饋贈的糧食。其弟子嚴恢問之曰:“所有聞道者為富乎?”列子曰:“桀紂唯輕道而重利是以亡!”列子還主張應擺脫人世間貴賤、名利的羈絆,順應大道,淡泊名利,清靜修道。

列子之學,本於黃帝、老子為宗。相傳他曾向關尹子問道,拜壺丘子為師,後來又先後師事老商氏和支伯高子,得到他們的真傳,而友伯昏無人。修道九年之後,他就能御風而行。《述異記》中說,列子常在立春日乘風而游八荒,立秋日就反歸“風穴”,風至則草木皆生,去則草木皆落。 《呂氏春秋》說:“子列子貴虛”。他認為“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列子窮而面有飢色,但拒絕鄭國暴虐的執政者子陽饋贈的糧食。其弟子嚴恢問之曰:“所有聞道者為富乎?”列子曰:“桀紂唯輕道而重利是亡!”他認為應擺脫人世間貴賤、名利的羈絆,順應大道,淡泊名利,清靜修道。


成書經歷

《列子》《列子》
列子成書大體經歷三個階段:1、列子稍後,門人據其活動與言論編撰而成,不止八篇。2、漢人在此基礎上補充整理,而成《漢書.藝文志》上著錄的八篇之數。3、張湛據其先人藏書,及在戰亂後收集到殘卷,“參校有無,始得完備”。並依照《漢書.藝文志》所記八篇,編撰成今本《列子》。由於在編撰過程中,為疏通文字,連綴篇章,必然加進張湛本人的一些思想與他編的一些內容,所以,今本《列子》雜進一些魏晉人的思想內容、語言文字是可以理解的。歷三時而成書的《列子》,雜就難免了,說見張清華先生《道經精華.列子.前言》。

歷史意義

《列子》一書是中國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之一。其思想與道家十分接近,後來被道教奉為經典。唐天寶元年公元年詔稱《列子》為《沖虛真經》。書中記載了許多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因而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也有一定地位。書中還有大量的養生與古代氣功的論述,亦值得研究。我們要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吸取其精華為社會主義

《列子》《列子》
現代化建設服務,《列子》是有必要認真閱讀的。

《列子》一書相傳為戰國時期列禦寇所著。列禦寇在古籍中又被寫作列圄寇、列圉寇,鄭國人。《莊子》中有許多關於他的傳說。《呂氏春秋·不二》說:“子列子貴虛。”這裡的“虛”即虛靜、無為,一切順應自然。列子曾向壺丘子林和老商氏學過氣功。 《莊子·逍遙遊》把他描繪成為神仙,說:“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
列子的學說主要是養生術,因而他不大關心政治,認為政治事務與政治鬥爭,以及一切改造社會和改造自然的努力都有礙於養生。在這方面,他與老子“無為而無不為”的權術有明顯區別,而比較接近於莊子,其消極因素是十分明顯的。但他與奏漢的神仙家又有所不同,認為人不能長生不死,有生必有死,該生就讓它生,該死就讓它死,才是正確的態度。在這一點上,也和莊子相同。

《漢書·藝文志》著錄《列子》八篇,早已散佚了。今天我們見到的《列子》,可能是西晉人的作品。馬敘倫《列子偽書考》說:“蓋《列子》晚出而早亡,魏晉以來好事之徒聚斂《管子》、《晏子》、《論語》、《山海經》、《墨子》、《莊子》、《尸佼》、《韓非子》 、《呂氏春秋》、《韓詩外傳》、《淮南》、《說苑》、《新序》、《新論》之言,附益晚說,假為向序以見重。”任繼愈先生主編的《中國哲學發展史》魏晉南北朝卷對此作了歸納:一劉向的《列子序》稱列子為鄭人,與鄭繆

《列子》《列子》
同時,然而書中多言繆公以後事,如孔穿、公孫龍是戰國後期人而入書。二書中多采引先秦與西漢諸子書的資料,除馬敘倫《列子偽書考》已列舉者外,還有今已亡佚的《湯問》、《說符》等。
三書中有些資料更晚,如太初、太始、太素說出自《易緯》,切玉之刀、火浣之布乃魏文帝事,周穆王駕八駿西遊出自汲家書《穆天子傳》,《楊朱篇》縱恣肉慾,不符合《淮南子·汜論訓》關於楊子“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的宗旨,而反映魏晉人的放蕩性格。四有明顯的佛教影響,如“西方之人有聖者”指佛,“死之與生,一往一反”乃釋氏輪迴之說等。五從語言的角度考察,書中有不少漢以後、甚至魏晉以後的辭彙。

今本《列子》雖系魏晉人的作品,但他們在重新編輯《列子》時,畢竟採錄了許多先秦古籍中關於列子的記載,並不是完全憑空捏造。其中有些寓言故事古樸無華,不見於漢魏諸書,如愚公移山、扁鵲易心等。可知今本《列子》中也保存了不少古本《列子》的斷倚殘篇與零星記載,對於研究列子其人及其思想仍然有一定參考價值。


相關詞條



六子全書

《六子全書》,又稱《世德堂六子》,是嘉靖顧春匯刻而成。
漢河上公注《老子》、晉郭象注《莊子》、晉張湛注《列子》、唐楊倞注《荀子》、唐李軌等五臣注《揚子法言》、宋阮逸注《中說》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