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炎[中醫學家]

王永炎[中醫學家]

王永炎(1938.9.29- ),男,天津市人,中醫內科學專家,教授,主任醫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央文史館館員,中國中醫科學院名譽院長、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臨床基礎醫學研究所所長,北京師範大學資源生態與中藥資源研究所所長。

基本信息

簡介

王永炎,中醫學家。1938年生於天津市,少年求學於北京第十三中學,1956.9-1962.9就讀北京中醫學院,本科六年畢業。後留校歷任助教、主治醫師,副教授,1983.12任北京中醫學院院長,1985年以後晉升為教授、主任醫師,1990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博士生導師;1997.4任北京中醫藥大學校長。現任中國中醫研究院名譽院長、北京針灸骨傷學院院長、北京中醫藥大學腦病研究室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中醫學、中藥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衛生部學位委員會委員,中國藥典委員會委員,中國中醫藥學會副會長;1997年11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永炎,中醫學家。1938年生於天津市,少年求學於北京第十三中學,1956.9-1962.9就讀北京中醫學院,本科六年畢業。後留校歷任助教、主治醫師,副教授,1983.12任北京中醫學院院長,1985年以後晉升為教授、主任醫師,1990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博士生導師;1997.4任北京中醫藥大學校長。現任中國中醫研究院名譽院長、北京針灸骨傷學院院長、北京中醫藥大學腦病研究室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中醫學、中藥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衛生部學位委員會委員,中國藥典委員會委員,中國中醫藥學會副會長;1997年11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永炎教授從事中醫內科科學研究、教育、醫療30餘年,主要研究方向是中風病與腦病的臨床研究。先後承擔國家“七五”、“八五”與“九五”中醫藥防治中風(腦血管病)、老年期痴呆等攻關課題及部級以上課題8項;還承擔有WHO科研合作項目腦血管病的中醫康復。通過對缺血性中風系統臨床研究觀察,總結了證候演變、辨證治療、調攝護理的規律。針對中風病急性期痰熱證、痰熱腑實證而設計、研究的化痰通腑湯清開靈注射液靜脈滴注療法,提高了顯效率,減輕了病殘程度。曾獲國家級科技進步三等獎3項、部市級科技成果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1998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已培養醫學博士23名,出站博士後3名。

基本情況

姓名:王永炎
所在的機構:中國中醫科學院
主要研究方向:中風病與腦病的臨床研究
社會關係、社會職務:中國中醫研究院名譽院長 北京針灸骨傷學院院長 北京中醫藥大學腦病研究室主任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中醫學 中藥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 衛生部學位委員會委員 中國藥典委員會委員 中國中醫藥學會副會長
出生年月:1938年

中風理論體系建設

11
對於中風病的研究,遵循中醫理論體系,繼承歷代各家學說之長,引入與套用醫學計量學影像診斷學生物化學生物物理學、病理學等現代科學技術手段,進一步闡明病因病理,總結證候特徵,探討證候演變規律,力求揭示複方干預證候的藥效物質基礎和療愈機理,最佳化防治方案,制定與驗證診療、預防、康復、護理規範,提高了防治水平。
王永炎教授主持制定的中風病中醫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已經被推廣試行,該《標準》首次套用醫學計量學記分方法評價療效,並套用辨證量表、CT、MRI、臨床流行病學等方法進行了深化研究。為提高中醫臨床學科的科學性起到重要作用。先後獲86衛生部重大科技成果乙級獎,95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97國家級科技進步三等獎。

科研工作

針對中風病急性期最常見的痰熱腑實證,設計、研製了化痰通腑法,並用創製的化痰通腑湯進行治療,15天內的顯效率達51.3%,專家鑑定認為:化痰通腑治療中風急症在繼承基礎上有發展和創新,居國內領先水平。為了研究系統中藥湯劑和沖劑的療效機制,以王永炎為主要設計者,通過動物實驗觀察到化痰通絡湯、沖劑;化痰通腑湯、沖劑;益氣活血湯、沖劑具有明顯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強體內纖溶活性的作用,並可明顯地延長實驗動物體內血栓形成時間,說明系統方藥從不同環節起到了防治血栓形成的作用。王永炎教授作為中醫急診必備用藥清開靈注射液的主要研製者之一,首次套用清開靈注射液開展治療中風病痰熱證的臨床與實驗研究。清開靈是針對急性期重症病人而研製的安全、有效,並從靜脈滴注給藥的急救用中成藥新劑型,運用國際統一的療效評價標準其顯效率達53%,與國內外同類研究比較,居領先水平。實驗研究表明在改善中風患者紅細胞膜流動性,調整微量元素銅、鋅比值,改善血液流變學指標,促進實驗動物腦血腫吸收等方面,具有明顯作用。本項研究獲89部局科技進步二等獎,91國家級科技進步三等獎。

學術探討

11

王永炎教授近十年來重視中醫學基礎理論與臨床實踐相連線的研究。提出了中醫學的定義刊載於其做為主編的《臨床中醫內科學》一書的弁言;提出了中醫學的學科屬性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生命科學,它以生物學為基礎,與理、化、數學交融,與人文哲學滲透,它具有豐厚的中國文化的底蘊,其辨證思維為主導的病證結合辨證論治體系顯示了學科的優勢與特色;積極倡導運用分析與綜合集成相結合的方法,以大學科的觀念為指導,汲取相關學科與前沿學科的理論與手段,開展實證研究,體現中醫研究的混沌理論,動靜結合與整體觀念,闡示中醫藥診治疾病的科學原理,推動中醫學現代化、國際化進程,提高中醫學術水平,為人類健康事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關於中醫學術與管理規範的研究,這是中醫學術建設的基礎工作。王永炎教授1982年參與並主持了中醫病案書寫規範的制定,1983年即被衛生部採納,修訂後推廣全國試行,又於1992年總結經驗再次修訂實施。並參加了衛生部藥政局制定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的編寫、論證、定稿工作,它是我國新藥開發的重要依據。參加了《中醫醫療事故糾紛的防範與處理》的編寫工作,任副主編。這是帶有法制性的中醫規範,是當前處理事故、糾紛的主要依據。參加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行業標準[ZY]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的編寫、論證、定稿工作,已於1995年1月發布實施。

談培養三結合中醫人才

師帶徒叢書師帶徒叢書

目前正在搞中醫藥的立法,然而進展緩慢。主要問題有兩個:一是執法主體不健全,到地級市就找不到管中醫的人了,是高位截癱。二是醫師制度,中西醫雙重診斷必然要西藥打頭陣、中藥做陪襯。從貢獻度的角度看,中醫藥事業在萎縮,服務總量大大降低,尤其是在陝甘寧青新和一些東部地區,過去中醫很火的地方現在沒有中醫了。
雖然有諸多問題,但重點恐怕還是人才的問題,是人才的理念和知識結構問題。現在中央領導提出“上工治未病”的問題,這是一個大領域、大項目,要提高我們的認識,應該著眼於啟動頂層設計了,這就需要相應的人才。中國中醫科學院要培養懂政治、看市場、做學問的人才,沒有這種三結合的人才,我們很難發展起來。此外,中醫評價體系的瓶頸問題必須解決,儘管難度極大,但卻是我們國家隊必須要做的事情。譬如我們不妨在晉北、陝北甚至甘寧青新地區抓一兩個農村衛生試點,派我們的醫生下去,對農村衛生系統的建設和完善進行探索,同時為農村醫生的培訓編寫適合當地情況的教材等。再如是否可以限制年輕住院醫師的西藥處方權,這可能是培養中醫人才,提高中醫臨床使用率的有效途徑。

66

中醫藥事業的發展,無論是科技、教育、醫療或是產業,必然是一個多層次、多模式、多方位的設計。我們要圍繞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從有利於整箇中醫藥事業和中醫藥學科的發展,有利於中國中醫科學院的發展角度,認真領會吳儀講話精神,大家獻計獻策,以促進中醫藥事業、中醫藥學科和中國中醫科學院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聲音

我們的工作可以分為三個層面:一是器物的層面,也就是方法學的創新。對中醫學來說,最重要的、最能體現生命力的是療效,因此,中醫藥的科學研究、中醫藥院校的教學工作都要落腳在臨床醫療上,我們表達出的療效應該是被認可、能推廣、立得住的療效。二是制度的層面,每一個臨床學科的建設,都應該有自己的指南、規範和標準,有自己的療效評價的方法。三是理念的層面,這是最高層面。理念來自於基礎學科,是學科發展的源泉、動力和核心。他認為,對於中醫學科而言,經典是根、臨床是本、仁術是

治學嚴謹

44
王永炎教授,熱愛祖國,勤奮好學,治學嚴謹,為人師表,學風正派。重視醫德修養,嚴於律己,寬於待人,數十年如一日,堅持為人民服務,受到病人的廣泛讚譽。他常講:“三人行必有吾師焉”,他提出不僅要向老師學習,還要向同仁學習,向朋友學習,甚至向病人學習,向學生學習。在教學工作中尊師重教,為培養青年學術帶頭人,指導博士生及博士後認真負責,能夠毫無保留的傳授其學術思想及臨床經驗,有3名助手被破格晉升為主任醫師與研究員,為中醫醫療、教育、科研培養了一批科技人才與骨幹力量

主要著作:

學生,東方醫院副院長 劉金民:協助院長分管醫療、醫技、質控、信息、護理、藥學、醫療保險、物價、院感工作。學生,東方醫院副院長 劉金民:協助院長分管醫療、醫技、質控、信息、護理、藥學、醫療保險、物價、院感工作。
《腦血管病》.自撰.1983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中風病要覽》.自撰.1993年台北志遠書局出版;
《臨床中醫內科學》.主編.1994年北京出版社出版,被評為95年北京市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及國家優秀科技圖書提名獎;
《中醫急診醫學》.主編.1995年福建科技出版社
《中醫健康文庫、腦血管障礙》、《國家教委規劃教材中醫內科學》.主編。

代表性論文:

運用化痰通腑法治療急性缺血性腦卒中158例療效觀察.中國醫藥學報,1986,(2):24;
中風病科研思路方法芻議.遼寧中醫雜誌,1984,(9):1;
中醫藥治療震顫麻痹綜合徵35例療效觀察.中醫雜誌,1986,(8):22;
清熱化痰、活血開竅治療中風病-清開靈注射液治療中風急症的臨床研究.中醫急症通訊,1987,(11):14;
疑難病與難治病的關係及其研究方法.北京中醫學院學報,1990,(3):6;
老年性痴呆辨治.中國醫藥學報,1994,(2):49;
中醫藥治療老年期血管性痴呆的研究.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6,(5):32。

中國現代知名中醫學家

中醫,是“起源與形成於中國,具有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等特點的醫學”。中醫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同時中醫也指“中醫藥學科的專業職業隊伍”,即中醫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