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酒

中醫藥酒

藥酒是以白酒、黃酒和米酒浸泡或煎煮具有治療和滋補性質的各種中藥或食物,去掉藥渣所得的口服酒劑(或藥物和食物與穀物、曲共同釀製)。

藥酒常識

藥酒的選用

選用藥酒很重要,一要熟悉藥酒的種類和性質;二要針對病情,適合疾病的需要;三要考慮自己的身體狀況;四要了解藥酒的使用方法。
中醫藥酒中醫藥酒

1.氣血雙虧者可選用龍鳳酒、山雞大補酒、益壽補酒、八珍酒、十全大補酒等。
2.脾氣虛弱者可選用人參酒、當歸北芪灑、長壽補酒、參桂養營酒等。
3.肝腎陰虛者可選用當歸酒、枸杞子酒、蛤蟻酒。構圓酒等。
4.腎陽虧損者可選用羊羔補酒龜齡集酒、參茸酒、三鞭酒等。
5.風寒濕痹、中風后遺症等病症可選用馳名中外的國公酒、馮了性藥酒和其它對症藥酒。
6.風濕性類風濕性關節炎或風濕所致的肌肉酸痛者可選用風濕藥酒、追風藥酒、風濕性骨病酒、五加皮酒等。如果風濕症狀較陘者可選用藥性溫和的木瓜酒。養血愈風酒等;如風濕多年,肢體杯木,半身不遂者則可選用藥性較猛的蟒蛇藥酒、三蛇酒、五蛇酒等。
7.骨肌損傷者可選用跌打損傷酒、跌打藥酒等。
8.陽痿者可選用多鞭壯陽酒、助陽酒淫羊藿酒。青松齡藥酉、海狗腎酒等。
9.神經衰弱者可選用五味子酒、寧心酒、合歡皮酒等。
10.月經病者可選用婦女調經酒、當歸酒等。
凡此種種,這裡不一一例舉。總之藥酒所治疾病甚多,一般可參考本書所列病症之藥酒方,隨症選用。
在預防疾病上,古人和民間也早有實踐,如重陽節飲用菊花酒,可抗老防衰;夏季飲用楊梅酒,可預防中暑;常飲山植酒,可防止高血脂的形成,減少動脈硬化的產生;長期服用五加皮酒、人參酒則可健骨強筋、補益氣血、扶正防病等等。
總之,選用藥酒要因人因病而異。如選用滋補藥酒時要考慮到人的體質,如形體消瘦的人,多偏於陰虛血虧,容易生火,傷津,宜選用滋陰補血的藥酒;形體肥胖的人,多偏於陽衰氣虛,容易生痰、怕冷,宜選用補心安神的藥酒。選用以治病為主的藥酒,更要隨證選用,最好在中醫師的指導下選用為宜。總之要選用有針對性適宜藥酒。藥酒既可治病,又可強身,這並不是說每一種藥酒都能包治百病,患者隨意拿一種藥酒飲用,就可見效。飲用者必須仔細挑選,認清自己的病症和身體狀況,要有明確的目的選用,切不可人用亦用,見酒就飲。

藥酒的作用

藥酒的作用,包含有“酒的作用和藥物功效”的雙重作用。由於每種藥酒都配入了不同的中藥材,因此藥酒的作用也隨之而異。
就其總體而言,藥酒的作用非常廣泛,既有補益人體之陰、陽、氣、血偏虛的補性藥酒,也有祛邪治病的藥性藥酒,其作用也有區別。如以補虛強壯為主的養生保健美容藥酒,主要作用有滋補氣血、溫腎壯陽、養胃生精、強心安神、抗老防衰、延年益壽。以治病為主的藥性藥酒,主要作用有祛風散寒。止咳平喘、清熱解毒、養血活血、舒經通絡等。疾病不同,作用亦異。
藥酒,是由酒與藥物配製而成。然而藥物的配入,是有針對性的和選擇性的,都是按特定要求加入的,因此配入酒中的藥物不同,其藥酒的作用也不同。如藥性藥酒,是以防治疾病為主的藥酒,在配方上都有嚴格細緻的要求,是專為疾病而設的;補性藥酒,雖然對某些疾病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但主要是對人體起滋補增益作用,促進人體健康,精力充沛,預防病邪襲人。但也有一定要求,是專門為補虛糾偏,調整陰陽而設的。因此每一種藥酒都有不同的作用重點,都有其適應範圍,難以盡述。每一藥酒的具體作用,可參閱套用篇。
由此可見,藥酒的作用,是多種多樣的。其另一主要作用,酒入藥中,可以反佐或緩和苦寒藥物的藥性,免除了平時服藥的苦澀,也為人們所樂於接受。如有很多善於飲酒的人,常用人們日常食品配製藥酒。既有醫療作用,又有滋補保健作用,乃一舉兩得之功,真可謂善飲也。

藥酒的藥理

1.乙醇的藥理研究 由於藥酒是選配適當中藥,經過必要加工,用度數適宜的白酒或黃酒為溶媒,製作而成的。因此,所有藥酒中均含有一定濃度的酒精(乙醇),要研究藥酒的藥理,首先要搞清乙醇的藥理作用,比較明確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1)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一般認為飲酒具有興奮作用,因此常有“飲酒壯膽”的描述,但藥理表明乙醇主要是一個中樞神經系統抑制劑。低濃度乙醇可加強某些興奮性神經突觸的功能,其表現的興奮現象主要是由於腦的抑制性控制作用被解除所致。最早受影響的是由訓練和經驗而來的精神活動。記憶力,集中力和洞察力變得遲鈍甚至喪失。自信加強,性格變得開朗活潑。乙醇也可引起鎮靜,解除焦慮,進而語言含糊,共濟失調,判斷能力受損,進入酩酊狀態。
作用機制:多年來認為乙醇、揮發性麻醉藥和巴比妥類對中樞神經系統的抑制作用是由於這些藥物能溶於脂質細胞膜,使嵌在膜內的離子通道以及其他蛋白質功能紊亂所致。近年來注意到乙醇對興奮性胺基酸(谷氨酸鹽)和抑制性胺基酸(γ氨基丁酸即GABA)激活離子通道功能的作用。乙醇和麻醉性巴比妥類均能加強GABA介導的突觸抑制和氯的流出。乙醇的這種作用還有鎮靜、共濟失調作用均可被GABA能受體特異性拮抗劑荷包牡丹(bicuculline)所抑制。雖然乙醇和巴比妥類均能抑制谷氨酸鹽激活的離子流,但兩者對谷氨酸鹽受體的亞型仍有不同的作用。乙醇在輕度中毒濃度日寸,主要影響NMDA谷氨酸鹽受體(NMDA為N—甲基—D—天冬氨酸鹽),而巴比妥類則主要影響AMPA谷氨酸鹽受體(AMPA為。—氨基—3—羥—5—甲基—4—異惡唑丙酸)。最近發現5—HT3(5—羥色胺,)受體系一種興奮性、陽離子選擇性離子通道,低濃度乙醇可協同5—Kr對該受體的作用。這種5—HT3受體主要分布於抑制性中間神經元,乙醇協同5—HT對該受體通道的作用,這就加強了這些中間神經元的抑制性衝動。大鼠腹腔注射乙醇3s/ks,可使伏隔核和紋狀抗壞血酸釋放分別增加約140%和120%,紋狀體抗壞血酸釋放是所有間接多巴胺受體激動劑的共同特性。
(2)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中等量乙醇可擴張皮膚血管,故常致皮膚發紅而有溫暖感。但如用作禦寒藥,實屬不當。因寒冷時皮膚血管收縮為一種保護性反射。飲酒後抑制了血管運動中樞,皮膚血管擴張,使大量熱量損失,更增加凍死的危險性。乙醇有直接擴張血管的作用。乙醇對人冠狀血管並無有益作用,對穩定性心絞痛病人,乙醇可使引起心絞痛所需的運動時間縮短,也使冠心病人產生心電圖心肌缺血性變化所需要的運動時間縮短。乙醇在足以產生面部血管擴張和輕度醉酒的劑量時,並不引起腦血流或腦血管阻力的改變;但在嚴重酒精中毒血濃度(300mg/d1)時,則可明顯增加平均腦血流並降低腦血管阻力,但腦對氧攝取則減少。對大鼠基底動脈痙攣模型,靜注0.5%乙醇20ml/kg有明顯減少基底動脈痙攣的作用, 乙醇對血循環;的及時效應比較小,攝人中等量乙醇,血壓、心輸出量和心肌收縮;幻均無大的變化。但在急性、重症酒精中毒時,由於血管運動中樞和呼吸抑制,可引發心血管功能抑制。長期過量套用乙醇對心臟可引起不可逆損,是心肌病最重要原因之一。
有證據表明,適度飲酒可減少冠心病發病率。其機制系通過對血漿脂蛋白的影響和抑制血小板聚集。流行病學調查和對志願者的實驗研究證明,乙醇在每日劑量不足以產生明顯中樞作用時,在幾星期期間,即可升高血漿高密度脂蛋白(HDL)濃度,從而可拮抗動脈粥樣化的形成而產生保護作用。人群調查顯示,飲酒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h)水平顯著高於不飲酒組。家兔灌服乙醇後,HDL—Ch很快明顯上升,停藥後HDL—Ch下降。酒精中毒患者血清膽固醇水平明顯低於正常人,急性酒精中毒者又較慢性酒精中毒者顯著低下。人在正常飲酒時 達到的濃度(10-20mmol/L)即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可能是由於抑制花生四烯酸生成所致。在體外,白酒(含乙醇56%)2.5ul、5.0ul、7.5ul和10ul加入到從同一個體分離出來的富含血小板的血漿200ul,以ADP為誘導聚集劑,4個劑量組對血小板聚集功能均有抑制作用,且與乙醇劑量呈正相關。
(3)對胃腸道的作用:乙醇可刺激胃液分泌,主要增加胃酸而胃蛋白酶含量正常,乙醇可通過精神刺激使胃液分泌增加,特別是愛好飲酒者。乙醇也可興奮口腔和胃黏膜感覺神經末梢而反射性刺激胃液分泌,也可直接作用於胃,使胃泌素或組織胺釋放而使胃液分泌增加。由於主要是刺激胃酸分泌,因而含乙醇飲料不適用於消化性潰瘍患者o,胃內乙醇濃度10%左右使胃酸增加而胃蛋白酶減少,濃度超過20%,胃液分泌趨於抑制,40%及以上濃度則刺激黏膜使之充血、發炎、產生糜爛性胃炎。阿司匹林產生的胃損害可因乙醇而明顯加重。大鼠灌服10%、20%乙醇lml/鼠,使胃黏膜血流量(GMBF)增加,不引起胃黏膜損傷,如灌服40%乙醇或無水乙醇則使GMBF減少,並產生明顯的胃黏膜損傷。 胃黏膜表面凝膠樣黏液層的疏水性可防止H’和水溶性物質對胃黏膜的侵害。用大鼠在體胃灌流模型,以40%乙醇灌流5分鐘則可破壞胃黏膜表面黏液凝膠層的疏水性,在除去乙醇後1小時,尚不能恢復正常。喜飲烈性酒者多患慢性胃炎。
(4)對肝臟的作用:長期過量飲酒最嚴重的後果就是肝損害。可依次發生脂肪肝(肝內脂肪蓄積)、肝炎,最後發生不可逆性肝壞死和肝纖維化。可導致食管靜脈曲張和突然大出血。—次大劑量乙醇即可在大鼠或人引起肝內脂肪增多。其機制比較複雜,主要因大量乙醇引起的應激反應導致交感興奮,使脂肪組織釋放的脂肪酸增加,以及由於乙醇增加了機體代謝負荷,使脂肪酸氧化受損。
長期飲酒引起肝損害還有一些其他因子,主要是營養不良。酒本身可供給熱量,200g乙醇約可提供5 857.6千焦熱量,但與其他食物不同,它不能供應維生素、胺基酸或脂肪酸。嗜酒者多表現為長期營養不良,主要是由於酒對細胞的毒性而致肝損害。大鼠每日灌服乙醇790mR/kz,1個月後,肝細胞膜脂質過氧化物(LPO)仍正常;2個月後,則kPO明顯高於對照組,Na—K—ATP酶活性減低,3個月後肝細胞膜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過氧化氫酶均明顯低於對照組。表明乙醇可引起肝細胞膜脂質過氧化損傷。上述灌服乙醇大鼠1、2、3個月,肝組織胞漿谷胱甘肽(GSH)水平有逐月增加趨勢,但統計學無顯著性,谷胱甘肽轉移酶(GST)在2個月時較對照組明顯升高,而1和3個月時則與對照組無明顯差別。在體外,小劑量乙醇對大鼠肝臟GST有—定激活作用,GSH和GST增加對機體的解毒功能是有利的。
(5)對生殖系統的影響:古人早在二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扣就批評了“醉以人房”生活方式。《素問·上古天真論》說“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人房,以欲竭其精,以耗其真……故半百而衰也。”侵犯性性行為常於飲酒後發生,這是由於抑制和約束被解除的結果。實際上,醉酒可妨礙性行為,乙醇可降低男性和女性的性反應。男性嗜酒者可導致陽痿、不育、睪丸萎縮和男子乳房發育,這是由於乙醇引起的肝損害導致雌激素生成過多,睪酮產生減少,而且由於肝內質網酶活性增加,使睪酮代謝性失活加快所致。
(6)其他作用:小劑量乙醇可減少疲勞感並增加肌肉作功,大劑量則抑制中樞神經系統,減少肌肉作功,引起肌肉可逆性損害,血漿肌酸磷酸激酶活性增加,大多嗜酒者可有肌電圖變化,不少人證明有類似於酒精性心肌病的骨骼肌病(skeletalmyopathy)。乙醇使皮膚和胃血流增加並增加出汗,使熱散失加快,體溫降低。大劑量乙醇抑制中樞性體溫調節機制,體溫降低顯著,乙醇的這種降低體溫作用如環境溫度很低則更危險。
乙醇有利尿作用,這是其抑制抗利尿激素(ADH)分泌,減少腎小管對水再吸收所致。但是,反覆套用乙醇則為抗利尿作用。
乙醇是一種免疫抑制劑,可明顯干擾機體對細菌、病毒等防禦能力,抑制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
(7)藥動學:乙醇在胃腸道吸收迅速而完全,乙醇蒸氣也易從肺吸收,飢餓狀態飲酒,40分鐘內血濃度達峰值,食後飲酒則可推遲吸收。乙醇在體內分布迅速,組織內濃度可迅速接近血濃度,分布容積為0.7L/kg。90%以上飲用的乙醇在肝內氧化,其餘經肺和腎排泄。一般臨床劑量乙醇,其氧化速率按零級動力學進行,與血藥濃度無關。每單位時間氧化乙醇的量約與體重或肝重呈比例。肝切除或肝損害時,乙醇從體內消除就明顯降低或完全停止。
正常人每1小時能代謝7-10g乙醇。乙醇可經兩條途徑代謝為乙醛:①乙醇脫氫酶途徑:該酶主要在肝內,其他器官如腦、睪丸和胃也有發現。在該酶作用下乙醇脫氫後轉化為乙醛,輔酶I(NAD)為氫接受體,女性胃內的乙醇脫氫酶活性較男子低得多,因此口服乙醇後血內濃度較男性高。②微粒體乙醇氧化系統即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統(MEOS):在該酶系統作用下,乙醇氧化為乙醛和水,還原型輔酶Ⅱ(NADPH)為供氫體。由於乙醇脫氫酶的米氏常數(km)為0.26-2mmoL/L而MEOS的km為8-10mmol/L,因此認為低濃度乙醇時乙醇脫氫酶是主要的氧化系統,而高濃度乙醇時,MEOS可發揮更為明顯的作用。
乙醛代謝:乙醇經上述兩途徑產生的乙醛,90%以上也在肝內氧化,線粒體NAD—依賴性醛脫氫酶系乙醛氧化代謝途徑的主要酶,氧化產物為乙酸鹽,再進一步代謝為二氧化碳和水。
2.藥酒的藥理研究 藥酒的藥理研究,雖然沒有對乙醇藥理研究那樣深入,但由於藥酒的品種較多,內容也較豐富,隨著人們對藥酒研究的不斷深入,在這方面的發展也必將日新月異。因此,我們只能從方法作一粗線分類,加以論述。
(1)通過動物實驗,對藥酒的功效作藥理研究。如安徽醫科大學藥理教研室張艷等,對如意酒的抗應激作用及對細胞免疫功能、白細胞的影響作動物實驗觀察。如意酒內含丹參、白朮、淫羊藿、白芍、冬蟲夏草、鹿茸、人參等多味中藥,經低度孑L府家酒泡製而成。臨床上老中醫將如意酒推薦用於體質虛弱、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反應較好。實驗方法:抗應激作用的觀察採用缺氧、寒冷和疲勞等方法;對細胞免疫功能及白細胞的影響,先採用環磷醯胺(Cy,100mg·ks—1腹腔注射,每日—次,共用3日)造成免疫功能低下的動物模型。然後觀察如意酒對二硝基氟苯(DNFB)誘導小鼠遲髮型超敏反應(DTH)及小鼠外周血細胞的影響。結果:如意酒(0.4,0.8g·kg-1)可延長NaN02中毒小鼠的存活時間及延長小鼠在寒冷環境中(零下攝氏25度)的存活時間;如意酒(0.8g·kg-1)可延長常壓缺氧條件下小鼠存活時間及小鼠負重遊泳時間。如意酒(0.4,0.8g·kg-1)可使小鼠降低的耳片腫脹度,胸腺及肝指數升高;同時,如意酒(0.8g·kg-1)可使降低的白細胞數升高。結論:如意酒有一定的耐缺氧、耐低溫及抗疲勞等抗應激作用,還能夠提高小鼠細胞免疫功能,同時可升高白細胞。為其臨床用藥提供了一定的理論依據。
山東中醫大學李震等採用溫平和中、補虛順氣一類,既是食物又是中藥,研製成益壽酒。為觀察其抗衰老機制,進行了動物藥理實驗。實驗結果表明,益壽酒不僅對鵪鶉實驗性高脂血症有顯著的降脂作用,對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有明顯的降血糖作用,而且可以減少老年小鼠紅細胞膜的流動性,改善其功能,可以明顯增加老年小鼠胸腺重量和腎虛小鼠的胸腺重量,脾臟重量增加雖無統計學意義,但也呈增加趨勢,說明益壽酒對免疫功能有增強作用。人到老年往往出現生理性腎虛,應激能力明顯下降。益壽酒可以明顯延長小鼠的游泳時間,增強其應激能力體血氧利用率。皮膚是機體衰老過程中呈現衰老最為明顯的器官之一。隨著年齡的增長,皮膚會發生退行性變,變薄,含水量減少,彈性消退,皺紋萎縮等改變。皮膚變薄除表皮細胞層細胞數量減少之外,真皮中膠原纖維含量減少是一個重要的環節。羥脯氨酸是膠原纖維與膠原蛋白中的一種主要而又相對恆定的胺基酸,一般常用羥脯氨酸含量或它的7.46倍代表膠原量。實驗表明,益壽酒可以增加老年小鼠皮膚重量及皮膚中羥脯氨酸含量,顯示益壽酒可以延緩皮膚之衰老。自由基學說認為,衰老是自由基對機體損傷的結果。SOD是機體清除超氧陰離子自由基的一種重要酶,其活力高低與衰老密切相關。服用益壽酒後,血液SOD含量與造型組比有顯著提高,其活力提高自然有益於機體的抗氧化能力,起到延緩衰老的作用。
再如湖南中醫藥研究院中藥研究所戴漢雲等對宮廷葆春酒的藥理研究。宮廷葆春酒處方原系清宮內一太醫的保健秘方。由六味丸、三才湯集靈膏、五子衍宗丸、生脈飲等加減化裁而來,含人參、鹿茸、枸杞等26味中藥。具有補腎壯陽,滋陰養血、益氣安神等功能。該太醫第五代後裔何志宇先生將該方精心釀製成保健藥酒,臨床套用於前列腺增生89例,有效率達59.5%;男子性功能障礙370例,有效率達60%。
動物實驗表明宮廷葆春酒25s/kg可提高氫化可的松所致陽虛小鼠抗疲勞、耐高溫和耐寒冷的能力,明顯增加陽虛小鼠腎上腺、睪丸和前列腺的重量;對正常小鼠肝糖原代謝亦有明顯的增強作用;能明顯提高環磷醯胺所致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的淋轉率和血清溶血素形成,具有免疫增強作用。此外,還能提高正常小鼠體內SOD的活性。通過這些實驗結果,表明葆春酒能明顯提高機體的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能量代謝、抗氧化等多方面的作用。適用於因性激素水平較低,內分泌失調引起的陽虛倦怠,體力下降,加之免疫功能下降,抵抗力降低引起的諸多病症的中老年人。
(2)在動物實驗研究中注意多項對照:如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西安中醫多學科研究所曹永孝等對以黃酒為基
酒,加人仙靈脾、肉蓯蓉,雄蠶蛾,麥飯石,山楂,熟地等釀製而成,具有補腎益精,添髓興陽,活血化瘀,滋補強身作用的仙靈雄風酒作—廠動物實驗研究。在研究過程中,設定了常水、黃酒、男寶、仙靈雄風酒多項對照。仙靈雄風酒可按服用的不同劑量分成三組。實驗結果表明:仙靈雄風酒能升高陽虛模型的體溫,增加其自立活動,延長低溫游泳時間,能對抗腎陽虛證,能明顯縮短雄性大白鼠撲捉雌鼠的潛伏期,增加撲捉次數,提高撲捉率;縮短射精潛伏期,提高射精率,表明該藥能提高大白鼠的交配能力,但劑量依賴關係不是很明顯,可能劑量過大、過小都不利於作用的發揮。與對照組相對比,有的雖然撲捉次數有增加或射精次數有增加,但無統計學意義;有的如與常水組對照P<0.05或P<0.01。多項對照組的設定和合理地套用,將會加強科研設計的嚴密性和科學性。
另一種是對成分相近的藥酒進行功能對比的藥理研究。如山東醫科大學藥學系尚雪原等用自行研製的一種含枸杞和蛇膽的枸杞蛇膽酒與市售的蛇膽酒作了抗炎、鎮咳和免疫功能的對比研究。結果表明:連續灌服能抑制角叉菜膠所致的小鼠足腫脹;延長氨水所致小鼠咳嗽的潛伏期,減少咳嗽次數;能增強小鼠單核—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提高小鼠胸腺指數,並能增強免疫功能低下小鼠的遲發性超敏反應,從而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實驗證明枸杞酒的抗炎和增強免疫功能作用都優於蛇膽酒。
現代醫學研究證明,蛇膽的主要成分為蛇膽酸和去氧蛇膽酸,對多種革蘭陽性菌和陰性菌有抑制作用,能抑制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抑制炎症滲出,有抗炎作用。枸杞子的免疫增強作用與所含的枸杞多糖有關。研究證明,枸杞多糖無論對正常動物,還是免疫功能低下動物均能 增加血清溶菌酶的活性,增加抗體形成細胞的數量,增加抗體的產生,並能促進老年小鼠T細胞的增殖,從而提高機體的體液免疫、細胞免疫和非特異性免疫功能。枸杞多糖的這種免疫增強作用與其影響白細胞介素—2的活性有關。
對功效類似,配伍相近的藥酒,進行對比性藥理研究,有利於提高藥酒療效,尤其對新產品的研製與開發,有較大的現實意義。
(3)通過服用藥酒後在人體的反應來研究藥酒的藥理:這類研究不多,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對其功效肯定,無毒性反應,大家公認的傳統藥酒,如河南中醫學院劉茂林紅蘭花酒用於痛經患者血漿中前列腺素影響的實驗研究。紅蘭花酒出自東漢·張仲景的《金匱要略》,原文為“婦人六十二種風,及腹中血氣刺痛,紅藍花酒主之。”臨床用之,對痛經效果顯著。劉氏等根據國家衛生部藥政局《中藥治療痛經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的客觀指標,對15例痛經患者作了服藥酒前和服藥酒後,血漿中PGF20(前列腺素)的含量測定。痛經患者血漿中的PCF20含量與痛經關係密切,其含量升高,則痛經加重;降低則痛經減輕,PGF20正常則痛經消失。經統計學處理,服藥酒後與服藥酒前血漿中前列腺素的含量有極顯著差異,P<0.001。可見紅藍花酒對降低前列腺素的含量效果顯著,從而使痛經減輕。
另一種是對健康人服用某種保健性藥酒後的微觀指標進行研究。如蟲草酒是以冬蟲夏草為主要原料,輔以肉蓯蓉、人參、枸杞子、何首烏等藥材組成,具有益氣生精,滋陰壯陽功能的保健性藥酒。青海省中醫院常琦等觀察發現,健康成人飲用蟲草酒後,能明顯升高MAP(平均動脈壓),明顯降低PT(總周阻力),V(血黏度)和OV(還原血液黏度),改善微循環ALK (微循環半更新率),顯著縮短ALT(半更新時間)和I M(平均滯留時間)。提示該藥酒具有暢通血流,消散瘀滯的功效。
(4)另一種通過對藥酒成分的分析來確定其藥理作用:如北海市黃炳權等對複方海馬藥酒的研製及保健價值的研究。複方海馬藥酒是依據東園家酒祖傳秘方研究而成的,由海馬、海龍、蛇鞭、鹿鞭、鹿筋、鱉甲等中藥組成,用低度酒作載體。經化驗測試結果表明其不含甲醇,含微量元素鋅、硒、鍺、錳和多種胺基酸等,並參與體內ATP合成和促進機體內源性雄激素的分泌,產生獨特的生物學作用和高生化效應。研究表明,該藥酒有提高免疫、興奮和抗疲勞等作用,具有補腎壯陽、舒筋活絡和益氣補神等功效,並可增強運動強度和耐。
湖南省攸縣麒麟玉液廠呂炳等與白求恩醫科大學張天斌等對墨龍系列中胺基酸成分進行測試分析。墨龍醇、麒麟玉液、獼猴桃乳酒是上述麒麟玉液廠以粳米、糯米或獼猴桃汁為主要原料,添加首烏、鹿茸、枸杞等名特藥材,精心研製的養生保健系列藥酒。測試結果¨8種胺基酸總量分別為508.2mg/100ml、491.7mg/100n~、247.4mg/100ml,其含量由高到低順序有所不同:墨龍醇為組>色>谷>丙>甘>賴>天冬>纈>脯>絲>蛋>蘇>酪>苯丙>精≥異亮>胱>亮氨酸;麒麟玉液為色>谷>賴>組>丙>天冬>異亮>胱>蘇≥纈>脯>絲>精>亮>甘>酪>苯丙>蛋氨酸;獼猴桃乳酒為色>組>賴>丙>苯丙>精>舁亮>亮>纈>蘇>蛋>谷>脯>甘>天冬>絲>酪>胱氨酸;含量最低的胺基酸雖各異,但占總含量一半的前列4-6種胺基酸卻基本相同。其中12種人體必需,半必需胺基酸與10種藥效胺基酸的含量和分別占總含量的59.7%、65.5%、76.2%和43.8%、48.1%、47.5%。苯丙、色氨酸是人體必需胺基酸,酪氨酸由苯丙酸轉換而提供於人體。苯丙、色、酪胺基酸在醫藥上主要用作胺基酸輸液。谷氨酸具有健腦作用,能促使細胞進行呼吸,利於腦組織里氨的排除。墨龍系列酒中色、谷氨酸含量都較高,名列前1、2位或3位。由表可見,藥效、增香、鮮甜味胺基酸配比分別是:麒麟玉液>獼猴桃乳酒>墨龍醇、獼猴桃乳酒>麒麟玉液>墨龍醇、墨龍醇>麒麟玉液>獼猴桃乳酒。
又如第四軍醫大學吉林軍醫學院王典瑞等對玉津酒中12種金屬元素進行檢測分析。玉津酒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95年版)舒筋活絡酒的基礎上,加入不同比例的玉津液配製成不同型號的藥酒。玉津酒具有祛風除濕、舒筋活絡、消炎止痛的作用。用於治療風寒濕痹,筋骨疼痛,四肢麻木。經臨床套用觀察,對治療類風濕關節炎有效率為96.7%。為探討其治療作用,王氏等對玉津酒中金屬元素進行了測定和相關分析。測定結果表明,玉津酒中有11種金屬元素,其中Zn、Cu、Fe、Mn、Cr、Ni為人體必需微量元素,與類風濕密切相關。類風濕關節炎是以慢性對稱性多關節為主的周身性疾病,其發病機制尚不清楚。最新研究表明,機體免疫調節功能紊亂在其發病,病理改變中起著主導作用。經臨床套用觀察及大鼠佐劑性關節炎的實驗研究,玉津酒具有調節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在改善類風濕關節炎的症狀體徵上具有良好的效果。提示這可能與玉津酒中含有多種微量元素有關。Zn、Cu、Pe、Mn對機體免疫具有特異性的調節作用,其作用機制是多方面的。Zn是多種酶的組分或激活因子,參與核酸等多種生命物質的合成,局部缺少可引起關節炎等疾病,適量有促進機體免疫的作用,過高會誘發原發性骨症。類風濕患者常伴有明顯的微量元素代謝異常,主要表現為血中Cu升高,Zn相對降低,Cu/Zn比值失調。類風濕關節炎病因雖尚無定論,但感染和免疫異常與類風濕關節炎關係比較密切,血C11升高,Zn降低,有可能是機體的一種應答反應。在機體免疫反應中,Cu可使CD8細胞升高,從而抑制免疫細胞及細胞因子對關節炎軟骨的損傷作用。通過實驗動物模型鋅對實驗性關節炎影響的研究,單純用葡萄糖酸鋅治療組的關節腫脹發病率明顯低於對照組,說明Zn對類風濕關節炎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玉津酒中Zn含量高於Cu含量,服用後可改變Cu/Zn比值。同時,舒筋活絡酒中含有多種有機成分,可能以銅配合物的形式在治療中發揮作用。Mn是多種糖聚合酶和半乳糖轉移酶等的必需輔助因子,其缺乏時致使這些酶活性下降,影響軟骨細胞外液基質的主要成分,硫酸軟骨素合成不足,導致軟骨骨化異常,促進關節炎症發展。據資料報導及臨床套用觀察,Mn不僅對類風濕關節炎有直接作用,而且對由於椎間盤變形引起的背痛以及軟骨損傷引起的膝背酸痛都有效。Pe具有維護機體免疫功能及增強中性粒細胞殺菌吞噬功能,是骨髓造血系統的主要原料。類風濕患者鐵鹽代謝異常,鐵的吸收率降低,血清中鐵含量低於正常,服用玉津酒後,其中的鐵可防止類風濕關節炎引起的缺鐵性貧血。Cr易與蛋白質、血紅蛋白結合,促進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Ni是體內重要酶類成分,可激活組織精氨酸酶,參與內分泌和全身代謝,缺Ni機體發育遲緩、貧血。玉津酒中亦含有對機體有害微量元素Pb、Cd,含量極微,影響不大,Zn對Pb的毒性亦有拮抗作用。
玉津酒中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K、Na、Ca,Ca是維持骨骼組織的主要元素,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常因機體中Ca、Mg元素缺少,導致軟骨結構異常,促進關節炎軟骨退行性改變,服用玉津酒可補充機體Ca的流失。
綜上所述,舒筋活絡酒中Zn、Cu、Fe、Mn、Ca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控制與治病有一定作用。

藥酒的優點

1.適應範圍廣
藥酒,既可治病防病,凡臨床各科190餘種常見多發病和部分疑難病症均可療之;又可養生保健、美容潤膚;還可作病後調養和日常飲酒使用而延年益壽,真可謂神通廣大。難怪有人稱藥酒為神酒,是中國醫學寶庫中的一股香泉。
2.便於服用
飲用藥酒,不同於中藥其它劑型,可以縮小劑量,便於服用。有些藥酒方中,雖然藥味龐雜眾多,但製成藥酒後,其藥物中有效成分均溶於酒中,劑量較之湯劑、丸劑明顯縮小,服用起來也很方便。又因藥酒多1次購進或自己配製而成,可較長時間服用,不必經常購藥、煎藥,減少了不必要的重複麻煩,且省時省力。
3.吸收迅速
飲用藥酒後,吸收迅速,可及早發揮藥效。因為人體對酒的吸收較快,藥物之性(藥力)通過酒的吸收而進入血液循環,周流全身,能較快地發揮治療作用。臨床觀察,一般比湯劑的治療作用快到4—5倍,比丸劑作用更快。
4.能有效掌握劑量
湯劑1次服用有多有少,濃液度不一,而藥酒是均勻的溶液,單位體積中的有效成分固定不變,按量(規定飲用量)服用,能有效掌握治療劑量,一般可放心飲用。
5.人們樂於接受
服用藥酒,既沒有飲用酒的辛辣嗆口,又沒有湯劑之藥味苦澀,較為平和適用。因為大多數藥酒中滲有糖和蜜,作為方劑的一個組成部分,糖和蜜具有一定的矯昧和矯臭作用,因而服用起來甘甜悅口。習慣飲酒的人喜歡飲用,即使不習慣飲酒的人,因為避免了藥物的苦澀氣味,因藥酒多甘甜悅目,故也樂於接受。
6.藥酒較其它劑型的藥物容易保存
因為酒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殺菌防腐作用,藥酒只要配製適當,遮光密封保存,便可經久存放,不致於發生腐敗變質現象。
7.見效快、療效高

藥酒的套用

我國歷代醫家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認識到酒既是興奮劑,又是較高級的藥物。它是用穀物和曲所釀成的流質,其氣悍,質清,味苦甘辛,性熱。具有散塞滯、開方瘀結、消飲食、通經絡、行血脈、溫脾胃、養肌膚的功用。可以直接當“藥”,治療關節酸痛、腿腳軟弱、行動不利、肢寒體冷、肚腹冷痛等症。亦可在治病開處方中,把某些藥物用“酒漬”,或“以酒為使”,來引導諸藥迅速奏效。這就使酒與藥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了完整的藥酒方。
藥酒不但能治療內科、婦科疾病,而且治療外科疾病也獨具風格。王燾《外台秘要》里有“治下部痔瘡方”,即“掘地作小坑,燒赤,以酒沃之,納吳茱萸在內,坐之,不過三度良。”《使琉球錄》中也有用藥酒治“海水傷裂”的記載:“凡人為海水鹹物所傷,及風吹裂,痛不可忍,用蜜半斤,水酒30斤,防風、當歸、羌活、荊芥各二兩,為末,煎湯浴之,一夕即愈。”
藥酒還可以預防疾病,如屠蘇酒,是用酒浸泡大黃、白朮、桂枝、桔梗、防風、山椒、烏頭、附子等藥製成。相傳是三國時華倫所創製。每當除夕之夜,男女老少均飲屠蘇酒,目的是預防瘟疫流行玻此酒被唐代揚州名僧鑒真大師東渡傳之日本,為日本人民所推崇。
藥酒在古代民間季節性疾病的預防中套用也很廣泛。據典籍記載,元旦除夕飲屠蘇酒、椒柏酒;端午節飲雄黃酒、艾葉酒;重陽節飲茱萸酒、臘酒、椒酒等。《乾金方》曰:“一人飲,一家無疫;一家飲,一里無疫。”可見飲用藥酒預防疾病的重要性。至今,我國南方一些地區和台灣人民還沿用這些風俗。不過,現在的藥酒成分已有所改變。如現在的屠蘇酒,是用薄荷、紫蘇等藥物浸糯米酒而釀成的,一般都在正月初七日飲,以辟瘴氣。
利用藥酒延年益壽也是我國勞動人民的一項創造,這在醫療實踐中已經得到了證實。如壽星酒,功用是補益老人,壯體延年;回春酒,功用是久服陽事雄壯,鬚髮烏黑,顏如童子,目視不花,常服身體輕健;延壽酒,功用是和氣血,壯精神,益腎和胃,輕身延年;壽老固本酒,功用是益壽延年,補虛烏髮,美容顏等。
總之,歷代醫家在同疾病作鬥爭中,創造了大量的藥酒方。其中有最簡單的單味藥酒,簡便有效,深受人民民眾歡迎,如艾葉酒、阿膠酒等。也有10味、20味、40味乃至上百味複雜的藥酒方,如茯苓酒、還晴神明酒、仙傳藥酒等,它們的功效顯著,適應症也多,得到了醫家們的重視。
在各種藥酒的配製方法上,也是多種多樣,各具特色。如有浸泡法,如虎骨酒,牛膝丹參酒;有淋法,如豆淋酒;有煨法,如陸英酒、丹參酒;有釀法,如菊花酒、菖蒲醞酒;還有煮法,如金蟬脫殼酒;有熱投法,如柏子仁酒,鐵酒等。

藥酒文化

古代滋補酒的釀造

滋補酒用藥,講究配伍,根據其功能,可分為補氣、補血、滋陰、補陽和氣血雙補等類型。
《博物志》曾記載道:昔有三人冒霧晨行,一人飲酒,一人飽食,一人空腹。
空腹者死,飽食者病,飲酒者健。此酒勢辟惡,勝於他物之故也。'從這則記載可以看到酒對於健康的作用,但更能說明酒與藥之密切關係的內在因素還可從以下幾點得到發掘。
食藥合一:藥往往味苦而難於被人們接受,但酒卻是普遍受歡迎的食物,酒與藥的結合,彌補了藥的苦味的缺陷,也改善了酒的風味。相得益彰。經常服藥,人們從心理上難以接受,但將藥物配入酒中製成藥酒,經常飲用,既強身健體,又享樂其中,卻是人生一太快事。
酒為百藥之長:《漢書·食貨志》中說:'酒,百藥之長'。這可以理解為在眾多的藥中,酒是效果最好的藥,另一方面,酒還可以提高其它藥物的效果。酒與藥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在遠古時代,酒就是一種藥,古人說“酒以治疾”。'醫'的古文字是'____',本身就是一種釀造酒。古人釀酒目的之一是作藥用的。可見在古代酒在醫療中的重要作用。遠古的藥酒大多是釀造成的,藥物與酒醪混合發酵,在發酵過程中,藥物成分不斷溶出,才可以充分利用。
遠古時期滋補酒
殷商的酒類,除了'酒','醴'之外,還有'鬯'。鬯是以黑黍為釀酒原料,加入鬱金香草(也是一種中藥)釀成的。這是有文字記載的最早藥酒。鬯常用於祭祀和占卜。鬯還具有驅惡防腐的作用。《周禮》中還記載:'王崩,大肆,以 鬯 '。也就是說帝王駕崩之後,用鬯酒洗浴其屍身,可較長時間地保持不腐。
從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中出土的的一部醫方專書,後來被稱為《五十二病方》,被認為是公元前3世紀末,秦漢之際的抄本,其中用到酒的藥方不下於35個,其中至少有5方可認為是酒劑配方,用以治療蛇傷,疽,疥瘙等疾病。其中有內服藥酒,也有供外用的。
《養生方》是馬王堆西漢墓中出土帛書之一,其中共有六種藥酒的釀造方法,但可惜這些藥方文字大都殘斷,只有'醪利中'較為完整,此方共包括了十道工序。
但值得強調的是遠古時代的藥酒大多數是藥物是加入到釀酒原料中一塊發酵的。而不是象後世常用的浸漬法。其主要原因可能是遠古時代的酒保藏不易,浸漬法容易導致酒的酸敗。藥物成份尚未溶解充分,酒就變質了。採用藥物與釀酒原料同時發酵,由於發酵時間較長,藥物成分可充分溶出。
我國醫學典籍《黃帝內經》中的《素問·湯液醪醴論》專篇曾指出:'自古聖人之作湯液醪醴,以為備耳'。這就說古人之所以釀造醪酒,是專為藥而備用的。
《皇帝內經》中有'左角發酒',治屍厥,'醪酒'治經絡不通,病生不仁。'雞矢酒'治臌脹。
漢代至唐代之前的滋補酒
採用酒煎煮法和酒浸漬法起碼始於漢代。約在漢代成書的《神農本草經》中有如下一段論述:'藥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漬者'。用酒浸漬,一方面可使藥材中的一些藥用成分的溶解度提高,另一方面,酒行藥勢,療效也可提高。漢代名醫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一書中,就有多例浸漬法和煎煮法的實例。如'鱉甲煎丸方',以鱉甲等二十多味藥為末,取煅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盡一半,著鱉甲於中,煮令泛爛如膠漆,絞取汁,內諸藥,煎為丸。還有一例'紅藍花酒方',也是用酒煎煮藥物後供飲用。《金匱要略》中還記載了一些有關飲酒忌宜事項,如'龜肉不可合酒果子食之,''飲白酒,食生韭,令人病增','夏月大醉,汗流,不得冷水洗著身及使扇,即成病'。'醉後勿飽食,發寒冷'。這些實用知識對於保障人們的身體健康起了重要的作用。

古代藥酒的製作方法

藥酒製作法,古人早有論述,如《素問》中有“上古聖人作湯液醒”,“邪氣時至、服之萬全”的論述,這是藥酒治病的較早記載。東漢,張仲景的《金匾要略)中收載的紅藍花酒、麻黃醇酒湯所採取的煮服方法,則類似於現代的熱浸法。唐,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則較全面地論述了藥酒的製法、服法,“凡合酒,皆薄切藥,以絹袋盛藥內酒中,密封頭,春夏四五日,秋冬七八日,皆以味足為度,去渣服酒,……大諸冬宜服酒、至立春宜停。”又如《本草綱目》記載燒酒的製作即用蒸餾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汽令上,用器承取露滴,凡酸之酒,皆可燒酒,和曲釀瓮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此種操作方法即與現代基本相同。此外,還對冷浸法加藥釀製及傳統熱浸法等製作藥酒的方法及操作要法,均作了比較詳細的說明。根據歷代的醫藥文獻記載,古人的藥酒與現代藥酒具有不同的特點,一是古代藥酒多以釀製酒的藥酒為主,亦有冷浸法、熱浸法;二是基質酒,多以黃酒為主,而黃酒性較白酒緩和。現代藥酒,則多以白酒為溶媒,含酒精量一般在50%—60%,少數品種仍用黃酒製作,含酒精量在30%—50%,製作方法為浸提法,很少有用釀造的。
相傳另外一種藥酒製作方法——窯制磁化工藝
眾所周知,藥酒配伍物料較多且各物料無論組織結構還是化學成分均有不同,直接納入配方會使各物料之間功能療效產生排異現象。易使產品療效降低,甚至使配方產生化學變化,轉化成有毒有害物質對人體造成負面影響而威脅健康。窯制磁化工藝是將中國傳統的窯制釀酒工藝與現代高科技磁化技術、納米微波技術相結合,利用“三位一體”的融合性原則對配伍各成分進行有機整合,在維護各成分性質不變的前提下促其相互作用,將活性成分、營養成分完整保留並將功效發揮到極致。天師開山鼻祖—張道陵所創 “萬法自然,陰陽相生”的嫡傳佳釀——妙沁藥酒便用此法釀出,治療效果更迅速持久顯著。
一般來說,現代藥酒的製作多選用50—60度(%)的白酒。其依據是:因為酒精濃度太低不利於中藥材中有效成分的溶出,而酒精濃度過高,有時反而使藥材中的少量水分被吸收,使得藥材質地堅硬,有效成分難以溶出。對於不善於飲酒的人來說或因病情需要,也可以採用低度白酒、黃酒、米酒或果酒等基質酒,但浸出時間要適當延長,或復出次數適當增加,以保證藥物中有效成分的滔出。
製作藥酒時,通常是將中藥材浸泡在酒中,經過一段時間後,中藥材中的有效成分溶解在酒中,此時即可過濾去渣後即可飲用。

藥酒簡史

中國的藥酒的主要特點是在釀酒過程中或在酒中加入了中草藥,從藥酒的使用方法上分,可將藥酒分為內服、外用,既可內服又可外用的三大類。
一、藥酒
滋補酒用藥,講究配伍,根據其功能,可分為補氣、補血、滋陰、補陽和氣血雙補等類型。《博物志》曾記載道:昔有三人冒霧晨行,一人飲酒,一人飽食,一人空腹。空腹者死,飽食者病,飲酒者健。此酒勢辟惡,勝於他物之故也。"從這則記載可以看到酒對於健康的作用,但更能說明酒與藥之密切關係的內在因素還可從以下幾點得到發掘。
食藥合一:藥往往味苦而難於被人們接受,但酒卻是普遍受歡迎的食物,酒與藥的結合,彌補了藥的苦味的缺陷,也改善了酒的風味。相得益彰。經常服藥,人們從心理上難以接受,但將藥物配入酒中製成藥酒,經常飲用,既強身健體,又享樂其中,卻是人生一太快事。
酒為百藥之長:《漢書·食貨志》中說:"酒,百藥之長"。這可以理解為在眾多的藥中,酒是效果最好的藥,另一方面,酒還可以提高其它藥物的效果。酒與藥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在遠古時代,酒就是一種藥,古人說“酒以治疾”。"醫"的古文字是"____",本身就是一種釀造酒。古人釀酒目的之一是作藥用的。可見在古代酒在醫療中的重要作用。遠古的藥酒大多是釀造成的,藥物與酒醪混合發酵,在發酵過程中,藥物成分不斷溶出,才可以充分利用。
二、遠古時期的藥酒
殷商的酒類,除了"酒","醴"之外,還有"鬯"。鬯是以黑黍為釀酒原料,加入鬱金香草(也是一種中藥)釀成的。這是有文字記載的最早藥酒。鬯常用於祭祀和占卜。鬯還具有驅惡防腐的作用。《周禮》中還記載:"王崩,大肆,以鬯"。也就是說帝王駕崩之後,用鬯酒洗浴其屍身,可較長時間地保持不腐。
從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中出土的的一部醫方專書,後來被稱為《五十二病方》,被認為是公元前3世紀末,秦漢之際的抄本,其中用到酒的藥方不下於35個,其中至少有5方可認為是酒劑配方,用以治療蛇傷,疽,疥瘙等疾病。其中有內服藥酒,也有供外用的。
《養生方》是馬王堆西漢墓中出土帛書之一,其中共有六種藥酒的釀造方法,但可惜這些藥方文字大都殘斷,只有"醪利中"較為完整,此方共包括了十道工序。
但值得強調的是遠古時代的藥酒大多數是藥物是加入到釀酒原料中一塊發酵的。而不是象後世常用的浸漬法。其主要原因可能是遠古時代的酒保藏不易,浸漬法容易導致酒的酸敗。藥物成份尚未溶解充分,酒就變質了。採用藥物與釀酒原料同時發酵,由於發酵時間較長,藥物成分可充分溶出。
我國醫學典籍《黃帝內經》中的《素問·湯液醪醴論》專篇曾指出:"自古聖人之作湯液醪醴,以為備耳"。這就說古人之所以釀造醪酒,是專為藥而備用的。
《黃帝內經》中有"左角發酒",治屍厥,"醪酒"治經絡不通,病生不仁。"雞矢酒"治臌脹。
三、漢代至唐代之前的藥酒
採用酒煎煮法和酒浸漬法起碼始於漢代。約在漢代成書的《神農本草經》 中有如下一段論述:"藥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漬者"。用酒浸漬,一方面可使藥材中的一些藥用成分的溶解度提高,另一方面,酒行藥勢,療效也可提高。漢代名醫張仲景的《金匱要略》一書中,就有多例浸漬法和煎煮法的實例。“鱉甲煎丸方",以鱉甲等二十多味藥為末,取煅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盡一半,著鱉甲於中,煮令泛爛如膠漆,絞取汁,內諸藥,煎為丸。還有一例"紅藍花酒方",也是用酒煎煮藥物後供飲用。《金匱要略》中還記載了一些有關飲酒忌宜事項,如"龜肉不可合酒果子食之,""飲白酒,食生韭,令人病增","夏月大醉,汗流,不得冷水洗著身及使扇,即成病"。"醉後勿飽食,發寒冷"。這些實用知識對於保障人們的身體健康起了重要的作用。
南朝齊梁時期的著名本草學家陶弘景,總結了前人採用冷浸法製備藥酒的經驗,在《本草集經注》中提出了一套冷浸法製藥酒的常規:"凡漬藥酒,皆須細切,生絹袋盛之,乃入酒密封,隨寒暑日數,視其濃烈,便可___出,不必待至酒盡也。滓可暴燥微搗,更漬飲之,亦可散服"。這段話注意到了藥材的粉碎度,浸漬明間及浸漬時的氣溫對於浸出速度,浸出效果的影響。並提出了多次浸漬,以充分浸出藥材中的有效成分,從而彌補了冷浸法本身的缺陷,如藥用成分浸出不徹底,藥渣本身吸收酒液而造成的浪費。從這段話可看出在那時藥酒的冷浸法已達到了較高的技術水平。
熱浸法製藥酒的最早記載大概是北魏《齊民要術》中的一例"胡椒酒",該法把乾薑,胡椒末及安石榴汁置入酒中後,"火暖取溫"。儘管這還不是製藥酒,當做為一種方法在民間流傳,故也可能用於藥酒的配製。熱浸法確實成為後來的藥酒配製的主要方法。
酒不僅用於內服藥,還用來作為麻醉劑,傳說華佗用的"麻沸散",就是用酒沖服。華佗發現醉漢治傷時,沒有痛苦感,由此得到啟發,從而研製出"麻沸散"。
四、唐宋時期的藥酒
唐宋時期,藥酒補酒的釀造較為盛行。這一期間的一些醫藥巨著如《備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太平聖惠方》,《聖濟總錄》都收錄了大量的藥酒和補酒的配方和製法。如《備急千金要方》卷七設"酒醴"專節,卷十二設"風虛雜補酒,煎"專節。《千金翼方》卷十六設"諸酒"專節。《外台秘要》卷三十一設"古今諸家酒方"專節。宋代《太平聖惠方》所設的藥酒專節多達六處。除了這些專節外,還有大量的散方見於其它章節中。唐宋時期,由於飲酒風氣濃厚,社會上酗酒者也漸多,解酒,戒酒似乎也很有必要,故在這些醫學著作中,解酒,戒酒方也應運而生。有人統計過,在上述四部書中這方面的藥方多達一百多例。
唐宋時期的藥酒配方中,用藥味數較多的複方藥酒所占的比重明顯提高,這是當時的顯著特點。複方的增多表明藥酒製備整體水平的提高。
唐宋時期,藥酒的製法有釀造法,冷浸法,熱浸法。以前兩者為主。《聖濟總錄》中有多例藥酒採用隔水加熱的"煮出法"。
五、元明清時期的藥酒
元明清時期,隨著經濟,文化的進步,醫藥學有了新的發展。藥酒在整理前人經驗,創製新配方,發展配製法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就,使藥酒的製備,達到了更高的水平。
這一時期,我國已積累了大量醫學文獻,前人的寶貴經驗受到了元明清時期醫家的普遍重視,因而,在元明清時期,出版了不少著作,為整理前人的經驗做出了重要的貢獻。《飲膳正要》是我國的第一部營養學專著。共三卷。天曆三年(1330年)刊。
忽思慧為蒙古族營養學家,任宮廷飲膳太醫時,將累朝親侍進用奇珍異饌,湯膏煎造,及諸家本草,名醫方術,並日所必用谷肉果菜,取其性味補益者,集成一書。書中關於飲酒避忌的內容,是很有道理的。具有重要的價值。書中的一些補酒,雖沒有詳細記載,但都是頗為有效的,在《本草綱目》中則有詳細記載。
明代偉大的醫學家李時珍寫成了舉世聞名的名著《本草綱目》,共五十二卷,萬曆六年(1578年)成書。該書集明及歷代我國藥物學,植物學之大成,廣泛涉及食品學,營養學,化學等學科。該書在收集附方時,收集了大量前人和當代人的藥酒配方。卷25酒條下,設有"附諸藥酒方"的專目,他本著"輯其簡要者,以備參考。藥品多者,不能盡錄"的原則,輯藥酒69種。除此之外,《本草綱目》 在各藥條目的附方中,也往往附有藥酒配方,內容豐富,據有人統計《本草綱目》中總計藥酒方約為200多種。這些配方極大多數是便方,具有用藥少,簡便易行的特點。《遵生八箋》是明代高濂所著的養生食療專著,共十九卷,約成書於萬曆十九年(1591年)全書40多萬字,分為八箋,以卻病延年為中心,涉及醫藥氣功,飲饌食療,文學藝術等。其中的《飲饌服食箋》共有三卷,收釀造類內容17條。釀造類中的碧香酒,地黃酒,羊羔酒等,均為宋代以來的名酒。其中一些是極有價值的滋補酒。此外在《遵生八箋》中的《靈秘丹藥箋》中還有30多種藥酒。《隨息居飲食譜》是清代王孟英所編撰的一部食療名著,共一卷。鹹豐十一年(1861年)刊行。書中的燒酒條下附有7種保健藥酒的配方,製法和療效。這些藥酒大多以燒酒為酒基。與明代以前的藥酒以黃酒為酒基有明顯的區別。以燒酒為酒基,可增加藥中有效成分的溶解。這是近現代以來,藥酒及滋補酒類製造上的一大特點。
明代朱棣等人的《普濟方》,方賢的《奇效良方》,王肯堂的《證治準繩》等著作中輯錄了大量前人的藥酒配方。明清時期也是藥酒新配方不斷湧現的時期。明代吳旻的《扶壽精方》,龔庭賢的《萬病回春,《壽世保元》,清代孫偉的《良朋匯集經驗神方》陶承熹的《惠直堂經驗方》,項友清的《同壽錄》,王孟英的《隨息居飲食譜》等都記載著不少時清時期出現的新方。這些新方有兩個值得提出的特點:1補益性藥酒顯著增多。明代吳__的《扶壽精方》藥酒門載藥酒方9首,方雖不多,但集方極精,其中有著名的"延齡聚寶酒",史國公藥酒等。在《萬病回春》和《壽世保元》兩書中,記載藥酒近40種,補益為主的藥酒占有顯著地位,象"八珍酒",扶衰仙鳳酒,長生固本酒,延壽酒,延壽瓮頭春酒,長春酒,紅顏酒等都是配伍較好的補益性藥酒,有較大的影響。吳,龔二氏輯錄的藥酒方,對於明清時期的補益性藥酒的繁榮起了積極的作用。在前面所列的清代書目中,也記載著數目可觀的補益性酒,其中的歸圓菊酒,延壽獲嗣酒,參茸酒,養神酒,健步酒等都是較好的補益性藥酒。與明清以前的藥酒相比,這一時期可說是補益藥酒繁榮的時期。2慎用性熱燥熱之藥。唐宋時期的藥酒,常用一些溫熱燥烈的藥物,象烏頭,附子,肉桂,乾薑等。這樣的藥物如果濫用,往往會傷及陰血。金元時期我國醫學界學術爭鳴十分活躍,濫用溫燥藥的風氣受到許多著名醫家的批評。這對明清時期的醫學有深刻的影響。故明清的很多藥酒配方採用平和的藥物以及補甸養陰藥物組成,這樣就可以適用於不同病情和機體狀況,使藥酒可以在更廣泛的領域中發揮作用。明清時期還出現了一批方論專書,作者著重研究用藥組方的規律,結合優秀方劑,從理論上闡述用藥道理和配伍規律,象明代吳昆的《醫方考》,清代汪昂的《醫方集解》。這此專著闡述配方時也涉及到藥酒。《醫方考》一書中就論述了七種藥酒配方的組方用藥的道理和主治功效,基中包括虎骨酒,史國公酒,枸杞酒,紅花酒,豬膏酒等。這對於促進藥酒配方的研究,指導正確使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明清時期的藥酒在配製方法上,突出表現了在熱浸法的普遍使用上。適當提高浸漬溫度可使植物性藥材組織軟化,膨脹,增加浸出過程中的溶解和擴散速度,有利於有效成分的浸出,而且還可以破壞藥材中的一些酶類物質,增強藥酒的穩定性,因此採用熱浸法對於許多藥物來說具有更好的浸出的效果,是一種科學方法。

藥酒製作

藥酒泡法與宜忌

中藥泡酒在我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內經素問》載有“上古聖人作湯液醪醴”,“醪醴”就是治病的藥酒。時至今日,藥酒仍在廣泛使用。
藥酒又名酒劑,系用白酒浸提藥材而得到的澄明液體製劑,多供內服,少數作外用,也有些藥酒內服與外用兼有效。為了矯味,藥酒也常酌加適量的冰糖或蜂蜜。
藥酒的製作有冷浸、熱浸、滲漉和回流熱浸四種方法。民間通常採用冷浸法,即將藥材與白酒共置於密閉的容器內,室溫下浸泡,定期攪拌,一般浸漬30天以上。
由於酒本身有行血活絡的功效,易於吸收和發散,因此藥酒通常用於風寒濕痹,具有祛風活血、止痛散淤的功能。常見的有舒筋活絡酒、胡蜂酒、國公酒、三兩半藥酒、馮了性風濕跌打藥酒等(以上均為《中國藥典》所收載)。此類藥酒嚴禁孕婦服用,即便是外用,也嚴禁塗搽腹部,以免引起流產。
此外,酒精是很好的溶媒,對藥材可以提取出較高比例的成分,民間習慣用貴重藥材浸泡藥酒,用於滋陰補腎、養血固精。常見的有參茸酒、三鞭酒、人參酒等。
值得注意的是,市售的藥酒都有固定配方,符合中醫方藥理論。這一方面,老百姓往往重視不夠,經常隨意調配中藥,浸泡藥酒飲用,配方的不合理會使藥酒失去原有的功效,飲用無益,嚴重的還可能引起中毒。自己浸泡藥酒,應該在醫生或藥師的指導下,調配處方,並按照一定比例添加白酒,一般為1:4—1:30。
浸泡藥酒所用白酒的酒精含量通常為50—60%。因為含有高濃度的酒精,會刺激消化道,加快血行速度,增加心臟負擔,抑制甲狀腺素分泌等,所以藥酒不適合高血壓、心臟病、胃潰瘍、支氣管炎、哮喘患者等服用,也不適合兒童、孕婦服用。另外,服用其他藥物的同時,也應該避免飲用藥酒。
李時珍說:“酒,天之美祿也。少飲則和血行氣,壯神禦寒,消愁遣興,痛飲則傷神耗血,損胃亡精,生痰動火,此物損益兼行。藥酒亦然。”可見藥酒雖好,但必須適度飲用,一般以一日2—3次、一次10—50毫升為宜,切不可過量飲用。孫思邈說:“冬服藥酒二三劑,立春即止,此法終身常爾,則百病不生。”說明冬季是飲用藥酒的最佳時節,尤其對於中老年人。

中醫藥酒自製

藥酒在中藥方劑學上被稱為酒劑,一般是把可入藥植物的根、莖、葉、花、果等按一定比例浸泡在白酒、黃酒或葡萄酒中,使藥物的有效成分溶解於酒中,因為酒有通血脈、行藥力、溫腸胃、御風寒等作用,所以酒和藥配伍可增強藥力,既可防病,又可用於病後的輔助治療。
製作藥酒是有講究的,應選50~60度的優質白酒,酒精濃度太低太高均不利於中藥材中有效成分的溶出。對不善飲酒者也可採用低度白酒、黃酒、米酒或果酒等為基質酒,但浸泡時間可適當延長。藥酒最好貯存在細口長頸的玻璃瓶或其他可密封的容器中,放置在陰涼處,室溫以10℃~25℃為宜。
藥酒有很多優點,如吸收迅速、劑量易掌握、易保存等,但服用時應注意:①自製藥酒(治病或滋補)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根據個人體質進行,不宜過量;②婦女妊娠期、哺乳期不宜飲用;③老年人因新陳代謝較緩慢,用量應減少,兒童不宜飲用;④遇感冒、發熱、嘔吐、腹瀉時不宜飲用滋補類藥酒;⑤肝病、消化系統潰瘍、高血壓、冠心病、中風、癲癇、心功能不全、浸潤性肺結核等病患者不宜飲藥酒;⑥育齡夫婦忌飲酒過量;⑦骨折後忌飲酒過量;⑧對酒過敏者或皮膚病患者也要禁用或慎用藥酒。⑨飯前服用,以溫飲為佳。⑩對於治療性藥酒,應病癒即止,不宜長久服用。
以花入酒對於治療婦科疾病、養生有一定療效,這是因為入藥的花在理氣、活血方面的作用較突出,而婦科疾病多是因氣滯血瘀引起的,毛德西教授給大家介紹幾種以花入酒、自製藥酒的配方:
當歸紅花酒 當歸、元胡、制沒藥、紅花各15克,白酒1000毫升。將前3味搗碎,加上紅花放入布包,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7天即可。可活血行瘀,適用於月經欲來腹中脹痛。日服2次,每次10~15毫升。
鳳仙花酒 白鳳仙花120克,黑豆60克,白酒500毫升。將以上2味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7天即可。可和血調經,適用於痛經、月經不調等。月經來潮前7天每日早晚口服20毫升。
紅花酒 紅花200克,白酒1000毫升,紅糖適量。將紅花洗淨,晾乾表面水分,與紅糖一同裝入乾淨的紗布袋內,封好袋口,放入酒罈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7天即成。可養血活血、散瘀止痛、通經,適用於婦女血虛、血瘀性痛經等。日服1~2次,每次20~30毫升。
明目杞菊酒 枸杞子60克,菊花12克,白酒1200毫升。將以上2味去雜質,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3天后去渣,即可。可滋補肝腎、明目,適用於目眩、目昏、多淚等。日服2次,每次10~15毫升。
菊花清明酒 菊花(去蒂)20克,枸杞子20克,當歸9克,熟地黃9克,白酒1000毫升。將以上4味洗淨,晾乾,放入布袋,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7天后去渣即可。可清腦明目,適用於陰血不足、肝脈失養所致的頭暈目眩、疲憊、多夢等。日服2次,每次10~15毫升。
金銀花酒 金銀花50克,甘草10克,黃酒150毫升。將以上兩味洗淨,加水600毫升,煎成150毫升,再加入黃酒,略煎即可。可清熱解毒,適用於瘡腫、肺癰、腸癰等。日服1劑,分3次服完。
白菊花酒 白菊花150克,白酒1500毫升。將白菊花放入布袋,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7天后去渣即可。可清肝明目、疏風解毒,適用於頭痛日久不愈,時發時止,且視物昏花、頭髮乾落、心胸煩悶等。日服2次,每次15~20毫升。

藥酒養生

藥酒中主要具有補血益氣、滋陰溫陽的滋補強身之品,同時酒本身又有辛散溫通的功效;因此藥酒可廣泛套用於各種慢性虛損性疾患的防治,並能抗衰老、延年益壽。

周公百歲酒

【配方】黃芪30克,茯神30克,黨參15克,白朮15克,茯苓15克,熟地30克,生地30克,麥冬15克,陳皮15克,山萸肉15克,枸杞子15克,當歸20克,肉桂10克,川芎15克,防風15克,龜板膠15克,五味子12克,羌活12克,高粱酒1500毫升。
【製法】將羌活以上18味藥挑揀乾淨,去雜質,共搗為粗末,用清潔紗布包好,放入盛酒容器中,加蓋密封,浸泡60天。
【功效】補氣和血,益精補髓。用於氣血虛弱,腰膝酸軟,神疲乏力,怔忡健忘,自汗盜汗,畏寒易感等。
【服法】每日2~3次,每次20~30毫升,空腹溫服。
【說明】周公百歲酒是中醫傳統補酒,受到歷代醫家的推崇,它用多種中藥,補脾肺之氣,益肝腎之陰,和血脈,填精髓,使精血旺盛,氣血充沛,運化調和,神清心寧,故可活百歲矣。此方陰陽兼顧,配伍全面,對體弱久病或中老年仁體衰者,常服可令陰陽氣血兩和,百病可祛。

常見藥酒的釀造方法

人參酒

取人參50克,擇淨切薄片,浸入1000毫升的白酒中,加蓋密封15~20天后可飲用。每天2次,早晚各10~20毫升。具有補氣固脫、生津止渴、益智安神、健脾補肺、鎮靜、鎮痛、抗疲勞、延年益壽之功效。

枸杞酒

取枸杞子60克,白酒500毫升,浸泡7~10天可服用。每次10~20毫升,每日2~3次。具有補虛祛寒、養肝明目、益腎壯陽的功效。適用於眼目昏花、腰膝無力、勃起功能障礙、早泄等,並能延年益壽。

鹿茸酒

取鹿茸10克,山藥30克,白酒500毫升,浸泡10天后可服用。每次10~20毫升,每天早晚各服1次。具有壯腎陽、益精血、強筋骨、調沖任之功效。適用於中老年男子虛勞精衰、陽痿滑精、腰膝酸痛,婦女宮寒疼痛、崩漏帶下等。

冬蟲夏草酒

取冬蟲夏草15~30克,白酒500毫升,加蓋密封30天后可飲用。每次10~20毫升,每天2~3次。具有補肺益腎、止咳化痰之功效。適用於病後體虛、食少乏力、睡眠障礙、肺氣虛或肺腎兩虛而致喘咳短氣、自汗畏寒等。

巴戟酒

取巴戟天30克,懷牛膝30克,白酒500毫升,浸泡10天后服用。每次10~20毫升,每天早晚各服1次。具有補腎陽、強筋骨、祛風濕之功效。適用中老年腎虛陽痿、腰膝冷痛、風濕痹痛、筋骨萎軟等。

蓯蓉酒

取肉蓯蓉30克,白酒500毫升,浸泡10~15天可服用。每次10~20毫升,每天早晚各服1次。具有補腎陽、益精血、潤腸通便之功效。適用於中老年陽痿、腰膝酸軟、筋骨無力、腸燥便秘等。

淫羊藿酒

取淫羊藿40克,白酒500毫升,浸泡10~15天可服用。每次15~20毫升,每天早晚各服1次。具有補腎陽、強筋骨、祛風濕之功效。適用於中老年腎虛陽痿遺精、筋骨萎軟、風濕骨痛、更年期高血壓等。

菟絲子五味酒

取菟絲子、五味子各30克,加入白酒500毫升,密封浸泡7~10天可服用。每次10~20毫升,每天2~3次。具有滋補肝腎、固精縮尿、安神明目之功效。適用於中老年肝腎不足之腰痛、眩暈、失眠、遺精等。

三七靈芝酒

三七粉10克,丹參10克,靈芝60克,白酒1000毫升,將上藥擇淨、切片,裝入壇內,加入白酒1000毫升,蓋上蓋。每天攪拌1次,浸泡15天即可服用。每天服用2次,每次20~30毫升。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功效。適用於中老年冠心病、神經衰弱、高脂血症等。

枸杞生地酒

取枸杞子100克,生地黃100克,白酒1000毫升,浸泡半個月即可飲用。每次早晚加熱後空腹服用10~15毫升。具有養肝明目、補精益腎之功效。適用中老年視物模糊、勃起功能障礙、遺精、尿頻、腰膝酸軟、煩熱頭痛等。

藥酒注意

藥酒的注意事項

有些人會自己釀製藥酒,或是購買藥酒,每天喝上幾杯,保健強身。
基本上,抗衰老藥酒是屬於保健酒的範疇,一般認為凡以黃酒、白酒、葡萄酒等作基礎,加入植物或動物藥材,經過浸漬、滲漉、蒸餾或釀製等方法製成的具有補腎壯陽、活血化瘀、延壽抗老或治療老年疾病的藥酒,都可以列為抗衰老藥酒。
但是藥酒並不是人人能喝的。
1、辨證服用,應根據中醫的辨證施治理論,進行辨證服用。
2、限量飲服,有人根據大量病理資料研究了乙醇消耗量與肝損害的關係,發現每日飲酒量,以相當於每公斤體重以一克乙醇量為預防肝損害的安全量上限。為了安全,乙醇每日攝取量,六十公斤體重限制在四十五克以下。
3、性別方面,一般婦女在懷孕期、哺乳期不宜使用藥酒?在行經期,如果月經正常,也不宜用活血功效較強的藥酒。
4、年齡方面,年齡愈大,則新陳代謝愈慢,服用藥酒藥減量。患有肝臟病、高血壓、心臟病及酒精過敏者,也應予以禁用或慎用藥酒。
5、季節時令,補氣藥或補陽藥組成的藥酒,炎夏應少用為宜。
6、忌口,一般來說,當飲用藥酒時,凡屬生冷、油膩、腥臭等不易消化及有特殊刺激性的食物都應避免。

藥酒的禁忌

藥酒不是萬能療法,既有它的適用範圍,自有它的禁忌一面。古謂:“水能載舟、亦能復舟”。藥酒與健康的關係,正如古訓這一哲理。適用的飲之則受益,反之則受害,適量飲用者受益,過量飲用者則受害。因此應當切記。
酒本身就是藥,也可以治病,與藥同用,藥借酒勢,酒助藥力, 其效尤著,而且使適用範圍不斷擴大。因為藥酒既有防病治病之效,又有養生保健、延年益壽之功,因而深受民眾歡迎。我國目前 飲酒者約1.1億人,每年釀酒用糧食約125億公斤,可謂飲酒大國。但如果不宜飲用或飲用不當,也會適得其反。因此有節制地飲酒和注意飲用酒和藥酒的各種禁忌則尤為重要。
1.飲用不宜過多,要少飲。凡服用藥酒或飲用酒,要根據人的 耐受力,要合理、適宜,不可多飲濫服,以免引起頭暈、嘔吐、心悸等不良反應。即使是補性藥酒也不宜多服,如多服了含人參的補酒,可造成胸腹脹悶、不思飲食;多服了含鹿茸的補酒則可引起發熱、煩躁、甚至鼻衄(即鼻出血)等症狀。
2.不宜飲酒的人,不能飲。凡是藥酒或飲用酒,不是任何人都適用的,不適用的,就要禁飲。如孕婦、乳母和兒童等人就不宜飲用藥酒,也不宜飲用飲用酒。年老體弱者,因新陳代謝功能相對緩慢,飲用藥酒也應當減量,不宜多飲。
3.要根據病情選用藥酒,不能亂飲。每一種藥酒,都有適應範圍,不能見藥酒就飲。如遇有感冒、發熱、嘔吐、腹瀉等病症的人,要選用適應藥酒,不宜飲用滋補類藥酒。
4.不宜飲酒的病症,不能飲酒。對於慢性腎炎。慢性腎功能不全、慢性結腸炎和肝炎、肝硬化、消化系統潰瘍、浸潤性或空洞型肺結核、癲癇、心臟功能不全、高血壓等患者來說,禁飲酒,即使藥酒也是不適宜的,以免加重病情。不過,也不是絕對的,有的病症服用針對性的低度藥酒,不僅無礙,反而有益。但也應當慎用。此外,對酒過敏的人或某些皮膚病患者也要禁用或慎用藥酒。
5.外用藥酒,不能內服。凡規定外用的藥酒,則禁內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