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河縣

商河縣

商河縣(又稱鼓子秧歌之鄉),是濟南市市轄縣,地處山東省西北部,是濟南市的北大門,東靠濱州市的惠民、陽信,西與德州市的臨邑毗鄰,南臨濟陽區,北與德州市的樂陵接壤。介於東經116°58′—117°26,北緯37°06′—37°32′之間,縣境呈菱形,南北最長51千米,東西最寬43千米,總面積1162平方千米。 截至2016年,商河縣下轄1街道、11鎮,常住總人口57.93萬人。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79.2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8.4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67.2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63.6億元。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0935元。三次產業構成為27.0:37.5:35.5。 2019年1月9日,商河縣憑藉鼓子秧歌入選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名單。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地名由來

商河縣原為滳河縣,隋開皇十六年(596年)置縣。因有滳水流經,故名滳河縣。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滳河縣改為商河縣。  

建置沿革

商河縣歷史演變 商河縣歷史演變

商河置縣前的建置隸屬,據現存原明、清及民國時期《商河縣誌》記載,堯、舜、夏、商屬古兗州域。

周屬齊國麥邱邑。

秦屬齊郡。

西漢為平原郡之扐縣、千乘郡之濕沃縣。

東漢為平原郡之般縣。

三國、魏晉、南北朝為樂陵郡濕沃縣。

隋隸屬於棣州。大業元年(605年),改屬渤海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復屬棣州。武德八年(625年),棣州廢,屬滄州。貞觀元年(627年),改屬德州。貞觀十七年(643年),復置棣州於厭次(今惠民東南),又屬棣州。天寶年間(742年—756年),改棣州為樂安州,滳河縣屬之。

五代時(907—960年),隸屬關係未變。

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滳河縣改為商河縣,屬棣州。

南宋鹹淳元年(1265年),併入無棣。未久,商河縣復立,歸屬棣州。

明初,屬濟南府。宣德元年(1426年),改屬武定州。

清初,商河縣復屬濟南府。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屬武定府。

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廢府州,行縣道,商河縣屬岱北道,民國三年(1914年)改為濟南道,民國十四年(1925年)劃為武定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道制,省領縣,商河縣屬山東省政府。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省下設行政區,商河縣屬第五行政區。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商河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由魯北行政委員會領屬。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10月改屬冀南行署第八督察專員公署。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9月商河、惠民兩縣結合部成立商惠縣,屬冀魯邊區三專署。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1月撤銷商惠縣,恢復原商河縣建置,屬渤海區二專署。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7月改屬濼北專署。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初屬濼北專署。1950年屬德州專署。1956年3月德州專署撤銷,商河縣歸屬惠民專署。1958年12月商(河)、樂(陵)合併為商河縣(1960年改名樂陵縣),屬聊城專署。1959年4月改屬淄博專署。1961年9月兩縣分治,商河縣復屬德州專署(1978年改稱德州行政公署)。1990年元月商河縣歸屬濟南市。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明行鄉里制,商河全境設5鄉68里。

清康熙二年(1663年)增設安豐鄉,全縣分為6鄉、60里、134約,轄1123個莊。宣統二年(1910年),取消6鄉舊名。全縣劃為9區、52段。

民國初,沿用清制。民國二十年(1931年),全縣劃為9個區。區下設鄉鎮,共有12個鎮、96個鄉。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奉省令改劃為9區、6鎮、75鄉、轄1017個村莊。

抗日戰爭爆發後,國民黨縣政府人員倉皇南逃,由於革命戰爭的需要,區劃時有變更。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7月1日,商河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後,相繼設立了二區、三區、四區、七區、八區、九區共6個區公所。

民國三十年(1941年)7月,商河縣政府分為商惠公路南、北兩個領導機構開展抗日工作。次年9月,在商河、惠民兩縣的結合部建立了商惠縣。商惠縣抗日民主政府先後設立了三、四、五、六、七、八共6個區公所。原商河縣二、八、九區劃歸商惠縣。

商河縣區劃 商河縣區劃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11月,在惠民、濟陽、商河三縣結合部置三邊縣(後改為楊忠縣、惠濟縣),原商河縣的三、四區劃入三邊縣。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9月,商河縣全境解放。同年11月商惠縣撤銷,恢復商河縣建制。全縣設10個區。

1950年5月,惠濟縣撤銷,其所轄鄭路區、潘橋區、常王區歸入商河縣。全縣共13區。

1952年春,撤銷四區、十三區,全縣為11區。

1955年12月,又撤銷二區、七區,全縣調整為9個區。

1956年3月德平縣撤銷,其所轄懷仁區及奎台區南部劃歸商河縣。至此,全縣共10個區。

1957年1月撤區建鄉。全縣10個區劃為40個鄉(鎮),轄1012個村。

1958年3月全縣調整為19個鄉(鎮)。同年9月全縣實現公社化,19個鄉(鎮)轉為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12月商河、樂陵合併,稱商河縣(1960年1月改稱樂陵縣)。縣內區劃調整,共設20個公社。計有186個管區,2064個村。

1961年9月兩縣分治,恢復商河縣。全縣10個公社。

1965年5月公社規模調整,劃為22個公社。計有974個大隊,1058個生產隊。

1983年全縣22個公社,979個大隊,3099個生產隊。

1984年春,撤銷公社,全縣改建為6鎮、16鄉。共有998個行政村,1056個自然村。

1990年元月,商河縣劃歸濟南市。同時,奎台鄉劃入樂陵市。全縣計6鎮、15鄉,959個行政村,1018個自然村。  

區劃現狀

截至2016年,商河縣下轄1個街道:許商街道,11鎮:玉皇廟鎮、龍桑寺鎮、殷巷鎮、懷仁鎮、鄭路鎮、賈莊鎮、孫集鎮、白橋鎮、韓廟鎮、沙河鎮、張坊鎮,15個居民社區,948個行政村。商河縣政府駐許商街道明輝路119號。  

2016年商河縣行政區劃
鄉鎮面積(平方千米)行政村(居)(個)
合計1162.68963
許商街道辦事處114.5494
孫集鎮106.0495
龍桑寺鎮92.5094
沙河鎮86.8766
韓廟鎮68.1145
殷巷鎮122.98104
懷仁鎮59.5658
張坊鎮37.5642
賈莊鎮108.8991
玉皇廟鎮153.5596
白橋鎮83.3181
鄭路鎮128.7197
其他0.44-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商河縣地處山東省西北部,是濟南市的北大門,東靠濱州市的惠民、陽信,公路直達渤海沿岸;西與德州市的臨邑毗鄰,南臨濟陽縣,北與德州市的樂陵接壤。介於東經116°58′—117°26,北緯37°06′—37°32′之間,縣境呈菱形,南北最長51千米,東西最寬43千米,總面積1162平方千米。  

地質構造

商河縣的地質構造位置在惠民凹陷中部。惠民凹陷的構造分布是一隆、兩窪、南斜坡的格局。一隆,即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帶。西起陳莊、經蕭莊、盤河、臨邑、商河、沙河街到林樊家,呈北東東走向,長150千米,寬10—16千米。商河縣境內的胡集鄉、商河鎮、牛鋪鄉、沙河鄉及其以北鄉鎮,位於中央隆起帶中部。兩窪,即在中央隆起帶南北兩側的惠民凹陷北部窪陷帶和惠民凹陷南部窪陷帶,商河縣的玉皇廟、錢鋪、孫集、鄭路、展家及其以南等鄉鎮位於南部凹陷帶中部。南斜坡,位於惠民凹陷南部窪陷帶以南,即惠民凹陷南部邊緣斜坡帶,在縣境南部邊緣及其以南。

惠民凹陷內構造活動較強烈,發育著受基底斷裂控制的兩大斷裂體系。中央隆起帶上展布著北東東斷裂體系,形成三個帚狀段,馬寨到商河,商河到淄角鎮段部分或全部位於商河縣境;南部斜坡邊緣上展布著北東東斷裂體系,其中夏口至白橋一帶、營子街至玉皇廟斷層部分在商河縣境內。

商河的地層和惠民凹陷一致,有古生界寒武系、奧陶系薄層灰岩、石炭系和二迭系的砂岩、泥質頁岩和灰岩煤線地層,也有中生界侏羅系和白堊系。侏羅系是紫色砂岩等,白堊系是紅色粘土等地層。新生界始新統孔店組--沙四段,岩性為一套巨厚的砂岩、泥岩互層,厚度在2000米以上。地層沉積有些缺失。  

地形地貌

商河縣屬華北沖積平原,境內無高山和丘陵。地勢平緩,自西南向東北緩緩傾斜,地面坡降為1/5000—1/10000之間。最高點為胡集鄉小寺村,海拔17.10米;最低點為韓廟鄉紅廟窪,海拔8.94米,高低相差8.16米。歷史上由於黃河多次漫溢潰決和淤淀不均,遺留下5條古河道高地帶,在古河道間形成了坡地和窪地。高地、坡地、窪地相間分布,窪地星羅棋布全境,素有72窪之稱。

商河縣有河灘高地、高坡地、平坡地、窪坡地、淺平窪地、沙質河槽地6個地貌類型。  

河灘高地

系古河道漫灘沉積而成,主要是壟崗河灘高地,地面坡度較大,地表徑流和地下水徑流通暢,一般無澇災威脅;地下水埋深3米以下,礦化度為2.07克/升,井灌水質較好,河灌無鹽化威脅,土壤水分以下滲為主,多為褐土化潮土。主要分布於徒駭河、沙河、朱家河沿線。  

高坡地

系泛濫漫流沉積而成,位於河灘高地的下端,地面坡度相對較大,地段中有微微隆起。地下水埋深在3米左右,排水良好,礦化度1.5克/升。土壤類型以砂質潮土為主,其次是褐土化潮土,為全縣土壤精華,是糧棉高產地。主要分布在商河南部土馬河、徒駭河一帶和商河西北部的懷仁、殷巷等鄉鎮。  

平坡地

系黃河泛濫漫流沉積而成的單斜坡地,在高坡地下端,處於高坡地與窪地之間,地勢平緩,地下水埋深2—3米,礦化度2.17克/升。土壤類型以沙質潮土為主,夾雜著零星的斑化潮土,耕性好,適宜種植多種作物,是全縣主要地貌類型。全縣各鄉鎮均有分布。  

窪坡地

系黃河泛濫漫流沉積而成,位於平坡地的下端,地下水埋深1—3米,礦化度高,徑流滯緩,鹽分集聚,易泥澇易鹼,是全縣鹽鹼地的所在地,各鄉鎮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各窪地的邊緣地帶。  

淺平窪地

系黃河泛濫尾水緩流或靜水沉積而成,地勢封閉平緩,土壤表層多為厚層粘土,地下水埋深2米,礦化度2—3克/升。排水不暢,汛期易積水。主要分布在沙河、常莊、錢鋪、商河、賈莊、張坊、鄭路、孫集等鄉鎮。  

沙質河槽地

多數由故河道遺留下的沙質河槽所形成。經過多年的淤積和農田基本建設形成了斷斷續續明顯或不明顯的槽狀窪地,土壤質地多為砂質,地下水埋深較淺,有的甚至積水。主要分布在沙河故道和朱家河故道。  

氣候特徵

商河縣地處中緯度,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氣候乾燥度為1.2,大陸度65.7%。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2.6°C;降水偏少,年平均降水量591.1毫米;光照充足,年日照時數2737.4小時。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季風特徵明顯。春季,始於3月28日,終於5月22日,持續56天,其特點是乾旱、風多、回暖迅速,蒸發量大;夏季,始於5月23日,終於9月4日,持續105天,其特點是濕熱、雨量集中、受海上副熱帶高壓影響,盛行偏南風;秋季,始於9月5日,終於11月7日,持續64天,其特點是天高氣爽、氣溫下降急;冬季,始於11月8日,終於3月27日,持續140天,其特點是乾冷,雨雪稀少,受歐亞大陸冷高壓的控制,盛行乾冷的偏北風。

光照

商河縣實際日照數年均2737.4小時,日均7.5小時,日照率62%,其中80%的保證率為2639.9小時。全縣以春、夏季光照最多,日均8.4小時,冬季最少,日均6.3小時。  

氣溫

商河縣全年以1月份最冷,月平均氣溫為-3.6°C,最低氣溫月平均為-8.6°C,日最低氣溫≤-5.0°C的寒冷日數,年平均為64.1天,日平均氣溫≤-10.0°C的嚴寒日數年平均23天,最早開始於11月下旬,最晚結束於3月中旬。7月份最熱,月平均氣溫為26.8°C,最高氣溫月平均為31.6°C。日最高氣溫≥35°C的炎熱日數,年平均為15.8天;日最高氣溫≥30°C炎熱期平均74.0天,一般從6月上中旬開始,至9月上旬結束。  

地溫

商河縣封凍日一般在12月下旬,最早為12月6日,最晚為1月12日。  

降水

商河縣歷年平均降水量591.1毫米。降水的四季分配,以夏季最多,平均為404.2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68%;冬季最少,平均為15.9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3%;一年中各月的降水變化為單峰型,以7月份最多,平均為205.3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35%,1月份最少,平均為4.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1%。全年降水量的3.1%為雪,平均降雪量為18.3毫米。  

蒸發

商河縣水面蒸發量全年以6月份最大,為332.2毫米,占全年總蒸發量的16.9%;1月份最小,為46.5毫米,占全年總蒸發量的2.4%。  

商河縣主導風向是西南風,其次是東北風。以2—4級的和風為主,平均風速3.2米/秒,年平均大風日數18天。4月份平均風速最大,4.4米/秒,大風日數平均為4天。8月份平均風速最小,2.2米/秒,大風日數平均為0.4天。  

水文概況

文昌河 文昌河

商河縣境內的河流屬海河流域徒駭河水系和德惠新河水系。徒駭河水系的支流有徒駭河故道、土馬河、清水乾溝、沙河,流域面積349.24平方千米,占全縣總面積的30%。德惠新河水系支流有商西河、商中河、改鹼河、商東河,1990年流域面積813.43平方千米,占全縣總面積的70%。  

徒駭河水系

徒駭河又名土河,前身為古漯川,是境內最大河道。起源於山東省莘縣文明寨,自楊莊鋪鄉南河頭入縣境,經白橋鄉、鄭路鎮,至展家鄉出境入惠民縣,境內長31.7千米。流域面積347.06平方千米。  

德惠新河水系

德惠新河1968—1970年開挖,因貫穿德州、惠民兩地區而得名。起源於平原縣馬洪乾溝。自懷仁鎮三皇廟村西南入境,流經商河縣及樂陵市邊界,至韓廟鄉買虎站東北出境入樂陵市。境內長21千米,河床底寬52米,深5—6米,徑流量254.34米/秒,流域面積813.43平方千米,為境內商西、商中、改鹼、商東四河的唯一排水河道。  

引黃提水灌區渠系

商河縣為邢家渡引黃灌區。渠首引黃閘在濟陽縣境。縣境內1979年建引黃輸水渠和二級沉沙池。黃河水通過引黃乾渠經牛王渡槽過徒駭河,進入境內二級沉沙池。沉沙後,清水分流,一支入商西河往北輸送,灌溉縣境西半部農田並給慶雲、樂陵兩縣(市)送水;一支由二級沉沙池東北口溢流堰泄入引黃輸水渠,然後再分兩路,一路通過墾禹公路溝入商中河,另一路利用土馬河往東引至商東河與引徒駭河水匯流,通過各節制閘調配,送至境內各河系的支斗溝網。引黃輸水渠是一地下渠,從二級沉沙池溢流堰起至商中河,全長18.67千米。河底高程11.67—8.46米,河底寬11米,設計流量25立方米/秒。  

自然災害

商河縣自然災害以氣象災害為主,其次是蟲害、地震、鹽鹼等。氣象災害中經常發生,危害較重的是旱澇災害、冰雹和乾熱風。  

自然資源

水資源

截至2016年末,商河縣水資源總量為3.6769億立方米,天氣降水徑流總量為6867萬立方米,內河、溝渠和坑塘攔蓄庫容為5228萬立方米,地下水可利用量為1.1763億立方米,引進黃河、徒駭河、德惠河水可利用量為1.9777億立方米。  

土地資源

截至2016年末,商河縣土地總面積1162平方千米,已利用土地面積10.9萬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93.8%。其中耕地面積6.67萬公頃,水域面積1.3萬公頃。  

植物資源

商河縣草本植物資源有:大薊、小薊、馬齒莧、馬兜鈴、蛤蟆草、木賊、王不留、風仙花、車前、風眼草、冬葵、艾、龍葵、列當、地錦草、地膚、地丁、蛇床、老鸛嘴子、血見愁、蒼耳、谷精草、牽牛花、青蒿、澤蘭、敗醬草、青箱、菟絲子、茜草、貫眾、菌陳蒿、浮萍、莎草、益母草、透骨草、夏枯草、豬眼草、曼陀羅、野菊花、旋復花、葶藶、蒺藜、錦燈籠、蒲草、蒲公英、打破碗花花、馬伴草、蘆葦、茅草、灰菜、曲曲菜、豬毛菜、狼尾草及其它禾本科雜草。

野生木本植物有:酸棗、杜梨、紅荊條、野桑樹、枸杞、爬山虎共6種。  

動物資源

獸類

商河縣民國以前常見的獸類有黃鼠狼、刺蝟、蝙蝠、野狸、狐狸、獾、野兔等。

建國後,狐狸、獾、黃鼠狼數量逐年減少,鼠類特別是田鼠自70年代以來隨蛇、貓頭鷹、貓的減少而有所增加。  

鳥類

清至民國時期,主要有麻雀、燕子、灰喜鵲、喜鵲、大山雀、黃雀、啄木鳥、貓頭鷹、杜鵑、白玉、蠟嘴、烏鴉、野鴿、野鴨、戴勝、鵪鶉等。

建國後,20世紀50年代末除“四害”時,麻雀的數量曾一度大減。貓頭鷹、烏鴉、喜鵲的數量自60年代末以來逐年減少,90年代烏鴉、喜鵲已屬罕見。  

昆蟲

民國以前有蠶、蜂、蝶、蜻蜓、阜螽、螳螂、蜉蝣、蟋蟀、螻蛄、蝗蟲、叩頭蟲、蚊、蠅、蠓、蚱蜢、蠍子、螞蟻、蚰蜒、天牛、螟蛉、蠹蟲、蠐螬等種類。

建國後,隨農林作物種類增多,昆蟲種類也相應增加,常見的農林昆蟲324種,其中害蟲238種。  

魚類

商河縣野生魚29種,分屬6科,鯉科有青魚、草魚、馬口魚、赤眼鱒、鰵條、長春鯿、紅鰭鮁、扇體紅鮁、團頭魴、青稍紅鮁、翹嘴紅鮁、麥穗魚、棒花魚、鯉魚、大眼鯉、鯽、銀鯽、鱅魚、白鰱;合鰓科有黃鱔;鰭科有鱖魚;鮠科有黃桑魚;鯰科有鬍子鯰;鱧科有烏鱧。  

節肢類

主要有蝦、螃蟹、蜘蛛等。蝦有毛蝦、白蝦、馬蝦及青蝦。螃蟹數量很少,主要是河蟹。蜘蛛種類較多,危害農林作物的種類有長腿蜘蛛、麥圓蜘蛛、山楂紅蜘蛛、蘋果紅蜘蛛;農林害蟲天敵定名的有26種。  

爬行動物

鱉、蛇、蜥蜴。  

兩棲動物

青蛙、蟾蜍。  

軟體動物

螺螄、河蚌、蝸牛。  

環節動物

蚯蚓、水蛭等。  

礦產資源

商河縣自然資源 商河縣自然資源

截至2016年末,商河縣勘測石油儲量5000萬噸,年產40萬噸。石油伴生天然氣儲量達14億立方米。西氣東輸管道天然氣日供氣量40萬立方米。  

地熱資源

商河地熱資源地下儲量256億立方米,可開採量179億立方米,井口出水溫度58—62℃,埋藏淺、溫度高、水質優,屬於醫療型地熱溫泉。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6年末,商河縣戶籍總人口64.19萬人。男女性別比例為103.97:100。全縣人口出生率15.06‰;人口死亡率5.05‰,人口自然增長率10.01‰。常住總人口57.93萬人。    

民族

商河縣人口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有回族、蒙古族、土族、壯族、彝族、滿族、布依族、維吾爾族、朝鮮族、藏族、佤族、苗族、鄂倫春族等。  

經濟概況

綜述

2016年,商河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79.2億元,同比2015年增長7.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8.4億元,增長4.9%;第二產業增加值67.2億元,增長6.7%;第三產業增加值63.6億元,增長11.3%。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0935元,增長7.2%。三次產業構成由2015年的27.7:38.3:34.0調整為27.0:37.5:35.5,第三產業提高了1.5%。  

固定資產投資

2016年,商河縣固定資產投資127.0億元,比2015年增長10.9%。其中:第一產業16.4億元,增長12.5%;第二產業67.5億元,增長30.0%;第三產業43.0億元,下降10.3%。  

財稅收支

2016年,商河縣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為8.8億元,比2015年增長2.2%。其中稅收收入完成6.8億元,稅收收入占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的比重達到76.7%。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支出29.9億元,增長5.5%。其中,教育支出7.9億元,增長31.3%;農林水支出5.4億元,增長7.6%;醫療衛生與計畫生育支出4.0億元,增長4.4%;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3.3億元,增長19.8%。各項稅收總額10.5億元,增長4.7%,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5.9%。全縣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為8.8億元,增長2.2%,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9%,占二三產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6.7%;其中稅收收入完成6.8億元,稅收收入占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的比重達到76.7%。  

人民生活

2016年,商河縣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2674元,比2015年增長8.0%。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23751元,增長8.6%。  

第一產業

2016年,商河縣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100.48億元。  

2016年商河縣主要農牧產品產量及增長速度
產品名稱 單位 總產量 比2015年增長(%)
糧食 萬噸 73.0 0.5
夏糧 萬噸 36.4 1.7
秋糧 萬噸 36.6 -0.6
棉花 萬噸 0.3 -13.5
蔬菜 萬噸 98.3 0.4
肉類 萬噸 7.8 -1.5
豬牛羊肉 萬噸 6.3 -3.1
禽肉 萬噸 1.5 8.2
禽蛋 萬噸 3.5 8.2
奶類 萬噸 5.2 607.3

種植業

商河縣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蘭化育苗溫室 商河縣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蘭化育苗溫室

2016年,商河縣農作物播種面積192.4萬畝,其中糧食162.1萬畝,比2015年增長1.5%。全年糧食總產73.0萬噸,增長0.5%,糧食單產450.2公斤/畝,下降1.0%;蔬菜26.0萬畝,下降1.6%,蔬菜總產量98.3萬噸,增長0.4%;棉花3.2萬畝,棉花總產0.3萬噸。  

林業

2016年,商河縣新增造林合格面積0.6萬畝,林木綠化率達到36.0%。  

畜牧業

2016年,商河縣豬存欄36.0萬頭、牛存欄8.6萬頭、羊存欄26.1萬頭、家禽存欄為531.9萬隻;豬出欄63.3萬頭、牛出欄5.3萬頭、羊出欄52.2萬頭、家禽出欄為1076.2萬隻。肉類總產量達到7.8萬噸,禽蛋產量達到3.5萬噸,奶類產量達到5.2萬噸。  

農業基礎

截至2016年末,商河縣農業機械總動力110.2萬千瓦,比2015年增長0.1%。其中:農用排灌機械動力32.0萬千瓦,下降0.1%;農用拖拉機擁有量11318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機4250台;拖拉機配套農具20197台,其中,大中型農機具8127部;小麥聯合收割機達到2040台;玉米聯合收穫機達到1440台;秸稈粉碎還田機械1701台。機耕作業面積為49.6千公頃,下降11.4%;機播面積為106.4千公頃,下降9.0%,機收作業面積112.6千公頃,增長4.1%。農業生產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全縣灌溉面積67.08千公頃,其中有效灌溉面積63.91千公頃,節水灌溉面積26.21千公頃。  

第二產業

商河工業 商河工業

工業

2016年,商河縣規模以上工業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178.4億元,比2015年下降5.6%;累計實現工業增加值44.2億元,增長6.0%。產銷率達到99.3%。規模以上工業累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78.8億元,下降2.5%;實現利稅13.0億元,與同期持平;實現利潤8.5億元,增長5.9%。高新技術產值累計完成22.0億元,增長0.9%,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12.3%,比年初提高1.1%。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要產品產量多呈下降趨勢。紗9.04萬噸,下降10.3%;小麥粉6.63萬噸,下降9.5%;服裝1403萬件,下降10.1%;布5543萬米,下降5.1%;飼料13.75萬噸,增長39.7%;鮮、冷藏肉7.93萬噸,下降1.3%;水泥74.46萬噸,下降32.5%;商品混凝土118.39萬立方米,增長8.7%。  

2016年商河縣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及增長速度
產品名稱 單位 產量 比2015年增長(%)
萬噸 9.04 -10.3
小麥粉 萬噸 6.63 -9.5
服裝 萬件 1403 -10.1
萬米 5543 -5.1
飼料 萬噸 13.75 39.7
鮮、冷藏肉 萬噸 7.93 -1.3
水泥 萬噸 74.46 -32.5
商品混凝土 萬立方米 118.39 8.7

建築業

2016年,商河縣建築業增加值11.3億元,比2015年增長6.7%。資質內建築業企業28家,完成總產值13.4億元,增長45.9%;實現利稅8194萬元,增長11.8%;房屋施工面積97.7萬平方米,增長61.3%,房屋竣工面積43.8萬平方米,增長29.7%,其中住宅32.1萬平方米,增長26.1%。  

第三產業

國內貿易

商河溫泉基地 商河溫泉基地

2016年,商河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8.8億元,比2015年增長11.2%。其中,限額以上單位實現零售額33.5億元,增長17.2%。分行業看,限額以上批發零售法人單位實現零售額18.0億元,增長17.3%;限額以上住宿餐飲法人單位實現零售額0.5億元,增長13.0%。億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場3個,成交額7.8億元。  

對外經濟

2016年,商河縣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11260萬美元,比2015年增長9.3%;實際利用外資31463萬元,增長12.7%。  

房地產業

2016年,商河縣31個房地產開發項目共完成投資12.9億元,比2015年下降18.0%。全年房地產開發施工面積192.00萬平方米,增長3.8%。其中住宅施工面積156.21萬平方米,增長2.4%。商業營業用房施工面積24.16萬平方米,增長8.7%。全縣商品房銷售面積52.52萬平方米,增長113.1%。其中期房銷售面積45.54萬平方米,增長205.4%;商品房銷售額20.27億元,增長108.8%。其中期房銷售額17.36億元,增長89.3%。  

郵電通信

2016年,商河縣完成郵電業務總量3.0114億元,比2015年增長15.9%。其中,郵政業務總量5062萬元,增長36.0%;電信業務總量7785萬元,下降1.5%;移動通訊業務收入1.7268億元,增長20.2%。在郵政業務中,郵政儲蓄平均餘額26.5835億元,增長40.0%。年末,行動電話用戶42.8590萬戶;年末固定電話用戶44873戶,其中住宅電話10089戶,鄉村電話用戶34784戶。年末全縣登記註冊的網際網路業務用戶92847戶。  

金融業

截止2016年末,商河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達到167.7億元,比年初增長21.1%;其中,住戶存款餘額118.6億元,增長14.1%。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84.7億元,增長9.1%。其中,住戶貸款餘額52.9億元,增長7.0%;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餘額31.7億元,增長12.8%。  

保險業

2016年,商河縣實現保費收入3.3869億元,比2015年增長5.7%。其中,農業保費收入1815萬元,減少19.7%。壽險保費收入2.6581億元,增長13.7%。支付各種賠款及給付2.6619億元,增長51.7%,其中:人身保險支出2.0770億元,增長68.4%。政策性農業保險在全縣12個鄉(鎮、街道)全面展開,農業賠付金額僅235萬元,減少83.76%。  

社會事業

科技事業

2016年,商河縣實施各類科研計畫47項。全縣專利申請520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224件,實用新型專利申請260件,外觀設計專利申請36件。專利授權227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28件、實用新型專利授權173件、外觀設計專利授權26件。  

教育事業

商河縣教育資源 商河縣教育資源

截止2016年末,商河縣各類在校學生總計8.91萬人,其中:職業高中在校生1874人,普通高中在校生0.93萬人,國中在校生1.81萬人,國小在校生4.02萬人,幼稚園在園幼兒1.96萬人。年末專任教師5945人,其中:職業高中129人,教師進修學校36人,普通高中567人,國中1415人,國小2659人。    

文化事業

截至2016年末,商河縣擁有藝術表演團體1個;文化館1個,文化站12個;公共圖書館1個。有線廣播電視用戶達63326戶。  

體育事業

2016年,商河縣舉辦桌球、籃球、羽毛球、足球、象棋等各項比賽及全民健身大展示等大型民眾活動30次;舉辦2期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班,培訓三級社會體育指導員150人;榮獲2016年山東省大中小學生體育聯賽國小女子組冠軍;縣實驗國小鼓子秧歌表演隊榮獲山東省第十一屆“小飛天”少兒舞蹈大賽一等獎。承辦“濟南市第六屆全民健身運動會開幕式”,榮獲“濟南市第六屆全民運動會優秀組織獎”榮譽稱號;2016年全年銷售體育彩票5035萬元,營業網點43家,有效銷售網點36家。  

醫療衛生

截至2016年末,商河縣擁有衛生機構434處。其中縣級醫療衛生機構4處,鄉鎮衛生院11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站6個,村衛生室336處。衛生從業人員3299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2189人,鄉村醫生717人。  

勞動就業

2016年,商河縣相繼開展了“春風行動”大型招聘會、“慶三八、送崗位”特色招聘會、殘疾人專場招聘會、招聘會進校園、創業培訓“三下鄉”等就業服務活動數十場次。總計培訓2021人,共為3698人次發放失業金361萬元;開發公益性崗位15個;辦理靈活就業人員社保補貼303人,為個體工商戶發放一次性創業補貼264萬元,發放創業擔保貸款195筆總計1912萬元;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10959人,實現城鎮新增就業2358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2.3%。  

社會保障

截止2016年末,商河縣城鎮參加養老保險人數4.95萬人。其中:企業在職職工2.64萬人、離退休人員0.66萬人;機關事業單位在職人員1.16萬人、離退休人員0.49萬人。城鎮養老保險金髮放人數1.14萬人,城鎮養老保險金髮放額3.95億元。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37.00萬人,居民交納居民養老保險金額6655萬元。城鎮參加失業保險人數1.33萬人,城鎮失業保險金收繳額770.99萬元,城鎮失業保險金髮放人數0.37萬人,城鎮失業保險金髮放額361.24萬元。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參保人數35336人,城鎮職工醫療保險金收繳額1.0469億元,城鎮職工醫療保險金支出額9037萬元。全縣城鎮職工養老保險、職工醫保、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2.64萬人、3.53萬人、2.87萬人、1.25萬人,分別征繳基金1.8951億元、1.0469億元、821萬元、469萬元。連續12年調整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企業離退休職工月平均工資達到2327元;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提高到每人每月100元,比2015年增長15元;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最高支付限額達32萬元。  

社會救助

2016年,商河縣城區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標準達到月人均525元,增長5.0%,共有城鎮低保對象975人,較去年減少71人;農村低保對象12803戶、16709人。開展了多項慈善救助活動。支出臨時救助資金44萬元,救助困難民眾161人。義務兵家庭優待金按時足額發放,共為559戶義務兵家庭發放優待金878萬元。為6240餘名優撫對象及時足額發放撫恤補助金1774萬元。  

社會福利

2016年,商河縣建成農村幸福院15處。共審核救助孤兒77名,發放救助金91萬元;為1493名低保八十周歲以上老年人,年發放補貼197萬元;為符合條件的3364名殘疾人發放兩項補貼320萬元。2016年五保集中供養和分散供養標準分別提高到年人均6400元和4165元。全年舉辦康復工作者培訓班2期,培訓基層殘疾人康復工作者240人(次);為100戶貧困肢體殘疾人每戶適配價值3000元的個性化輔助器具;投入40萬元,為278戶貧困殘疾人購買輔助器具進行補貼;為52名0—6歲聽力言語、腦癱、智力、孤獨症殘疾兒童實施免費康復訓練;依託鄉鎮(街道)康復指導站購買康復成果450例。全年為200名貧困精神殘疾人實施服藥補貼,為全縣100名貧困精神殘疾人提供免費短期住院治療(其中20名每人每年6000元,80名每人每年4000元),為60名“一戶多殘”、“關、鎖、流浪”、“三無”(無監護人、無固定收入、無身份信息)貧困精神殘疾人提供每人每年12000元的康復托養救助。幫助160名殘疾人實現就業。舉辦殘疾人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班7期,累計培訓殘疾人786人,發放各種培訓材料800餘份。    

基礎建設

全國特色小鎮——商河縣玉皇廟鎮 全國特色小鎮——商河縣玉皇廟鎮

2016年,商河縣共完成基礎設施建設投資17.2億元,比2015年增長36.5%。客運站公交線路加密,城區電動公車達到5分鐘一輛;S316線商河惠民界至商河臨沂界路面改造工程完工;銀河路工程已基本完成。年末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4.0%,建成區綠地率41.4%,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4.1平方米。城區路燈5037盞;全年拆除違章建築1360平方米。實施農村飲水安全行動,在濟南市率先實現了城鄉供水一體化,城鄉供水管道長度1249千米,年末農村飲水安全達標人口63.0萬人。貧困村道路硬化52個項目,計畫總長度42.8千米,實際完成44.3千米,計畫投資2140萬元,估算投資2213萬元。農村通自來水入村率達到100%,入戶率達到98.1%,城鄉供水一體化率100%。  

環境保護

2016年,商河縣城市污水處理達標排放率和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全縣林木綠化率36%,12個鄉鎮街道全部建成國家級生態鄉鎮,建成130個美麗鄉村示範村,成功創建國家級生態縣、全國綠化模範縣和全省水資源規範化管理示範縣。  

安全生產

2016年,商河縣各類生產安全事故1起,死亡人數1人,傷0人,造成各項經濟損失180萬元。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0.006人;火災事故392起。  

平安建設

2016年,商河縣刑事案件立案150起;全年破獲各類刑事案件325起;全縣受理社會治安案件2924起,比2015年減少1086起;查處社會治安案件2865起。  

交通運輸

交通

省道S248線(商河至濟南路段為雙向六車道一級公路)縱貫商河縣南北,S316線橫跨縣境東西,全縣公路通車裡程達1170千米,公路密度名列山東省之首。  

運輸

截至2016年末,商河縣機動車擁有量11.2544萬輛,比2015年增長2.7%,其中大型汽車2432輛,增長5.1%;小型汽車80065輛,增長15.1%。擁有載客汽車234輛,載貨汽車4694輛;全年各種運輸方式完成客運量484萬人次。  

歷史文化

商河鼓子秧歌

商河縣 商河縣

商河鼓子秧歌是中華民族民間舞蹈藝術的瑰寶,列山東三大秧歌之首,是漢族北方四大民間舞蹈之一。1955年、1980年兩次組成農民鼓子秧歌隊參加全國民間音樂舞蹈匯演均獲優秀獎,1989年參加“中國舞蹈蓉城之秋”舞蹈大賽,獲得最佳節目、最佳方隊、最佳組織工作三項大獎;1992年參加瀋陽“國際民間舞蹈藝術節”獲特等獎,1996年國家文化部命名商河縣為“民間藝術之鄉”。2005年入圍全國文藝界最高獎-山花獎評選資格。2006年1月通過國家文化部的評審和科學認定,商河鼓子秧歌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風景名勝

遺址

商代蘆坊遺址,位於鄭路鎮蘆坊村徒駭河北岸,面積300×200米,低於地面5米,出土青銅器、陶器、石器,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商代東溫橋遺址,位於玉皇廟鎮東溫橋北,面積400×600米,出土有青銅器、陶器等。

古城遺址,位於縣城西北懷仁鎮與張坊鄉交界處,距縣城13千米。遺址占地9000平方米。

秦漢台子劉遺址位於胡集鄉台子劉村。面積150×150米,台45×45×3.5米,殘留大量繩紋筒、幾何花紋殘磚。

東信遺址,位於懷仁鎮東信村南200米處,南臨古沙河500米。現存遺址高出地面約4.9米,南北長30米,東西寬27米,面積810平方米,約為原址的三分之一。

魯北相府遺址,位於趙魁元鄉王家寨村,原山東豪門王氏家族所在地,本家多自稱“五大院”。

墓葬

梁王冢遺址 位於鄭路鎮梁王冢村西北500米處,距縣城20千米。遺址高出地面4米,南北長50米,東西寬40米。

小官莊漢墓群,位於韓廟鄉小官莊,有五座漢墓組成,現存大冢、磨冢、平冢、信家冢,其中最大冢50×55×5米。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後唐馬胤孫墓,位於展家鄉小孫家村北。面積8000多平方米,有石人、石獸、石樁、石碑等,擬定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元代古墓,位於縣城西北角商中河東岸。此墓由前室、中室、後室和左右耳室組成。前、中室頂部被毀、四壁殘存。

明劉楨墓,位於孫集鄉大劉家村,占地十餘畝,有石獸、石樁、墓碑,漢白玉質墓碑和蓮花碑座。擬定省重點保護文物。

著名人物

孟簡(?—824),字幾道,唐代德州平昌(今商河縣西北)人。元和六年(811年),出任常州剌史。後晉任戶部侍郎,加御史中丞。長慶三年(824年)卒。  

馬胤孫(?—953),字慶先,五代商河縣人。後唐應順元年(934年),李從珂殺閔帝自立為末帝後,用胤孫為翰林學士、戶部郎中、知制誥,賜金紫;未滿歲,改中書舍人、禮部侍郎,皆帶禁職。未久授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相當於宰相)。  

盧亨(1420—1474),字永泰,明代商河人。父盧彬,母周氏,對其家教甚嚴。成化年間,盧亨舉進士。任兵部給事中十餘年,建議頗多。後晉升為太常寺卿。  

上官雲相(1895—1969),字紀青,山東商河人。抗戰期間,“七七事變”後,任第三戰區江防軍第十一軍團軍團長,參加保衛上海的淞滬會戰。1945年後歷任國民黨第六屆中央監察委員、華北剿總副司令等職,參與解放戰爭。國民政府第一次授銜陸軍中將,後晉升上將。  

張傑軒(1914—1969),原名孫元清,韓家廟鄉雹泉廟村人。1939年參加革命隊伍,歷任指導員、教導員、軍務科科長,海軍航空部任免科科長,海軍航空兵第二師九團政委,國防部七院第十研究所政治部主任等職務。  

張北華(1911—1975),原名張訓榮,又名張恩堂、張維之。1948年濟南解放後,任濟南特別市市委副書記兼組織部長,後調任徐州市市長、市委書記、軍管會主任。1961年下半年任山東省委常委、省監委書記。“文化大革命”開始後,遭受迫害,與世長辭。  

李珍軒(1923—1990),原名李士廉,韓廟鄉孫家胡同人。歷任貴州省工業廳處長、副廳長,貴州省輕工廳副廳長、黨組成員,中央高級黨校學員,中共貴州省委統戰部副部長、部黨委副書記兼省民委主任,政協貴州省第四屆委員會委員、常委,中共貴州省顧問委員會委員等職。  

所獲榮譽

2019年2月2日,被文化和旅遊部命名為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齊魯大地

這兒,誕生了影響中華千年的儒家文化;這兒,有享譽海內外的五嶽獨尊之泰山。悠久而深厚的歷史與文化,讓我們一起進入齊魯大地!  

山東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況轄2個副省級城市,15個地級市,以及49個市轄區,31個縣級市,60個縣。
濟南市市中區 | 歷下區 | 天橋區 | 槐蔭區 | 歷城區 | 長清區 | 章丘市 | 平陰縣 | 濟陽縣 | 商河縣
青島市市南區 | 市北區 | 四方區 | 李滄區 | 嶗山區 | 城陽區 | 黃島區 | 即墨市 | 膠州市 | 膠南市 | 平度市 | 萊西市
淄博市張店區 | 臨淄區 | 淄川區 | 博山區 | 周村區 | 桓台縣 | 高青縣 | 沂源縣
棗莊市市中區 | 山亭區 | 嶧城區 | 台兒莊區 | 薛城區 | 滕州市
東營市東營區 | 河口區 | 墾利縣 | 廣饒縣 | 利津縣
煙臺市芝罘區 | 福山區 | 牟平區 | 萊山區 | 龍口市 | 萊陽市 | 萊州市 | 招遠市 | 蓬萊市 | 棲霞市 | 海陽市 | 長島縣
濰坊市濰城區 | 寒亭區 | 坊子區 | 奎文區 | 青州市 | 諸城市 | 壽光市 | 安丘市 | 高密市 | 昌邑市 | 昌樂縣 | 臨朐縣
濟寧市市中區 | 任城區 | 曲阜市 | 兗州市 | 鄒城市 | 魚台縣 | 金鄉縣 | 嘉祥縣 | 微山縣 | 汶上縣 | 泗水縣 | 梁山縣
泰安市泰山區 | 岱嶽區 | 新泰市 | 肥城市 | 寧陽縣 | 東平縣
威海市環翠區 | 乳山市 | 文登市 | 榮成市
日照市東港區 | 嵐山區 | 五蓮縣 | 莒縣
萊蕪市萊城區 | 鋼城區
臨沂市蘭山區 | 羅莊區 | 河東區 | 沂南縣 | 郯城縣 | 沂水縣 | 蒼山縣 | 費縣 | 平邑縣 | 莒南縣 | 蒙陰縣 | 臨沭縣
德州市德城區 | 樂陵市 | 禹城市 | 陵縣 | 寧津縣 | 齊河縣 | 武城縣 | 慶雲縣 | 平原縣 | 夏津縣 | 臨邑縣
聊城市東昌府區 | 臨清市 | 高唐縣 | 陽穀縣 | 茌平縣 | 莘縣 | 東阿縣 | 冠縣
濱州市濱城區 | 鄒平縣 | 霑化縣 | 惠民縣 | 博興縣 | 陽信縣 | 無棣縣
菏澤市牡丹區 | 鄄城縣 | 單縣 | 鄆城縣 | 曹縣 | 定陶縣 | 巨野縣 | 東明縣 | 成武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