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市

宜興市

宜興市,簡稱宜,古稱“荊邑”、“陽羨”,位於江蘇南部,太湖西岸。宜興素有“陶的古都,洞的世界,茶的綠洲,竹的海洋”之稱。宜興是“紫砂壺”原產地,擁有石灰岩溶洞80多個,茶園3500餘公傾,竹海縱橫八百里。宋代大詩人蘇東坡在宜興留下“買田陽羨吾將老,從初只為溪山好”的詩句。宜興人文薈萃,誕生了4位狀元、10位宰相、26位兩院院士,被譽為院士之鄉。2011年1月24日,國務院將宜興市列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宜興市境內河流密布、縱橫交叉,灌溉、運輸方便。有河道215條,總長1058公里,總面積19.49萬畝。

基本信息

基本概況

宜興市宜興市
宜興向有“陶都”之稱,所產陶瓷種類極多,有細陶,精陶均瓷青瓷等幾十大類數千個品種。在琳琅滿目的宜興陶器中,最有名的是紫砂陶
宜興官林被稱為中國電纜城,擁有上百家的電線電纜廠

宜興地處長江三角洲太湖流域,隸屬無錫市,距太湖西64公里,與浙江安徽兩省接壤,是江蘇省最南邊的一個縣,面積2177.43平方千米。2004年底,常住人口105.85萬人。市人民政府駐宜城街道陶都路,郵編:214200。代碼:320282。區號:0510。

地處太湖水網平原與宜溧山地間。北境為太湖水網平原。南境宜溧山地,有太華山、茗嶺、銅官山等山,海拔500米以上。中部有荊溪流經,有東氿、團氿、西氿等湖盪,為低洼圩區。北部平原圩區屬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南部山地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年平均氣溫15.6℃,年降水量1197毫米。

宜興市宜興市
宜興素以陶瓷工藝揚名。從幾何印紋硬陶和原始青瓷到精美的紫砂陶,均為陶中上品。宜興制陶技術精益求精,不斷改進。宜興陶器發明創造於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成熟於晉宋,大放異彩於明清。相傳春秋時代的范蠡與西施,亦曾在此制陶。如今宜興陶業中心丁蜀鎮,已由過去的家家做坯、處處皆窯的集鎮,變成了擁有二十多家工廠、近兩萬名工人機械化生產的多品種陶瓷工業基地。

盛產大米、毛竹、茶葉、溪蟹和太湖魚蝦,是江南著名的魚米之鄉;古稱荊溪,淵遠流長,文物古蹟眾多,
宜興又以茶葉、毛竹生產基地著稱。宜興陽羨紫筍茶歷來與杭州龍井茶,蘇州碧螺春齊名,被列為貢品。三國時代以“國山舜茶”稱雄江南,唐朝以“陽羨唐貢茶”名揚天下。在宜興山區,茶園依山就坡,一望無際,人稱“茶的綠洲”。這裡的太華山區,是江蘇最大的毛竹基地。全市竹林面積達18萬畝。翠竹連崗接坡,挺拔茂密,層巒疊翠。山風過處,竹影婆娑,綠浪起伏,有“竹海”美稱。
宜興雅稱“洞天世界”,80多個石灰岩溶洞千姿百態,遍布全市。尤以“江南第一古蹟”暨“海內奇觀”善卷洞與張公洞及絢麗多彩氣勢宏偉的靈谷洞名揚天下。

宜興現已列為太湖中大風景區之一,是對外開放的旅遊勝地,旅遊機構、旅遊設施正在不斷齊全。

歷史沿革

宜興市宜興市
宜興已有5000多年歷史。古稱荊邑春秋時屬吳。周元王四年(前472)屬越。周顯五三十六年(前333)屬楚。 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荊邑司會稽郡,次年改荊邑為陽羨縣西晉懷帝永嘉四年(310),置義興郡。隋文帝開皇九年(589),廢義興郡,改稱義興縣,屬常州宋太宗太平興國元年(976)改為宜興縣。清雍正四年(1726),分為宜興、荊溪二縣。民國元年荊溪撤消,併入宜興縣。
1949年6月屬常州專區。
1953年1月屬蘇州專區。1956年2月屬鎮江專區。1983年3月起,屬無錫市。
1988年1月,撤銷宜興縣,建立宜興市。
2003年,宜興有21個鎮、1個環保科技工業園,95個居委會,430個行政村;總面積2038.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41萬公頃,山林4萬公頃,總人口1062363人。宜興文臣武將代不絕書。現全市有高級知識分子1369人,宜興籍兩院院士18人,分布在全國各地的高級知識分子逾萬,“教授之鄉”美譽馳名中外。

行政區劃

宜興市轄4個街道、14個鎮:宜城街道、城北街道(屺亭街道)、新街街道、新莊街道、張渚鎮、西渚鎮、太華鎮、徐舍鎮、官林鎮、楊巷鎮、新建鎮、和橋鎮、高塍鎮、萬石鎮、周鐵鎮、芳橋鎮、丁蜀鎮、湖父鎮。其中,城北街道(屺亭街道)委託宜興經濟開發區管理;新建鎮委託環科園管理。

2005年,宜興市轄21個鎮、環保科技工業園區。共94個社區、330個村委會。

宜城鎮 轄25個社區、29個村委會:荊陽社區、茶東社區、荊南社區、茶西社區、荊東社區、和平社區、岳堤社區、民主社區、土城社區、新華社區、荊溪社區、寶東社區、九濱社區、陽東社區、陽羨社區、北虹社區、板橋社區、太鬲社區、宜濱社區、西木社區、大同社區、曲坊社區、金三角社區、中心社區、陽泉社區、滄浦村、溪隱村、東山村、城南村、碓坊村、東虹村、寶塔村、塘公村、下漳村、宜北村、宋瀆村、東郊村、城北村、巷頭村、邊莊村、文莊村、杏里村、東梅村、花圩村、袁橋村、徐壩村、長新村、前杏村、後管村、張墅村、紅塔村、徐家橋村、談軫村、肖莊村。

張渚鎮 轄12個社區、16個村委會:東街社區、新華社區、新街社區、西街社區、后街社區、工農街社區、銀湖社區、下場社區、善卷社區、桃溪社區、水埠社區、茗嶺社區、東龍村、茶亭村、竹園村、南門村、鳳凰村、犢山村、北門村、五洞村、興東村、祝陵村、芙蓉村、嶺下村、長崗村、柏山村、龍池村、省莊村。

西渚鎮 轄1個社區、12個村委會:新和社區、聯誼村、橫山村、五聖村、溪西村、溪東村、西渚村、珠潭村、金樓村、白塔村、篁里村、筱里村、厚陽村。

太華鎮 轄1個社區、8個村委會:楊店社區、樓新橋村、乾元村、茂花村、太華村、胥錦村、石門村、太平村、橋涯村。

徐舍鎮 轄1個社區、11個村委會:民主社區、翔圩村、佘圩村、南星村、美棲村、潘東村、潘家壩村、豐臺村、並利村、長福村、宜豐村、東嶽村。

鯨塘鎮 轄1個社區、12個村委會:鯨溪社區、莊村、煙山村、鯨塘村、誠莊村、南莊村、胥藏村、盛家村、堰南村、堰頭村、湯泉村、興堰村、西墟村。

芳莊鎮 轄1個社區、13個村委會:芳莊社區、聯星村、興乾村、萬圩村、萬新村、獎墅村、芳莊村、虞甫村、萬東村、五牧村、郵堂村、墅東村、蔣坫村、溪東村。

官林鎮 轄2個社區、21個村委會:官林社區、豐義社區、凌霞村、官林村、大田村、滆湖村、笠瀆村、義莊村、濱湖村、都山村、前城村、白茫村、楊舍村、桂芳村、鈕家村、南莊村、興元村、豐義村、莊西村、大儒村、東堯村、韶巷村、戈莊村。

楊巷鎮 轄3個社區、31個村委會:楊巷社區、振興社區、寶壽社區、黃家村、馬家村、函林村、西溪村、芳東村、鄔泉村、金紫村、皇新村、芝果村、琅圩村、塘門村、英駐村、琅山村、誠典村、堰興村、安樂村、東馬村、革新村、塘西村、新芳村、正龍村、壩塘村、馬塘村。

新建鎮 轄1個社區、11個村委會:興建社區、新建村、周住村、芳泉村、南塘村、臧林村、張竹村、閘上村、留住村、典巷村、新南村、路莊村。

和橋鎮 轄7個社區、19個村委會:團結社區、鵝西社區、興業社區、生建社區、勞動社區、南新社區、海棠社區、同里村、石路村、北莊村、湖濱村、大生村、和橋村、永興村、西鋤村、雲中村、西育中村、中巷村、新勝村、王母橋村、閘口村、福巷橋村、何溪村、北渠村、楝聚村、新圩村。

高塍鎮 轄1個社區、21個村委會:高塍社區、高塍村、塍東村、亳村、杭上村、花園浜村、胥井村、新莊村、高遙村、賦村、下乾村、湖陵村、志泉村、邱新村、梅家瀆村、豐瀆村、湖頭村、天生圩村、范道村、團圩村、六圩村、洋新圩村。

屺亭鎮 轄1個社區、9個村委會:三亭社區、寺前村、寺東村、勝天村、屺亭村、邵墅村、邵談村、前亭村、後亭村、前紅村。

萬石鎮 轄2個社區、9個村委會:萬善社區、南漕社區、萬石村、大尖村、後洪村、余境村、余莊村、漕東村、南漕村、黃土寺村、馬莊村。

周鐵鎮 轄3個社區、20個村委會:周鐵社區、湖光社區、下邾社區、彭乾村、王茂村、棠下村、周鐵村、東湖村、前觀村、龍亭村、分水村、中和村、前莊村、下邾村、沙塘村、港口村、歐毛瀆村、邾和村、徐瀆師瀆村、黃柑瀆村、洋溪村、北準村、中新村。

芳橋鎮 轄2個社區、12個村委會:龍眼社區、神龍社區、芳橋村、北大圩村、陽山村、後村、漳水村、夏芳村、華陽村、馬塘橋村、扶風村、虞山村、金蘭村、屺山村。

新莊鎮 轄2個社區、11個村委會:震澤社區、南陽社區、茭瀆村、核心村、洪巷村、蘇陽村、新莊村、大塍村、學圩村、新塍村、王婆村、曹家村、東氿村。

丁蜀鎮 轄20個社區、22個村委會:西莊社區、公園路社區、丁南社區、彩陶社區、鑫圩社區、畫溪社區、南山社區、張邊社區、東山社區、化新社區、蜀北社區、南河社區、蠡墅社區、航運社區、湖瀆社區、丁山社區、解放社區、龍溪社區、湯渡社區、潘南社區、通蜀村、蜀山村、芳溪村、西望村、任墅村、建新村、塍里村、周墅村、三洞橋村、尹家村、雙橋村、定溪村、蔣笠村、趙莊村、紅衛村、上壩村、凰川村、前龍村、大港村、蘭山村、伏東村、陶淵村。

大浦鎮 轄2個社區、18個村委會:張澤社區、大浦街社區、雙廟村、南灣村、施盪村、北塘村、張澤村、尤謨村、山林村、南元村、大樹村、毛旗村、方錢村、大浦村、浦南村、浦北村、湯莊村、渭瀆村、洋渚村、洋岸村。

湖父鎮 轄1個社區、10個村委會:湖父社區、竹海村、洑西村、六里村、邵東村、東興村、新紅村、大東村、西街村、鎮北村、張陽村。

新街鎮 轄2個社區、13個村委會:振興社區、紫霞社區、新街村、吳墟村、堂前村、新合村、新樂村、百合村、銅山村、潼渚村、陸平村、夏姜村、水北村、歸徑村、蒲墅村。

環科園 轄3個社區、11個村委會:岳堤南苑社區、綠園社區、文昌社區、謝橋村、梅園村、南河村、銅峰村、南嶽村、潛洛村、頭陽村、紫砂村、洛澗村、查林村、川埠村

宜興宜興
2006年,宜興市委、市政府決定將新街鎮成建制委託環科園管理;同時調整環科園下屬部分行政村的管理權屬,將川埠村、查林村、洛澗村、潛洛村、頭陽村、紫砂村等6個行政村成建制劃歸丁蜀鎮管理。

2006年4月22日,宜興市委、市政府召開宜城、屺亭兩鎮撤鎮設街和最佳化宜興經濟開發區區域管理動員大會:宜城鎮成建制撤鎮後設立宜城街道辦事處,以蕪申運河為界,宜城鎮轄區內蕪申運河臨城內側區域為管轄範圍;蕪申運河外側區域為宜興經濟開發區管轄範圍,該區域內原屬宜城鎮的社區居委、村(組)、企業委託宜興經濟開發區管理,非成建制的村(組)可以設立新的村委會或併入鄰近村委會;屺亭鎮成建制撤鎮後設立城北街道辦事處,成建制委託宜興經濟開發區管理。8月,根據省政府批覆,同意撤銷宜興市宜城鎮,以其原轄區域設立宜城街道辦事處。辦事處管理38個居委會、19個村委會;同意撤銷宜興市屺亭鎮,以其原轄區域設立屺亭街道辦事處。辦事處管理1個居委會、7個村委會。

2007年4月4日,宜興市委、市政府召開大會,宣布將該市19個鎮調整為14個:撤銷鯨塘鎮、芳莊鎮和大浦鎮;新街鎮和新莊鎮分別撤鎮設立街道辦事處。

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

宜興市位於北緯31°07’--31°37’-,東經119°31--120°03’。地處江蘇省南端,蘇、寧、杭三角中心。東瀕太湖,東南鄰浙江長興,西南界安徽廣德,西接溧陽,西北毗連金壇,北面與武進相傍,滆湖鑲嵌其間。全市總面積2038.7平方公里。年末耕地99.14萬畝。地勢南高北低。南部為丘陵山區,北部為平原區;東部為太湖瀆區,西部為低洼圩區。

地形地貌

宜興市有山、有水、有平原,有“三山、二水、五分田”之稱。宜興市地勢南高北低。南部為丘陵山區,北部為平原區;東部為太湖瀆區,西部為低洼圩區。宜興山地屬於天目山余脈,擁有江蘇蘇南最高的三座山峰,其中茗嶺葡萄嶺海拔611.5米,為江蘇第二峰。

水文特徵

宜興市境內河流密布、縱橫交叉,灌溉、運輸方便。有河道215條,總長1058公里,總面積19.49萬畝。其中主幹河14條,5公里以上的68條。盪20多個,水域面積73.43畝。有水庫20座,總庫容1.26億立方米。天然水質較好,礦化度為100-200毫克/升,屬很低礦化度水;總礦化度小於1.5毫克當量/升,屬很軟水;酸鹼度值為6.5-7,屬中性水。
宜興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年溫暖濕潤。熱量條件好,年平均氣溫15.7oC夏季最熱月平均氣溫28.3oC。年平均無霜期2401多天,生長期可達250天左右,積溫5418oC,日照較足,7-8月日照時數最多。農作物一年可2-3熟。降水豐沛,全年有雨,年平均雨日136.6天,年平均降水量1177毫米,春夏雨水集中。地面水、地下水豐富。

氣候特徵

宜興市全年溫暖濕潤。熱量條件好,年平均氣溫15.7oC夏季最熱月平均氣溫28.3oC。年平均無霜期240多天,生長期可達250天左右,積溫5418oC,日照較足,7-8月日照時數最多。農作物一年可2-3熟。降水豐沛,全年有雨,年平均雨日136.6天,年平均降水量1177毫米,春夏雨水集中。地面水、地下水豐富。

經濟

2012年,宜興市地區生產總值首超千億大關,達1066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33630元和16890元,同比增長14%和13%。
2013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190億元,可比價增長10.6%;公共財政預算收入86.6億元,增長10.5%;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415億元,增長12.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555億元,增長20.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36200元和18720元,增長9%和11%。主要經濟指標增幅高於無錫市平均水平,順利通過“十二五”規劃中期評估,經濟社會大局繼續保持穩健發展基本面。
產業體系轉型加快、結構趨優
2013工業經濟量質俱升。體量不斷擴大,完成工業總產值3500億元,其中規模工業產值2850億元,增幅居無錫市首位。規模企業產銷率達97.5%,116家企業新邁入規模企業行

宜興夜景宜興夜景
列,百億強企增至4家。五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出占工業總量比重達53%。出台支持節能環保、電線電纜產業轉型提升政策意見,組建市環保產業集團,鼓勵線纜企業兼併重組,扶持主導產業發展壯大。後勁穩中有升,完成工業投入工作量320億元,增長18.7%。67隻市定重點項目當年開工率超過90%,比上年略有增長。國電精輝、紅牛奧瑞金等一批重大項目建成投產。14家企業被評為國家“守契約重信用”單位。
官林鎮成為全市首個工業總量千億鎮。服務經濟貢獻提升。“現代服務業三年提速行動計畫”圓滿完成,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升至42.8%,服務業投入增速快於工業投入增速3.5個百分點。城市商圈更趨繁榮,萬達廣場麥德龍超市相繼開業,凱賓斯基艾美等高星級酒店正式營業。鎮村、社區商業業態升級,開設平價商店24家,改造農貿市場15個,“農改商”三年行動目標如期實現。遠東買賣寶等電子商務平台健康發展。“方圓”紫砂等4個品牌入選首批“無錫老字號”。金融支撐持續穩健,本外幣貸款餘額增至1350億元,其中實體經濟貸款占比達83%。設立中小企業貸款周轉金、信貸風險補償資金和種子資金,助企融資途徑不斷拓展和創新。全市金融環境總體平穩,被評為省金融生態優秀市。旅遊發展加快破題。成立市旅遊發展管理委員會,組建市旅遊產業集團,啟動智慧旅遊平台建設,“中國陶都·陶醉中國”成為城市形象新品牌。最佳化旅遊組織形式和行銷模式,積極推介新品、新景、新線,與台灣部分縣市、高鐵沿線城市加強旅遊對接合作。陽羨湖旅遊小鎮啟動建設,龍池山腳踏車公園落成開園。
2013年接待遊客數、旅遊總收入分別突破1500萬人次和150億元,鄉村旅遊接待遊客數近500萬人次。現代農業提速增效。糧食持續高產,實現“十連增”。高效設施農業總規模達15萬畝,“三品”生產基地面積超過74.5萬畝。生物農業產值蟬聯無錫市第一。蘇寧現代農業產業園完成土地流轉、總體設計等前期準備,即將破土動工。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示範基地落戶宜興。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培育良好,新登記家庭農場60家,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社數量居全省縣級市首位。“宜興大閘蟹”成為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首批中央小農水項目通過省級整體驗收。
全年穩步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14家醫院全面推行藥品“零差率”銷售。營改增、事業單位分類等改革工作取得積極進展。金雞山生態墓區及2個鎮級殯改設施建設基本完工。開放合作更加深入。利用外資結構趨優,完成到位註冊外資3.5億美元,服務業到位註冊外資比重較上年提高20個百分點;到賬市外內資82.6億元,股權融資、債券融資等各類直接融資總額超過20億元。建立重大外資項目跟蹤推進責任制,引進註冊資本超3000萬美元項目8隻,港華煙山、五洲國際等項目實現快速開工和建設。外貿進出口增幅保持無錫領先。昱輝等7家光伏企業合力應對歐盟“雙反”,出口貿易額實現逆勢上揚。13隻商標被納入省重點培育和發展的國際知名品牌目錄。賽特集團在香港成功上市。
擬上市梯隊後備企業達80家。海關、國檢、口岸等部門為開放型經濟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科創要素加速集聚。內外聯動發揮創新引領作用,簽約實施產學研合作項目130隻;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75家,新增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9家,規模企業研發機構建有率增至85%。科技部中小企業創新基金項目立項數居全省縣級市首位。

宜興素以陶瓷工藝揚名。從幾何印紋硬陶和原始青瓷到精美的紫砂陶,均為陶中上品。宜興制陶技術精益求精,不斷改進。宜興陶器發明創造於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成熟於晉宋,大放異彩於明清。相傳春秋時代的范蠡與西施,亦曾在此制陶。如今宜興陶業中心丁蜀鎮,已由過去的家家做坯、處處皆窯的集鎮,變成了擁有二十多家工廠、近兩萬名工人機械化生產的多品種陶瓷工業基地。

社會建設

城鄉建設

克服融資難、戰線長、制約多等困難,高質高效推進各項工程建設,城鄉環境實現新提升,順利通過“中國人居環境獎”國家考核、國家環保模範城市覆核、國家節水型城市考核。全年城市建設總投入超50億元,城區拆遷面積達125萬平方米。東氿大廈成為城市新地標,創意產業中心基本竣工,市文化中心、萬達廣場等重大功能性載體高效推進,體育中心市政配套工程順利完工,東氿RBD商業水街、金融商務區、八佰伴等綜合體相繼開工和建設,東氿新城形態更加靚麗。幹線公路建設推進迅速,范蠡大道、滆湖東路、陽靈隧道、梅林大橋等工程啟動建設,站前大道、環科大道等9條道路建成通車,寧杭客運專線宜興站高標準落成。善卷洞綜合改造完工,蝶水風情園、龍池山腳踏車公園如期建成,景區建設亮點紛呈。宜城街道城南路網改造、“平改坡”三年改造計畫等工程全面完成,老城區更加整潔有序。村莊環境整治深入推進,農村面貌煥然一新,張渚鎮善卷村獲“江蘇最美鄉村”稱號。西渚、湖氵父等11個客運站建成啟用,鎮村公交道路改造、農村危舊橋樑整修等年度任務全面完成,農村交通及場站投資近2.5億元。氿濱水廠10萬立方米深度處理工程、油車水庫源水管道鋪設完工,城鄉日供水能力達26.5萬噸。全市新發展天然氣用戶2.2萬戶,累計12.3萬戶。電網主變容量進一步擴容,超過700萬千伏安。組織“城市管理提升年”活動,大力開展以國省幹線和旅遊公路環境、城區市容秩序、宜南山區違法建設為重點的綜合整治行動,有效治理了一批難點問題。倡導綠色出行,城區公共腳踏車服務系統建成啟用。

文化建設

出台文化發展戰略。發揮文化資源優勢,開拓文化市場,初步形成紫砂陶藝、書畫收藏、文化旅遊、歌舞娛樂、圖書報刊、影視演藝、廣告傳媒、文體健身八大類文化產業群體,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超3%。舉辦“陶都風華·水城傳奇”中國宜興2012水墨音樂畫卷暨“兩會”慶祝晚會、中國宜興全國攝影大展、周培源誕辰110周年紀念活動、吳冠中藝術館開館暨全國中國畫作品展、第七屆竹文化節等大型文化活動。吳冠中藝術館建成開館,潘家祠堂、閣老廳等文物遺存修繕完畢,中國宜興藝術家村等重大項目動工開建,文博園、古陶博物館等一批民辦文化場館啟動籌建,《宜興市志》出版,宜興電視台紫砂頻道開播。《宜興日報》日發行量3.5萬份,全年總發行1067.5萬份。宜興電視台全年播出各類廣播、電視新聞2.26萬條(次)。基本完成8個鎮(街道)的古碑刻調查工作,啟動一批文物古建築的維修保護工程。全市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8個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3人(新增2人)。精神文明建設富有成效。開展道德講堂建設活動,舉辦全市道德講堂觀摩活動。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江蘇省文明城市”稱號。

社會建設

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銜接轉換,完成社保擴面4.1萬人,淨增繳費2.2萬人,超額完成年度任務。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城鄉低保、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孤兒和農村五保供養標準進一步上調,城鄉居民醫保參保率連續三年保持100%。落實各項促進就業創業扶持政策,全年新增就業崗位3.4萬個,幫扶3800名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創業帶動就業1.3萬人次,鎮登記失業率和農村調查失業率分別控制在2.4%和2.5%以內。人口和計畫生育獎補政策實現企業退休、退職、退養等家庭全覆蓋。民生實事工程高效推進,新開工各類保障性住房4719套、竣工3027套,成為全省首批住房保障體系建設示範市創建試點。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啟動公立醫院改革試點,高標準通過國家藥品安全示範市省級驗收。市重度殘疾人托養中心、孤獨症兒童成長中心建成運營。宜城街道居家養老模式在全省推廣。全年各類涉農、涉困補貼的發放額超過1.8億元。獲中國城市公益慈善指數七星級獎。推進基層社會管理服務創新,94個社區創成扁平化管理示範社區,社區“一委一居一站一辦”架構覆蓋全市域。創新社會管理,推進“平安宜興”、“法治宜興”建設,開展“四項排查”,完成中共十八大期間宜興安保維穩任務。經濟金融領域的一些不穩定因素得到掌控,鞏固了安定團結的局面。

生態文明建設

圍繞“優環境、保民生、促發展”三大主題,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根本出發點,實施“美麗宜興”建設工程。把民生訴求作為生態工作的優先主題,通過推進治太保源、實施藍天工程、開展綠色創建、加強環保宣傳、加快推進農村環境連片整治、提升環保基礎設施能級等措施,打造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美麗宜興。在全省縣級市率先開展PM2.5自動監測,城市空氣品質優良率保持在95%以上,環境質量綜合指數保持在95以上,公眾對城市環境保護滿意率位居全省縣級市第二。深入開展治理太湖工作,太湖連續五年實現安全度夏。全年投入7.22億元,完成治理太湖重點工作和重點工程130項、小流域專項治理工程21項,封堵太湖一、二級保護區企業排污口9個。全市飲用水源11個小康斷面、41個水域功能區水質均達國家規定標準。創建國家環保模範城市覆核通過國家環保部驗收。城區和國、省、市道新增綠地面積99.31公頃,城市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16.1平方米,森林覆蓋率23.78%。城市建成區生活垃圾機械化收集率100%。創建“陶都美麗鄉村”13個,農村環境連片整治二、三期工程快速推進,2024個村莊完成環境綜合整治,農村環境進一步最佳化。張渚鎮善卷村入選“江蘇省最美鄉村”前十佳。

交通

公路

至2007年末,宜興境內公路通車公路總里程達2245公里,公路密度達到110公里/百平方公里,每萬人擁有公路21.2公里,宜興境內有寧杭、錫宜等2條高速公路、G104、S342、S230、S240等4條國、省幹線公路;豐張線、屺分、丁張線、張靈慕線等17條主要市道;境內共有航道77條,航道總里程594公里,其中錫溧漕河、蕪申運河等級航道17條278.24公里;境內公路橋樑359座,航道橋樑601座,農村橋樑3790座。
宜興共有市區一級客運汽車站2個、鎮區客運汽車站9個、公交停車場4處;宜興市班線客運車輛559輛、班線120條,輻射周邊地區8省64個城市;市內所有行政村全部開通客運班車,實現了“通達工程”目標;宜興市擁有公車200多輛,開通23條公交線路,其中公交1路、3路、7路已開通空調公車;擁有出租汽車453輛、貨運車輛3907輛,共有危貨運輸企業12家、一類汽車維修企業23家、二類維修企業85家、三類維修企業159家。

鐵路

寧杭高鐵宜興站位於宜興市龍背山森林公園南麓、104國道與陶都路之間。寧杭高鐵宜興站綜合客運中心由市交通運輸局負責建設,規劃面積約8.5萬平方米。

文化藝術

陶瓷文化

宜興陶瓷源遠流長。遠在新石器時代,先民便開始燒制陶器。在丁蜀等地發掘出各種商周時期的古陶器皿及殘片。

2002年,新街駱駝墩出土馬家浜文化時期陶器。

丁蜀前墅的明代龍窯是全國唯一迄今仍在使用的古龍窯。駱駝墩遺址和古窯址被列入全國文物保護單位。

紫砂、精陶、青陶、均陶、美彩陶被譽為陶瓷“五朵金花”,特別是紫砂成品,以其獨特的泥質、造型和古樸的自然美感而名揚海內外。

明代供春的“供春壺”、時大彬的“三足如意壺”、項聖思的“聖陶杯”均為國家一級文物,分別珍藏於國家博物館無錫博物館南京博物館

宜興陶瓷既實用,又具觀賞價值。紫砂作品在國際、國內屢屢獲獎,有些作品還被作為國家國際交往的禮物。

名勝古蹟

宜興是中國聞名的太湖風景名勝區陽羨景區、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
南部山區多溶洞,景奇形怪,已發現的80多個,開發開放的5個,其中善卷洞、張公洞1934年就對外開放。有國家4A級風景區5個。

文化遺存

古鎮古鎮
宜興歷史悠久,先民勤勞樸實,留下眾多文化遺存。
位於芳莊鎮溪東村的西溪遺址為馬家浜文化時期大型聚落遺址,體現出先民六七千年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祥和、自然的生活。
西渚鎮豬婆山曾是春秋戰國時期人群居住點。1984年,吾橋村出土的漢代獨木舟被南京博物館收藏。
2002年發掘的駱駝墩遺址,代表了太湖西部山地向平原地帶過渡的新石器考古文化特點,對研究長江下游古代文明進程有著重要意義,被列為2002年國內六大考古發現之一。
建於三國吳天璽元年(276年)的國山碑被譽為“江南第一碑”。
宜興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8個點)、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5處(25個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89處(95個點)、文物控制單位56處,紅色革命遺址19處,庫藏文物1萬餘件。
“梁祝傳說”和“宜興紫砂陶製作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舞蹈“男歡女嬉”、“宜興手工刻紙”、“宜興均陶堆花技藝”、“觀蝶節”等是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宜興分別新增省級、無錫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3個和12個。
宜興累計有國家級、省級、無錫市級、宜興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個、7個、13個和21個。

景點

善捲風景區

善卷洞與比利時之漢人洞、法蘭西之里昂洞稱為世界三大奇洞,也是我國著名的旅遊勝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竹海風景區

竹海竹海
景區位於蘇、浙、皖三省交界處的宜興市。宜興盛產竹,自古便有“竹的海洋”之稱。

龍背山森林公園

龍背山森林公園位於宜興城區南側,占地550公頃。

宜園

宜園是一個以小橋流水為基調、古典形式的現代江南園林,是團氿風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籌建於2003年初,建成於2004年10月。

玉女潭

玉女潭玉女潭
玉女潭坐落在宜興市西南23公里湖滏鎮的蓮子山上,景區面積16公頃,遊程約2000米長。

陶瓷博物館

中國宜興陶瓷博物館是國內最早成立的專業性陶瓷博物館,前身是江蘇省宜興陶瓷公司陳列室和宜興陶瓷陳列館,已有近五十年的歷史。館區20000多平方米,展館3000多平方米。

周培源故居

周培源祖居位於宜興芳橋鎮後村,原有兩處。一處在後村河南,為周培源祖父所建,是周培源的誕生地,80被大火焚毀。現存的一處為周培源父親周文伯於民國初所建。

東坡書院

東坡書院是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在宜興丁山買田講學之地。書院歷經滄桑,多次被毀,多次重建,現今留下的建築是明代重建的。

徐悲鴻故居

徐悲鴻故居位於屺亭橋塘河西側,為磚木結構3開間閣樓房屋,占地518平方米,建築面積115平方米。故居包括徐悲鴻原生活起居間、弟妹生活間、徐父授書房及一個天井。2000年經重新修建後已正式開放。

太平天國王府

太平天國王府位於宜城通貞觀路,始建於清代,原為史姓宅第,1860年(清鹹豐十年)太平軍攻克宜興後,成為輔王楊輔清的府第,後又曾作為忠王李秀成的行轅,為江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龍池山風景區

龍池山位於宜興城西南35公里的茗嶺鄉境內,為江蘇省森林自然保護區。山海拔488米,年平均氣溫15.7℃,森林覆蓋率達95%,總面積1800多畝。因屬中亞熱帶北緣,常綠寬葉帶生長茂盛,珍稀瀕鋮植物眾多,故有“天然植物王國”和“綠色氧吧”之稱。以“稀、奇、古、怪”著稱的龍池山自然風景區是蘇南地區獨一無二的風水寶地。“稀”指的是區內眾多的珍稀樹種和植物;“奇”指的是山頂有池,池中有學名蠑螈的小龍;“古”指的是山上有曾聞名於世的江浙八大寺之一的澄光寺;“怪”指的是攝人魂魄、橫空壁光的“白雲寺”和可預報天氣構成荊溪古十景之一的“龍池曉雲”等其他鬼斧神工的神秘巨石。

張公洞風景區

張公洞,又名庚桑洞,是著名石灰岩溶洞、宜興“三奇”之一。位於宜興城西南約22公里的孟峰山麓,距東北的無錫市60多公里。
隸屬於宜興市陽羨生態旅遊區管理委員會,1919年,宜興紳士儲南強修整張公洞,1934年11月11日對外開放。
景區面積0.36平方公里,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太湖風景名勝區的陽羨風景區主要景點之一,古代荊溪十景之一,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靈谷風景區

有“靈谷天府”之稱的靈谷風景區位於市區西南25公里的湖滏鎮境內,風景區面積0.13平方公里,相傳象徵五穀豐登的田道仙姑靈姑娘在此隱居,故稱之為“靈谷洞”。

西晉周王廟

周王廟,又稱“英烈廟”、“周孝侯廟”,位於宜城鎮東廟巷內,始建於晉元康九年(229),是為祭祀晉平將軍周處而建的專祠,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風土人情

宜興市宜興市
文化事業發展日趨繁榮。年末全市有藝術表演團體2個,全年演出場次230場,觀眾50萬多人次。2004年,通過挖掘藝術資源,蒐集生活素材,捕捉創作信息,推出了《小巷大街》《七彩風流》《挑總管》《雙向選擇》《風卷葵》等各類藝術作品共60餘件,其中大戲1個、電影劇本2個、電視劇本1個、曲藝作品7個、小戲小品劇本30多個、音樂作品20多個。

在重大藝術活動中,小品《雙向選擇》《挑總管》獲省第二屆小戲小品大賽二等獎、三等獎、同時獲優秀演員獎、演員獎、舞美獎。歌曲《秦淮歌謠》獲“中國民眾創作歌曲大賽”金獎。電影放映單位40個,影劇院座位數為2.15萬座,全年電影觀眾人數達43萬人次。市級圖書館1個,藏書25.26萬冊。廣播電視網路健全、覆蓋率廣。22個鎮(園)全面建成有線網,廣播和電視人口覆蓋率均達100%,全市有線電視用戶25.53萬戶。檔案館向社會開放檔案29421卷,《宜興日報》為周六刊彩色膠印報紙,每期發行量3萬份。

文化教育

宜興市宜興市
煮酒論英雄,才子贏天下。英雄輩出的陽羨山水不僅賦予了宜興人忠愛的精神,更給了這裡的人們聰慧的靈氣。

“父子兄妹皆教授”,“一門七博士”,耕讀傳家,尊師重教蔚然成風。從古到今,宜興走出了4位狀元,10位宰相,385名進士,21位兩院院士,60多位大學校長,8000餘位教授副教授,“教授之鄉”名揚天下。

新中國第一次科技大會主席台上就座的10人中,就有4位宜興人。中國高教部部長清華大學校長蔣南翔和台灣教育部次長、台灣大學校長虞兆中,出生於小鎮的同一條街……這些神奇的巧合,令世人對這片土地驚嘆不已。

宜興人聰慧的靈氣,更源於敢為天下先,開拓創新的勇氣。在繪畫、科學、社會等眾多領域,無不閃耀著宜興人高舉創新大旗的身影,成為領袖人物和開創者,為中國的進步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榮譽稱號

2010年12月26日,獲得“2010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縣級)”稱號。

著名人物

歷史人物

姓名 生卒年 事跡
周處 236年~297年 晉朝周處是婦孺皆知的“周處除三害”的主角,是棄惡從善、改過自新、發憤勵志、盡忠報國的典型;所撰《陽羨風土記》是中國最早記述地方習俗和風土民情的著作之一
陳慶之 484年~539年 南北朝時將軍,為一代名將
蔣捷 1245年-1301年 宋末元初詞人,宋末四大家之一
盧象升 1600年~1639年 明末著名抗清將領
徐溥 1428年~1499年 入閣為相12年,政績卓著,為一代賢相
周延儒 1593年~1644年 1613年(明萬曆四十一年)連中兩元(會元、狀元),後二度為相

近現代人物

姓名 生卒年 事跡
徐悲鴻 1895年~1953年 當代畫家、美術教育家、傑出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
吳冠中 1919年~2010年 當代著名畫家、油畫家、美術教育家
周培源 1902年~1993年 著名流體力學家、理論物理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
顧景舟 1915年~1996年 宜興紫砂名藝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被海內外譽為“壺藝泰斗”

江蘇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無錫市縣級行政區劃

行政單位地名
市轄區崇安區南長區北塘區濱湖區錫山區惠山區
縣級市江陰市宜興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