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村[江西吉安市青原區值夏鎮下轄村]

永樂村[江西吉安市青原區值夏鎮下轄村]

永樂龔家村位於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值夏鎮西南部,贛江東南岸,距值夏圩鎮8公里,與吉安市區直線距離14公里,位於青原區、泰和縣和吉安縣三縣交界處,面積約3.2平方公里。 永樂龔家村為家族村,開基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繁衍廿一代,世代興隆,方至今日五百餘戶的規模。是中國目前為數不多的保留氏族文化和家族精神的古村落。永樂村崇文尚武、文章節義,自古以來出過父子同榜進士和武舉人,現代則湧現博士碩士數十人,其中不乏著名作家和高校教授。永樂龔家古村處於規劃開發狀態,村中保留大量古建築,包括13座保存完好的祠堂,並保留了完整的傳統江南氏族文化、代代相傳的龔家武術和原汁原味的廬陵文化。 2018年12月,住房城鄉建設部擬將永樂村列入第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基本信息

地理與路線

永樂龔家村位於值夏鎮西南部,贛江東南岸,距值夏圩鎮8公里,與吉安市區直線距離14公里,東方、東南分別與值夏鎮芳洲、塘陂等村接壤,西南與泰和縣萬合鎮華蓋山村交界,西北與吉安縣永和鎮錦源村隔贛江相望,位於青原區、泰和縣和吉安縣三縣交界處,面積約3.2平方公里。

進村路線:乘飛機至井岡山機場,機場大巴至吉安,或者搭乘火車至吉安站、高鐵至吉安西站,青原區搭乘701路公交至值夏,轉值七公交至終點站。

氣候與農業

永樂龔家村地屬低丘、良田平疇,青山秀水,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氣候溫和,光照充足,平均氣溫18度,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年均降雨量約1800mm,無霜期長達286天。主導風向為北風。全村區域面積3.2平方公里,人均0.18公頃。農業用地主要為水田,主要農作物有水稻、大棚蔬菜、油菜、花生、芝麻等。境內有贛江、野雞山、石灰山、李家嶺等山水,有多處水塘。

歷史與沿革

1371年:明洪武四年辛亥年,先祖官德公中舉人,官鳳陽指揮僉事,愈公十八世孫,洪武年官移吉安,由金陵鳳陽三都城塘村徙居吉郡(吉安南街)。

先祖官德公配肖氏,生三子,進海、進湖、進匯,為吾郡派一世祖。

進海公為官德公長子,配洪氏,生四子,思成、思文、思武、思齊,為郡派二世祖。

思成公為進海公長子,生子五,子昂、子遇、子浪、子理、子瑜,為郡派三世祖。

1429年:明朝宣德四年,永樂龔家村開基祖子理公出生,為思成公二子。

1446年:明正統年間吉郡廬陵連年大旱,連年洪水,吉郡城內,冷落蕭條,為了生計,理公兄弟四散流漓,尋以生存。正統十一年,子理公年方十八,從吉安南街往贛江沿岸而上,登神崗,臨白沙,七姑過渡,降惟永樂。進入肖氏財主存誠公府中為仆,理公少年英俊,聰明能幹,忠厚誠實,存誠公慧眼相識,親將長女,許配理公為妻,認婿如子,蘆洲肇基,堪稱永樂彝倫。自此開基立業,開花散葉。

永樂蘆洲,風水寶地,繁衍至今,二十一世,人丁興旺,戶至五百,人超兩千。據傳從村中遷出去的先人,在外地又已經繁衍出一百多戶人家。廬陵永樂龔氏古家訓基於《聖諭廣訓》:

敦孝弟以重人倫,篤宗族以昭雍穆

和鄉黨以息爭訟,重農桑以足衣食

尚節儉以惜財用,隆學校以端士習

黜異端以崇正學,講法律以儆愚頑

明禮讓以厚風俗,務本業以定民志

訓子弟以禁非為,息誣告以全善良

誡匿逃以免株連,完錢糧以省催科

聯保甲以弭盜賊,解讎忿以重身命

民國時期:永樂龔家村屬純化鄉74都七姑嶺保。

共和國時期:屬吉安市十一區值夏鄉,1959年4月屬吉安縣值夏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政社分離後,屬值夏鄉;1985年5月屬值夏鎮。

2001年1月:隨值夏鎮由吉安縣劃入吉安市青原區。

目前村中輩分上下覆蓋七輩,分別是:立、期、上、達、漢、金、文。

永樂村概況

永樂村現轄龔家村、七姑嶺集市、肖家村和大古壟,約600戶,2000餘人。村里以龔姓和肖姓為主,約占全村總戶數的99%,其中龔姓人家大約500戶,肖姓人家大約100戶。龔家村全村姓龔、肖家村和大古壟兩村姓肖、七姑嶺村絕大部分為龔家村人家遷入。

永樂龔家村為永樂村最大的自然村,村內分門口、屋背和洲上等部分。龔家村和七姑嶺龔氏為一龔子孫,開基祖傳有八房(前三房和後五房),至今已傳20餘代,村中保留有大量清朝和民國時期建築文物,有13處祠堂。七姑嶺集市為吉安名地,系民國時七姑嶺“保”所在地,由龔立逑先生擔任首任保長,並負責修建。集市中有各式商店若干,其中七姑嶺糧站輝煌不再,七姑嶺糧站系原吉安縣第七糧站,負責周邊數鄉鎮的糧食收購任務,集市中還設有郵局、農村信用合作社、並有輪船渡口等,繁華一時。村內有從吉安往返於永樂村的公交和輪船。

龔家村名人

龔鵬程及其兄弟 龔鵬程及其兄弟

龔鵬程:台灣著名作家,國學大師龔鵬程祖籍龔家村。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畢業,歷任淡江大學文學院院長,台灣南華大學、佛光大學創校校長,美國歐亞大學校長等職。曾獲台灣中山文藝獎、中興文藝獎、傑出研究獎等。2004年起,任北京師範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師範大學教授。現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龔鵬程精通中國文學、中國史學、中國哲學、中國宗教,是當代享譽海內外華人世界的頂級學者和著名思想家,常以孔子自比、自勵。龔鵬程於1956年生於台北,系原七姑嶺“保長”龔立逑之三子(龔立逑於解放前只身前往台灣)。其在龔家村有兩個兄弟,大哥龔期亮曾為值夏中學美術教師,二哥龔有生曾任青原區人大教科文衛辦主任。

龔上邁:現吉安市民政局局長。

龔上俸:現中鐵七局寧西指揮部黨委書記。

龔上華:現杭州師範大學教授。

莘莘學子:近十餘年,村中有從武漢大學、同濟大學、東南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安徽大學、南昌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大等高校畢業碩博士十餘人,留學德國、加拿大、日本數人。

相關文章

[1] 青原永樂古村:一個讓人自得其樂的地方

by井岡山旅遊報 文/段江婷、熊聯權

永樂龔家村全景圖 永樂龔家村全景圖

不同地域、不同歷史時期的地名,都蘊含著大量的文化基因、地理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承載著一個地方的歷史印記,是“當地人的臉、外地人的眼”,更是一個地區、一座城市的“活名片”。

永樂古村,這個擁有千餘年歷史的古村,位於青原區值夏鎮西部贛江之濱。它像一位待字閨中的女子,顯得嫻靜而默默無聞。7月23日,記者一行走進了這個百年古村落。進入村中,曲徑通幽,古樸典雅,十餘座明清祠堂鱗次櫛比。這裡的老屋裡住著2000餘鄉親鄰里。他們在此繁衍生息,安居樂業,像極了一段從歷史深處走來的記憶,真實又遙遠。

龔氏宗祠內景 龔氏宗祠內景

“保護好古建築、保護好文物就是保存歷史、保存城市的文脈、保存歷史文化名城無形的優良傳統。”對於保護文化遺產,習總書記曾經這樣說過。古城鎮、古村落是民族傳統文化賴以生存、延續、發展的重要文化空間。保護好古城鎮、古村落,就是保護好文化的根基,就是留住可以觸摸的鄉愁。

為了加強對古建築、古民居以及鄉土傳統文化遺產的保護,永樂村啟動了古村落保護工程。近年來,他們除了撰寫解說詞,充分挖掘永樂的歷史、紅色、生態、廬陵文化外,還對古民居、古宗祠的維護、修繕等獻計出力。

龔氏宗祠內景 龔氏宗祠內景

據介紹,永樂村之所以啟動這項工程,並非出於偶然。位於廬陵文化的發源地,永樂村是最典型的孔孟故里民俗禮儀之鄉,無論是在村的選址、規劃、布局、建築、裝飾,還是從民風、民俗等方面都體現了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因此,加強對永樂村的保護有其特殊意義。這裡承載的不僅是千百年來的文化基因,還有人們內心深處最美麗的鄉愁。

永樂村最值得一提的是龔家祠堂,宗祠彝倫堂距今已有500餘年歷史。站在堂前仔細觀看,祠堂氣勢磅礴、典雅精緻,堂內高大寬暢明亮,紅石圍欄、懸浮石雕讓人讚不絕口。回頭再望,石柱上鐫刻的楹聯牌坊,妙聯名句,文采飛揚。這裡每一座宗祠都有一種精神,古老的建築只要保存下來,就可以隨時進行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

龔家村祠堂外景 龔家村祠堂外景

[2]永樂,猶見那片蘆葦

文/井岡山報

一條寬闊的贛江,滔滔不絕的江水一路瀟瀟灑灑奔來,一到這裡,好像故意放緩了步子,許是堤內有什麼吸引了粼粼波光的眸子。

堤內是一片生性喜水的蘆葦,密密匝匝地野生得有些任性,任性得漫無邊際、恣意鋪張……細一看,高高矮矮,纖纖玉立。圓空的莖稈,光澤潤滑,披針形的蘆葉托著通靈性的蘆花,一串串在微風中浪漫搖曳,有飛絮在風中翩翩起舞。

好一派極美景致。

追憶那片蘆葦,必須以敬畏的目光,回望到一千二百六十八年前的唐天寶六年(747)居住在這方水土的先民。出於生存的本性,倚江臨洲,最初造起一座藥師寺,以祈消病延壽保平安。明洪武年間(1368—1398)毀於戰亂,明永樂九年(1411),禪寺擴址重建,易名“永樂寺”。當年香火鼎盛,聲名遠播;晨鐘暮鼓,波及數十華里;黃卷青燈,輝映森森蘆葦,漫江漁火。來往船隻,有的拋錨上岸,供奉香火,再解纜揚帆;有的船泊江心,面對禪寺,殺牲鳴爆,跪立船頭,虔誠祈禱。寺內和尚的傳奇故事,至今仍吸引人們獵奇。直到解放後,寺內改駐永樂國小,佛教與儒教在此碰撞、結緣、融合,護佑與守望一方子孫的人心教化,成為“名教樂地”。

永樂芳名由何而來,無史可查,因而就可能眾說紛紜。或曰因寺院重建於永樂年間;亦稱因比鄰的吉水縣籍大明奇才、內閣首輔、《永樂大典》主持編纂解縉年少時曾遊歷此地,欲沾其盛名而得……

在那個剝奪了人們“自得其樂”的年代,永樂寺也在一片“不破不立”的嘈雜聲中被夷為平地,幸有一夥老者,連夜冒死將走下神壇的三座高大的石雕佛像和十八羅漢群塑珍藏於地下。晚建於禪宗七祖祖庭———青原山淨居寺僅33年的永樂古寺與佛像,以一種韜光養晦、深接地氣的方式,成為方圓百里民眾心靈的文化記憶;那片森森蘆葦之纖纖生命,卻以另一種演化方式和生存狀態,在數百年里,成就了一個聞名遐邇的廬陵望族———永樂古村。而比鄰淨居寺的永樂寺,將有望回歸淨土,利樂有情。

當隱於那片蘆葦洲藥師寺和尚點亮第一盞如豆青燈699年後的某一天,18歲的龔子理英姿邁往,獨自從吉安府南街走出潦倒的家門,冥冥之中循著那隱隱約約厚重雄渾的永樂鐘聲溯江而上,流落到永樂寺右的蕭家村蕭存誠家中為仆。許是緣分,蕭存誠慧眼識婿,將長女託付給龔子理,並令其擇址村旁的那片蘆葦洲上結蘆為廬,拓蘆開基。數十年繁衍生息,育成五子,分枝散葉,遂分五堂。一定是感恩那座古寺賜緣的那份傳奇姻緣,和那片蘆葦所賦予的一種繁衍基因,兩村都冠以“永樂”雅號,素稱永樂龔家、永樂蕭家,世代結好。

祠堂頂雕樑畫棟 祠堂頂雕樑畫棟

有一種榮耀來自於血統的締造,永樂古村正是如此。

祠堂頂雕樑畫棟 祠堂頂雕樑畫棟

這是一個用祠堂彰顯榮耀的村落。背倚贛江,前臨湖塘,長達二三華里的大小水面,相連相通,村落似一隻巨大的水中木排,先人便在村的左出口處築起一條七八米寬的如纜長堤,直達對面山腳,並栽下一排如樁樟樹,有如纜拴樁上,將“排”固定。龔氏先人將大智慧融入大自然之中,暗喻基業永固。象徵血脈傳承,倫理威嚴的10多座大小祠堂列陣似地一字排開,屹立村前,那陣容震古爍今,遠近罕見。宗祠、房祠、家祠,祠祠彰顯興旺發達的光宗榮耀。“上柱國第”、“龔氏宗祠”匾額高懸,古樸沉雄、氣吞長虹。祠前廊下那對高猛的紅石獅子,仿佛還沉浸在昔日祭祀的肅穆之中,如今依然雙目如電,穿透時空,雄踞大門左右,鎮守這方水土。除了不幸毀塌的6座祠堂遺址外,完好無損的16座明清建造的各類分祠,同樣大氣磅礴,在歷史的積澱中張揚昔日文明。

這是一個被文化潤澤魂魄的村落。傳統文化中凝聚著民族智慧,浸潤著民族精神,涵載著民族的生命力和創造力,是古老民族走向新生的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祠堂門前有池塘,口口池塘墨硯樣。”這是文化永樂得水藏風格局的口頭詩文寫照。經典文化的墨彩酣暢淋漓,潤物無聲,千百年來潤澤著一代代永樂人。魂主精神,魄主身形。古典文明與當代文明的春風甘霖,浸透著這方水土。每座祠堂的楹聯與每幢古宅的門楣各具特色,或鐫刻於石,或工書於木;每塊顯赫的堂匾,凝結祖業的精華,突顯祠堂的主題;每根文化了的柱子,將經典與文明高高撐起,彰顯文字的內涵與書法的魅力。

圍欄上的懸浮石雕 圍欄上的懸浮石雕

巍峨雄闊,門吞群山的宗祠內,“彝倫堂”堂匾至高至上,輝耀古今。祖籍永樂,出生台灣,文學博士、國學大師龔鵬程先生撰書的楹聯,文采飛揚,筆格遒勁。置身堂內45副長短楹聯林間,那種文化的深邃與震撼,令人動魄驚心。紅石圍欄浮雕,祥龍麒麟、珍禽走獸以及山水花鳥、人物故事,圖案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謹嚴的家訓是世代安身立命之本,已融進這個望族的血脈基因。堂前那隻滿身“壽斑”且碩大的鐵鑄香爐,厚積祈福的心語,薄發滄桑的陳香,盛著歷代遊子多少離別鄉愁。當他們粘滿雙膝鄉土,揖別趕路之時,誰也料不定下次返回原鄉的時日,有的也許是與堂上列祖列宗靈位的最後一別。

文化是需要相互凝視的。“三畏堂”號的“三畏”出自《論語》“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規,行有所止。人要始終懷有敬畏之心,敬畏是人生大智慧,不僅是一種人生態度,也是一種行為準則。置身堂前,真有望而生畏之感。

由於經典文化的浸潤,這裡出過進士、舉人,解放後有博士、碩士20多人,大學學歷近300人,僅人民教師就有50多位,多位在北京大學、台灣中正大學,上海復旦大學等名校任教。難怪進得村來,文風沁膚,墨彩幽香。

永樂村[江西吉安市青原區值夏鎮下轄村] 永樂村[江西吉安市青原區值夏鎮下轄村]

這是一個靠武德淡定性格的村落。一切文化都沉澱為人格。古代一個望族的繁衍生息,興旺發達,同樣需要經文綸武,文治武功。崇文教化人心,尚武強健人身,以仁、義為核心理念,尚武崇德,修身養性,自古以來是永樂人的血性傳承,武中養性,藝中悟德,蘭心傲骨,氣定神寧。以內心的一種安詳與強大,淡定氏族性格的安然。這個出過武舉人的村落,祖傳的拳劍武術套路甚多,操練那十幾種兵器,神工妙力,拿雲握霧,攻防自如。每逢農閒時節,宗祠分祠,堂堂喝彩。七套花鼓九條龍,彩擎獅燈萬民傘……這些文武兼治的民俗風情,造就一代代人劍膽琴心、剛柔相濟的整體性格。

村落的整體構架鬼斧神工,古宅巷道,縱橫排開,每巷首尾,設有巷門。以防為主的永樂人,遵循武藝戒規,不亂方寸,堅守“大不欺小,強不凌弱”的底線與定力。鳥瞰古村,陣如八卦,一座座威嚴高大的祠堂護佑著一幢幢古宅,一條條巷道。以古樟為主的各種樹木,拱衛村落四周,像一桿桿綠色生命的旗幟,與這個血性望族融為一體,淡定底蘊深遠的歷史傳承和內強外柔的整體性格。永樂人深深懂得,只要擁有淡定安祥的心態,方能在粗茶淡飯中享受天倫之樂。

酒席場所 酒席場所

細節是歷史的表情。天高雲淡時節,對青原區值夏鎮永樂古村深邃而燦爛文化的驚鴻一瞥,必定會遺漏很多歷史性的細節。當我們經歷了太多生活的浮華,反而更加珍視內心深處的點滴發現與感受。一塊塊精雕細琢的紅石青磚,或高懸門楣斗窗之上,或拼嵌圍欄樑柱之間,即使是令人生畏的倫理綱紀,經過藝人精湛的技藝便生動活躍起來,溢發出親和感人的歷史溫度。好多古宅前後左右的牆角,呈現著一個直角向著一個鈍角,力避對角,以免角斗,一磚一瓦都透出和睦和諧的內涵。小巷通幽,有的只能側身而過。古宅雖小卻似深藏不露,掩著昔日歲月的滄桑與安詳。宅內好客的主人常常會和陌生探訪的過客打聲招呼,笑容是從臉頰溢出來的。

天然形勝的永樂古村,精於把歷史溶解於自然。村後三棵古老蒼勁的銀杏三樹同根,拔地參天,像蓬勃三支生命長青的心香,祝福永樂人的每一個日子。而居住樹下周圍古宅的歷代子孫,多為壽星。能被歲月留存到今天的都是一段奇蹟。近三百年的銀杏三寶,以精血飽滿的氣根,深深攬住地氣,守望永樂的氣脈。

秋陽初升,永樂古村清晨的空氣是清新而潤澤的。站在村前不遠處的“野蘆塘”畔打量、觀照,眼前就像一幅古樸淡雅的水墨巨作,氣勢雄渾,墨彩華滋,筆勢縱橫,匠心深邃。村前連片清湛的水塘,翠竹倒映,碧波蕩漾;塘邊叢叢蘆葦,纖纖玉立,串串蘆花在微風中多情地搖曳,讓人自然想起唐詩“釣罷歸來不繫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縱然一夜風吹去,只在蘆花淺水邊。”新一天的第一縷炊煙,是從哪幢古宅裊裊升起的?接著一支支炊煙先先後後,連片升騰,幻化出一稈稈蘆葦,鋪天蓋地在風中自由自在地搖曳出一片野性的美麗……

喔!猶見那片蘆葦。

遙想570多年前的那片蘆葦洲上,龔子理用一把蘆葦燃起的第一支炊煙開始,這個氏族就以蘆葦般堅韌的生命力,繁衍出眼前2000餘人的400多支炊煙,蓋瓦鋪天,飄飄蕩蕩,一片蒼茫。這是對原始森森蘆葦深情的回望;是向茫茫蘆葦中第一縷裊裊炊煙感恩的呼喚……一片炊煙在整體地呼吸。一片蘆葦在眷戀地呼吸。

[3]在永樂村,撿拾一段時光

文/張昱煜

龔家村村塔 龔家村村塔

永樂村,是因村子後面的永樂寺而得名,還是因這裡的山清水秀,百姓怡然自樂而得名,徜徉在古村,我在一點點尋找答案。

永樂村位於江西省吉安市值夏鎮西南部,濱臨贛江,全村皆姓龔,又稱“永樂龔家村”。村子的開基祖龔子理,1429年出生在吉安南街,因家貧,一路沿街乞討,來到值夏肖家,在肖財主存誠公府上做長工。子理公英俊瀟灑,忠厚誠實。存誠公慧眼識珠,把長女許配給他,認婿如子。據傳說,肖家的女兒是個癩痢頭,民間有說法,癩痢帶“發”。子理公和肖氏在一片蘆葦叢中安家,他們一連生了五個兒子,分別名為德信、德政、德敬、德敏、德宣。夫妻倆“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從此,蘆葦叢中升起了裊裊炊煙。

一個人,就是一支隊伍,就是一個希望,一片野蘆葦之上,長出了一個家。至今,開枝散葉,村子裡有四百餘戶,兩千多人。永樂龔家村有總祠一個,分祠二十多個,如今保存完好的分祠有十六個。

龔氏宗祠門前有如月型的池塘,祠堂飛檐高翹,為兩層磚混結構。藍天白雲映襯下的高大的斗拱,像大鵬展翅欲飛。上面有白底黑字的“上柱國第”的匾額,下面有一對紅石的大獅子把守,大門兩側,是一對雕刻精美的大石鼓。

彜倫堂 彜倫堂

推開朱紅的大門,看到龔氏祠堂的堂號叫“彜倫堂”。整個彜倫堂長56米,寬22米,正堂1800平方米,有18對石柱和木柱,每根柱子上都有鐫刻著對聯。“彜倫堂”在1506年、1724年和清朝末年,一共修繕了三次,據說,先有“彜倫堂”,後來,依照“彜倫堂”的設計圖紙,建成了廬陵文化第一村,渼陂古村的永慕堂。

“彜”是古代祭祀天地的一種酒具,這個字,一般很少使用,龔家把自己的堂號謂之“彜倫堂”,感覺非同一般。後來,我還看了分祠“三畏堂”,都有敬畏天地的意思。“天地有定律,四季有成規,萬物有法則”,在永樂人的意識形態里,是不是把天命看作是超人間的主宰者,萬事萬物均需遵循自然規律呢?開基祖子理公在此選址建村,村子能細水長流一路走來,一定也是得了“天之道、地之利、人之和”。

從大門到“彜倫堂”,是三條青石板鋪成的“聖道”。走在中間的青石道上,一生吉祥,四季平安,能升官發鴻財,兩旁的兩棵大鐵樹蔥蔥鬱郁。一排紅石的廊圍,一下子吸引了大家的眼睛。上面精美的石雕,依然保存完好。祥龍、鯉魚、麒麟、靈猴、耕牛、梅花鹿等石雕圖案,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彜倫堂”匾額正下方,是金粉題寫的“登堂大吉”四個大字,後來,我在永樂村其他的分祠也都看到這四個字,吉祥如意,和諧幸福,一直是老祖宗孜孜不倦的追求。

跨過高高的門檻,來到“彜倫堂”後廳,仰望著巨大的石柱子,我在心裡盤算著它的高度,我尋問陪同我們的村支書龔振吾,他肯定地說,有八米高,全是走水路從外地運來的。

永樂村[江西吉安市青原區值夏鎮下轄村] 永樂村[江西吉安市青原區值夏鎮下轄村]

祠堂,作為中國民間保存最好的一種古建築群體,留給後人許多珍貴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千秋功過,於祠堂可見一斑。我眼前的這座祠堂,同樣是在詮釋先祖一路走來的艱辛和偉大。

大門右側牆壁上懸掛的“彜倫堂”家訓,引起了我的興致:敦孝悌以重人倫,明禮讓以厚風俗,篤宗族以昭雍睦,務本業以定民志……一共十六句,全是告誡族人要知良善,要勤儉。這錚錚如鐵的家訓,想必是龔家子孫立身處世、持家執業的一盞明燈。一個家族,能經久不衰,能從一個人發展成兩千多人,忽而覺得,一切的繁華,一切的錦繡,一切的榮光,都是有理由有根基的。

子理公夫婦畫像前的一個鑄鐵的大香爐引起了我們的注意,為了辨認仔細,我們請龔振吾翻轉著,對著大香爐,咔嚓著相機,這一刻,感覺到歲月的悠遠。

永樂村[江西吉安市青原區值夏鎮下轄村] 永樂村[江西吉安市青原區值夏鎮下轄村]

這香爐,這銹跡斑斑的大香爐,供奉在神台前,非常有儀式感。

香爐是三足鼎,高大而結實。透過銹跡斑斑的文字,我睜大眼睛,仔細辨別著上面的繁體字。香爐是清乾隆五十四年己酉太歲孟月,村民龔世炳、妻子劉王秀攜全家一起捐獻給福神台前的一個鼎爐。上面有“皇圖鞏固,帝道遐昌,四民樂業,萬古無疆”四句吉祥話,寨前人胡光璟造。一個香爐,在這個天高皇帝遠的小鄉村,也在默默地祈福著皇圖大業,祈福著四民百姓。再一次,我相信了文字的力量,相信了黎民百姓的胸襟,也相信了民心的無限高遠和廣博。

沿著高高低低的石板路,我們慢慢在古村里行走,尋找著村中保存較好的清朝和民國時期的老建築。窄窄的巷子只能容下一人側身而過,每個巷子的盡頭,都有門,關上門,既可以防盜,又有很好的私密性。每個巷子的牆角,非常有講究,一邊是凸的牆角,相對的另一邊牆角,一定是圓的,青磚有意識地磨圓,有些牆角轉彎處,有紅石雕刻的“泰山石敢當”豎立著,講究的風水,讓人感覺小村的神秘和韻味。

穿梭在一個個巷子裡,就像走進了“八卦陣”。同來的肖公,他的老家距永樂村三里路,他說,小時候就怕來永樂村,一是,永樂村的男人們都會武功,二是怕走進村子出不來。

關於永樂村男人都會武功這一現象,我尋思著,龔姓,是從外地來的,一直以來,可能遭到過鄰村的欺負,他們要保護自身,必須練就一身硬功夫,“可以白手起家,但不可手無寸鐵”,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練好武功,可以防身,可以心安。

走到一處破敗的宅院裡,同來的龔有生老人說,這家出過舉人哩!順著他指的方向,我瞧見一棟看上去很平常的老屋,再仔細看,青磚,紅石的門柱和石窗,精美的檐畫,遠去的時光呼嘯而來。“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我似乎聽到了閣樓上翻閱書籍的聲音,我仿佛看到了母親淚眼濕粘襟,送兒趕考的身影。

穿過一個拱形的青磚門樓,我們從後門進入,來到一處老房子裡,一個穿著紅衣紅褲的小姑娘守在家中,看著一群陌生人,她羞澀地低著頭,擺弄著剛剛摘回來的紫豆角。她家的大門緊關著,陽光從雕花的天窗處漏下來,兩邊的木格柵處,精美的木雕依稀可辨。廳堂里青磚漫地,沁出一層綠綠的苔蘚,供桌上有香爐、燭台和先人的瓷像。我問她姓龔嗎?她低聲說,我們這裡的人,除了嫁過來的“娘子人”,村里沒有一個外姓,都姓龔。

龔有生老先生帶我們來到“懷德堂”。他說,別看這個祠堂最小,可村子裡四分之一的人口,都出自這個堂。懷德堂朱紅的大門兩側,是金粉題寫的一幅對聯:時雨聖人懷,和風君子德。做人,要有聖人的胸懷,要有君子的品德,吟著這妙句,我感到靈魂深處的一絲震撼。誰言這堅硬的木頭不能開口說話呢?靜影沉璧間,我分明看到了澎湃的心靈在淺唱低吟!

三棵千年銀杏 三棵千年銀杏

胸間蓄水,心底植竹,在這鄉野之地,一念起,照樣可以跨越萬水千山!

踩著晾曬的金黃色的稻穀,我們來到村子東北角,來看三株連體的銀杏樹。擎天的銀杏樹枝繁葉茂,傲然脫俗。在吉安縣浬田的大屋清水村,我見過如此高大的銀杏樹,像這樣三個連體的銀杏樹,我還是頭一次見。樹下,一個頭戴草帽的老農在曬太陽,一問,才知道他九十六歲的老娘,身體很硬朗,村子裡還有幾個百歲老人呢。這三棵銀杏樹,樹齡有二百四十年了,這銀杏樹,是誰親手種植的呢?是不是一直在保佑著村民長壽呢?我也按捺不住興奮,站在銀杏樹下,合影留念。

村內池塘 村內池塘

永樂村還有一個看點,村中的池塘很多,合在一起叫“龍湖”,有幾十個池塘,口口相連。龔有生老人指著村中的大池塘說,那是“門首塘”,這是“野蘆塘”。山主富貴水主財,莫非先祖子理公,就是靠著天賜的寶山聖水,發財發家發人呢!

現在,不知道龍湖的兩岸還種蘆葦嗎?深秋,看著曼妙的蘆花飛舞著,要是子理公在天有靈,看著小村的美好,一定會喜上眉梢的。

在這個靜謐的小村,吸一口純然的空氣,坐一席沁涼的石凳,捕一個畫意的鏡頭,曬一刻恬靜的文字,走一段漂浮著鄉愁的小巷,心,閒適著,時光美了下來。

日子重複著日子,風,吹著高大的銀杏樹,沙沙作響,絲瓜開著嫩黃的花,勤快的小媳婦在池塘里洗著衣服,老人集聚在翠竹叢下,吸菸、閒聊、打牌九。永樂,永樂,詠著村名,意猶未盡。在村子裡慢行,我一點點撿拾著藏在青磚黛瓦縫隙里的鄉音、鄉情、鄉味,忘記了來時的路,又有什麼關係呢!

[4] 《龔鵬程四十自述》(摘錄)

by中國工人出版社

永樂村[江西吉安市青原區值夏鎮下轄村] 永樂村[江西吉安市青原區值夏鎮下轄村]

世上有許多好地方,台灣即不少。可是人與土地的感情與關係,恰如任何人的交往。某些人,世所共許,我獨不喜之;某些人,畸行褊性,人所嗤議,而我獨與之相得。土地也是如此。

……

父親從江西,走廣西,入海南,來台灣,營生失敗,乃移居台中,又不幸為洪水漂沒,隻身孜走,妻孥幾乎不保。租賃擺個攤子在接頭賣面,何處是真正可以落腳之處?就在那街頭,車輛和行人揚起的風沙中嗎?十字街口,就是我們安身立命的地方、展望前途的所在嗎?他每天坐在麵攤子前,看著陽光和暴雨,等待著飄忽不定的旅客。迎來春夏秋冬,送走陌生不知名的客人。他當然無法認識和認同這個社會,因為社會對他來說,本來就是飄動游移的。他的生活世界及生命依託,自然仍只能在他所曾真正具體、落實地生活過的家鄉上,那個“江西省、吉安縣、值夏鎮的龔家村”上。

我從血緣上繼承了這個地籍,也從認識上認同了這個地籍。父親曾繪我龔家村地圖,指而教之,何處有湖、何處是山、何處為祠堂、何處有老宅……,我認識了,也想像了自己如何在那房舍穿弄中玩耍、如何去祠堂中見識祭饗飲射。它們遠比我實際生活但經常必須重新熟悉的台中市更真實。

祠堂內景 祠堂內景

……

失鄉者自然要思鄉。我知道故鄉有歐陽修、有文天祥,有我龔家村的文采遺徽,我也曉得我的譜名“祖渤”是指漢朝龔遂治渤海的故事。是以懷鄉者亦有了文化上的思念與認同。因此,思鄉事實上也是以此文化歸屬感來烘托或坐實的。是文化、感情與想像,構築了我的鄉里,安住著我的街坊鄰居。

……

[5]遊學江湖,不亦樂乎?

——江西湖南國學研習營側記(摘錄)by UIC中國語言文化中心網站

文/楊懷智(海峽兩岸江西湖南國學研習營學員)

2009年7月5日,UIC師生一行十三人抵達江西省吉安市井岡山大學,與來自兩岸多地的四十多位師生會合,開始本次國學研習之旅。研習營從井岡山大學舉行開營儀式,到湖南長沙收隊返程,前後歷時共十天。十日可短,二百四十小時或一萬四千四百分鐘而已。十日亦可長,遊學精神與傳統文化的延續,何能以時日記哉?

井大開幕,文廟拜孔

7月5日晚,吉安市委書記周萌等領導在吉安賓館設宴盛情接待來自兩岸多地的國學營師生,並在致辭中熱忱歡迎大家來到吉安研習國學。江西省吉安市,古稱廬陵,位於江西省中部,是古代著名的"江南望郡"和"文章節義之邦",出現過歐陽修、楊萬里、文天祥、解縉等一批歷史名人,為中國古代經濟文化極為昌盛之地。7月6日上午,國學研習營於井岡山大學舉行開營儀式。江西省台辦主任閻鋼軍、井岡山大學校長張泰城,著名學者龔鵬程,以及吉安市多位領導出席開營儀式並先後致辭,他們希望青年學生在領略吉安風土人情的同時,進一步加強交流,相互學習,共同進步,增進了解,建立友誼,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推動兩岸和平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青春、智慧和力量。

開營儀式結束後,井岡山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劉德清教授以講座的形式為我們介紹了吉安市自漢末立郡至近代的發展歷程。劉教授指出,吉安古稱廬陵,崛起於宋明衰落於清中葉,在贛江這一黃金水道的庇佑下,富極一時,蘇軾曾言"廬陵之富,甲於江外"。而更重要的,是吉安的文化底蘊。無論宗教文化(青原山,武功山),陶瓷文化(吉州窯),書院文化(白鷺洲書院),還是在這裡有過深刻影響的歷史人物(歐陽修,文天祥,王陽明等),都顯示出廬陵文化的博大精深與其在中國文化中的深遠影響。在這樣的一種薰陶中,廬陵文化是兼容、重視學習而又關懷天下,"五歲童子稍知書,慨然有志"便是很好的寫照。

來自台灣中國文化大學的王明蓀教授為師生們講解了中國古代廟學的特點,使大家對古代廟學的設定與建構有了大概的認識。這些知識在當日下午國學研習營參觀文福的行程中給了師生很多啟示。

青原山聞禪,白鷺洲訪儒

7月7日,國學研習營一行來到南宗禪的祖庭青原山,在這裡,我們看到了一座道風純正的佛家寺院--淨居寺。淨居寺初建於唐神龍元年(705年),距今已有1300餘年的歷史。山環水繞的寺院中,那裡的僧人至今依然堅持在修禪的同時務農。在寺院裡,我們看到有平和清靜的方丈,也有赤足多年的苦行僧。參觀了七祖行思禪師的舍利塔後,幾位教授與住持妙安大師為我們講述了禪宗-這道中國文化中的獨特風景。其後的青原講會,通過江西師範大學鄭曉江和徐春林教授的講道,使大家了解到王陽明的思想及精神在江右(吉安)的傳播,以及"講會"這一傳統論學模式的真正意義,同時也明白青原山不僅是禪學的祖庭,也是當年王陽明傳播儒學的重要處所。

"胸中無所得,漫倚安隱漫青原。 塵外不相關,幾閱桑田幾成海。" 離開時,這幅淨居寺門前的對聯令人駐足良久,若有所思。

白鷺洲書院位於贛江中的一個小島--鷺島上,從宋代建立起便用它的教育之道激勵著代代的廬陵人求學出仕。7月7日下午,國學研習營一行來到白鷺洲書院,龔鵬程教授在這裡為我們介紹了書院傳統及理學思想中的許多精髓,並揭開我們心中對理學的許多誤會。龔教授指著白鷺洲書院一塊大書"風月"二字的大匾向同學們解釋道,理學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死板,它是非常重視"風月"的,也就是重視對人性情的陶冶。"光風霽月",既是指美好的景物,亦可指人的精神修養,都可以用來陶冶人性。

當日下午我們還參觀了名聞天下的吉州窯。古時繁忙的燒窯場,而今只留存了一個很小的窯廠。我們只能看到很少的一部分瓷器,其衰敗的景象令人嘆惋。為了讓大家對陶瓷知識有較深的認識,前一天晚上,台灣花木蘭出版社總編輯杜潔祥先生應邀作專場講座,介紹古代陶瓷歷史和文化。在吉州窯遺址上,我們將書本上的歷史文化和知識與現場聯繫起來,能隱約感受到杜潔祥先生為我們介紹的窯瓷知識中的一些特點。

吉州窯在元代已停燒,難見保存完整的古窯,右邊照片是一個現代的仿製窯,杜潔祥教授在吉州窯現場講解陶瓷藝術

祠堂里房 祠堂里房

參加祭祖典禮,禮拜古聖先賢

7月8日,國學研習營一行來到 吉安市永樂村,參加了龔鵬程教授的回鄉祭祖典禮。鄉親們夾道歡迎遠道而來的龔鵬程教授及兩岸師生,並為龔老師精心準備了祭祖現場。大多數師生都是第一次現場觀看祭祖儀式,對其間的種種禮儀規範非常感興趣,也震撼於民間家族信仰在經歷百年文化震盪後的依然堅持。祭祖典禮過後,龔家鄉親在祠堂設午宴招待兩岸師生,讓我們既品嘗到具有濃鬱江西地方色彩的飲食,又感受到純樸的鄉村情誼。

此後兩天,我們先後到文天祥、歐陽修紀念館及他們的故里參觀,併到文天祥、歐陽修和解縉的墓前進行拜祭,其間還參觀了幾個保存十分完好的古村落,領略到濃郁的傳統文化氣息,感覺到國學在民間的涓涓長流。

在吉安停留的其中一晚,對中華射道有著深入研究的李軍陽老師為我們展示了中華射道的精神與技巧。李軍陽老師認為,"射者,仁之道。"射道中,最重要的不是準心,而是要明白其精神,每一箭,都忠於自己,尊重他人,有禮有節。李軍陽老師精彩的演講感染了在座的每一個人。

雲浮行政區劃百科

雲浮市位於廣東省西雲浮市部,西江南岸。總面積7779平方千米。總人口261萬人(2003年)。市人民政府駐雲城區,郵編:527300。
五豐村
圍頭村
旺水村
衛星村
灣邊村
望天村
五龍村
碗窯村
圍底鎮
旺沖村
泰安村
桐油村
潭北村
棠棣村
塘沖村
塘屋村
塔腳村
通門鎮
太平鎮
潭陽村
棠梨村
鐵場村
天堂鎮
六都鎮
黎明村
黎源村
良田村
蘆村
羅壩村
六祖鎮
留村
連灘鎮
羅鏡鎮
勵志村
黎少鎮
羅平鎮
羅平農場
龍灣鎮
龍甘村
葵洞村
金雞鎮
金田村
金灘村
逕心村
建城鎮
加益鎮
文崗村
五和村
烏龍村
旺洞村
灣中村
舊村
鏡坡村
金河村
江尾村
鏡西村
河背村
橫水村
會龍村
合江村
紅陽村
合河村
東一村
黃豆坪村
黃灣村
紅衛村
港口村
官坑村
思勞鎮
三合村
周村
振興社區
寨塘村
中圍村
鎮安村
竹圍村
中安村
腰古鎮
雲禮村
大地村
大窩村
大甲村
木林村
民強村
馬蘭村
馬路村
滿南村
龍慶村
南盛鎮
南山社區
南安村
南瑤村
高梘村
高嶺村
石牛村
石城鎮
石岩村
石坳村
石台村
石崗村
葵洞村
羅定市
龍鳳村
良官村
羅沙村
六馬村
燎原村
羅坪村
龍坪村
靈凡村
里午村
連城村
羅周圍村
羅溪村
馬塘村
馬崗社區
牧羊村
民安村
民福村
磨山村
木衝口村
滿塘鎮
木利村
木頭塘村
民樂村
松木村
石牌村
雙脈村
山田村
水擺村
思甲村
石龍村
羅平鎮
龍灣鎮
龍甘村
廟山村
馬安村
木坪村
水東村
上沙村
三坪村
宋桂鎮
司馬村
上台村
泗盆村
素龍村
泗盆村
上台村
司馬村
宋桂鎮
三坪村
上沙村
水東村
石巷村
十里村
沙沖村
石大村
水源村
石碑村
生江鎮
三和村
昇平村
三家店村
雙龍村
雙蓮村
雙東街道
合村
上賴村
沙口村
土門村
棠下村
太西村
水台鎮
四村
石底村
水塘村
雙鳳村
雙豆村
素龍街道
泗綸鎮
石淇灣村
梅竹村
木寨村
雲城街道
雲城區
永昌村
鬱南縣
雲安縣
永樂村
夜護村
雲龍村
雲浮市
永坑村
雲良村
楊村
新沖村
新朗村
新江村
西鎮村
新西村
西岸村
星光村
新樂村
逍遙村
許村
下沙村
新興縣
新城鎮
小洞村
西良村
新中村
新城村
西安村
新屋村
西水村
新星村
六都鎮
黎明村
黎源村
良田村
蘆村
羅壩村
六祖鎮
留村
連灘鎮
羅鏡鎮
勵志村
黎少鎮
山河村
石咀村
稔村鎮
瑞平村
青桐村
前鋒村
千官鎮
清水村
慶豐村
平台鎮
平北村
東星村
大眾村
大社村
丁村
東南社區
杜村
都楊鎮
衝口村
洞心村
大雲村
大樂村
東成鎮
大朗村
東壩鎮
大灣鎮
大河村
都門村
大石村
大圍村
大未村
都近村
大旺塘村
大慶村
大林村
大方村
大方鎮
東北社區
澳塘村
矮嶺村
辦田村
步賀村
布坪村
步朗村
布馬村
古范村
古勇村
高峰村
高一村
高竹村
高朗村
古龍村
高二村
公安村
桂圩鎮
古田村
高峰街道
分界村
附城村
鳳西村
分界鎮
鳳凰村
豐盛村
駙台村
富強村
豐收村
富林鎮
芙蓉村
大平崗村
洞美村
大梘村
大台村
苹塘鎮
龐寨村
坡塘村
平西村
皮村
平山村
平南村
坪塘村
平垌村
蒲垌村

清遠行政區劃百科

清遠市是一座年輕而充滿魅力的城市。中國廣東省轄地級市。廣東省地域最大的地級市和廣東省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地。1988年1月7日經國務院批准設立清遠地級市,同年2月28日正式掛牌成立。

茂名行政區劃百科(二)

茂名市位於南中國海之濱,地處廣東省西南部,背靠祖國大西南,茂名“三高農業”蓬勃發展,荔枝、香蕉、龍眼等“嶺南佳果”馳名中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