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界鎮[廣東省羅定市分界鎮]

分界鎮[廣東省羅定市分界鎮]

分界鎮隸屬於廣東省羅定市,位於羅定市西南部,南與信宜市接壤,東西北面分別與羅鏡鎮、泗綸鎮、龍灣鎮為鄰,中心位置在於東經111°20′,北緯22°25′。 截至到2014年,分界鎮全鎮總面積97.6平方公里,轄9個村和1個社區。擁有林地11萬畝,耕地面積1.18萬畝。 2014年,分界鎮全鎮農業總產值2.31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9%。農村人均純收入達1.04萬元,同比2013年增長15%。全鎮現價總產值完成1.13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25%;工業總產值完成0.81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26%;固定資產投資完成0.75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36.4%。 2014年4月,分界鎮被授予“廣東省教育強鎮”稱號。

基本信息

建制沿革

分界鎮在晉末至南朝為龍鄉縣地。

隋開皇十八年(598年)至明萬曆五年(1576年)歸瀧水縣管轄。

明萬曆五年至清末隸羅定州二都。

民國期間屬羅定縣第三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屬羅定縣第一區。

1958年屬羅鏡公社。

1961年6月從羅鏡公社分出設分界公社。

1983年8月撤銷分界公社設立分界區。

1986年11月撤區建立分界鎮。

行政區劃

截至到2014年,分界鎮轄分界社區、三和村、石牌村、分界村、金河村、金田村、金垌村、羅星村、羅光村、羅金村共9個村和1個社區。政府駐地分界圩。

地理環境

地理位置

分界鎮位於羅定市西南部,南與信宜市相連,東西北面與羅鏡、龍灣、泗綸為鄰。全鎮總面積97.5平方公里,中心位置在於東經111°20′,北緯22°25′。

地形

分界鎮大部分屬雲開大山山地,與信宜市交界處有全市最高的山峰龍鬚頂,海拔1327米,在南部形成狹長的沖積小平原。

水文

羅定江三級支流分界河穿越分界鎮鎮境。

氣候

分界鎮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冬短夏長,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22°C,降雨量1600毫米,無霜期345天。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分界鎮擁有林地11萬畝,耕地面積1.18萬畝的土地資源。

礦產資源

分界鎮主要有鉛、銅、鋅、鐵、錳、石英砂等,其中石英砂、銅鉛鋅礦,蘊藏量分別達6000萬噸、700萬噸。

人口民族

截至到2014年,分界鎮總人口31135人,主要為漢族,少數民族多為婚配和工作調入。

經濟概況

綜述

2013年,分界鎮全鎮現價總產值完成9116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22%;工業總產值完成6383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23%;固定資產投資完成5500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35.8%。農業總產值完成21241.44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8%;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9103.36元,同比2012年增長12%。

2014年,分界鎮全鎮農業總產值2.31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9%。農村人均純收入達1.04萬元,同比2013年增長15%。全鎮現價總產值完成1.13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25%;工業總產值完成0.81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26%;固定資產投資完成0.75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36.4%。

截至到2014年,分界鎮共有4家農民合作社,31家鎮屬企業,317戶個體工商戶。

第一產業

分界鎮全鎮農作物主要以糧食作物、其他作物為主。2013年,分界鎮以“公司+理事會+農戶”模式,創新現代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在原有的2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基礎上成立13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在金河村設點發展冬種小麥300畝,建起小麥良種示範田50畝,結合傳統小麥形成基地項目。在石牌、三和、分界、金河、金田、金垌六個村種植紫雲英2000多畝,種植蔬菜700多畝。羅星村、羅光村種植蕎頭2200畝,油茶700多畝。羅星村黃鱔寨種植巴戟並養殖20000隻巴戟雞,通過種植巴戟與飼養雞相結合,發展立體生態農業。

2014年,分界鎮全鎮農作物總播種面積達25000多畝,春收播種面積2000多畝,新增市級重點農業龍頭企業1家、農民專業合作社3家,擴大生態公益林面積8000畝。

第二產業

2013年,分界鎮工業總產值完成6383萬元,同2012年比增長23%

2014年,分界鎮工業總產值完成0.81億元。2014年,鎮黨委、鎮政府計畫投資1000餘萬元進行土地徵收與開發等工作;加快推進開發牛圍山石英砂礦產資源。

第三產業

2013年,分界鎮有鎮屬企業30家,個體工商戶317戶。第三產業總產值1354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18%。

交通

分界鎮交通便捷,省道S369線貫穿鎮境。2003~2008年,修建分界圩至泗綸鎮雙德村公路22公里。修建11條硬底化自然村道25.7公里(2008年修建13.7公里),其中黃崗嶺至羅星大屋0.6公里,蓮塘凹至大塘2.2公里,四斗米至坑尾1.5公里,瓦窯邊至羅星牛蘊4.2公里,白水嶺至木蘭5.2公里。

2013年,分界鎮羅光村完成羅光水庫至東坑共3.45公里水泥硬底化公路建設。

2015年,分界鎮針對鎮內部分自然村還沒通水泥路的現狀,籌集資金251.80萬元,按照四級公路標準建成7.94公里村道。

社會事業

基礎設施

水電

分界墟(0766綜合網網友提供) 分界墟(0766綜合網網友提供)

2003~2008年,分界鎮共建成電站11座。20 08年底,在建2座,規劃2座。分界鎮鎮內三和村、石牌村、分界村、金河村、金田村近20000人的用水和灌溉難題基本解決。

電信

2008年,分界鎮新建電信辦公大樓。全鎮電話裝機容量為5000多台,占家庭戶的95%以上,無線電話、移動通訊、網路快車覆蓋全鎮。

郵政

2008年,分界鎮鎮郵政所有在職人員7人,郵政電子化系統開通實時監控系統和ATM櫃員機自動取款業務。郵政業務有國內外特快專遞、全國郵政儲蓄通存通取、傳真電報等。

建設

2005~2008年,分界鎮全鎮投入資金100多萬元,建成21個生態文明村和三和村陳屋、石牌村鋪仔、分界村細寨、金河村乾河口、金河、金垌村大嶺腳等6個生態示範村。

2013年,分界鎮投入272萬元完成42條生態文明村建設,其中4條為生態文明示範村。投入90萬元建設石牌如倫宜居村。完成456畝林業生態文明“萬村綠”、碳匯林建設工程建設,規劃種植碳匯林面積有2300畝。投資20萬元建設生活垃圾轉運站一座,占地面積150平方米,建築面積83平方米,建設有站房及場所用地、管理工作間,污水處理設施等。投資12萬元建設34座垃圾屋。

2015年,分界鎮與羅定市發改局、水務局等單位溝通協調,加快推進“村村通自來水”工程,計畫投資1100多萬元建設分界水廠。目前已鋪設水管13公里,修建儲水池4個,水廠主體工程已完成過半,將解決公路沿線7個村(社區)共4000餘戶、18000餘人的飲水難題。

體育

2008年年底,分界鎮全鎮有水泥籃球場3個(不含中國小),其中燈光球場1個。每年農曆正月,都組織民眾開展籃球、桌球、象棋等文體活動。

教育事業

2008年,分界鎮有初級中學1所、中心國小1所(分高校區和低校區)、中心幼稚園一所、完全國小9所。

2013年,分界鎮投入資金3072.16萬元完善學校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用於教育教學設備購置。其中,分界中學新建學生宿舍樓一幢,續建綜合教學樓兩層。翻新舊教學樓,宿舍樓,飯堂;中心國小新建教學樓和續建飯堂也相應完成。各中國小和教學點相應的教學設備設施均配備完成。

2014年,分界鎮鎮中學、中心國小校容校貌煥然一新,義務教育經費、生均教育經費、生均公用經費等增長”,“控輟保學”指標達到省規定的標準,各項“普九”指標達到省平均水平,學前教育覆蓋全鎮各村、社區。

文化事業

至2008年,光纖有線電視網路覆蓋分界鎮全鎮8個村(居)委、118個自然村。

2014年,分界鎮全年完成10個村級文化閱覽室的保養維護,開展1次第七屆“廣東農村青年科技文化活動月”活動,籌劃第14個“全民國防教育日”活動,舉辦2場主題文藝晚會。

醫療衛生

2008年末,全鎮9個村級衛生站有5個通過雲浮市的達標考核驗收;有村醫26名,其中9人獲執業資格證。

2013年,分界鎮完成27584人次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雲浮市教育局幫扶分界鎮金河村389人次貧困戶購買2014年度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

2014年,分界鎮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27931人;發放社保卡26540張。基礎養老金標準提高到每人每月80元,住院醫療費政策報銷比例不斷提高。

風景名勝

龍鬚頂

龍鬚頂 龍鬚頂

龍鬚頂位於廣東省信宜市錢排雲開村和羅定市分界鎮交界處 ,海拔1327米,屬雲開大山山脈。該山經常雲霧籠罩,古稱雲罩山。一山多名。因此山雨霧多濕潤的氣候,特適宜龍鬚草生長,故被命名龍鬚頂;又因山脈形如龍,峰如獅,又稱龍獅頂。

龍鬚頂山勢險峻,山下為次生喬木,紅沙壤,山頂灌木及高山草甸,山腰橫生野杜鵑野山蘭。由於龍鬚頂海拔比較高,常雨霧籠罩,當天空中的雲層達到一定的厚度並富含水蒸氣,溫度比較低,可以促使水蒸氣凝結成水珠,常年雨水充足。龍鬚頂周圍山體屬紅沙壤,這種土壤疏鬆,含水快,依附力差,常見滑坡,因而龍鬚頂周圍也是一個地質多危害地帶。

羅光水庫

羅光水庫 羅光水庫

羅光水庫位於分界鎮境內,是羅定江上游支流新榕河上的一座中 型水庫,屬於金銀河水庫樞紐灌區工程的補償調節水庫。1976年7月開始興建,1988年11月開始試運行。水庫控制流域面積42.1平方千米,總庫容3150萬立方米。主壩最大壩高53.58米,壩頂長205米,頂寬8米。水庫以灌溉為主,兼顧防洪、發電。

蓮花石雕

唐代刻石“蓮花石雕” 唐代刻石“蓮花石雕”

蓮花石雕是在先經圍村的蓮花石雕唐代刻石,岩石為帶雲母的砂岩,覆盆如蓮花狀,十分美觀,長約3米,高約2.5米的雕刻石,它座落實在一古宅旁。

石頭上方的表面,雕刻呈現花狀,中間是花芯,外圍八朵花瓣,大小一致,總體形狀酷似蓮花,因此得名“蓮花石雕”。

據考究,該石為唐代刻石,岩石為帶雲母、長石的砂岩,經歷數百年風雨歲月,此石仍保持完好,對研究唐代的石雕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金河制藍工場遺址

遺址 遺址

位於金田村的冶 鐵爐遺址,是羅定市(縣)的文物保護單位,發現於1978年,1985年的《文物》雜誌也曾有報導。因環境的侵蝕,殘存爐膛底部外向部分逐漸破損,東西方向的長軸也在逐年被侵蝕而縮短,爐坪、廠址等基模尚在。在分界石根,有一個高大的石灰窯,是1970年人民公社為擴大集體經濟而建的石灰窯,是人民公社時期創辦廠場遺址,現石廠、灰窯仍在,但已不生產,只是在其前面另建小窯生產。

石根石灰窯遺址

在金河大坪腳崛坑口,有一處大型的明清時期的制藍工場遺址,共有完整的靛池10個和蓄水池1個,池與池之間的排水灌水系統仍清晰可見。 據分界鎮村人介紹,該村始祖入峒時,這裡就是冶鐵和制藍的基地,村民建房挖屋地時曾發現有冶鐵遺址,在半山大坪有瑤人生活區和瑤人堆石墓,半山還有開採鐵礦石的“梗洞”。

雲浮行政區劃百科

雲浮市位於廣東省西雲浮市部,西江南岸。總面積7779平方千米。總人口261萬人(2003年)。市人民政府駐雲城區,郵編:527300。
五豐村
圍頭村
旺水村
衛星村
灣邊村
望天村
五龍村
碗窯村
圍底鎮
旺沖村
泰安村
桐油村
潭北村
棠棣村
塘沖村
塘屋村
塔腳村
通門鎮
太平鎮
潭陽村
棠梨村
鐵場村
天堂鎮
六都鎮
黎明村
黎源村
良田村
蘆村
羅壩村
六祖鎮
留村
連灘鎮
羅鏡鎮
勵志村
黎少鎮
羅平鎮
羅平農場
龍灣鎮
龍甘村
葵洞村
金雞鎮
金田村
金灘村
逕心村
建城鎮
加益鎮
文崗村
五和村
烏龍村
旺洞村
灣中村
舊村
鏡坡村
金河村
江尾村
鏡西村
河背村
橫水村
會龍村
合江村
紅陽村
合河村
東一村
黃豆坪村
黃灣村
紅衛村
港口村
官坑村
思勞鎮
三合村
周村
振興社區
寨塘村
中圍村
鎮安村
竹圍村
中安村
腰古鎮
雲禮村
大地村
大窩村
大甲村
木林村
民強村
馬蘭村
馬路村
滿南村
龍慶村
南盛鎮
南山社區
南安村
南瑤村
高梘村
高嶺村
石牛村
石城鎮
石岩村
石坳村
石台村
石崗村
葵洞村
羅定市
龍鳳村
良官村
羅沙村
六馬村
燎原村
羅坪村
龍坪村
靈凡村
里午村
連城村
羅周圍村
羅溪村
馬塘村
馬崗社區
牧羊村
民安村
民福村
磨山村
木衝口村
滿塘鎮
木利村
木頭塘村
民樂村
松木村
石牌村
雙脈村
山田村
水擺村
思甲村
石龍村
羅平鎮
龍灣鎮
龍甘村
廟山村
馬安村
木坪村
水東村
上沙村
三坪村
宋桂鎮
司馬村
上台村
泗盆村
素龍村
泗盆村
上台村
司馬村
宋桂鎮
三坪村
上沙村
水東村
石巷村
十里村
沙沖村
石大村
水源村
石碑村
生江鎮
三和村
昇平村
三家店村
雙龍村
雙蓮村
雙東街道
合村
上賴村
沙口村
土門村
棠下村
太西村
水台鎮
四村
石底村
水塘村
雙鳳村
雙豆村
素龍街道
泗綸鎮
石淇灣村
梅竹村
木寨村
雲城街道
雲城區
永昌村
鬱南縣
雲安縣
永樂村
夜護村
雲龍村
雲浮市
永坑村
雲良村
楊村
新沖村
新朗村
新江村
西鎮村
新西村
西岸村
星光村
新樂村
逍遙村
許村
下沙村
新興縣
新城鎮
小洞村
西良村
新中村
新城村
西安村
新屋村
西水村
新星村
六都鎮
黎明村
黎源村
良田村
蘆村
羅壩村
六祖鎮
留村
連灘鎮
羅鏡鎮
勵志村
黎少鎮
山河村
石咀村
稔村鎮
瑞平村
青桐村
前鋒村
千官鎮
清水村
慶豐村
平台鎮
平北村
東星村
大眾村
大社村
丁村
東南社區
杜村
都楊鎮
衝口村
洞心村
大雲村
大樂村
東成鎮
大朗村
東壩鎮
大灣鎮
大河村
都門村
大石村
大圍村
大未村
都近村
大旺塘村
大慶村
大林村
大方村
大方鎮
東北社區
澳塘村
矮嶺村
辦田村
步賀村
布坪村
步朗村
布馬村
古范村
古勇村
高峰村
高一村
高竹村
高朗村
古龍村
高二村
公安村
桂圩鎮
古田村
高峰街道
分界村
附城村
鳳西村
分界鎮
鳳凰村
豐盛村
駙台村
富強村
豐收村
富林鎮
芙蓉村
大平崗村
洞美村
大梘村
大台村
苹塘鎮
龐寨村
坡塘村
平西村
皮村
平山村
平南村
坪塘村
平垌村
蒲垌村
平沙村
彭山村
南充村
內東村
牛路村
農林村

茂名行政區劃百科(一)

茂名市位於南中國海之濱,地處廣東省西南部,背靠祖國大西南,茂名“三高農業”蓬勃發展,荔枝、香蕉、龍眼等“嶺南佳果”馳名中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