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彤寺

普彤寺

普彤寺座落於河北省南宮市西郊華北最大的人工湖群英湖畔,與萬畝省級濕地保護區相毗鄰。東漢初年,佛法東來,第一批御準傳法的高僧攝摩騰、竺法蘭在南宮親自主持修建了普彤寺、普彤塔,成為中國第一座佛寺、佛塔,南宮也因此成為中原佛教文化的發源地,佛教界和廣大信眾心目中的佛教聖地。1992年,著名高僧弘川大師來此擔任住持,多方籌資重新修建普彤寺,歷經十幾年努力,建成了大雄寶殿、觀音殿、天王殿、三門和其他附屬建築。普彤寺內的普彤塔現為河北省重點文物。

基本信息

簡介

普彤寺普彤寺
普彤寺坐落於河北省南宮市西郊華北最大的人工湖群英湖畔,與萬畝省級濕地保護區相毗鄰。漫步其中,蒼松柏間,殿閣崢嶸,洪鐘長鳴,法香遠溢,是一處歷史悠久的佛教道場。1992年,著名高僧弘川大師來此擔任住持,多方籌資重新修建普彤寺,歷經十幾年努力,建成了大雄寶殿、觀音殿、天王殿、三門和其他附屬建築,全國各地慕名而來的修行僧眾和觀光旅遊人士日逐增多,多次被上級有關部門評為先進宗教場所。普彤寺內的普彤塔現為河北省重點文物
彤寺塔為磚結構,平面八角形,八層高,33米,實心密檐式。塔座八角形,高五米。每層檐下置斗拱,第八層斗拱外出翹頭上不施令拱,而置山斗一枚托住塔檐,使每面略呈弧形,兩角翹起,形制奇特。塔身自下而上遞減,輪廓柔和,結構清秀。
此塔歷代雖加修建,但基本保持原有面貌,為研究我國早期磚塔,提供了寶貴資料。

歷史沿革

普彤寺普彤寺眾僧
普彤寺塔在河北省南宮市舊城。原為南宮城普彤寺內的建築,明成化十四年(1487年)故城被洪水淹沒,縣城遷至今址。當時故寺被毀,僅留此塔。塔始建於東漢永平十年(67年),距今已有1900多年歷史。為我國現存最早創建的佛塔。據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重修普彤寺塔碑文記載,唐貞觀四年(630年)重修,明嘉靖年間再度修葺。
“普彤”,二字源自於佛經《妙法蓮華經冠科卷感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解釋:“普以周普為義”。佛學“普渡”指大慈大悲,普渡眾生。“彤”為朱色。東漢時,娘娘住的皇宮塗紅色,叫“彤庭”,因為塔後普彤寺內供奉著菩薩,塔身及寺均為朱色,故取“彤”字。所以取“普彤塔”。
現在的寺院,是南宮市1992年重建而成的。主持這次恢復和重建的是一位在中國佛教界聲名遠播的人物——弘川法師。1984年8月,弘川法師衝破種種阻撓,毅然從台灣香港飛赴祖國大陸,被原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譽為“中國第一愛國僧人”。改革開放後,人們尊佛、敬佛熱情得到充分釋放。1992年南宮市人民政府遵從民眾意願,批准同意省佛協再建名剎修復神州第一寺——普彤寺的提議。河北省政府民族宗教廳推薦全國佛協常務理事、省政協六屆常委、省佛協副會長弘川法師任普彤寺住持。弘川法師開始了艱難的籌建工作。經過一年多的籌備,1993年11月奠基,至1996年9月26日便隆重舉行了普彤寺落成暨佛像開光大典,佛界高僧、各界人士以及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數萬人參加了這個慶典。

佛教介紹

普彤寺普彤寺佛像
佛教是廣泛流行於亞洲宗教。它對東方世界的宗教、文化社會生活具有重要影響。佛教與基督教伊斯蘭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
佛教創始人為喬達摩·悉達多,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南部邊邊境)王子,屬釋迦族佛教徒尊稱他為“釋迦牟尼”,意即“釋迦族的聖人”。關於釋迦牟尼的生卒年代,南傳佛教北傳佛教兩者的說法不大相同。據北傳佛教推斷,釋迦牟尼誕生於公元前565年,去世於公元前485年,約與中國孔子同時。據南傳佛教推斷,他生卒日期或為公元前623年至前544年,或為公元前633年至543年。
喬達摩·悉達多的父親為淨飯王。淨飯王對王子十分鐘愛,悉達多自幼過著錦衣玉食、無憂無慮的生活。年輕的王子從未見聞過人間的憂慮、煩惱和不幸,也從未思慮過人生有所謂憂患、貧困、病、老死諸般痛苦。悉達多自幼從未離開富麗堂皇的宮庭,從未走出精美綺麗的御苑;笙歌盈耳,觥籌交錯,盡情遊戲享樂。成年後,娶嬌妻,生愛子。但偶然機會出遊,初次接觸嚴酷的、慘不忍睹的現實,便深為所動。根據傳說,王子一日出遊,得遇四種人,因而頓悟。一為奄奄待死的老人,一為病入膏育的患者,一為待葬的死者,悉達多到此始知老、病、
死為人生所難免。後,又遇一貧苦僧人。從這位得到靈魂真正平衡的人那裡,年輕的王子懂得了如何從老年、疾病、死亡的苦難中贏得自由,便打定主意脫離家庭生活,刻意修苦行,以求解脫之道。
普彤寺普彤寺
悉達多棄宮室,離親眷,暗自出走,落髮為僧,摒除慾念,潛心於苦修。他先從師於印度教“數論派”先驅阿羅邏迦羅摩烏陀迦羅摩子學禪定;後又到尼連禪河附近林中獨修苦行六年,歷盡百般折磨,刻苦自身,以求正真道、成正覺。然而,無論淨心守戒,抑或刻意自苦,均未能使年輕的苦行者如願以償。他終於悟到修苦行並非獲致解脫之正道。久經冥思苦想,他終於覺悟。他確信:貪戀享樂以及誓修苦行,兩者皆非正真道。前者“眼貪色、耳貪聲、鼻貪香、舌貪味、身貪細滑,為愛欲所牽,惑於財色、思望安樂”;後者“以羸身而取道”“彼諸外道”。正道為不苦不樂之中道,即靜坐默想、思維真諦--循此,則可臻於“寂滅”,終成正覺。據傳,喬達摩獨自靜坐菩提樹下,豁然“心地光明”,得大覺悟,從此悟道成佛,成為佛陀,即成正覺。
喬達摩佛陀既悟解脫之“正真道”,即從事說法傳教。在印度北方邦東南部貝拿勒斯城西北的鹿野苑佛陀作了著名的“鹿苑傳教”,使其聽眾阿若喬(讀‘交’)陳如等五位苦行者成為第一批信徒。此後,釋迦牟尼一直在印度北部、中部、恆河流域傳教,並組成僧團,奠定原始佛教的基本教義。他八十歲時於拘屍那迦城辭世,眾弟子按印度儀俗,將其遺體火化。

弘川法師

弘川法師舍利塔弘川法師舍利塔
弘川法師(西元1928~2004年),河南省偃師縣人,出生於民國十七年(一九二八年)。八年抗日戰爭末期從軍,一九四九(民國三十八年)國民政府播遷之時,隨軍到台灣。一九五三年,自軍中退役;一九五四年,在台北市十普寺;依白聖法師座下剃度出家;一九五九年年,在十普寺受具足戒,戒壇三師為白聖、慧三、道源三位長老,同戒者有後來以弘揚律學著名的廣化律師
弘川法師在台灣期間,曾任台南市湛元精舍監院、台北市大慈寺住持。一九八一年在南投縣埔里鎮觀音山建安養精舍,駐錫精舍研究律藏,編輯《僧伽作者要集》一書,一九八三年印刷行世,廣化律師為之作序。
一九八四年,弘川法師回大陸探親,即未再返回台灣,留在中國定居。弘川法師回國後,曾任洛陽白馬寺首座,中國佛教協會常務理事、河北省佛教協會副會長、河北省邢台市佛教協會長等職。一九九二年,河北省南宮市普彤寺對外開放成為佛教活動場所,河北省政府民族宗教廳推薦全國佛協常務理事、省政協六屆常委、省佛協副會長弘川法師任普彤寺住持。弘川法師駐錫此寺,經他艱苦努力,多方募化予以重建,至一九九六年落成,於九月十六日舉行落成暨佛像開光典禮。
弘川法師一生嚴持戒律,弘戒不倦,於二○○四年十一月十三日上午十時二十分,在河北省南宮市普彤寺安詳舍報,俗臘七十八,僧臘四十八,戒臘四十六。

普彤塔

簡介

普彤寺普彤塔
普彤塔座落在南宮市普彤寺內,現為河北省重點文物,它始建於東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六七年),永平十五年正月十五日落成,距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的歷史了,比河南洛陽白馬寺塔還早建一年,可謂名副其實的“中國第一佛塔,人間稀有至寶”。

建築構造

普彤塔在普彤寺西院,是一座呈八角形樓閣式九級實心磚塔。塔通高33米,塔的須彌座正南面,有一門洞直至塔心,塔心下有一磚井,磚井東、西、北三面之上分坐石佛三尊,這種佛龕營造方式,實屬罕見。在風雨剝蝕的漫長歲月中,普彤塔經過(三國)、等各朝的重建、維修。明嘉靖十五年維修時籌集資金甚多,動工規模較大,按明代建築風格維修一新。1966年邢台地震時,塔頂震掉銅佛三尊,均為紅銅質菩薩像,最大的一尊是觀音菩薩,高41厘米,重8.25公斤,觀音菩薩安詳地坐於“海天佛國”(東海小島普陀山)崖岸,衣著佛珠、手持佛經、口念咒語,一足踏岸邊蓮花,一足伸向海水,水中浮蓮承接,海水波濤滾滾,上浮海馬、海、游等海生動物和佛經、元寶等物,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的莊嚴形象栩栩如生。背部刻有銘文:“永平十五年正月十五日,摩騰竺法蘭建,大耳三藏公至太和四年正月初五日重修,海和尚至嘉靖十五年七月十五日重建……”

建築布局

塔第一層和第二層東西兩面設定有盲窗,一至四層南北兩面設有佛龕,五層以上四面設有佛龕。“仰蓮鑽首式”葫蘆形鐵質塔剎,共四節,直插雲端。塔每層各角均設有角梁,懸掛角鈴,風吹鈴響,清脆悅耳,特別是夜深人靜之時,數里之外都能聽到,置身其中,令人頓生莊嚴、神聖之感。

古寺發展

普彤寺普彤寺
如今普彤寺管理有序、寺院整潔,具有近兩千年歷史的古塔古寺又重現了昔日無邊的佛光。為永續佛緣,進一步打造華夏神州之“釋源”,中國佛教之“祖庭”的文化品牌,南宮市委、市政府極為重視普彤寺的開發建設,市委書記孫學良、市長段小勇親自謀劃,實地考察,根據省民族宗教廳和省佛協的提議,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經四大班子聯席會議專題研究,決定將普彤寺恢復建設列入南宮市“十一五”發展規劃,研究出台了《關於普彤寺恢復建設的實施意見》,按照塔在寺中、寺在園中、園在水中、水在林中的框架思路,制定了千畝普彤寺的遠景規劃。近期重點建設7000平方米的萬人念佛堂、佛教博覽苑和其它輔助設施,並以普彤寺開發建設為龍頭,把群英湖森林公園開發建設納入整體規劃,最終建成千畝普彤寺。南宮市委、市政府的氣魄、決心和誠意,引起了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和大力支持。

邢台旅遊景點

邢台又稱牛城,位於河北省南部,地處京津外圍,環渤海經濟圈腹地,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是一座旅遊資源大市。作為一座新興的旅遊城市,邢台旅遊資源類型齊全、特色突出,太行山的水華雲天、大氣磅礡,和邢襄大地的風俗民情構成了冀南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