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佛

釋迦佛

釋迦牟尼佛,本是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太子,屬剎帝利種姓。父為淨飯王,母為摩耶夫人,佛為太子時名叫“喬達摩·悉達多”,意為“一切義成就者”(舊譯“義成”)。釋迦佛駕著這輛大白牛車,悲智二輪,一齊雙運,普載一切眾生,由凡夫地越過化城,直抵寶所。座後刻銘云:“出家釋子智威睞丁男仲仁貴仲仁智仲仁壽信眷楊氏單奇一家善眷等發心鑄釋迦佛一家南無諸佛加被星天護持此世來生福報無盡歲次丙子至元二年八月望日謹題。

【釋迦牟尼與佛教】

釋迦牟尼( 淨飯王太子)是佛教創始人。本名悉達多,姓喬[font color=#0000cc]達摩[/font]意為“義成就者”(舊譯“義成”),本名喬達摩·悉達多(巴利語:Gotama Buddha)。釋迦是其種族名,意思是能;牟尼意思是

釋迦佛釋迦佛

“仁”、“儒”、“忍”、“寂”。釋迦牟尼合起來就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因父為釋迦族,成道後被尊稱為釋迦牟尼也就是“釋迦族的聖人”的意思。

釋迦牟尼生於公元前565年,卒於公元前486年,大約與我國孔子同時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屬剎帝利種姓。

據佛經記載,釋迦牟尼在29歲時,有感於人世生、老、病、死等諸多苦惱,捨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歲時,他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遂創立佛教,隨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恆河流域一帶傳教。年80在拘屍那迦城逝世。

供佛方法

供佛方法很多但是根據自古傳承,供佛不需要任何供品,只要做善事、行善事,就是最大的供佛。

東密方法

一般東密佛教會每月15日用御守鹽調和清水擦洗佛像。

禪宗方法

禪宗會有每日三炷香的供奉方法。

釋迦牟尼(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屬剎帝利種姓,是佛教的開啟者。據佛經記載,釋迦牟尼在29歲(一說19歲)時,有感於人世生、老、病、死等諸多苦惱,捨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歲時,他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遂開啟佛教,隨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恆河流域一帶傳教。年80在拘屍那迦城示現涅磐。因父為釋迦族,成道後被尊稱為釋迦牟尼,也就是“釋迦族的聖人”的意思。根據傳說,佛出生後不久,其父淨飯王曾讓仙人艾希達為兒子占相。艾希達看出,太子並非尋常人物,他的體相中有32種非凡特徵和80種特點,稱為“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合稱“相好”。在造像和繪畫中,佛與眾不同之處最常表現在頂有肉髻,青紺色螺發右鏇,眉間有白色毫毛,即“白毫”,手足掌心有輪相等。

佛陀以本誓願,於娑婆世界,五濁惡世示現成佛(詳見八相成道),開顯佛

釋迦佛釋迦佛

教,度化眾生。

釋迦牟尼的意思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因父為釋迦族,成道後被尊稱為釋迦牟尼,義即“釋迦族的聖人”。

據佛經記載,佛陀在29歲時,有感於人世生、老、病、死等諸多苦惱,捨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歲在菩提樹下悟道,遂開啟佛教,弘法45年。年80歲左右在拘屍那迦城示現涅盤。另一說為30成道,弘法49年。

釋迦牟尼佛心咒:達雅塔 嗡牟尼牟尼瑪哈牟那耶梭哈

道源法師開示

“釋迦牟尼佛”是我們的本師;本師者,根本教師。西方阿彌陀佛、東方阿閦鞞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是釋迦佛說出來的。設若釋迦佛不說,我們連一尊佛,亦不會知道。因此,我們稱念釋迦佛名號時,特加“本師”二字,稱曰:“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以表感念佛恩,特別尊重!我們對於本師的名義,尤應留心詳記。

梵語“釋迦牟尼”,華言能仁寂默。“能仁”者,能以仁慈一切眾生,“寂默”者,不著相。“寂”是不著身相;所謂“不離菩提場,而至鹿野苑”。終日出入往返,著衣吃飯,及至赤足走遍全印度,悉皆寂無身相。“默”是不著語相;所謂“終日說法,無法可說”。乃至說法四十九年,不曾說出一字,是皆默無語相。茲再詳解其義:能仁者,是大悲;寂默者,是大智。凡夫有悲無智,二乘有智無悲,菩薩雖具悲智,而未能究竟。佛是大乘極果聖人;大乘者,即是大白牛車(比喻)。這輛大白牛車,有兩個輪子,一個是悲輪,一個是智輪。釋迦佛駕著這輛大白牛車,悲智二輪,一齊雙運,普載一切眾生,由凡夫地越過化城,直抵寶所。唯佛一人,悲智雙運,究竟圓滿,故號為能仁寂默。一切萬法,悉皆含攝於悲智二法之中,故稱為萬德洪名。又能仁是事,寂默是理,理事無礙故號能仁寂默。又能仁是相,寂默是性,性相圓融故號能仁寂默。又能仁是俗諦,寂默是真諦,真俗一如故號能仁寂默。廣而言之,三藏十二部,一切功德莫不具足於釋迦牟尼四個字中,故稱為萬德洪名。

宣化上人開示

「釋迦」是佛的姓,「牟尼」是佛的名字。「釋迦牟尼」是梵語,「釋迦」翻譯成

中文就叫「能仁」。怎么叫能仁呢?就是能以仁來愛人,以仁愛這種的心來教化眾生。「能仁」也就是慈悲,慈能予樂,悲能拔苦,能拔除眾生的苦,而給眾生快樂。悲能拔苦。悲有三種:

一、愛見悲。愛,就是這種情愛的愛;見,就是看見了的這個見;悲,就是悲愍。這是什麼人所具有的?這是一般凡夫所具有的;也就是一種同情的心,又叫愛見同情。

怎么叫愛見悲呢?因為我們人類,和你近的,你就愛他,就憐愍他;和你遠的,你就不愛他,不憐愍他。所謂親,如果有什麼困苦、艱難,你可以幫助他;你這個親戚朋友和你最好的朋友,你都可以幫助他,看見他有痛苦,你會盡你的力量去幫助他,這都叫愛見悲。可是和你遠的呢?沒有什麼相干的人呢,你就見到他受苦,你也不管他。為什麼呢?你對他沒有一種愛心。有這愛心,你才能有你這個悲。

還有,和你同類的,你就有這種愛見悲;不同類的呢,你就沒有這種愛見悲了。好象對一切的畜生,牛呀、豬呀、雞呀、鵝呀、鴨呀……,你不單對它沒有一種愛見悲,而且還要吃它的肉!要把它的生命奪取了,來滋養你自己的生命,這也是沒有這種愛見悲了。人哪,幸而還不吃自己;不吃自己,就吃羊呀,吃牛呀,吃雞鴨魚呀,還沒有人吃人。沒有說是,人看見一個人,把他捉住了,就把他殺了,吃他的肉,這還比豺狼虎豹好一點。可是這個虎豹,它也不吃它自己同類。我們雖然沒有自己吃自己,沒有吃人,但是對於眾生、對於畜生,可就沒有這種愛見悲了。

二、法緣悲。法是佛法的法,緣是十二因緣的緣,這是屬於二乘的。二乘人,就不單有這個愛見悲,而且還有法緣悲。二乘人,他觀一切的法都是從因緣生,但是「因緣無性,當體即空」,因緣它自己沒有自性,所以當體即空,他就觀這個法緣悲。所以他教化眾生,而不著教化眾生這個相,認為一切都是空的。這是二乘人有法緣悲。

三、同體悲。那么菩薩、佛的悲又不同了。菩薩和佛這種悲,就叫同體悲,同體大

釋迦佛釋迦佛

悲。諸佛菩薩和眾生是一個的,因為佛的法身遍滿一切處,佛的心性也是遍滿一切處。因為這個樣子,所以我們眾生都在佛的心性裡頭包容著。我們是佛心裡頭的眾生,佛是我們眾生心裡頭的佛。因為我們這個心,和佛的心是一樣的,是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的;佛的心是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的,我們這個心也是豎窮三際、橫遍十方的。所以佛和眾生是同體的,沒有分別,這叫同體大悲。

那么釋迦牟尼佛這個能仁,就具足這三種的意思。要是往寬廣了說,那是無量無邊,這意思是很多很多的。釋迦牟尼佛的這個「釋迦」,是他的姓。

「牟尼」是佛的一個名字,這也是梵語,翻譯成中文就叫「寂默」。寂是寂然不動;默是口不言,不單口不言,心也不思,這種境界就是不可思議的一種境界。所以釋迦牟尼佛雖然說法, 但說而未說;雖然未說,可是未說而說。那么「說而無說,無說而說」,這叫寂默,寂然不動。雖然不動,但是感而遂通;雖然感而遂通,可是常常寂默。這是釋迦牟尼一個特別的名字,只有這一位佛叫這個名字,其它的佛就都不叫這么一個名字。 所以 「釋迦牟尼」這四個字是別名,「佛」是個通名,每一位佛都叫「佛」,這是一個通稱。

【釋迦牟尼的家庭成員】

釋迦牟尼的父親,是迦毗羅衛的國王,名首圖馱那,漢譯淨飯王。母親名摩訶摩耶,是與迦毗羅衛城隔河相對的天臂城善覺王的長女。根據當時的風俗,摩耶夫人回母家分娩,途經藍毗尼花園,即今尼泊爾南部波陀利耶村的羅美德寺院處,生下了釋迦牟尼。

摩耶夫人在釋迦牟尼出生後的第七天去世。幼年時代的釋迦牟尼是由他的姨母波闍波提養育的。他從國小習當時教養王族應具備的一切學問和技藝(即五明)。16歲(另有17歲、18歲之說)時,娶表妹耶輸陀羅為妃,生下兒子羅睺羅。

往昔因緣

佛陀於此濁世的因緣在《悲華經》、《大乘悲分陀利經》中有詳細的記載 ,亦可參閱藏地大成就者麥彭 仁波 切著的《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在明末,藕益大師為廣弘《悲華經》,曾作偈云:“此經若能長久住世,五濁惡世不難度盡!”《悲華經》記載此娑婆世界、五濁惡世眾生,剛強難化。釋迦世尊大慈大悲大願大行,為度脫五濁眾生,曠劫精勤,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所修廣大布施行,為三世諸佛中最為第一!娑婆國土每一寸塵土,無不是釋迦牟尼佛苦行之處!以此善緣,令五濁眾生,有機緣聽聞到佛法。故而在《阿彌陀經》中記載“”經題‘悲華’,即‘慈悲的白蓮華’之意,喻指釋迦牟尼佛,以及如諸佛般發大菩提心,慈悲攝客群生的大行願者。

在藏地,大成就者麥彭仁 波 切依於《大悲白蓮花經》所著的《釋迦牟尼佛廣傳·白蓮花論》中,記述了釋迦牟尼佛因地時,上以國王之軀、下憑畜生之身,為利益眾生而發心、修持、犧牲等種種驚天地、泣鬼神的壯舉。如果說當今大多數人,包括眾多佛教徒,對釋迦牟尼佛的理解僅僅停留在他曾是印度王子、後出家求道並最終證悟成佛的層次上的話,這本廣傳則向世人全面、詳細、系統地介紹世尊無數劫中六度萬行之行跡,使大家對佛陀,多了一些感性認識與理性了解。

釋迦牟尼創立的佛教最初教義

釋迦牟尼進入般涅盤後,他的弟子們匯集整理佛陀一生的言傳身教,通過幾次結集,形成經、律、論“三藏”。

隨著佛法傳播範圍的日益擴大,佛教逐漸成為世界性的宗教。

關於釋迦牟尼基本的教義,後世有許多不同的見解。

但是無論是大乘佛教、小乘佛教都同意保存在《阿含經》中的三法印、四聖諦、八正道、緣起法等,

是釋迦牟尼最初的教義,這些教義又被稱為原始佛教。

學術研究

考古發現

有關釋迦牟尼佛生平的史料中,除了佛教經典的記載以外,還有文物資料。近代,印度和其他國家的考古學家、佛學家根據法顯的《佛國記》和玄奘的《大唐西域記》的記載以及印度保存的不完整史料,在佛陀的誕生、成道、初轉 法 輪、涅審處等陸續發掘出一些古建築的遺址和文物,並以此證明了佛陀是一個歷史性的人物。 相傳釋迦牟尼是古印度吠陀時期著名的王族懿師摩王(義鳩王),即漢譯“甘蔗王”的後裔,迦毗羅衛(劫比羅伐窣堵)國的太子,屬剎帝利種姓。迦毗羅衛是釋迦族集居的小城,位於喜馬拉雅山腳下,今尼泊爾南部與印度毗鄰的提羅拉科附近,當時是拘薩羅國的屬國。在4世紀法顯遊歷印度時,這個國家已日見衰落。19世紀末,考古家在這裡發掘出一個藏有遺骨的石壺,上面刻有公元前數世紀流行的婆羅謎文字,意為釋迦族供奉的佛骨。另外,在迦毗羅衛發現有阿育王巡幸時所建的石刻,從而證實了它大概的地理位置,以後尼泊爾政府一直在進行考古發掘。 現已在南京發現“佛頂真骨”,是世界上唯一一顆釋迦牟尼佛頭骨舍利,由一名名叫施護的印度人帶至南京。

生年考據

有關釋迦牟尼的生年,由於古印度典籍沒有明確的記載,各國所傳和學者研究,一般都是從佛教本身的史籍去考證,並從卒年推算的。因此說法不一,竟有60種之多。最早一說和最晚一說之間,相距達數百年。斯里蘭卡、印度、緬甸、泰國、寮國、高棉等南傳佛教國家,一般認為釋迦牟尼生於公元前624年,卒於公元前544年,並以此為依據,在1956~1957年舉行紀念釋迦牟尼涅盤2500周年的盛大活動。西方學者根據南傳史料,對佛滅年代有公元前489、 487、486、484、483、482、478、477諸說;日本宇井伯壽根據北傳史料,從阿育王即位年代公元前271年上溯116年,推定為公元前466生、386年卒。中村元又據阿育王即位年為公元前286年,推定佛陀的生卒年為公元前463~前383年。中國近代學者依南齊僧伽跋陀羅所譯《善見律毗婆沙》師資相傳的“眾聖點記”,即釋迦牟尼逝世的當年,優波離結集律藏,並在是年七月十五日,在書後記下一點,以後每年添加一點,至南齊永明七年(489),總計得975點。由此上推,則釋迦牟尼生於公元前565年,滅於公元前486年,而比孔子早逝七年。此說也為日本、印度等國的佛教學者所採用。中國藏傳佛教 格魯派,又傳有公元前1041年生、前961年滅之說。

部族考辨

釋迦族自稱為印度甘蔗王族的後裔,與《羅摩衍那》的主角羅摩同出一系,屬剎帝利種,為古代印度的雅利安人。但是因為釋迦族所處偏遠,僻處婆羅門文化圈之外,雅利安人到達的時間很晚,被認為是未開化地區,所以很有可能是當地土著民族,而不是純粹的雅利安人種。 佛陀時代,印度北部有十六個大國,都是君主制國家;釋迦族統治的是東北部邊緣四小國之一的迦毗羅衛國,採取共和制,以憍薩羅(Kosāla)為宗主國。後來迦毗羅衛國受到憍薩羅國的流離王侵略而亡國,整個部落也遭到滅族的命運。

傳教語言

釋迦牟尼佛的主要活動範圍,在恆河兩岸的憍薩羅國(Kosāla)、摩揭陀國(Magadha)和毗舍離國(Vaiśālī)之間,所以他說法使用的語言很可能是印度東部的方言摩揭陀語。佛入涅盤後,弟子們編纂佛典時使用的語言,也應該是摩揭陀語;但是隨著佛教傳播地區的逐漸擴大,在各種方言的影響之下,佛教語言不可能保持純正不染,學者又稱呼此為半摩揭陀語。在阿育王石碑出土之後,學者對於半摩揭陀語開始有了更多的了解。 根據南傳佛教的說法,現存的巴利文就是摩揭陀方言,也就是佛陀所使用的語言。但是古印度語言學研究者認為,巴利文應該是來自印度西部的方言,與源自東部的摩揭陀語不同,但它很可能受到摩揭陀語的影響,從而接受了它的某些特徵。 佛教的理論是關於解脫的理論,語言只是工具而不是目的,所以佛陀拒絕弟子要求依婆羅門傳統以梵文為統一的傳教語言,而允許弟子以自己的母語來傳播佛教。因此早期的佛教經典也不以梵文寫成。

【出家經過】

佛陀的貴族生活是優裕舒適的。《中阿含經》卷二十九記載他的回憶說,他擁有適合不同季節居住的三座宮殿(三時殿),有冬天禦寒的,夏天避暑的,雨季防潮的;衣著華貴,飲食豐盛;歌舞於庭,極盡享受之樂。他的父親淨飯王也對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繼承王位,成為統一天下的“轉輪王”。但是,釋迦牟尼卻在29歲(一說19歲)時出家修行。究其原因,有社會的,也有個人的。佛陀所處的時代正是古印度各國之間互相討伐、併吞,階級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銳之際,他所屬的釋迦族,受到鄰國強權的威脅,朝不保夕。他已預感到難免復滅的結局,因而認為世間“無常”。另外,他又目睹人自有生以後,接踵而來的老、病、死的情景,聯想到自己也擺脫不了同樣的命運,從而產生了人生難脫苦難的煩惱,而當時婆羅門教的思想和行事,又不能使他在精神上獲得解脫之道,終於捨棄王位,出家修行。

出家後,他先到跋伽仙人的苦行林,那裡有很多修行者,他們以種種苦行折磨肉體,以求得精神的解脫。釋迦牟尼不滿意這種做法,滯留一宿便離去。他的父親聽到他出家的訊息,甚為悲傷,經派人勸說無效,便在親族中選派了阿若憍陳如、阿說示、跋提、十力迦葉、摩訶男拘利等五人伴隨他。

釋迦牟尼南渡恆河,到摩揭陀國的首都王舍城,國王頻婆沙羅會見了他。爾後,他尋訪隱棲於王舍城附近山林的數論派信奉者阿羅邏·迦羅摩和郁羅迦·羅摩子,修習禪定。然而他們的教義,在釋迦看來,仍然不是真正的人生解脫之道。於是他又來到伽闍山苦行林,在尼連禪河邊靜坐思維,實行苦行。經過6年,仍沒有獲得所期望的結果。他決定拋棄絕食和苦行。來到菩提伽耶一棵畢缽羅樹下,結跏趺坐,靜思冥索,最後終於覺悟成道,時年35歲。

釋迦牟尼領悟以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觀察和分析事物的觀念。為了使他的思想學說被他人所理解和接受,他便開始了長達45年的傳教活動。佛陀在波羅奈斯城外的鹿野苑,向阿若憍陳如等五人,宣說四諦、十二因緣、三十七菩提分、五蘊、四禪和三明等教說,五人皈依了他,成為最初的佛弟子。這次說教,佛教稱為初轉法輪。與此同時,又度波羅奈斯長者之子耶舍及其親友出家。此外,化度了原先祀火的婆羅門迦葉三兄弟以及沙門“六師”之一的懷疑論者散惹夷(刪闍耶)的學生舍利弗和目犍連,此後在他的故鄉又說服了他的很多親屬如堂弟提婆達多、兒子羅睺羅皈依了佛教。

釋迦佛釋迦佛

佛陀在傳教過程中建立了佛教的組織──僧伽(僧團)。一般認為,釋迦牟尼在鹿野苑初次演教,阿若憍陳如等五人皈依佛教,便是佛教僧伽之始。這個僧團在傳教過程中逐漸擴大,開始只收男弟子(比丘),以後,他的姨母波闍波提入教後,才開始接納女弟子(比丘尼)。

佛陀在創立僧團的同時,還給在家的信徒以相應的地位。凡遵守不殺生等“五戒”的俗人,均可以成為佛弟子。他們在修行中同樣可以證得涅盤。相傳,耶舍的父母是最初的在家弟子──優婆塞和優婆夷。此後,在家信徒人數不斷增多,成為與僧團並行的擁護佛教的社會力量。

有關釋迦牟尼一生的事跡,在早期佛教經藏四阿含和小乘律藏中,尚無專門的記述。三藏的結集者,主要記錄釋迦牟尼的言辭。但是經藏和律藏在記錄言辭中,詳細地記述了每一段經教和制訂第一條戒律的原委。這些記述,雖屬片斷,但也包含了佛陀直接接觸的那些人對佛陀的思想和行事的回憶(其可靠性如何,已無法考證)。另外,在經、律中通過佛陀自己之口,記載了他自己早期生活的經歷。在早期經藏和律藏中,記載釋迦牟尼家世和出家經過的,有《長阿含經》中的《大本經》等;記載初轉法輪時情景的,有《雜阿含經》中的《轉法輪經》等;記載教化活動的有《摩訶僧祇律》、《四分律》、《五分律》等以及阿含經中的諸小經;記載釋迦牟尼晚年生活的有《長阿含經》中的《遊行經》(異譯《佛般泥洹經》、《大般涅盤經》、《般泥洹經》以及《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等。

發展佛教

釋迦佛釋迦佛

後來,隨著佛教向印度次大陸發展,統一的佛教分成很多的派別,同時受到了印度教、耆那教的偶像崇拜以及希臘文化的影響,在部派佛教中出現了對教祖的崇拜,把佛陀描寫為神通廣大、威力無窮、大智大

慧,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如手長過膝、面頰如滿月、梵音深遠、胸表卐字等。這就出現了專門記載釋迦牟尼生世行業,被稱為“本生”、“本起”、“本行”的一類經典。如《修行本起經》(另譯《瑞應本起經》、《過去現在因果經》、《佛本行集經》)、《普曜經》等。它們的特點是把原先散見於經藏和律藏中的資料聯貫起來,使一事與他事前後銜接,綴成佛陀的傳記。但在內容上完全是渲染和神化佛陀,使佛陀成為一個理想化的崇仰對象。這些經典最長的也只主要記述了釋迦牟尼成道後最初幾年的活動。以後馬鳴寫了《佛所行贊》,他根據傳說和資料,描繪了佛陀一生的經歷,成為最早的一部完整佛傳。 中國僧人撰寫的釋迦牟尼傳記,有梁僧佑的《釋迦譜》五卷和唐道宣《釋迦氏譜》一卷。此外,在宋志磐的《佛祖統紀》中有編年體的《教主釋迦牟尼佛本紀》。

有關釋迦牟尼生平的史料,除了佛教經典的記載以外,還有文物資料。近代,印度和其他國家的考古學家、佛學家根據法顯的《佛國記》和玄奘的《大唐西域記》的記載以及印度保存的不完整史料,在佛陀的誕生、成道、初轉法輪、涅審處等陸續發掘出一些古建築的遺址和文物,並以此證明了佛陀是一個歷史性的人物。

【僧伽】

佛陀在傳教過程中建立了佛教的組織──僧伽(僧團)。一般認為,釋迦牟尼在鹿野苑初次演教,阿若憍陳如等五人皈依佛教,便是佛

釋迦佛釋迦佛

教僧伽之始。這個僧團在傳教過程中逐漸擴大,開始只收男弟子(比丘),以後,他的姨母波闍波提入教後,才開始接納女弟子(比丘尼)。僧團在開始的時候並無嚴格的制度,凡是信仰佛陀的學說,不分種姓貴踐,均可加入。在僧團內部過著平等的生活。以後為了防止僧團的混雜,避免與世俗社會的法律秩序和其他倫理道德相齟齬,使僧團更好地開展活動,才制定了奴隸、負債者、殺人犯、盜賊(悔過的除外)、殘廢、病人以及年不滿20歲者不能加入僧團的具體的規定。

起初,僧團以雲遊乞食為主,無固定的住處。後來為了適應雨季安居和集會的需要,才開始在僧眾的所在地,建立了僧院。在僧眾集體生活的過程中,又陸續制定了有關衣著、飲食、用具、禮儀、居所、醫藥等日常生活細則,作為僧團全體成員共同遵守的戒律內容。

佛陀在創立僧團的同時,還給在家的信徒以相應的地位。凡遵守不殺生等“五戒”的俗人,均可以成為佛弟子。他們在修行中同樣可以證得涅盤。相傳,耶舍的父母是最初的在家弟子優婆塞和優婆夷。此後,在家信徒人數不斷增多,成為與僧團並行的擁護佛教的社會力量。

涅盤

釋迦佛釋迦佛

釋迦牟尼晚年居住在王舍城。相傳,他曾多次召集住在那裡的僧人,向他們講了有關保持僧團不衰的原則,要求他們“依法而不依他處”,然後離開王舍城北行,開始了他最後的游化。他帶領弟子們,經過那爛陀、波咤厘弗多羅,渡恆河,到達吠舍離,受到當地富裕的妓女庵婆波利(庵摩羅)的供奉。以後便來到吠舍離附近的貝魯伐那村(竹林村)。時值雨季,釋迦牟尼決定在那裡安居,留阿難陀一人隨從,其餘

弟子均分散到各處居住。在雨季中,他患了重病。雨季過後,又繼續起程,向西北地區巡遊講說。到了南末羅國的波伐城(亦譯“婆瓦村”),駐錫鐵匠純陀的芒果林中,並吃了他供獻的食物。食後,釋迦牟尼中毒腹瀉,病情轉重。行至離拘屍那迦城(今印度聯合邦迦夏城)附近的希拉尼耶伐底(或譯阿利羅跋提、阿恃多伐底)河邊的娑羅林,在兩棵沙羅樹之間,右脅而臥,半夜入滅。臨終前,他告誡弟子要依法精進修行。又為求見的婆羅門須跋陀羅說法,使他成為最後一個弟子。終年80歲。 釋迦牟尼逝世後,遺體火化。遺骨(舍利)為摩羯陀王阿闍世、吠舍離的離車毗族、迦毗羅衛的釋迦族、阿摩羅迦波的布利族、羅摩伽摩的俱利耶族、波伐的末羅族(南末羅國)、拘屍那迦的末羅族(北末羅國)和吠多底波的婆羅門分得,各建舍利塔供養。

【釋迦牟尼的十種稱號】

釋迦佛釋迦佛

佛是佛陀的簡稱,佛陀是自覺覺他覺滿或無上正遍知覺的意思,修行到所有功德都圓滿。佛有十種德號,這十種稱號是:

1。如來:乘如實之道而來成正覺。(“如”在佛經中稱真如,就是絕對真理,如來,是說佛是掌握著絕對真理來到世上說法以普渡眾生的聖者。比如稱釋迦牟尼佛或稱釋迦牟尼如來,都是一樣的。但稱釋迦牟尼為如來佛就錯了。因為如來和佛同是一切佛的通稱,並不說明是某佛,正像稱人為先生閣下不能說明是某人一樣)

2。應供:應該受到人和天的供養。

3。正遍知:全面的、真正的知道一切佛法。

4。悉知三明(宿命、天眼、漏盡)和五行(聖、梵、天、嬰兒、病)。

5。善逝:非常自在地入於涅盤。

6。世間解:能了解世間的一切事理。

7。無上士:至高無上之士。

8。調御丈夫:能調整治理修行方法的大丈夫。

9。天人師:佛是一切天和人的導師。

10。佛世尊:佛應該是一切世人所共同尊重的。

釋迦佛釋迦佛

佛陀的果位是菩薩道的究竟位,所以也可將佛陀稱為究竟菩薩;佛陀的果位也是解脫道的究竟位,故又可將佛陀稱為究竟阿羅漢。

【釋迦牟尼玉雕像】

釋迦佛釋迦佛

清(公元1644-1911年)QING DYNASTY (1644-1911)

高26厘米HEIGHT 26CM

收藏單位:西藏博物館TIBET MUSEUM

釋迦牟尼面相方圓,眼瞼低垂,俯視眾生。雙足跏跌坐於束腰蓮花座中央。螺髻,著雙領下垂式袈裟,衣紋刻畫細膩。雙手持火焰寶珠,寶珠中間開龕造像。身後有碧玉的舟形背光,背光左右各浮雕一條龍。背後的頂部浮雕一隻葫蘆,上面刻有“大吉”兩字。整尊佛像雕工精細,是清代內地玉雕工藝的佳作之一。

【銅鑄釋迦牟尼像】

釋迦佛釋迦佛

像高螺髻,眉間有白毫,低眉信目,尖鼻,大耳,著袒右肩袈裟,左手施禪定印,右手施觸地印,結跏趺坐於仰復蓮座上。座後刻銘云:“出家釋子智威睞丁男仲仁貴仲仁智仲仁壽信眷楊氏單奇一家善眷等發心鑄釋迦佛一家南無諸佛加被星天護持此世來生福報無盡歲次丙子至元二年八月望日謹題。”

元代金銅佛像具紀年者比較少,此像具有典型的“梵式”造像特徵,是研究元代佛教造像的珍貴資料。

【舍利子】

相傳佛陀入滅後,弟子們焚化佛祖遺體,於灰燼中得4顆牙齒以及指骨、頭蓋骨、毛髮等物。弟子們將佛祖真身舍利起塔供養,頂禮膜拜。後來,阿育王取出全部舍利,分成八萬四千份,分別盛入寶函,在世界各地建塔供養,其中有許多傳入中國。在歷史煙雲的變幻中,絕大多數舍利被散失、湮沒、毀壞。不幸中的萬幸,1987年在法門寺的地宮中發現了許多唐代古物,這顆世界上惟一的佛指舍利即在其中。出土時,佛指舍利用五重寶函包裝著,高40.3毫米,重16.2克,其色略黃,稍有裂紋和斑點。據史料記載,唐時,該舍利“長一寸二分,上齊下折,高下不等,三面俱平,一面稍高,中有隱痕,色白如雨稍青,細密而澤,髓穴方大,上下俱通”。所記與實物吻合,只是顏色因受液體千年浸泡變得微黃了。

【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

釋迦佛釋迦佛

他弟子很多,據傳有五百人,其中著名者有十人。分別是:釋迦牟尼的弟子非常多,佛經里一般用千二百人來形容。主要比較有名的,有10大弟子。

大迦葉

大迦葉(佛陀的大弟子 《頭陀第一》)。 釋迦牟尼佛有十大弟子,他們是:一、大迦葉,二、舍利弗,三、目連,四、須菩提,五、富樓那,六、迦旃延,七、阿那律,八、優波離,九、阿難,十、羅侯羅。大迦葉是十大弟子之首。 梵文:Kasyapa,稱大迦葉,或稱為迦葉、迦葉波、迦攝波。古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人。少欲知足,常修苦行,故稱為「頭陀第一」。「頭陀」是梵文:Dhuta 的譯音,意為:「抖擻」,就是清心寡欲,掃除世間塵垢煩惱,是佛教的苦行之一。大迦葉跟佛陀以後謹守佛陀的旨意並虔誠的專修苦行,深受佛陀的信任,當佛陀預感不久人世時指定彌勒菩薩於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後接替他為「未來佛」的同時,令指定以大迦葉為首的四弟子(另有:君屠缽嘆、賓頭盧、羅侯羅)為「四大聲聞」,繼承佛陀的事業弘揚佛法並在將來輔佐未來的「彌勒佛」。他是佛教第一次結集的召集人。釋迦牟尼涅盤後的第二年的夏天,大迦葉將所有的弟子召集到王舍城靈鷲山集合,彙編釋迦佛祖的遺教,全部彙編整合完成由阿難誦「經」、優波離誦「律」、富樓那誦「論」。這就是所謂的「三藏聖典」。因而有第一祖師之稱。對於佛法的流傳,有極大的功勞。

目犍連

目連(神通第一)。 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梵文Mahamaudgalyagana的音譯。或為摩訶目犍連、目犍連、大目犍連。號稱「神通第一」。古印度摩揭陀國土舍城人。從釋迦牟尼佛出家,成為釋尊的十大弟子。以神通第一著稱。後被反佛教的婆羅門打死。在佛教雕像中,常侍立在釋尊左邊。相傳其神通廣大,以「天眼通」看到他的母親在地獄受苦,在七月十五按佛陀的意思設盂蘭盆供奉十方僧眾,在他們的幫助下入地獄救母,由此,佛教有「中元節」。

富樓那

富樓那(說法第一)。 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梵文Purna的音譯。是富樓那彌多羅尼子(Puramqitrayaniputra)的略稱,意譯為滿慈子。迦毗羅衛人,國師婆羅門之子。先與朋友出家修苦行,釋迦成道後,前往歸依,善於分辨佛義,廣宣法理,被稱為「說法第一」。富樓那能因人施教,見一種人說一種法,在他的解說後人們都為之折服,從而皈依佛門。富樓那精進修持,不懈不怠,宣揚人生真理教化眾生,在說法人當中最為第一。

須菩提

須菩提(解空第一)。 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梵文 Subhuti 的音譯。或為須浮提、須扶提等,號稱「解空第一」。古印度拘撒羅國舍衛城人。從釋迦牟尼佛出家,成為釋尊的十大弟子。以解空第一著稱。須菩提每次化緣都去有錢人家裡化緣,因他同情窮人的貧困,而大迦葉卻向窮人化緣,因大迦葉要給窮人集善的機會。後來佛陀知道後斥責他們的心不均平,不合佛家法規,從此,和尚化緣不在擇富挑貧。

舍利弗

舍利弗(智慧第一)。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梵文Sariputra的音譯。或譯作鶖鷺子、舍利子。號稱「智慧第一」。初從六師外道的刪闍那毗羅胝子出家,後因聽到馬勝比丘說因緣所生法的偈頌,改學佛法。由於他持戒多聞、敏捷智慧、善講佛法,因此很快成為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

羅侯羅

羅侯羅(密行第一)。 釋迦牟尼佛的唯一的兒子,也是釋迦牟尼的「四大聲聞」,和「十大弟子」之一,是佛陀做太子時和妻子耶輸陀羅所生。為梵語Rohula的音譯。又為「羅護羅」,意為「復障」、「障月」、「執月」的意思。因為他是在月食之夜出世的。 當太子的佛陀因為有了兒子很歡喜,因為佛陀的父親淨飯王不至因他的獨子釋迦牟尼出家而王室無後。佛陀就在兒子出世

釋迦佛釋迦佛

的第七天騎著白馬出家了,從此,羅侯羅就在沒有父愛的環境下過了他的童年。 佛陀成道後的第三年,回到他的家鄉時,佛陀的妻子和羅侯羅沒有去迎接佛陀,當耶輸陀羅向羅侯羅說佛陀是他的父親時,羅侯羅竟不認識。後佛陀對他的前妻說:「讓你辛苦了,當然我是有負予你的,但我為眾生而犧牲,請你為我歡喜。」佛陀又為羅侯羅剃度,拜舍利弗為戒師,舍利弗為他受沙彌十戒,成僧團中有沙彌之始,時,羅侯羅十五歲。 羅侯羅誦經十分勤奮,二十歲成道,又嚴守戒規,被稱謂「密行第一」的阿羅漢。

阿難陀

阿難(多聞第一)。 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生於西元前463)為梵語Ananda的音譯。意為「歡喜」、「喜慶」原是釋迦牟尼佛的堂弟,後跟隨佛陀出家,佛陀五十五歲時,選阿難為常隨侍者,當侍者達二十五年。因為他專注地服侍佛陀,謹記無誤佛的一言一語,因此被稱為「多聞第一」。佛滅後第一結集由阿難誦出三藏中的經藏。 佛祖涅盤後大迦葉尊者成為「初祖」,統領廣大佛家弟子。大迦葉圓寂後,阿難尊者繼承迦葉率領徒眾宏揚佛法,被後世尊成為「二祖」。在寺院中,阿難與迦葉總是侍立在佛祖的兩邊,成為佛祖的協侍。

優婆離

優婆離(持律第一)。 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為梵語Upali的音譯,或稱為優波離。意譯為無滅。出身與古印度的低下層,是奴隸、雜工,沒有任何人身權利,原為一名理髮師,是佛陀做太子時的宮中理髮師,後和薩迦的王子一起跟隨佛陀出家。因持律精嚴,從來不犯一點小錯,佛陀命他持長僧團的戒律被稱為「持律第一」。 優婆離的一生,是在處理僧團的糾紛。為犯戒的比丘懺摩,向佛陀請問戒律中度過的,堪稱為戒律權威。佛滅後第一結集由優婆離誦出三藏中的律藏。

阿尼律陀

阿尼律陀(天眼第一)。 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為梵語Aniruddha的音譯,意譯為無滅。釋迦牟尼佛的堂弟,即佛陀的叔父甘露飯王之子,佛陀成道以後曾回家阿尼律陀佩服堂兄的道行,於是跟隨佛陀出家,以「天眼第一」著稱。雖然阿尼律陀是天眼第一的大神通,可是他本人卻是個盲人,《楞嚴經》說他出家之初,貪眠不起,被佛陀呵斥他像個畜生貪睡。阿尼律陀受此刺激下狠心連續七天不眠,竟不幸失明。但得了天眼通的神通是佛門的千里眼,他的千里眼能見十方(東、南、西、北、東南、東北、西南、西北、上、下)地域,達到能見世界如見核桃的境界。 正是天眼阿尼律陀對世界看得太清楚太明白了,所以他是最心平氣和的羅漢,跟誰都合得來,他還悟出證道的方法,他認為:道是從少欲、知足、寂靜、正念、正定、精進、正慧、無戲論八法而得到的。

迦旃延

迦旃延(議論第一)。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為梵語Katyayana的音譯,古印度阿盤提國婆

釋迦佛釋迦佛

羅門之子。原出家修習外道,後跟隨釋迦牟尼學法,以能分別諸經,善說法相,有“議論第一”之稱。或稱為摩訶迦旃延、大迦旃延。

目前全世界僅存唯一一張釋迦牟尼的生前畫像保存在大英博物館,被視為國寶.

當時釋迦牟尼41歲,由其弟子富樓那親手所繪.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