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災

旱災

旱災,是由於土壤水分不足,不能滿足農作物和牧草生長的需要,造成較大的減產或絕產的災害。旱災是普遍性的自然災害,不僅農業受災,嚴重的還影響到工業生產、城市供水和生態環境。中國通常將農作物生長期內因缺水而影響正常生長稱為受旱,受旱減產三成以上稱為成災。經常發生旱災的地區稱為易旱地區。

基本信息

簡介

2010年春雲南旱災 2010年春西南五省遭遇旱災。其中雲南、廣西的部分地區的旱情已達到特大幹旱等級,貴州省秋冬連旱,出現80年一遇的嚴重乾旱,部分地區旱情甚至百年一遇。

土壤水分不足,不能滿足農作物和牧草生長的需要,造成較大的減產或絕產的災害。旱災是普遍性的自然災害,不僅農業受災,嚴重的還影響到工業生產、城市供水和生態環境。中國通常將農作物生長期內因缺水而影響正常生長稱為受旱,受旱減產三成以上稱為成災。經常發生旱災的地區稱為易旱地區。

旱災在世界範圍內有普遍性,波及範圍最廣、影響最為嚴重的—次旱災,是20世紀60年代末期在非洲撒哈拉沙漠周圍—些國家發生的大旱,80年代初期,遍及34個國家,近一億人口遭受飢餓的威脅....

中國旱災歷史

 旱災 旱災

中國旱災頻繁,旱災記載見於歷代史書、地方志、宮廷檔案、碑文、刻記以及其它文物史料中。公元前206年~1949年,中國曾發生旱災1056次。16世紀至19世紀,受旱範圍在200個縣以上的大旱,發生於1640年、1671年、1679年、1721年、1785年、1835年,1856年及1877年。1640年 (明崇禎十三年) 在不同地區先後持續受旱4~6年,旱區“樹皮食盡,人相食”;1785年 (清乾隆五十年) 有13個省受旱,據記載,“草根樹皮,搜食殆盡,流民載道,餓殍盈野,死者枕藉”;1835年(清道光十五年)15個省受旱,有“齧草嘬土,餓殍載道,民食觀音粉,死徒甚多”的記述。20世紀以來,1920年陝、、冀、魯、晉5省大旱,災民2000萬人,死亡50萬人;1928年華北、西北、西南等13個省535個縣遭旱災; 1942~1943年大旱,僅河南一省餓死、病死者即達數百萬人。

1950年到1986年全國平均每年受旱面積3億畝,成災1.1億畝。乾旱嚴重的1959年、1960年、1961年、1972午、1978年和1986年全國受旱面積都超過4.5億畝,且成災面積超過l.5億畝。1972年北方大範圍少雨,春夏連旱,災情嚴重,南方部分地區伏旱嚴重,國內受旱面積4.6億畝,成災2億畝。1978年全國受旱範圍廣、持續時間長,旱情嚴重,一些省份1月~10月的降水量比常年少30%~70%,長江中下游地區的伏旱最為嚴重,全國受旱面積6億畝,成災面積2.7億畝,是有統計資料以來的最高值。

易旱地區

旱災 旱災

旱災的形成主要取決於氣候。通常將年降水量少於250mm的地區稱為乾旱地區,年降水量為250—500mm的地區稱為半乾旱地區。世界上乾旱地區約占全球陸地面積的25%,大部分集中在非洲撒哈拉沙漠邊緣,中東和西亞,北美西部,澳洲的大部和中國的西北部。這些地區常年降雨量稀少而且蒸發量大,農業主要依靠山區融雪或者上游地區來水,如果融雪量或來水量減少,就會造成乾旱。世界上半乾旱地區約占全球陸地面積的30%,包括非洲北部一些地區,歐洲南部,西南亞;北美中部以及中國北方等。這些地區降雨較少,而且分布不均,因而極易造成季節性乾旱,或者常年乾旱甚至連續乾旱。

中國大部屬於亞洲季風氣候區,降水量受海陸分布、地形等因素影響,在區域間、季節間和多年間分布很不均衡,因此旱災發生的時期和程度有明顯的地區分布特點。秦嶺淮河以北地區春旱突出,有“十年九春旱”之說。黃淮海地區經常出現春夏連旱,甚去春夏秋連旱,是全國受旱面積最大的區域。長江中下游地區主要是伏旱和伏秋連旱,有的年份雖在梅雨季節,還會因梅雨期縮短或少雨而形成乾旱。西北大部分地區、東北地區西部常年受旱。西南地區春夏旱對農業生產影響較大,四川東部則經常出現伏秋旱。華南地區旱災也時有發生。

防旱抗旱

旱災 旱災

自然界的乾旱是否造成災害,受多種因素影響,對農業生產的危害程度則取決於人為措施。世界範圍各國防止乾旱的主要措施是:①興修水利,發展農田灌溉事業;②改進耕作制度,改便作物構成,選育耐旱品種,充分利用有限的降雨;③植樹造林,改善區域氣候,減少蒸發,降低乾旱風的危害;④研究套用現代技術和節水措施,例如人工降雨,噴滴灌、地膜覆蓋、保墒,以及暫時利用質量較差的水源,包括劣質地下水以至海水等。

1949年以來,中國興修了大量水利工程,發展排灌事業,提高了抗旱能力。至1987年底,排灌機械保有量593.5萬台、6242.2萬kw,配套機電井243萬眼,全國有效灌溉面積達7.2億畝。1978年雖遭特大幹旱,由於各類水利工程發揮作用,通過引、提、蓄等多種措施,挖掘水源,擴大灌溉面積,仍保證了當年農業生產。中國人民積累起來的蓄水保墒、抗旱耕作措施,在戰勝乾旱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全中國不少地區抗旱災的能力還較低,旱災威脅依然存在,抗旱任務仍很艱巨。

旱災歷史

旱災 人工降雨

已列入“世界100災難排行榜”的1199年初的埃及大饑荒、1898年的印度大饑荒和1873年的中國大饑荒都是因為乾旱缺水造成的,千百萬人死於非命。全世界本世紀內發生的“十大災害”中,洪災榜上無名,地震有3次,颱風和風暴潮各一次,而旱災卻高居首位,有5次,它們是:1920年,中國北方大旱。山東、河南、山西、陝西、河北等省遭受了40多年未遇的大旱災,災民2000萬,死亡50萬人。

1928—1929年,中國陝西大旱。陝西全境共940萬人受災,死者達250萬人,逃者40餘萬人,被賣婦女竟達30多萬人。

1943年,中國廣東大旱。許多地方年初至穀雨沒有下雨,造成嚴重糧荒,僅台山縣饑民就死亡15萬人。有些災情嚴重的村子,人口損失過半。

1943年,印度、孟加拉等地大旱。無水澆灌莊稼,糧食歉收,造成嚴重饑荒,死亡350萬人。

1968—1973年,非洲大旱。涉及36個國家,受災人口2500萬人,逃荒者逾1000萬人,累計死亡人數達200萬以上。僅撒哈拉地區死亡人數就超過150萬。

在以上5次世界性特大旱災中,中國占有3次,均發生在解放前。新中國成立後,也曾發生過兩次規模較大的旱災,並被納入近50年來中國“十大災害”之列。

第一次是1959—1961年,歷史上稱為“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全國連續3年的大範圍旱情,使農業生產大幅度下降,市場供應十分緊張,人民生活相當困難,人口非正常死亡急劇增加,僅1960年統計,全國總人口就減少1000萬人。

(圖)旱災 旱災

第二次是1978—1983年,中國連續6年大旱。累計受旱面積近20億畝,成災面積9.32億畝。持續時間長,損失慘重,北方是主要受災區。

回顧生物進化和人類文明的歷史長河,乾旱不僅導致恐龍滅絕,使生物界幾度瀕臨毀滅,而且也曾使人類文明的發展遭受過許多挫折:

希臘偉大文化的中心——位於雅典西南100公里,歷經幾世紀繁榮文明的邁錫尼(Mycenae)古,於耶穌誕生前1200年前後,因為旱災及由旱災引起的饑民暴動而變為廢墟,邁錫尼文化也隨之徹底毀滅。

唐天寶末年到乾元初,公元8世紀中期,連年大旱,以致瘟疫橫行,出現過“人食人”,“死人七八成”的悲慘景象,全國人口由原來的5000多萬降為1700萬左右。

明崇禎年間,華北、西北從1627年到1640年發生了連續14年的大範圍乾旱,以致呈現出“赤地千里無禾稼,餓殍遍野人相食”的悽慘景象。這次特大旱災加速了明王朝的滅亡。

與此類似的另兩次大旱災發生於1720—1723年和1875-1878年間,災民因飢餓而出現“人相食”的縣數分別為48和38個,其中有4個縣井泉枯竭或河溝斷流。此類例子在人類歷史上舉不勝舉。

旱災危害

(圖)旱災 旱災

一、旱災危害的特點

1、晚 多種作物不能及時播種,普遍形成晚播晚發。有效積溫相對減少,生長發育後延,成熟期推遲,普遍變成晚茬作物。

2、弱 長期乾旱造成了農作物植株小、根系弱、葉片面積小,生物產量大幅度減少,直接影響經濟產量。

3、亂 由於受害程度不同,農作物播種有早有晚,品種雜亂,長勢不整齊,給管理造成困難。

4、慢 受害的農作物脆弱,抗逆能力差,管理措施效應慢,養分吸收慢,光合積累慢。

二、旱災後管理措施

具體應抓好“四防”、“一增”等管理措施。即防澇、防蟲、防衰、防晚和增措施、促產量。

1、防澇 受旱苗後期常遇澇災,如同雪上加霜。因此要做到大雨早排,小水灌溉,開溝起壟,流水通暢,以防在土壤板結、根系較弱的情況下,影響作物根系呼吸,甚至造成窒息死亡。

2、防蟲 交替輪換用藥,多種措施並用,科學控制蟲害。

3、防衰 受旱作物葉小,根弱,細胞老化,輸導組織收縮,對養分吸收慢,利用率低。因此,要結合灌水增施速效肥料。追肥要“少吃多餐”並開溝淺施。

4、防晚 補種和雨後搶墒播種的農作物,多數不能按季節正常生長,有效積溫、日照時數等均不能滿足生育需要。因此,對這些作物要突出一個“促”字,立足一個“勤”字,力爭一個“早”字,千方百計促早熟、爭收成。在加強農業措施的同時,要抓好化學藥劑和肥料調控。磷和微量元素可使作物體內糖和蛋白質增加,中後期葉面噴施磷酸二氫鉀,對玉米、水稻等作物的早熟增產具有顯著效果,噴施0.3%的磷酸二氫鉀可增產4.5%-8.2%。在大豆開花期每畝噴施10-15克鉬酸銨,能增莢增粒,使籽粒飽滿,並可提前3-5天成熟,增產12%-22%。在9月底至10月初每畝噴施100-200毫升乙烯利或用藥液蘸果,可有效地促進多種農作物早熟。

5、增措施、促產量 晚熟玉米人工授粉,可促進多結籽粒;水稻後期巧用肥水,能減少秕粒,顯著增產;花生中耕壅土,可增加坐果率,提高產量;玉米適當晚收,能增加千粒重,增產9%-18%;大豆噴施三碘苯甲酸,可增產4.5%-7.8%;甘薯、蘿蔔噴施50ppm甘薯增大素能增產17%-20%;稻草覆蓋直接還田,不僅能蓄水保墒,滅草肥田,還可使玉米增產6.7%-9%,大豆增產4%-7.4%;甘薯田覆蓋秸稈既增產,又可減少人工翻蔓。

預防旱災

旱災 旱災

不要破壞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即:

1、多植樹,多種草。

2、沙地不種植農作物用來種草和樹防止土地沙化。

3、還要防止土壤板結會更不利於種植農作物的生長。

4、多用農家肥儘量少用那些無機肥。

5、應該以年為單位隔年種植這有利於保持土壤肥力。

6、少用含磷一類的化肥它們由雨水進入河流使水富營養化,會造成藻類大量繁殖破壞生態平衡。

乾旱等級

以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乾旱等級劃分

小旱:連續無降雨天數,春季達16至30天、夏季16至25天、秋、冬季31至50天。

中旱:連續無降雨天數,春季達31至45天、夏季26至35天、秋冬季51至70天。

大旱:連續無降雨天數,春季達46至60天、夏季36至45天、秋冬季71至90天。

特大旱:連續無降雨天數,春季在61天以上、夏季在46天以上、秋冬季在91天以上。

一級抗旱應急回響

中國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在2009年2月4日啟動Ⅱ級抗旱應急回響的基礎上,又召開了全國冬麥主產區8省抗旱異地會商會議,並宣布啟動Ⅰ級抗旱應急回響。這是《國家防汛抗旱應急預案》級別最高的應急回響機制,也是中國首次啟動Ⅰ級抗旱應急回響。2008年11月以來,中國大部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少五至八成,氣象專家綜合分析認為,北方冬麥區旱情為30年一遇,小麥主產區旱情為50年一遇。

海洋學相關知識(八)

海洋科學是研究海洋的自然現象、性質及其變化規律,以及與開發利用海洋有關的知識體系。下面讓我們來完善與海洋學相關的詞條,以此來更加深入的了解海洋學的相關知識。 
陰極防護
進積作用
防污著
間隙水
間隙動物
長輕涌
長腕幼體
長狂涌
近濱帶
長峰波
長中涌
近海生物
飽和深度
飽和度異常
錨泊結構
近海平台
食碎屑動物
錨定資料浮標
輕便潛水器
鎧裝潛水
食微生物者
食底泥動物
風生噪聲
近海區
風浪譜
風浪玫瑰圖
鑽孔生物
鈣質軟泥
金星幼體
風因子
重疊冰
重力式結構
重力式平台
顆粒物界面
顆粒有機磷
重力取芯器
里亞海岸
顆粒有機氮
顆粒無機碳
軸對稱式海洋重力儀
達爾馬提亞岸線
順路觀測船
順岸碼頭
造船台
順壩
軟體動物學
靠船撞擊力
逆置層
超深淵帶
非生物轉移
非生物性懸浮物
適鹽生物
靜海環境
適溫生物
霧狀層
雪蓋冰
集聚分布
適光生物
退積作用
邊緣波
連續模型
陸界面
陸源腐殖質
輻射潮
連島壩
陸源冰
陸架波
陸上預製
超深淵動物
阿氏拖網
階段性浮游生物
多彎角蜂巢珊瑚
顆粒有機物
風時
假鐵星珊瑚
連續觀測
非造礁珊瑚
酸鹽
陸源有機物
粗糙刺葉珊瑚
膨脹薔薇珊瑚
超微型浮游生物
非飽和潛水
趨化性
連續培養
食植動物
風海流
遠洋沉積
風暴沉積
錨泊地
輕浪
黑白瓶法
鑽探船
黃海沿岸流
黃海暖流
顆粒有機碳
鳴震
魚類資源
顆石軟泥
魚探儀
高狹鹽種
轉流
驗潮井
駐波
標準厚絲珊瑚
餌料生物
順岸流
坎城海洋博物館
長頭夢想家
赤道逆流
面盤幼體
非洲板塊
靜止期
逆流
近海工程
大白鯊咖啡廳
隔水套管
日向礁
陷波
黃海冷水團
魚類學
近海
附生植物
食肉動物
邊緣盆地
長江沖淡水
趨光性
錨冰
風區
顛倒采水器
遙控潛水器
易變牡丹珊瑚
斯氏角孔珊瑚
聲學照明
驗潮儀
陸源沉積
食糞動物
邊緣海
食物網
粗野鹿角珊瑚
風浪
酸雨
顛倒溫度表
躍層
起重船
海洋空間站
黑煙囪
外大陸架
障壁島
藻類災害預警信號
飽和潛水
食物鏈
蝗災
原始湯
海底石油
海綿
領海
生命探測儀
玉帶海雕
防波堤
旱災
紅珊瑚
灰鯨
貽貝
多孔動物門
海洋細菌
搜救犬
堰塞湖
江豚
海兔
海洋性氣候
包紮
噬人鯊
白腹軍艦鳥
黑潮
造礁珊瑚
藻類
SARS
抹香鯨
海洋經濟
霍亂
海洋植物
黑鯛
瘋牛病
蘇塞克斯號沉船
藍舌病
塘鯴
北海獅
口蹄疫
板塊運動
海洋文明
墨魚
海草床
海姆立克急救法
海底可燃冰
海洋衛星
關東大地震
馬蹄蟹
斑海豹
地震波
大菱鮃
海綿動物
海底淡水
大西洋[海洋]
南海
集群
錳結核

海洋科學

海洋是許多動植物的生活環境。海洋中的綠藻是大氣層氧氣的主要生產者之一。熱帶珊瑚礁是地球上物種最豐富的生態系統。對於深海的生物人類今天還所知甚少。從海嘯到赤潮,從海洋到陸地,天災無情人間有情,認知各種自然現象的本質才是人類能夠從容面對一切困難的前提。 

自然災害分類導航

自然災害,人類依賴的自然界中所發生的異常現象。自然災害對人類社會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觸目驚心的。
地震地震帶洪澇災害旱災
海嘯颱風火山災害龍捲風

自然災害主題

日本地震海嘯讓我們再一次見到自然災害的可怕,本任務為整理類任務,可添加摘要、圖片、排版等,希望大家在編輯詞條之餘,能夠增長一些知識,學會在面臨這些災難時的緊急避難方法。 

常見自然災害

地球十大自然現象災害

地球上的自然變異,包括人類活動誘發的自然變異,無時無地不在發生,當這種變異給人類社會帶來危害時,即構成自然災害
自然科學——自然災害      >>>回到科學頻道
颶風颶風和颱風都是指風速達到33米/秒以上的熱帶氣鏇,只是因發生的地域不同,才有了不同名稱。
火山噴發是岩漿等噴出物在短時間內從火山口向地表的釋放。
火災是指在時間或空間上失去控制的燃燒所造成的災害。在各種災害中,火災是最經常、最普遍地威脅公眾安全和社會發展的主要災害之一。
海嘯是一種具有強大破壞力的海浪。水下地震、火山爆發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大地活動都可能引起海嘯。
洪水由暴雨、急驟融冰化雪、風暴潮等自然因素引起的江河湖海水量迅速增加或水位迅猛上漲的水流現象,常淹沒堤岸灘涂,甚至漫堤泛濫成災。
冰川消融由凍的融化和蒸發引起冰川消耗的現象,它是冰川物質消耗的主要方式。
沙塵暴是一種風與沙相互作用的災害性天氣現象,它的形成與地球溫室效應、厄爾尼諾現象、森林銳減、植被破壞、物種滅絕、氣候異常等因素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
地震指地球內部緩慢積累的能量突然釋放引起的地球表層的振動。
熱浪指天氣持續地保持過度的炎熱,也有可能伴隨有很高的濕度。這個術語通常與地區相聯繫,所以一個對較熱氣候地區來說是正常的溫度對一個通常較冷的地區來說可能是熱浪。
旱災旱災是普遍性的自然災害,不僅農業受災,嚴重的還影響到工業生產、城市供水和生態環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