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鹽鹼化

土壤鹽鹼化

土壤鹽鹼化又稱土壤鹽漬化或土壤鹽化。即土壤中可溶性鹽類隨水向表層移動並積累下來,而使可溶性鹽(如石膏)含量超過0.1%或0.2%的過程。

基本信息

簡介

土壤中鹽分的主要來源是風化產物和含鹽的地下水。灌溉水含鹽和施用生理鹼性肥料也可使土壤中鹽分增加。土壤鹽鹼化後,土壤溶液的滲透壓增大,土體通氣性、透水性變差,養分有效性降低,植物不能正常生長。土壤鹽鹼化是指土壤含鹽量太高(超過0.3%),而使農作物低產或不能生長。

形成分布

土壤鹽鹼化土壤鹽鹼化
形成鹽鹼土要有兩個條件

一是氣候乾旱和地下水位高(高於臨界水位)。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鹽份,如其水面接近地面,而該地區又比較乾旱,由於毛細作用上升到地表的水蒸發後,便留下鹽分。日積月累,土壤含鹽量逐漸增加,形成鹽鹼土。

二是地勢低洼,沒有排水出路。 窪地水份蒸發後,即留下鹽份,也形成鹽鹼地。

現代鹽鹼化土壤的形成具有鹽分表聚作用十分強烈,地下水參與成土過程等基本特徵,對次生耕地土壤鹽鹼化,還與灌溉作用有關。鹽鹼土壤包括鹽土、鹽鹼化耕地兩種形式存在; 鹽土又分水成或半水成鹽土與乾旱鹽土兩大類,其中水成或半水成鹽土的形成與地下水有關,地下水位高,潛水礦化度一般大於7.0%g/l,含鹽高,在漠境氣 候條件下,含鹽地下水強烈蒸發,鹽分上升,並以鹽結皮,鹽結殼或鹽結晶的形式聚積於地表或土壤表層,該類土剖面形態仍具備水成土或半水成土的某些特徵,與 草甸土、沼澤土等相似。乾旱鹽土主要是古代積鹽,現階段積鹽過程很微弱,是由於地殼上升或侵蝕下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以後在風、水等營力作用下,積鹽物質被壓,由於氣候乾旱,土體乾燥,鹽分在土體中活動十分微弱,一般鹽分在亞表層或心土層相對聚積。耕地土壤鹽漬化的形成一般有這樣兩種情況:一是由於灌溉 不合理,灌排不配套一段時間後,地下水位上升,土壤逐漸泛鹽,次生鹽鹼化;二是在漠境地區如灰棕漠土和風沙土地區開墾農田,因這類土壤在深層含層有較高鹽 分,經開墾灌溉一段時間後,這些深層鹽分在強烈蒸發作用下逐漸累積,形成土壤鹽鹼化。

土壤鹽鹼化程度的分類,可根據0—30cm土體內鹽分平均含量的大小劃分為鹽土(含鹽量1.0—2.0%以上),重鹽土(含鹽量0.6—1.0%),中鹽 土(0.3—0.6%),輕鹽土(0.1—0.3%),在非耕地鹽鹼化土中,流域內對生態環境影響較大的為天然鹽土,根據鹽土的形式與積鹽深度等,鹽土可 分為水成(或半水鹹)鹽土及乾旱鹽土兩類,現分別就其環境性狀論述如下,對於耕地土壤鹽漬化問題將在下面一節中予以論述。

水成和半水成鹽土劃分為草甸鹽土、沼澤鹽土和鹽土幾種類型。草甸鹽土是草甸土與鹽土之間的過渡類型,分布較為廣泛,多地處洪積一衝積細土平原下部的低平窪 地或河流沿岸的低階地上,地下水位高,一般<1.5米,植被以鹽生草甸為主,覆蓋度較高,可達30—60%;這類鹽鹼土壤的的鹽分布特徵如圖1所示,表聚 作用十分強烈,鹽分主要集中在表層0—10cm土體範圍內,一般含鹽3.0—20.0%,最高可達68—80%;在30cm以下鹽分含量急劇減少至 1.5%以下,受植被影響這類鹽土的養分狀況相對較好,有機質含量一般為0.8—2.0%,全氮含量0.05—0.01%,PH8.4—8.7;沼澤鹽土 (鹽沼)面積較小,主要分布於黑河下游的河岸低洼地帶及湖盆窪地,鹽分表聚作用不顯著,鹽分主聚積在剖面下部的腐泥中,腐泥中含鹽量在3.0%以上,有機 質含量1.0—3.0%。鹽土分布較為廣泛,一般地處沖積細土平原下部平低洼地,地勢上略比草甸土高,以及下游額濟納河兩岸階地、湖盆窪地及高平原中的封 閉窪地,地下水位一般為1.5—2.5米,土體比草甸鹽土要乾燥,植被覆蓋度很低,一般不足15%;這類鹽土鹽分在土壤中的分布規律如圖2所示,表聚作用 強烈,鹽分積聚於10—30cm的土體範圍內,平均含鹽量在15—40%,最高可達60—80%,高鹽分含量土層厚,鹽分在剖面過渡緩慢,一般在約 50cm以下才逐漸減少,鹽土的養分狀況較差,有機質含量一般小於1.2%,全氮含量介於0.04—0.06%PH7.7—9.3,變化較大。

乾旱鹽土是流域內分布最為廣泛的一類鹽鹼化土壤,主要分布於肅南明花區,高台鹽池、合黎山馬鞍山馬鬃山及金塔北部等沖洪積扇下部和剝蝕準平原區以及下 游額濟納旗河湖窪地邊緣一帶。一般無鹽結皮、結殼或蓬鬆層,但具有荒漠結皮浮砂,植被稀少,覆蓋度不足10%;該類土壤鹽分一般屬硫酸鹽型,鹽分在土壤 剖面的分布規律如圖3—4所示,鹽分聚集的高峰部位在亞表層或心土層,鹽分含量可達30—77%,在0—30cm範圍內鹽分含量較低,表聚過程十分微弱。 該類鹽土最為貧瘠,有機質含量不足0.5%,全氮也僅有0.02—0.03%,PH8.2—8.7。

土壤鹽鹼化通常是由於灌溉不當、用水過量等原因引起地下水位上升,從而造成土壤中鹽分積聚的過程。這主要發生在乾旱、半乾旱、半濕潤氣候區及受海水侵灌的海濱低地區域。中國鹽漬土地總面積14.87億畝,其中現代鹽漬土壤5.54億畝,潛在鹽漬化土壤2.60億畝;中國受鹽鹼化危害的耕地達1.4億畝。它們主要分布在新疆、河西走廊、柴達木盆地河套平原銀川平原黃淮海平原、東北平原西部,以及濱海地區。其中西北內陸地區鹽鹼化耕地面積占總耕地總面積的15%。

在中國的鹽鹼耕地中,大約73%屬輕度鹽鹼化,對農業生產影響不嚴重,其餘27%為中強度鹽鹼化,對農業生產影響較大。在耕地次生鹽鹼化的過程中,灌溉水量過多是主要成因之一。由於管理水平低,不少農區灌溉定額偏高,既浪費了大量寶貴的水資源,又容易帶來耕地次生鹽鹼化,不僅造成農作物減產,也會提高作為農區飲用水源的地下水礦化度,危及居民與牲畜的健康。

防治方法

治理鹽鹼地的措施有水利改良措施(灌溉、排水、放淤、種稻、防滲等);農業改良措施(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施客土、施肥、播種、輪作、間種套種等);生物改良措施(種植耐鹽植物和牧草、綠肥、植樹造林等);和化學改良措施(施用改良物質,如石膏磷石膏亞硫酸鈣等)。 四個方面。由於每一措施都有一定的適用範圍和條件,因此必須因地制宜,綜合治理。

自然災害分類導航

自然災害,人類依賴的自然界中所發生的異常現象。自然災害對人類社會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觸目驚心的。
地震 地震帶 洪澇災害 旱災
海嘯 颱風 火山災害 龍捲風

自然災害主題

日本地震海嘯讓我們再一次見到自然災害的可怕,本任務為整理類任務,可添加摘要、圖片、排版等,希望大家在編輯詞條之餘,能夠增長一些知識,學會在面臨這些災難時的緊急避難方法。

常見自然災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