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淮海平原

黃淮海平原

黃淮海平原是黃河、淮河、海河流域平原的簡稱。黃淮海平原所包括的地區和範圍,各部門、各專業的認識是不一致的,所採用的數據也就各不相同,有26萬、30萬、35萬和40萬平方公里等多個數據。從地貌學的觀點,按照地表形態、地質構造、地表組成物質以及流域水系的變化等原則,劃定的界線為:北起燕山山脈的南麓;南抵桐柏山、大別山的北麓,以江淮流域的低分水嶺為界;西起太行山、秦嶺的東麓,東面包圍了魯中南山地,臨渤海、黃海。位於東經113°至東海岸線;北緯32°00’-40°30’之問,其總面積為38.7萬平方公里。在流域上主要包括淮河、海河、黃河、淮河等流域的中下游地區,以及源於魯中南山地的一些中小河流域下游的廣大平原地區。

黃淮海平原黃淮海平原
黃淮海平原是黃河淮河海河流域平原的簡稱。黃淮海平原所包括的地區和範圍,各部門、各專業的認識是不一致的,所採用的數據也就各不相同,有26萬、30萬、35萬和40萬平方公里等多個數據。從地貌學的觀點,按照地表形態、地質構造、地表組成物質以及流域水系的變化等原則,劃定的界線為:北起燕山山脈的南麓;南抵桐柏山大別山的北麓,以江淮流域的低分水嶺為界;西起太行山秦嶺的東麓,東面包圍了魯中南山地,臨渤海黃海。位於東經113°至東海岸線;北緯32°00’-40°30’之問,其總面積為38.7萬平方公里。在流域上主要包括淮河、海河、黃河、淮河等流域的中下游地區,以及源於魯中南山地的一些中小河流域下游的廣大平原地區。

簡介

黃淮海平原黃淮海平原上的安徽宿縣農民在收穫小麥
黃淮海平原地勢十分平坦,一般海拔不到50米。從山麓到海濱,可以分為山麓洪積沖積扇平原(課文中稱緩斜平原)、沖積平原(課文中稱沖積低平原)和濱海平原。其排列大體呈半環帶狀,三部分的地表物質,地下水的化學成分,土壤、植被及農業發展情況都有明顯的差別。

山麓洪積沖積扇平原,主要分布在燕山和太行山麓,由許多大小不等的扇形地連線而成。其中以古黃河沖積扇規模最大,洪積沖積扇上地下水埋藏深度為4~10米,礦化度小(<0.5克/升),水質好,水量富,排水良好,土壤不易鹽鹼化,而且養分高,較肥沃,為工農業生產和城市建設提供了有利條件。沖積平原是黃淮海平原的主體部分。這裡河流密度較大,並經過多次改道,形成眾多古河床和古自然堤。自然堤成為平原上的緩丘,堤與堤之間形成窪地。沖積平原多為黏土沉積物質,地下水的礦化度較高,達2~5克/升,且地下水位較高,夏季多積水,土壤有不同程度的鹽鹼化現象。濱海平原分布於沿海地帶,包括渤海沿岸平原和黃河三角洲,地勢極為低平,組成物質以黏土為主。由於受海水浸漬作用的影響,地下水礦化度高,可達20克/升左右,土壤為鹽土,表層含鹽量達1%~3%,只能生長鹽生和耐鹽性強的植物。在沿海閉合窪地,土壤含鹽量可高達100~160克/升,只能生長鹽藻等低等植物。

地域

黃淮海平原黃淮海平原景色
黃淮海平原大的地貌形態上主要包括了山前洪積-沖積扇形平原、沖積平原及海積平原。整個平原以黃河幹道為分水脊,北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南面則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形成一個微向渤海、黃海傾斜的大沖積平原。
黃淮海平原具體輪廓為:北起燕山山脈南坡的山海關,向西沿山邊線(基本上以海拔l00m等高線為界),連灤河沖積扇扇頂,經密雲水庫懷柔水庫到昌平、南口一帶,沿斷層線向南到永定河沖積扇扇頂,沿太行山北段太斷層到拒馬河沖積扇扇頂,向南順l00m等高線到滹沱河沖積扇扇頂,再向南沿200m等高線大斷層,接漳河沖積扇扇頂海拔100m等高線沿山麓斷層線,到黃河出山口,沿嵩山——淮弧形構造帶,向南沿伏牛山東麓、桐柏山到淮河出山口後,沿大別山北麓,基本上以海拔100米等高線為界到江淮流域分水嶺(海拔50米等高線),後折向東南到長江三角洲的北界洲堤,揚州-海安一帶,高度逐漸由海拔50m降到l0m直到海邊。

地理

黃淮海平原黃淮海平原地圖
它大體以黃河為軸線,往南到淮河,屬淮河水系,通稱黃淮海平原 ,這一平原,東北為沂蒙泰山區,西部為伏牛山區,面積15萬方平方公里。黃河以北,到燕山山麓,西迄太行山麓,屬海河及灤河水系,通稱海河平原,面積13萬平方公里。兩個平原自然條件有所差別,但都和黃河緊密相關,因而在治理上是互相聯繫的。
黃淮海平原地勢十分平坦,一般海拔不到50米。從山麓到海濱,可以分為山麓洪積沖積扇平原(課文中稱緩斜平原)、沖積平原(課文中稱沖積低平原)和濱海平原。其排列大體呈半環帶狀,三部分的地表物質,地下水的化學成分,土壤、植被及農業發展情況都有明顯的差別。
山麓洪積沖積扇平原,主要分布在燕山和太行山麓,由許多大小不等的扇形地連線而成。其中以古黃河沖積扇規模最大,洪積沖積扇上地下水埋藏深度為4~10米,礦化度小(<0.5克/升),水質好,水量富,排水良好,土壤不易鹽鹼化,而且養分高,較肥沃,為工農業生產和城市建設提供了有利條件。沖積平原是黃淮海平原的主體部分。這裡河流密度較大,並經過多次改道,形成眾多古河床和古自然堤。自然堤成為平原上的緩丘,堤與堤之間形成窪地。沖積平原多為黏土沉積物質,地下水的礦化度較高,達2~5克/升,且地下水位較高,夏季多積水,土壤有不同程度的鹽鹼化現象。濱海平原分布於沿海地帶,包括渤海沿岸平原和黃河三角洲,地勢極為低平,組成物質以黏土為主。由於受海水浸漬作用的影響,地下水礦化度高,可達20克/升左右,土壤為鹽土,表層含鹽量達1%~3%,只能生長鹽生和耐鹽性強的植物。在沿海閉合窪地,土壤含鹽量可高達100~160克/升,只能生長鹽藻等低等植物。
黃淮海平原是中華民族的心腹之地,歷代逐鹿中原,要爭奪這塊戰略要地。歷代安邦定國,又要治理這片災害頻繁的平原。它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地帶,是中國重要的工農業生產基地和精華所在。

水利

黃淮海平原黃淮海平原地圖
黃淮海平原的治水問題,如此複雜,這是黃淮海平原在治水中面臨自然和社會的幾個基本特點所決定的。

(一)黃河是黃淮海平原的主要造就者,又是平原許多災害的主要根源。
(二)流經西北遼闊的黃土高原的黃河,挾帶大量泥沙而下,在漫長的第四紀,形成了如今的黃淮海平原。近代的黃河,每年平均輸沙量仍高達16億噸,其中一部分填海成陸,使河口不斷延伸,繼續在擴大平原;一部分淤積在下遊河道,使河床不斷升高,引起歷史上周期性的決口改道。一旦決口,或者北上阻塞海河的洪水出路,破壞海河平原的排水系統;或者南下阻塞淮河的洪水出路,破壞淮河平原的排水系統。留下的故道,成為一帶沙丘,背河兩側又形成兩條帶狀鹽鹼地。可以說平原的洪澇鹼沙的形成或者加重,無不和黃河在關。
(三)季風型氣候,使平原農業得以長期維持,同時又造成頻繁的旱澇災害。
黃淮海平原從北到南,年平均降水量從500毫米到800毫米。從年平均值看,能夠維持天雨型農業(即依靠降水進行農業生產)。但是,黃淮海平原的降水主要受太平洋季風的強弱和雨區進退的影響,地區上分布不均勻,季節間和年際間變化更是劇烈。 全年降水的60—80%集中在6至9月。在海河平原,又大部分集中在7月下旬和8月上旬的20多天裡。在這段時間裡,降水主要是以暴雨或特大暴雨的形式出現,1975年8月5日至7日,淮河上游洪汝河、沙潁河發生大範圍的特大暴雨,中心的林莊,三日雨量1650毫米,最大一日1005毫米,其中6小時830毫米。海河流域1963年8月上旬大面積的特大暴雨,中心地區,7日雨量2050毫米,其中最大一日為865毫米,超過當地一年的平均降水量。 季節間的先旱後澇,澇後又旱,年際間的旱澇,多年間的連旱連澇,是長期以來農業生產極不穩定的基本原因。
(四)密集的人口和平原的建設,給治水帶來很高的要求。
中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可利用耕地有限,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人口和耕地在平原的集中。歷史上,一次大的水旱災害,不僅是大面積的農業減產、絕產。往往造成大量人口的流離和死亡,以致引起大的社會動亂。隨著歷史的進展,這個問題越來越突出。黃淮海平原面積只占全國的3%,現有2.5億畝耕地和1.5億人口,均占全國的16%。平均每平方公里的面積上有耕地870畝,有520人,為全國平均數的5倍。黃淮海平原又有首都和天津等許多大中城市,現在發生一次大的水旱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就更大,波及的社會影響也更廣。這是黃淮海平原治水工作中必需考慮的一個關鍵因素。

影響

黃淮海平原黃淮海平原地圖
由於黃河在地質歷史時期的輸沙量就高達10億噸,所以黃河的造陸功能極強,黃淮海平原就是黃河從原來的大海灣中堆積而成。這在一個方面對中華民族而言,是一個豐厚的饋贈,但是另一方面又是最嚴峻的挑戰。在進入人類歷史時期以後,黃河下游仍然是一條以“善淤、善決、善徙”著稱的不穩定河流,黃河的頻繁改道和決口,不僅給民族帶來深重的災難,而且嚴重破壞了海河和淮河自然水系的自我平衡功能。
解放前海河水系在天津附近集中入海,形成所謂的“九龍入海”態勢,這其實就是黃河淤塞了河道入海口所造成的。這給海河水系的安全行洪帶來了嚴重的困難,解放後重新開挖了八條新的入海通道,並整修了五十多條骨幹河道;同時新修水庫的總庫容,達到海河水系年徑流量的110%,比較有效地化水害為水利,經過這樣的艱苦努力,才在海河流域局部,在相當程度上解決了黃河帶來的挑戰。
淮河下游遭到黃河1194年改道後的瀦塞,在治淮50年後,開挖了新沭河、新圻河並開通蘇北入海通道以後,出水條件仍然不好,今天淮河出水仍然不暢。淮河中游的安徽仍然是中國最嚴重的水災多發區,平均年水災受災面積占全國的30%。
而從1991年華東大水災的實際情況看,淮河的出水問題不是單純的河道問題,而是因為淮河平原主要是外來泥沙堆積而成“寄生平原”。寄生平原由於沒有自然河道自身平衡過程的作用效果,所以不能形成自然合理的河道比降,自然水系也相應不發育,河流集流條件不好。象淮河平原這樣的洪水威脅問題,實際上使用通常的防洪技術和工程措施已經無法解決,除了承擔一定機率的風險之外別無出路。
考慮到這樣的洪水風險是由於中華民族人口與土地資源的矛盾造成的,所以應該全民族來共同承擔洪水風險。國家對當地民眾的住房建設應該提供特別幫助,使住房能夠抵禦一定程度的洪水風險(如100年一遇)而沒有跨塌的風險,而且房屋基礎應該在一個設定的海拔高度以上。而在常遇風險下,國家應該建立特別的救濟制度,俾能夠在洪水災情嚴重時,及時向當地顆粒無收的農民提供口糧種子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