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黃淮海平原

黃淮海平原是黃河、淮河、海河流域平原的簡稱。黃淮海平原是中華民族的心腹之地,歷代逐鹿中原,要爭奪這塊戰略要地。 黃淮海平原從北到南,年平均降水量從500毫米到800毫米。

黃淮海平原是黃河、淮河、海河流域平原的簡稱。黃淮海平原總面積約30萬平方公里。它大體以黃河為軸線,往南到淮河,屬淮河水系,通稱黃淮海平原 ,這一平原,東北為沂蒙泰山區,西部為伏牛山區,面積15萬方平方公里。黃河以北,到燕山山麓,西迄太行山麓,屬海河及灤河水系,通稱海河平原,面積13萬平方公里。兩個平原自然條件有所差別,但都和黃河緊密相關,因而在治理上是互相聯繫的。
黃淮海平原是中華民族的心腹之地,歷代逐鹿中原,要爭奪這塊戰略要地。歷代安邦定國,又要治理這片災害頻繁的平原。它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地帶,是我國重要的工農業生產基地和精華所在。為什麼黃淮海平原的治水問題,如此複雜,以至持續至今,這是黃淮海平原在治水中面臨自然和社會的幾個基本特點所決定的。
(一)黃河是黃淮海平原的主要造就者,又是平原許多災害的主要根源。
(二)流經西北遼闊的黃土高原的黃河,挾帶大量泥沙而下,在漫長的第四紀,形成了如今的黃淮海平原。近代的黃河,每年平均輸沙量仍高達16億噸,其中一部分填海成陸,使河口不斷延伸,繼續在擴大平原;一部分淤積在下遊河道,使河床不斷升高,引起歷史上周期性的決口改道。一旦決口,或者北上阻塞海河的洪水出路,破壞海河平原的排水系統;或者南下阻塞淮河的洪水出路,破壞淮河平原的排水系統。留下的故道,成為一帶沙丘,背河兩側又形成兩條帶狀鹽鹼地。可以說平原的洪澇鹼沙的形成或者加重,無不和黃河在關。
(三)季風型氣候,使平原農業得以長期維持,同時又造成頻繁的旱澇災害。
黃淮海平原從北到南,年平均降水量從500毫米到800毫米。從年平均值看,能夠維持天雨型農業(即依靠降水進行農業生產)。但是,黃淮海平原的降水主要受太平洋季風的強弱和雨區進退的影響,地區上分布不均勻,季節間和年際間變化更是劇烈。
全年降水的60—80%集中在6至9月。在海河平原,又大部分集中在7月下旬和8月上旬的20多天裡。在這段時間裡,降水主要是以暴雨或特大暴雨的形式出現,1975年8月5日至7日,淮河上游洪汝河、沙潁河發生大範圍的特大暴雨,中心的林莊,三日雨量1650毫米,最大一日1005毫米,其中6小時830毫米。海河流域1963年8月上旬大面積的特大暴雨,中心地區,7日雨量2050毫米,其中最大一日為865毫米,超過當地一年的平均降水量。
季節間的先旱後澇,澇後又旱,年際間的旱澇,多年間的連旱連澇,是長期以來農業生產極不穩定的基本原因。
(四)密集的人口和平原的建設,給治水帶來很高的要求。
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可利用耕地有限,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人口和耕地在平原的集中。歷史上,一次大的水旱災害,不僅是大面積的農業減產、絕產。往往造成大量人口的流離和死亡,以致引起大的社會動亂。隨著歷史的進展,這個問題越來越突出。黃淮海平原面積只占全國的3%,現有2.5億畝耕地和1.5億人口,均占全國的16%。平均每平方公里的面積上有耕地870畝,有520人,為全國平均數的5倍。黃淮海平原又有首都和天津等許多大中城市,現在發生一次大的水旱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就更大,波及的社會影響也更廣。這是黃淮海平原治水工作中必需考慮的一個關鍵因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