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平原

三大平原

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國的三大平原,其中最大的平原是東北平原。東北平原位於我國的東三省境內,又分為松嫩平原,遼河平原以及三江平原三部分,是三大平原中面積最大的,達35萬平方千米,它被譽為黑土地,這裡土地肥沃,氣候適宜,是我國十分重要的糧食產區。華北平原也稱黃淮海平原,是黃河,淮河,海河沖積成的。華北平原以西就是黃土高原,只有一山之隔,因此近年來經常受沙塵暴的影響;另外,華北平原由於產業分布原因,空氣污染也比較嚴重。但是處於我國腹地,經濟較好,是重要的糧食產區。長江中下游平原位於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等省市,海拔在50米以下,由長江沖積成的,河網密布,水量充足,適於水稻等糧食生產,因此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

基本信息

東北平原

地理特徵

三大平原三大平原
東北平原西南部以西遼河為中心,呈沙丘與窪地相間、微波起伏的風沙地貌景觀。地勢西高東低,海拔170~250米。沙丘從西向東、從西南向東北,以流動沙丘為主逐漸過渡為半固定、固定沙丘;沙漠化程度循同方向減輕。沙丘主要由就地起沙形成。不合理的開發利用是沙丘和沙地形成的主要原因。

東北平原處於溫帶和暖溫帶範圍,有大陸性和季風型氣候特徵。夏季短促而溫暖多雨;冬季漫長而寒冷少雪。冬夏之間季風交替。7月均溫21~26℃,1月-24~-9℃。10℃以上活動積溫2200~3600℃,由南向北遞減。年降水量350~700毫米,由東南向西北遞減。降水量的85~90%集中於暖季(5~10月),雨量的高峰在7、8、9三個月。年降水變率不大,為20%左右。乾燥度由東南向西北遞增。一般北方作物都可得到較好生長,遼河平原南部還可栽培棉花和冬小麥,僅松嫩平原北部高粱生長困難。春季低溫和秋季霜凍現象頻繁。江河兩岸和窪地,汛期常有洪澇災害。

注意,東北平原又包括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遼河平原。

旅遊資源

以森林,山石景色為主。大興安嶺,花江。鏡泊湖和邊境線等。吉林主要是長白山天池,花湖。瀋陽的一宮兩陵是歷史古蹟。大連海濱景色迷人,氣候適宜。極地館。海洋世界等景點也很不錯。

華北平原

簡介

華北平原位於燕山以南,淮河以北,太行山以東,瀕臨渤海和黃海,主要由黃河、淮河、海河三大河流的泥沙沖積而成,也稱黃淮海平原。黃河是塑造華北平原的主力。在歷史上黃河曾北奪海河河道,從天津入海;南奪淮河河道,從江蘇北部入海,使得華北平原從河北省一直連綿到江蘇省境內。今天,在黃河入海處,從黃土高原攜帶來的泥沙,仍在不斷地將黃河三角洲向海上推進,平均第年推進2.5千米。華北平原的海拔多在50米以下,地勢平坦,一望無際。

地形特徵

地勢低平,大部分海拔50米以下,東部沿海平原海拔10米以下。自西向東微斜。主要屬於新生代的巨大坳陷,沉積厚度1500~5000米左右。平原多低洼地、湖沼。集中分布在黃河沖積扇北面保定與天津大沽之間。

水資源

華北平原人均水資源量僅為335立方米/年,不足全國的1/6。地表水時空分布不均,地下水已成為華北平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柱。北京、石家莊、邢台、邯鄲、保定、衡水、廊坊、唐山等城市的地下水開採量已占總供水量的70%以上。

調查表明,華北平原地下水天然資源為227.4億立方米/年。淺層地下水可開採資源168.3億立方米/年,深層地下水可采資源24.2億立方米/年。

2000年華北平原地下水開採量為212.0億立方米。其中,淺層地下水開採量為178.4億立方米,占總開採量的84.2%。深層地下水開採量為33.6億立方米,占總開採量的15.8%。

華北平原淺層地下水開發利用程度總體上為106%,深層地下水為139%。由於開採布局不合理,深層地下水頭持續下降,全區深層地下水頭低于海平面的範圍已達到76732平方千米,占平原區總面積的55%。

為保障南水北調工程通水以前京津冀主要城市的供水安全,在調查評價的基礎上,圈定了23處應急供水地下水源地,應急供水潛力為10億立方米/年。

氣候特徵

華北平原 又稱黃淮海平原。黃河下游天然地橫貫中部,分南北兩部分:南面為黃淮平原,北面為海河平原。近百年來,黃河在這裡填海造陸面積2300平方千米。平原還不斷地向海洋延伸,最迅速的是黃河三角洲地區,平均每年2~3千米地勢低平,沖積扇東緣與山東丘陵接觸處,排水不暢,地下水位高,易受洪水內澇威脅,形成鹽鹼地。1949年後進行了改造治理。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變化明顯。南部淮河流域處於向亞熱帶過渡地區,其氣溫和降水量都比北部高。平原年均溫 8~15℃ ,冬季寒冷乾燥 ,最冷月( 1月 )均溫0~-6℃,夏季高溫多雨最熱月(7月)均溫28℃,年均降水量為600~800毫米;無霜期6~8個月 ;日照充分,大部分全年平均日照時數2300~2800小時 ,農作物大多為兩年三熟,南部一年兩熟。土層深厚,土質肥沃。主要糧食作物有小麥、水稻、玉米、高粱、穀子和甘薯等,經濟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芝麻、大豆和菸草等。礦產資源豐富,有煤、石油、鐵礦等,有中國著名的大港油田和勝利油田。東部渤海、黃海沿岸,地面平坦,宜曬海鹽,有著名的長蘆鹽區和蘇北鹽區,以及重要的鹽鹼工業基地。華北平原是中國古代文化的搖籃,有許多古老城市,如北京(薊)、邯鄲、開封、商丘、淮陽等。

長江中下游平原

簡介

長江中下游平原位於四川盆地以東,海拔在50米以下,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河網密布,水量充足,江南水鄉的氣候。著有“魚米之鄉”和“水鄉澤國”之稱。

地理特徵

長江中下游平原是中國三大平原之一。位於湖北宜昌以東的長江中下游沿岸,系由兩湖平原(湖北江漢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總稱)、鄱陽湖平原、蘇皖沿江平原、里下河平原和長江三角洲平原組成,面積約20萬平方公里。兩湖平原以荊江為界,其北稱江漢平原,其南為洞庭湖平原。

江漢平原主要由長江和漢江沖積而成,自公元1300年前後荊江北堤分流入江漢平原的穴口完全堵塞後,漢江所帶泥沙對江漢平原的發育起主要作用,其三角洲即成為江漢平原的重要組成部分。漢江三角洲地勢亦自西北向東南微傾,湖泊成群擠集於東南前緣。洞庭湖平原主要則由通過荊江南岸太平、藕池、松滋、調弦(1958年堵塞)四口南下的長江泥沙沖積而成。面積約1萬平方公里。大部海拔50米以下,地勢北高南低,水網密布,土壤肥沃。 鄱陽湖平原除邊緣紅土崗丘外,中部的泛濫平原主要是由贛、撫、信、鄱、修等河流沖淤而成,其中又以贛江為主。面積約2萬平方公里。地勢低平,湖泊眾多,河渠稠密、水鄉連片。大部海拔50米以下,水網稠密,地表復蓋為紅土及河流沖積物。蘇皖沿江平原主要指湖口以下到鎮江之間沿長江兩岸分布的狹長的沖積平原,其中包括蕪湖平原和巢湖平原。平原寬窄相間,江流時束時放,流速平緩;自大通以下,每受江潮頂托,流速更緩,泥沙沉積加強,尤當河道越過岩丘逼岸的磯頭後,江流分汊,汊河間出現沙洲。沿江兩岸湖泊眾多。自鎮江以下的河口段發育了長江三角洲。三角洲以北即為里下河平原。平原為周高中低的碟形窪地。窪地北緣為黃河故道;南緣為三角洲長江北岸部分;西緣是洪澤湖和運西大堤;東緣則是蘇北濱海平原。中國長江三峽以東的中下游沿岸帶狀平原。北界淮陽丘陵和黃淮平原,南界江南丘陵及浙閩丘陵。由長江及其支流沖積而成。面積約20多萬平方千米。地勢低平,海拔大多50米左右。

中游平原包括湖北江漢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合稱兩湖平原)、江西鄱陽湖平原;下游平原包括安徽長江沿岸平原和巢湖平原(皖中平原)以及江蘇、浙江、上海間的長江三角洲。氣候大部分屬北亞熱帶,小部分屬中亞熱帶北緣。年均溫14~18℃,最冷月均溫0~5.5℃,絕對最低氣溫-10~-20℃,最熱月均溫27~28℃,無霜期210~270天。農業一年二熟或三熟,年降水量1000~1400毫米,集中於春、夏兩季。地帶性土壤僅見於低丘緩岡,主要是黃棕壤或黃褐土。南緣為紅壤,平原大部為水稻土。農業發達,土地墾殖指數高(上海62.1%,江蘇45.6%),是重要的糧、棉、油生產基地。盛產稻米、小麥、棉花、油菜、桑蠶、苧麻、黃麻等。河汊縱橫交錯,湖盪星羅棋布,湖泊面積2萬平方千米,相當於平原面積10%。兩湖平原上,較大的湖泊有1300多個,包括小湖泊,總計1萬多個,面積1.2萬多平方千米,占兩湖平原面積的20%以上,是中國湖泊最多的地方。有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巢湖等大淡水湖,與長江相通,具有調節水量,削減洪峰的天然水庫作用,產魚、蝦、蟹、蓮、菱、葦,還有中華鱘、揚子鱷、白鱀豚等世界珍品,水產在中國占重要地位,素稱魚米之鄉。是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有上海市、南京市、武漢市、南昌市、蘇州市、無錫市、常州市、南通市、蕪湖市、長沙市等城市。主要工業有鋼鐵、機械、電力、紡織和化學等,是重要的工業基地。平原居中國南北和東西交通網的樞紐地帶,水陸交通都很發達。長江貫穿中部,成為一條東西向的水運大動脈,加上其無數支流,構成一龐大水道網。

氣候特徵

長江中下游平原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最低溫高於0度,雨熱同期,夏季炎熱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6,7月分受副熱帶高壓帶控制,高溫少雨.降水豐沛.並且有梅雨的特殊天氣。

河道彎口九曲迴腸形成原因

1、中下游多平原,地勢低平,不利於瀉洪。

2、屬於季風氣候,降水多且集中,夏季多暴雨。

3、南北支流匯入多。

4、上游地區對植被破壞嚴重,導致水土流失,下遊河床抬高,泥沙淤積,形成地上河 (荊江河段尤為突出,素有“九曲迴腸”之稱)。

5、人們圍湖造田,縮小了湖泊面積,湖泊的調蓄洪水的能力減弱。

措施

1、加強上游的水土保持工作,多植樹造林。

2、中遊河段“截灣取直”,疏浚河道。

3、下游修建水利工程(加固防洪大堤,修建水庫)。

4、提高人們的防洪意識和自救能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