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茅木姜子

思茅木姜子

思茅木姜子,瀕危種。常綠喬木,高25至30米米。分布於雲南部分地區海拔800至1500米的密林中。為中、上層喬木成分,能耐一定的庇蔭。花期6、7月,果期10、11月。思茅木姜子生長地區多屬保護區,應加強愛護,促進天然更新。生於保護區外的林木應嚴禁亂伐,並引種栽培,擴大種植。

基本信息

種屬概述

思茅木姜子思茅木姜子

拉丁名:Litseapierreivar.szemoisLiou
中文名:思茅木姜子
拉丁科名:Lauraceae
中文科名:樟科
保護級別:3
分布:雲南(景洪、勐臘、勐海)
現狀:瀕危種。思茅木姜子是中國西南部熱帶季雨林的罕見樹種,分布區很窄。由於產地的森林遭受不斷地破壞,種群的數量更為稀少,且生境惡化,不利於它的天然更新。
海拔下限(米):800
海拔上限(米):1500

形態特徵

思茅木姜子思茅木姜子
常綠喬木,高25-30米;樹皮灰褐色;小枝綠色或褐色,無稜角,髓不中空;頂芽被灰黃色短柔毛。葉互生,革質,橢圓形或長圓狀橢圓形,長10-20厘米,寬3-5厘米,無毛,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中脈下陷,下面黃綠色,側脈每邊7-9;葉柄長2-3厘米。傘形花序3-5個生於短枝上呈總狀花序;花被裂片6,披針形或倒披針形,長4毫米,外面被短柔毛,內面無毛;能育雄蕊6-9,花絲長,外露,有黃色短柔毛,腺體圓形,有短柄,花葯4室;子房卵圓形,有黃色短柔毛,花柱外露,柱頭盾狀。核果近球形或扁球形,直徑約1.5厘米,先端平截,質薄;果柄長約1厘米,無毛。

生長習性

思茅木姜子思茅木姜子
分布區地處中國北熱帶季雨林地帶。年平均溫約20-21℃,最冷月平均溫在11-14℃以上,沒有冬季,下界的極端最低溫約4℃左右,上界可出現0℃以下低溫,但為時甚短,全年無霜;年降雨量約1300毫米以上,隨著海拔增高可多至1600毫米,主要集中在5-10月,但旱季霧多,變得濕潤;年平均相對濕度大於80%。土壤為磚紅壤、赤紅壤或山地黃壤,有機質含量豐富。思茅木姜子為中、上層喬木成分,能忍受一定的庇蔭。在海拔較低的溝谷常與番龍眼Pometiatomentosa(Bl.)Teysm.etBinn.、千果欖仁TerminaliamyriocarpaHuercketMuell.-Arg.、五椏果葉木姜子LitseadilleniifoliaP.Y.PaietP.H.Huang、琴葉風吹楠HorsfieldiapandurifoliaHu等混生、花期6-7月,果期10-11月。

分布範圍

分布於雲南雙柏、漾西、景東、景洪、勐海、新平、鎮康、雙江、潞西等縣。泰國緬旬也有分布,約在北緯21°-22°,東經99°-102°之間,屬於微域分布植物。生於海拔800-1500米的密林之中。

遺傳多樣性

思茅木姜子思茅木姜子
採用ISSR標記對中國特有且僅在雲南南部狹域分布的樟科瀕危植物思茅木姜子(Litseaszemaois)現存8個居群的遺傳多樣性進行了研究。從96條引物中篩選出了10條,對103個個體進行了擴增,共擴增出77條條帶,其中多態性條帶為67條。分析結果表明:
(1)思茅木姜子的遺傳多樣性水平很高。在物種水平上,多態位點百分率PPB=87.01%,平均每個位點的有效等位基因數N(下標e)=1.4006,Nei's基因多樣度指數H=0.2466,Shannon多樣性信息指數H(下標sp)=0.3826;在居群水平上,PPB=37.99%,N(下標e)=1.2500,H=0.1418,Shannon多樣性信息指數H(下標pop)=0.2088。
(2)居群間的遺傳分化較低。基於Nei's遺傳多樣性分析得出的居群間遺傳分化係數G(下標st)=0.3700;Shannon's居群分化係數((H(下標sp)-H(下標pop))/H(下標sp))為0.45。AMOVA分析顯示:思茅木姜子的遺傳變異主要存在於居群內,占總變異的72.99%,居群間的遺傳變異占27.01%,表明思茅木姜子屬於異交種。
(3)兩兩居群間的Nei's遺傳一致度(I)的範圍為0.8233-0.9761。經Mantel檢測,居群間的遺傳距離和地理距離之間不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係(r=0.0925,P=0.6931)。我們推斷人類活動的干擾和生境的片斷化是導致思茅木姜子瀕危現狀的主要因素。考慮到目前其遺傳多樣性水平雖然很高,但各居群個體數量很少,因此應該對思茅木姜子各居群的所有個體實施及時的就地保護;而遺傳變異大部分存在於居群內的個體間,所以在遷地保護時應在各居群內大量採樣。

瀕危及保護

保護價值
思茅木姜子為中國熱帶季雨林的稀有樹種。木材細緻,美觀,為良好家具和建築用材;種子含油,主含月桂酸,可提取芳香油,具有較大的經濟價值
保護措施
思茅木姜子生長地區多屬保護區,應加強愛護,促進天然更新。生於保護區外的林木應嚴禁亂伐,並引種栽培,擴大種植。

栽培方法

思茅木姜子思茅木姜子
用種子繁殖。種子因含油質,壽命不長,採種後即宜播種。苗期需要遮蔭,保持土壤及空氣濕度,幼樹最忌直射陽光,宜在稀疏林內種植,定植後,必須在西向遮蔭,否則將產生嚴重日灼,使苗株死去。
選地與整地
喜溫暖潮濕環境,土壤肥沃,疏鬆,夾沙土或富含腐殖質。宜選海拔1000m以下的緩坡,丘陵,平原處的夾沙土或富含腐殖質的土壤作為種植地。清理地塊後,犁耙整地,每66617m2施入腐熟的堆肥或廄肥1200-1500kg。
搭棚遮陰
種植地可用遮陽網搭成拱形棚。幼苗生長初期要求蔭蔽度在016以上,隨著植株生長,可逐漸降低至014左右。
分株繁殖
每年4月上旬至中旬,結合採挖,把老株分成數兜,每兜留地上莖3-4支,切去莖上半段。在選好的地上起112m左右的壟,按30-40cm的株行距,開深12cm窩,每窩一兜,填土鎮壓,澆足水,大約半個月左右萌芽。
田間管理
施肥:移栽成活後,結合澆水進行施肥。每年每畝施尿素10-15kg,過磷酸鈣80-120kg,配已腐熟的人畜糞水,在5月,8月分兩次追肥。
管理:拱形棚內應空氣流通和土壤濕潤,不積水以防根莖腐爛,並適當調節蔭蔽度。
病害防治:危害四川山姜的病害主要是根腐病。鬚根先發生褐色乾腐,並逐漸蔓延至根莖。根莖部橫切,可見維管束病變為褐色,後期根莖部腐爛,地上部分萎蔫枯死,果實早落等。
防治方法:在發病初期,用50%的托布津1000-1500倍液噴霧,連續兩次,間隔7-10天。

藥理作用

思茅木姜子思茅木姜子
平喘作用離體氣管平滑肌試驗表明,山蒼子油10μl/ml能松馳豚鼠正常氣管平滑肌及乙醯膽鹼或組胺致痙的氣管平滑肌。預先加入揮髮油可阻斷乙醯膽鹼及組胺引起的收縮。用含1μl/ml揮髮油的Locke液灌流,第3分鐘開始就能增加正常豚鼠離體肺灌流量,給豚鼠灌胃300μl/kg,腹腔注射170μl/kg,對5%乙醯膽鹼噴霧引起的支氣管痙攣有明顯的保護作用。大鼠被動皮膚過敏試驗,豚鼠過敏性休克和豚鼠離體迴腸過敏性收縮試驗等,其揮髮油均呈明顯抗過敏作用,同時對慢反應物質所致豚鼠腸段收縮變有明顯的拮抗作用。表明其平喘作用除擴張支氣管,還與抗過敏介質的形成和釋放有關。
抗心律失常作用給小鼠灌胃毛葉木姜子油0.3ml/kg,連續3d,能明顯降低氯仿引起的心室顫動的發生率,變能對抗氯化鋇引起的心律失常,對氯化鋇所致大鼠的雙向性心動過速的心律失常迅速恢復為正常竇性心律,對烏頭鹼引起心律失常的劑量及致死量有所提高,但統計學不顯著,對毒毛花苷G引起的心律失常無對抗作用。
抗真菌作用0.005%-0.01%木姜子油能抑制試管內黃癬菌、斷髮毛癬菌、絮狀表皮癬菌、石膏樣孢子菌等9種皮膚癬菌。0.033%-0.1%還能抑制白色念珠菌、新型隱球菌、孢子絲菌及幾種皮膚著色真菌(裴氏著色真菌、卡氏枝孢菌、茄病鐮刀霉、粉綠木霉等)。唯對曲菌抑菌力較弱,直到濃度加大到1%,才能抑制黃麴黴和煙麴黴。除抑菌作用外,木姜子油尚有一定程度的殺菌作用。初步認為抑菌有效成分為檸檬醛等。

生藥材鑑定

思茅木姜子思茅木姜子
性狀鑑別
果實圓球形,直徑4-6mm。表面棕褐色至棕黑色有網狀皺紋,基部常有果柄痕。中果皮易剝去;內果皮暗棕紅色,果皮堅脆,種子1粒,內有肥厚子葉2枚,富含油質。具特異強烈竄透性香氣,味辛、涼。
顯微鑑別
果實橫切面:外果皮為1列略切向延長的細胞,外被厚角質層。中果皮細胞含微小草酸鈣針晶,長5-6μm;油細胞散列,以外側為多;石細胞單個散在或成群,以靠近胚根的部位較集中。內果皮為4-6列梭形石細胞,柵狀排列,貼近中果皮的1列切向壁外側細胞間隙埋有草酸鈣方晶,形成一結晶環,細胞腔偶含草酸鈣方晶;內果皮內外均有1列薄壁的色素層。種皮為數列薄壁細胞,細胞壁具網狀紋理。胚乳呈頹廢層。子葉2枚,占橫切面的大部分,細胞含糊粉粒和細小草酸鈣方晶。胚的少數細胞含大形方晶,直徑32-35μm。
粉末特徵
香氣濃烈。①油細胞橢圓形或圓形,長110-180μm,寬26-96μm,內含黃棕色油滴。②石細胞長方形或類圓形,直徑26-86μm,壁厚,胞腔小,紋孔及孔溝明顯;也有的壁較薄。③外果皮細胞表面觀多角形,直徑20-32μm,具角質紋理;斷面觀類圓形或矩圓形,角質層厚10-18μm。④內果皮石細胞梭形,黃色,柵狀鑲嵌排列,直徑約15μm,胞腔狹細,有的含草酸鈣方晶;頂面觀細胞多角形,外壁附著多數草酸鈣方晶。

植物進化史

思茅木姜子思茅木姜子
思茅木姜子(Litseaszemaois(Liou)J.LietH.W.Li)是分布於中國雲南西雙版納熱帶季雨林的高大木本植物,屬於狹域分布的瀕危物種。過去將其處理為樟科木姜子屬(Litsea)越南木姜子的一個變種(LitseapierreiLec.var.szemoisLiou)。通過對野外調查時所採集眾多標本的觀察以及室內對模式標本的對比研究,李捷提出思茅木姜子和越南木姜子在雌雄蕊與葉形等形態特徵及分布範圍等方面存在極大差別,應作為獨立的一個種,並命名為Litseaszemaois(Liou)J.LietH.W.Li。該課題組利用AFLP和ISSR兩種分子標記對該瀕危種進行了遺傳多樣性和遺傳結構的研究,結果顯示出較高水平的遺傳多樣性和一定程度的遺傳分化。並據此提出了物種的現狀除了與西雙版納地區生境的破碎化有關,還與物種自身的生物學特性相關,如多年生、雌雄異株、木本、蟲媒、果實主要靠重力傳播等。在研究過程中,採集200多株不同居群的幼苗植入西雙版納植物園苗圃,建立了一個較大的遷地保護居群。
通過此項目研究不僅對瀕危的思茅木姜子提出理論上的保護依據,為其遷地保護提出了科學的保護策略和措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而且以此研究為基礎,深入了解樟科物種(已發現報導一樟科植物新屬-孔藥楠屬SinoporaJ.Li,N.H.Xia&H.W.Li),在今後樟科的其它稀有瀕危植物的保護生物學研究中發揮重要的指導性作用。該研究的一系列研究論文發表在PlantSystematicsandEvolution、Novon、生物多樣性》《雲南植物研究》等國內外的重要期刊上。

相關詞條


參考文獻

中國樟科木姜子屬植物紀要--《雲南植物研究》2006年02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