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師範大學戲曲文物研究所

山西師範大學戲曲文物研究所

山西師範大學戲曲文物研究所成立於1984年,1990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1996年被評為省級重點建設學科,1998年榮獲山西省委、省政府授予的“模範集體”稱號。2005年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2007年被評為山西省重點學科。首任所長黃竹三,第二任所長馮俊傑,現任所長車文明,副所長王福才、延保全。所內教師16人,職工1人,具有博士學位的3人,碩士學位的8人。現有博士生導師4名;教授6名;副教授2名;講師6名;助教2名;辦公室副主任一名。所內機構有:戲曲文物研究室、戲曲文學研究室、戲曲民俗研究室、戲曲博物館、資料室和《中華戲曲》編輯部。

簡介

山西師範大學戲曲文物研究所的主要特色是一直堅持田野調查,善於把文物資料、民俗資料與文獻資料三者結合起來一併研究,形成了科研、教學、文物展館和大型學術輯刊四位一體的學科機制,取得了顯著成就。

山西師範大學戲曲文物研究所 山西師範大學戲曲文物研究所

戲曲博物館建築面積400平米,展面1200平米,擁有碑刻拓片近3000通,圖片50000餘幅,戲曲磚雕100餘方,神廟舞台和民俗錄相達400多個小時,儺戲面具和舊戲班的道具、服飾、樂器及紗閣戲人、民間影戲、木偶戲器具等120多件,鑼鼓雜戲、秧歌戲、道情戲、耍孩兒、小花戲腳本及賽社抄本300餘種。

學術輯刊《中華戲曲》,與中國戲曲學會合辦,已出版45期,主要發表戲曲文物、戲曲民俗、宗教儀式劇、少數民族戲劇和較高層次的戲曲理論文章,素以資料翔實、學風嚴謹著稱,2007年、2012年兩次入選 cssci來源集刊,是海內外戲劇戲曲學核心輯刊之一 。

規劃課題

山西師範大學戲曲文物研究所 山西師範大學戲曲文物研究所

近十年來,該所已完成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3項,國家教委課題1項,省級課題5項;正承擔國家社科項目3項;省級課題6項,發表論文400餘篇。出版著作有:馮俊傑《鄭光祖集》校注、黃竹三《石君寶戲曲集》、景李虎《李壽卿狄君厚集》校注、張繼紅《吳昌齡劉唐卿於伯淵集》校注、延保全《李行道孔文卿羅貫中集》校注、研究所集體編著《宋金元戲曲文物圖論》、黃竹三、王福才著《山西省曲沃 縣任莊村扇鼓神譜調查報告》、王福才《山西師師大戲曲博物館館藏拓本目錄》、黃竹三著《戲曲文物散論》、王廷信參編《20世紀的中國·文學藝術卷》、馮俊傑、黃竹三、延保全、竇楷參編《全元曲》點校、馮俊傑、黃竹三、延保全、竇楷參編《全元曲》校注、馮俊傑主編《太行神廟及賽社演劇研究》、馮俊傑著《戲劇與考古》、《山西神廟劇場考》、馮俊傑編著《山西戲曲碑刻輯考》、車文明著《20世紀戲曲文物的發現與曲學研究》、《中國神廟劇場》、《蒲州梆子志》(黃竹三、車文明副主編)、李強著《塔塔爾風情錄》、《中西戲劇文化交流史》、《民族戲劇學》、《中外劇詩比較通論》,李強與他人合著《中國少數民族舞蹈史》、李強與他人合著的《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史》、黃竹三、馮俊傑主編《六十種曲評註》、王星榮《地方戲集錦》、《蒲劇散論》等。

獲獎論著

山西師範大學戲曲文物研究所 山西師範大學戲曲文物研究所

近年來獲獎的論著還有:李強《波斯宗教文化與東方戲劇》一文,2000年獲山西省第三屆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李強與他人合著的《中國少數民族舞蹈史》,2000年獲國家民委社會科學獎著作二等獎;黃竹三《論泛戲劇形態》一文,1997年獲山西省教委第二屆人文社會科學一等獎。馮俊傑主編《山西戲曲碑刻輯考》、《山西神廟劇場考》獲山西省第四、五次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一等獎。車文明《二十世紀戲曲文物的發現與曲學研究》、《山西神廟劇場》,李強《民族戲劇學》、《中外劇詩比較通論》獲山西省第四、五次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延保全教授的論文獲第五次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車文明教授獲中國高校第四次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師資隊伍

教授與學生在研究碑帖 教授與學生在研究碑帖

山西師大戲曲文物研究所,以其陣容整齊的師資隊伍,完善合理的學科機制,豐富高質的研究成果和珍貴的文物藏品,已成為海內外戲曲學術界公認的戲曲文物與戲曲民俗研究的重要基地。一個學術研究領域在從分散的、零星的研究向具有獨立的方法論、學術工具、理論方向及研究課題的系統化學科的轉變,標誌著這一學科的成熟。戲曲文物學是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前賢已做出了重大貢獻,山西師大戲曲文物研究所的出現及其成就,不僅標誌著這一學科在戲劇戲曲學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時也預示著它的廣闊前景與輝煌未來。

博士生導師

車文明,男,1961年12月生,山西省山陰縣人,中共黨員(1986)。1978年高中畢業後擔任民辦教師。1979年入山西省朔縣師範學校學習,1981年畢業後回原籍任國中教師。1984年考入山西師大中文系,1988年畢業留校,在戲曲文物研究所工作。1993-1996年在職攻讀碩士學位。1997年考入華東師範大學文學院,師從齊森華先生攻讀博士學位,2000年7月畢業,獲文學博士學位。2002年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獎。2001年破格由講師晉升為教授。2002年10月至2004年11月在上海師範大學人文學院博士後流動站工作。2005年11月至2006年1月,在日本京都大學人間環境研究科研修。現任山西師範大學戲曲文物研究所所長,教授 ,博士生導師,山西師範大學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山西省高等學校青年學術帶頭人,山西省拔尖創新人才,333省級人才,“三晉學者”,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社會兼職:中國戲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儺戲學研究會副會長、山西省戲劇研究會副會長、山西省第十一屆政協委員。

曹飛,男,1963年出生,山西陽泉人,1985年畢業於山西師範大學中文系。2009年獲得博士學位,現任山西師範大學戲曲文物研究所副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講課程包括:《藝術美學》、《文藝理論》、《戲曲文物考察技術》、《攝影與攝像》。主要從事山西戲曲文化研究,先後參加國家社會科學項目,教育部項目、中法國際交流課題和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課題若干項,出版專著兩種,合作出版著作四種,在《戲曲研究》、《中華戲曲》、《民俗曲藝》(台灣)、《山西師大學報》(社科版)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三十餘篇。

王星榮,1954年生,山西省大寧縣太古鄉太古村人。1972年12月高中畢業後任中學民辦教師,1978年3月入山西師範學院中文系讀書,1982年1月畢業後分配至臨汾蒲劇院從事《蒲劇藝術》雜誌編輯工作,曾任副主編、主編,1997年5月獲副編審技術職務。1998年10月調山西師範大學戲曲文物研究所任副教授, 2006年為戲劇戲曲學碩士生導師,2007年獲教授技術職務,2011年為戲劇戲曲學博士生導師。先後出版獨著專著2部,參與撰寫出版專著6部,在《戲曲研究》、《中華戲曲》、《戲劇報》(即《中國戲劇》)、《戲劇電影報》、《戲友》、《蒲劇藝術》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戲劇評論等30餘篇。

延保全,1964年生,山西省昔陽縣人。中共黨員。1985年山西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留戲曲文物研究所工作。1988—1991年在職攻讀碩士學位,1991年7月畢業,獲文學碩士學位。現任山西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山西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戲曲文物研究中心副主任,《中華戲曲》 副主編。兼任中國俗文學學會理事,中國古代戲曲學會理事。著有《李行道孔文卿羅貫中集》校注、《鳴鳳記評註》;主編有《平陽宋金元戲曲文物研究》;參加編著有《山西戲曲碑刻輯考》、《洪洞介休水利碑刻輯錄》、《全元曲》校注、《全元曲》點校、《中國曲學大辭典》等。在《文藝研究》、《文物》、《民俗曲藝》(台灣)、《戲曲研究》、《文獻》、《中華戲曲》、《民族藝術》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

碩士生導師

王福才,1950生,山西省渾源縣人。1978年于山西師範學院政史系畢業後留校任教,1984年調入戲曲文物研究所工作。中國戲曲學會、中國儺戲學研究會會員。現任戲曲文物研究所教授、副所長,《中華戲曲》編委,戲劇戲曲學碩士生導師。出版著作有《六十種曲評註》之一種《繡襦記評註》(第一作者)、《山西省曲沃縣任莊村〈扇鼓神譜〉調查報告》(第二作者),在《文物》、《中華戲曲》、《戲曲研究》《民俗曲藝》等刊物發表論文多篇。

王志峰,女,1994考入山西師範大學中文系攻讀本科學位,1998年考入山西師範大學戲曲文物研究所攻讀碩士。畢業後,留戲曲文物研究所工作,負責中國戲曲學會會刊《中華戲曲》的編輯和出版工作,2006年考入中國傳媒大學影視藝術學院攻讀博士學位。2009年入中央戲劇學院博士後流動站。現為戲曲文物研究所副所長,《中華戲曲》編輯部副主任。

范春義,山東省安丘市人。1992年9月至1996年7月在曲阜師範大學中文系學習,獲得學士學位。1996年8月至2002年9月在安丘從事中學語文教學。2002年9月至2005年6月在曲阜師範大學文學院學習,跟從徐振貴先生學習戲曲學,獲得碩士學位。2005年9月至2008年6月在南京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學習,跟從程章燦先生學習古典文獻學,獲得博士學位。畢業後到山西師範大學戲曲文物研究所工作。2010年12月晉升為副教授;2011年獲得山西省青年學術帶頭人榮譽稱號。現為古典文獻學方向碩士生導師。

教授

黃竹三,1938年生,廣東省開平市人。1961年中山大學中文系本科畢業,考取中山大學中國文學史專業研究生,師從王季思教授專攻中國古代文學和古代戲曲,1965年研究生畢業。長期在山西高等院校從事教學與研究工作。1980年任講師,1986年于山西師範大學破格晉升為教授,1990年任碩士研究生導師,2002年兼任上海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山西師範大學戲曲文物研究所所長、《中華戲曲》主編,中國戲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儺戲學研究會副會長、山西古典文學學會副會長。現兼任中國儺戲學研究會顧問、山西省古典文學學會顧問、《中華戲曲》編委會顧問。1991年被評為有突出貢獻的專家,獲國務院特殊政府津貼。1999年獲曾憲梓教育基金會普通高等師範學校教師獎二等獎。

竇楷,男,教授,編審。漢族,1928年2月生。1953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歷任中國戲曲學校教師,教研組組長。山西師大學報編輯部編輯,山西師大戲曲文物研究所顧問,碩士研究生導師,《中華戲曲》副主編。現任中國戲曲學會理事,中國儺戲研究會理事,中國散曲研究會理事,中國戲劇家協會山西分會理事,山西師大老年科協常務理事,臨汾三晉文化研究會顧問,平定縣張三謨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

馮俊傑,1943年生,黑龍江牡丹江市人。1982年山西師範學院中文系研究生畢業,文學碩士 ,現任山西師範大學戲曲文物研究所名譽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戲曲》主編。著有《鄭光祖集》校注、《琵琶記評註》、編著《山西戲曲碑刻輯考》、主編《六十種曲評註》(與黃竹三先生合作)、《太行神廟與賽社演劇考》、《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等 ,專著《戲劇與考古》、《平遙紗閣戲人》、《山西神廟劇場考》等。近年在《文藝研究》、《中華戲曲》、《戲劇》、《中國文化報》、台灣《民俗曲藝》和韓國《中國戲曲》等報刊上發表論文數十篇。曾獲 第十三屆中國圖書獎、山西省首屆優秀論文二等獎、山西省第四次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曾憲梓三等獎、山西省優秀教師獎。

副教授

楊太康,1936年生,山西平陸人。1962年畢業於山西大學教育系學校教育專業並留系任教。1972年,系撤銷,調山西師大教務處,曾任師資科科長。1980年,開始考察、研究戲曲文物並籌建戲曲文物研究組,1984年戲曲文物研究所成立任副所長至1989年。1987年10至11月,曾至美國田納西州奧斯丁·彼依大學和麻薩諸塞州的布里奇沃特學院搞中國戲曲文化展一月並作八場講座,副研究員。從1979年起,在《山西師院學報》《蒲劇藝術》《曲苑》《民俗曲藝》(台灣)等刊物發評論、論文多篇 ,並著有《三晉戲曲文物考》一書。

研究所相關

我國有文物研究所、考古研究所等各類機構,這些機構致力於科學研究,為我們的經濟、自然、文化等方面做出了卓著貢獻。下面就讓我們來盤點一下我國的各研究所吧~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北京科技大學冶金與材料史研究所
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
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
中國文物研究所
中國古蹟遺址保護協會
河南省科學院地理研究所
山西省古建築保護研究所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
中國殷商文化學會
天津市藝術研究所
桂林市教育科學研究所
浙江考古研究所
佛山市清華文博建築歷史與文物保護研究所
廣西文物工作隊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考古研究所
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華中科技大學中國語言研究所

中共中央組織部黨建研究所
敦煌文物研究所
上海復旦大學現代物理研究所
北京市白塔寺文物保管所
廣西文物考古研究所
北京市古代建築研究所
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北京市文物建築保護設計所
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
湖南省考古研究所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
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中國民藝研究所
福建博物院考古研究所
瀋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西藏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
甘肅炳靈寺文物保護研究所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
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
新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
南開大學國際關係研究所
中國文化藝術研究所
紹興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四川大學哲學研究所
山西師範大學戲曲文物研究所
世界宗教研究所
哈爾濱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三門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長春市文物保護研究所
鹹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中國藏學研究所
襄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榆林市文物保護研究所
河北省古代建築保護研究所
龍門石窟研究院
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西藏文物保護研究所

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
邯鄲市文物保護研究所
陝西省古建築設計研究所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岳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河南省古代建築保護研究所
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
內蒙古考古研究所
水環境研究所
台灣政治大學智慧財產研究所
紹興縣文物保護管理所
遼寧考古研究所
吉林考古研究所
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安徽省考古研究所
國家體改委研究所
中國地質研究所
運城市文物局文物工作站
中科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
黑龍江考古研究所
蘇州市考古研究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