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淵源於1928年成立的國立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 1954年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冶金陶瓷研究所。1959年獨立建所,定名為中國科學院矽酸鹽化學與工學研究所,1984年改名為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經四十多年的發展,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已成為一個以基礎性研究為先導,以高技術創新和套用發展研究為主體的無機非金屬材料綜合性研究機構。

簡介

上海矽酸鹽研究所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淵源於1928年成立的國立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1954年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冶金陶瓷研究所。1959年獨立建所,定名為中國科學院矽酸鹽化學與工學研究所,1984年改名為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經四十多年的發展,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已成為一個以基礎性研究為先導,以高技術創新和套用發展研究為主體的無機非金屬材料綜合性研究機構。(現轉址至定西路1295號) 現有職工562人,科研技術人員357人,中國科學院院士2名,中國工程院院士3名(1名為雙院士)研究所與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俄羅斯等國家的著名大學和科研機構以專家互訪、講學、合作研究等方式廣泛進行學術交流,與國際著名的大公司或西歐核子研究中心等國際化組織進行工程化產業化的合作及出口高技術產品的業務洽談與往來。上海矽酸鹽所是碩士、博士學位授予單位,設有博士後流動站。幾年來,還與美國、加拿大、法國、德國、日本、瑞士、斯洛維尼亞、香港等國家和地區進行聯合培養了多名研究生。

歷史沿革

1928年成立的前國立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簡稱工程所)。

1949年11月1日中國科學院(簡稱中科院)成立。

1950年6月20日,中科院副院長竺可楨在中科院第1次院務擴大會議上宣布中國科學院工學實驗館(簡稱工學館)由原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改建,主要工作圍繞冶金、陶瓷、玻璃進行。工學館設立有窯業組。

1953年1月,中科院辦公廳通知,工學館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冶金陶瓷研究所(簡稱冶陶所)。

1958年,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的耐火材料研究室劃歸冶陶所併入陶瓷研究室,其間還將上海三民玻璃廠劃歸冶陶所,作為陶瓷研究室下設的玻璃車間和所屬陶瓷工廠(定名為紅星工廠)。

1959年1月12日,國務院科學技術委員會批准成立中國科學院矽酸鹽化學與工學研究所(簡稱矽酸鹽所)。同時,冶陶所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冶金研究所(簡稱冶金所)。

1960年3月10日,中科院上海分院召開冶陶所分所暨矽酸鹽所成立大會。

1965年,中科院地質研究所礦物物理研究室併入矽酸鹽所。

1970年10月,矽酸鹽所更名為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化學與工學研究所。 

1984年12月18日,中科院批覆同意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化學與工學研究所更名為“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機構設定及研究方向

上海矽酸鹽研究所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科研機構設定為: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結構陶瓷工程研究中心、特種無機塗層研究中心、信息功能材料與器件研究中心、生物材料與組織工程研究中心、能源材料研究中心、人工晶體研究中心和古陶瓷研究中心。此外,還設有以實驗室成果工程化、產業化研究及高技術產品生產為主要任務的嘉定中試基地;以及無機材料分析測試中心與信息情報中心。學科方向是先進無機材料科學與工程,主要研究領域涵蓋了人工晶體、高性能結構與功能陶瓷、特種玻璃、無機塗層、生物環境材料、能源材料、複合材料及先進無機材料性能檢測與表征等,是該領域科學研究單位中門類最為齊全的研究所。

機構領導

嚴東生——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名譽所長

羅宏傑——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 研究所所長

王龍根——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黨委書記

陳立東——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副所長

宋力昕——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副所長

楊建華——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副所長

劉岩——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副所長

交流合作

研究所與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俄羅斯等國家的著名大學和科研機構以專家互訪、講學、合作研究等方式廣泛進行學術交流,與國際著名的大公司或西歐核子研究中心等國際化組織進行工程化產業化的合作及出口高技術產品的業務洽談與往來。上海矽酸鹽所是碩士、博士學位授予單位,設有博士後流動站。幾年來,還與美國、加拿大、法國、德國、日本、瑞士、斯洛維尼亞、香港等國家和地區進行聯合培養了多名研究生

國家重點實驗室

上海矽酸鹽研究所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為促進中國高性能陶瓷的研究和發展,擴大中國在國際高性能陶瓷研究領域中的影響,1988年4月,經國家計委和中國科學院批准,在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建立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結構開放實驗室。1989年1月正式對外開放,1991年納入國家重點實驗室系列,1995年11月通過國家驗收,1999年進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基地-中國科學院高新技術發展基地。2001年6月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與無機功能材料開放實驗室進行了整合。經過十餘年的工作積累,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形成了一支以中國著名材料科學家(其中包括:三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兩名中國工程院士)、中青年科學家為學術帶頭人以及青年科研人員為主要學術骨幹,具有國際學術水平的基礎和套用基礎研究隊伍。實驗室學術委員會由23位學術造詣深厚的國內專家組成,中國科學院院士郭景坤研究員任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施劍林研究員擔任實驗室主任。學術委員會在把握科研方向,審核、評議開放課題,培養青年骨幹和促進學術交流活動等方面起了重要的學術指導作用。實驗室可培養碩士及博士研究生,並設有博士後流動站。

科研成果

歷年來,累計取得科技成果648項,獲各類科技獎項320項,其中國家發明獎25項,國家自然科學獎5項,國家科技進步獎13項。歷年來申報專利370項,批准專利166項。研究所具有先進的科研條件,大規模的園區建設使實驗室的工作環境煥然一新;知識創新經費的支持,促進了科研設備的現代化;國家級無機材料測試中心的建立使材料的性能與表征具有可靠性和權威性;圖書、情報、刊物良好的支撐系統,充分顯示了追求信息動態的高效率。主辦發行的《無機材料學報》已進入核心學術期刊,並為SCIE收錄引用。

研究所相關

我國有文物研究所、考古研究所等各類機構,這些機構致力於科學研究,為我們的經濟、自然、文化等方面做出了卓著貢獻。下面就讓我們來盤點一下我國的各研究所吧~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北京科技大學冶金與材料史研究所
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
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
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
中國文物研究所
中國古蹟遺址保護協會
河南省科學院地理研究所
山西省古建築保護研究所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
中國殷商文化學會
天津市藝術研究所
桂林市教育科學研究所
浙江考古研究所
佛山市清華文博建築歷史與文物保護研究所
廣西文物工作隊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考古研究所
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雲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華中科技大學中國語言研究所

中共中央組織部黨建研究所
敦煌文物研究所
上海復旦大學現代物理研究所
北京市白塔寺文物保管所
廣西文物考古研究所
北京市古代建築研究所
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北京市文物建築保護設計所
全國婦聯婦女研究所
湖南省考古研究所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
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中國民藝研究所
福建博物院考古研究所
瀋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西藏大學中國藏學研究所
甘肅炳靈寺文物保護研究所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
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
新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
南開大學國際關係研究所
中國文化藝術研究所
紹興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四川大學哲學研究所
山西師範大學戲曲文物研究所
世界宗教研究所
哈爾濱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三門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長春市文物保護研究所
鹹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中國藏學研究所
襄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榆林市文物保護研究所
河北省古代建築保護研究所
龍門石窟研究院
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
西藏文物保護研究所

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
邯鄲市文物保護研究所
陝西省古建築設計研究所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岳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河南省古代建築保護研究所
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民族研究所
內蒙古考古研究所
水環境研究所
台灣政治大學智慧財產研究所
紹興縣文物保護管理所
遼寧考古研究所
吉林考古研究所
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安徽省考古研究所
國家體改委研究所
中國地質研究所
運城市文物局文物工作站
中科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
黑龍江考古研究所
蘇州市考古研究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