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斑馬

山斑馬

山斑馬是斑馬中最小的一種,肩高約120厘米。它耳朵狹長,鬃毛很短,吻部棕黃色,身上的條紋粗而少。它們棲息在山嶽地帶,習慣爬山越嶺,很少走下山來。每群斑馬有領隊,有哨兵輪流站崗,發現敵情,立即發出“警報”合群逃跑。

基本信息

簡介

山斑馬山斑馬
中文學名:山斑馬
中文目名:奇蹄目
中文科名:馬科
中文屬名:馬屬
中文俗名:哈氏山斑馬
拉丁文名:Equus zebra
英文名:Mountain zebra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Linnaeus,1758

分布安哥拉西南部,那米比亞南非的西部及南部。

食性:以草食為主,也吃嫩葉。以草食為主,也吃嫩葉。

生活習性

1.山斑馬是日行性的動物,主要的活動時間是早晨及黃昏,通常棲息在山區的草原中。

2.山斑馬群居的動物,由1隻雄馬領導1-6隻雌馬,還有他們的子女共同組成一個群體,雄斑馬要負責保衛群體,遇到危險的時候,會警告他的妻小。

3.斑馬終身留在原來的群體中,成年的雄斑馬會組成「單身漢」群體,或是向具有領導地位的雄斑馬挑戰。

體型

頭軀幹長2100-2600mm,尾長400-550mm,肩高1160-1500mm,體重240-372kg。

頭軀幹長2100-2600mm,尾長400-550mm,肩高1160-1500mm,體重240-372kg。

形態特徵

全身都是黑白相間的條紋,身體部分的條紋比臀部窄,尾巴與臀部交接處上方的花紋非常特別,條紋黑白分明,沒有淡灰色的條紋;腹部為白色,耳長可達200mm,喉部有垂肉。全身都是黑白相間的條紋,身體部分的條紋比臀部窄,尾巴與臀部交接處上方的花紋非常特別,條紋黑白分明,沒有淡灰色的條紋;腹部為白色,耳長可達200mm ,喉部有垂肉。

肩高120厘米,僅產在西南非洲及南非開普省的山上,是體型最小的一種斑馬,也是首次得到科學描述和定名的斑馬。與其它兩種斑馬不同,它有一對象驢似的大長耳朵;身上條紋細密,臀部條紋很寬,其上方脊柱處有一片鐵格架子似的條紋;它的喉部有一喉袋。

所屬科屬簡介

山斑馬山斑馬
馬科(Equidae)是現存奇蹄目中種類數量最多,分布最廣,人們最熟悉的一科,全部成員均可歸入馬屬(Equus),分布限於歐亞大陸和非洲。

馬科現僅存的一屬。由中新世的草原古馬經過上新世的上新馬(Pliohippus)演化而來,其特徵是四肢高度特化,肱骨股骨很短,橈骨脛骨很長,尺骨腓骨均退縮。第三趾發育,掌骨非常長,而趾(指)骨則比較短,單蹄。頰齒高冠,P1很小,或很少存在;上臼齒釉質層褶曲精細。第四紀。南、北美洲和歐、亞非洲(現僅限於歐亞大陸和非洲。)。

馬屬各種分述如下

家馬(E.caballus)是現存數量最多的奇蹄目成員,與人類的關係密切。家馬是歐洲野馬或稱泰盤野馬的後代,二者學名相同,歐洲野馬已於1876年滅絕,此名就單指家馬。

1881年人們又發現了另外一種野馬,稱為普氏野馬(E.przewalskii)或蒙古野馬,也簡稱野馬。普氏野馬可能也是家馬的祖先之一,有人認為和家馬屬於同一種。現有的普氏野馬都是早期捕捉到的幾批野馬的後代,此後很長時間野外沒有確切的野馬的紀錄,恐怕野生的已經滅絕。

非洲野驢(E.asinus)是家驢的祖先,二者列為同一種,非洲野驢分布於非洲東北部的乾旱地區,目前數量已經非常稀少,但是家卻被人帶到世界各地,因為適應力強,有些再次野化。

亞洲野驢(E.hemionus)是亞洲僅有的野生馬類,體型介於驢和馬之間,分布於亞洲的開闊地帶,有數亞種,多數處於瀕危狀態,其中青藏高原的野驢常被單列為西藏野驢(E.kiang),數量相對較多,印度波斯的亞種有時也被單列為波斯野驢(E.onager)。

普通斑馬(E.burchellii)是奇蹄目中現存唯一野生數量比較多的種類,分布於非洲東部到南部之間的廣大開闊地區,是非洲原野的象徵性物種,亞種較多,其花紋有一定區別。

南非曾經有一種擬斑馬或稱斑驢(E.quagga),和普通斑馬外形比較相似,但花紋區別較大,身上僅部分地方有條紋。擬斑馬已於1883年滅絕,新的研究表明擬斑馬可能只是普通斑馬的一個色型。

山斑馬(E.zebra)是最早被命名的斑馬,也是現存體型最小的野生馬類,分布於非洲南部和西南部的山區,數量稀少。

細紋斑馬(E.grevyi)是現存體型最大的野生馬類,條紋細而密集,分布於非洲東北部,處於瀕危狀態。

體格勻稱,四肢長,第三趾發達,具蹄,第二、四趾退化,僅餘退化的掌骨跖骨。如野驢(Equus hemionus),尾的近端部毛短而光滑,尾的遠端部有披散的長毛。分布在我國新疆西藏內蒙青海一帶。野驢為家驢的祖先。野馬(Equus przewalskii),為家馬的祖先,原產地在蒙古人民共和國和我國新疆交界處。1880年由俄國探險家在新疆的準噶爾盆地發現並報導,20世紀初德國人曾在新疆和蒙古搜捕到數十頭,飼養於國外動物園。

現在野外是否還生存著野馬,是國際動物學界的一大疑問,人們寄希望在新疆北部。1974、1981、1982年,中國科學院、中國林業科學院和新疆的幾個單位,先後組織考察隊,深入準噶爾荒漠等野馬產地考察,結果未取得野馬存在的確鑿證據。

目前在準噶爾盆地建立了野馬放養繁殖中心,把動物園中欄養的野馬放回大自然以取得復壯和繁殖,這也是挽救野馬免於絕滅的一個重要措施。至於自然界到底還有無野馬存在,仍是動物學的一個謎。

生存現狀

山斑馬山斑馬
* 普通斑馬現存斑馬中唯一野生數量比較多的種類,分布於非洲東部到南部之間的廣大開闊地區,是非洲原野的象徵性物種,亞種較多,其花紋有一定區別。

* 南非曾經有一種擬斑馬或稱斑驢和普通斑馬外形比較相似,但花紋區別較大,身上僅部分地方有條紋。擬斑馬已於1883年滅絕,新的研究表明擬斑馬可能只是普通斑馬的一個色型。

* 山斑馬是最早被命名的斑馬,也是現存體型最小的野生馬類,分布於非洲南部和西南部的山區,數量稀少。

* 細紋斑馬是現存體型最大的野生馬類,條紋細而密集,分布於非洲東北部,處於瀕危狀態。山斑馬的兩個亞種,指名亞種哈氏亞種都僅產於西南非洲納米比亞和南非西北部的乾燥高原和山地,數量非常稀少,是嚴重瀕危動物。

同種物種——巴切爾熱帶草原斑馬

巴切爾熱帶草原斑馬被人們稱為是熱帶草原斑馬亞種中最美麗的一種斑馬,也正是這種美麗的外表使它們遭受了不幸。

在非洲生活的斑馬被分為三個種類。在乾燥的草原上生活的斑馬叫做古雷比斑馬;生活在山中的斑馬叫做山斑馬;而數量最多的要數熱帶草原斑馬了,它們廣闊地分布在東部的熱帶草原中。

山斑馬巴切爾熱帶草原斑馬
1817年,熱帶草原斑馬的亞種之一,被英國的旅行家巴切爾帶回了英國。巴切爾熱帶草原斑馬曾經生活在非洲最南連線埠的草原地帶。按照分類來講,斑馬與驢很相近,熱帶草原斑馬的四條腿很長,樣子更接近馬。

在"斑馬"這個大家庭中,巴切爾熱帶草原斑馬可以算是姿態最為優美的一種斑馬了。它們昂首挺胸地站立在那裡,可以看出,它們的骨格結實而又強健,耳朵則象馬一樣小巧。

雄性斑馬的肩高一點五米,體長兩點五米。它們性情也如英國純種賽馬一般,活潑好動。它們身上長有黑白相間的條紋,有時讓人感覺是白底黑紋,有時又讓人感覺是黑底白紋。熱帶草原斑馬與牛羚和駝鳥三者組合就形成了一個防衛聯盟。駝鳥的眼睛、斑馬的耳朵、還有牛羚的鼻子,如果有某一種動物的身上吸取到了這三種動物的特徵,那可真算得上天下無敵了!

然而,它們面對著人類舉起的獵槍卻毫無任何抵抗能力,布爾人就曾大量獵殺了熱帶草原斑馬,他們把斑馬肉分給從非洲來的隨從人員,又把斑馬皮製成袋子。

1830年,人們把野生動物做為寵物來飼養逐漸形成了一種潮流,巴切爾熱帶草原班馬更是倍受人們的喜愛。對於這些斑馬來講,不幸的是,它們的皮很容易加工,顏色以及質地又是那么地美麗,所以,在眨眼之間就有了廣闊的市場。

比起經營農場,捕獵斑馬賺錢更容易。到了一八五零年,人們掌握了更新的鞣皮技術,於是斑馬皮製品的經營更加火爆了。獵殺斑馬是在一八四零年開始的,儘管少數的自然保護家對此進行了抗議,但是這種猖狂的捕獵活動還是持續了三十年之久。到了1870年,大群巴切爾熱帶草原斑馬逐漸從人們的視線里消失了。只有小群的斑馬星星點點地散布在草原上,還有當地的地主家,也偶爾飼養著僅有的幾隻,以及動物園中存活下來的極少數目。

最後一隻巴切爾熱帶草原斑馬於1910在倫敦的動物園中死去了。自從孩提時代以來,就再也不曾見過故鄉的熱帶草原了。

哺乳類瀕危物種

地球是我們生存的家園,人類和動物生存在這個大家園裡,應該相互彌補和諧共存,然而,由於人類的捕殺和肆意的破壞我們的生存環境,導致了很多物種瀕臨滅絕的邊緣,在這裡就讓我們來認識一些瀕危的哺乳類動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