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田雞

小田雞

小田雞秧雞科,頭頂、後頸、背、肩、腰和尾上覆羽尾橄欖褐色,具黑色縱斑與白斑,眼先、耳羽尾橄欖褐色,頸側藍灰色,兩翅褐色,第一枚初級飛羽外甲羽緣白色,次級飛羽羽端具白色小斑點;頦、喉、上胸前灰色;胸和腹部淡黃褐色,具白色橫斑,兩脅與尾下覆羽黑褐色,亦具白色橫斑,棲於河流附近,沼澤地帶和水稻田中,單獨或呈對活動,以水棲昆蟲、甲殼類、小魚以及水藻為食。分布於東北、新疆、河北、河南、陝西、山東(繁殖鳥);廣東(冬候鳥);台灣(迷鳥)。

基本信息

簡介

物種命名及年代:(Pallas, 1776)

小田雞全長約18cm。雄鳥體羽以灰褐色為主。嘴短,背部具白色縱紋,兩脅及尾下具白色細橫紋。胸與臉灰色,眼紅色,有褐色過眼線。雌鳥色淡,耳羽褐色。棲息於林緣溪流、沼澤、農田和水塘附近草叢中,在蘆葦叢、水稻田中覓食。繁殖期5-7月,在草叢基部或地面上營巢,每窩產卵4-8枚。雌雄輪流孵卵,孵化期約20天。繁殖於中國東北北、陝西河南及新疆喀什地區,遷徙時經過中國大部分地區。

形態

(圖)小田雞小田雞(圖2)

體纖小(18厘米)的灰褐色田雞。嘴短,背部具白色縱紋,兩脅及尾下具白色細橫紋。雄鳥:頭頂及上體紅褐,具黑白色縱紋;胸及臉灰色。雌鳥色暗,耳羽褐色。幼鳥頦偏白,上體具圓圈狀白色點斑。與姬田雞區別在上體褐色較濃且多白色點斑,兩脅多橫斑,嘴基無紅色,腿偏粉色。虹膜-紅色;嘴-偏綠;腳-偏粉。叫聲:乾啞的降調顫音,似青蛙或雄性白眉鴨

特徵

頭頂、後頸、背、肩、腰和尾上覆羽尾橄欖褐色,具黑色縱斑與白斑,眼先、耳羽尾橄欖褐色,頸側藍灰色,兩翅褐色,第一枚初級飛羽外甲羽緣白色,次級飛羽羽端具白色小斑點;頦、喉、上胸前灰色;胸和腹部淡黃褐色,具白色橫斑,兩脅與尾下覆羽黑褐色,亦具白色橫斑,棲於河流附近,沼澤地帶和水稻田中,單獨或呈對活動,以水棲昆蟲、甲殼類、小魚以及水藻為食。分布於東北、新疆、河北、河南、陝西、山東(繁殖鳥);廣東(冬候鳥);台灣(迷鳥)。

小田雞(圖2)小田雞(圖2)

小田雞有7個亞種,亞種之間的區別主要依據體形大小、上下體羽毛的顏色及深淺、喉和胸的顏色以及腹部有無條紋。成鳥兩性相似。頭頂、枕、後頸橄欖褐色,具黑色中央縱紋,後頸的條紋不清晰,其餘上體橄欖褐色或棕褐色,具黑色縱紋,肩羽、背、腰、尾上覆羽和內側翅覆羽具白色斑點。尾羽黑褐色,羽緣棕褐色。翅覆羽橄欖褐色,內側覆羽具寬黑色縱紋和白斑。飛羽黑褐色,第1枚初級飛羽外翈羽緣白色,次級飛羽羽端具白色小斑點。有藍灰色眉紋和棕褐色穿眼紋。頦、喉棕灰色,頰、頸側和胸藍灰色,胸羽的羽端沾棕色。腹、兩脅和尾下覆羽黑褐色,具白色橫斑紋。腋羽和翅下覆羽灰褐色,腋羽具少量白斑,尾下覆羽有黑白兩色橫斑紋。雌鳥喉白色,下體羽色較淡。

幼鳥下體棕白色,頸側、胸和兩脅淡紅褐色,從面部到胸常有斑點,兩脅雜有白紋。雛鳥全黑色,絨羽尖端染有綠色。虹膜紅色,幼鳥虹膜紅褐色。嘴角綠色,嘴峰和端部色較深。腿和腳黃綠色至污綠色,爪角褐色。大小量度:體重♂ 33-50g,♀42 -45 g;體長♂150 -190 mm,♀175-182 mm;嘴峰♂15 -20 mm,♀15 -17 mm;翅♂ 82-93 mm,♀80-89mm;尾35♂-45 mm,♀41-50 mm;跗蹠♂24 -29 mm,♀23- 27mm。[2](註:雄性——♂;雌性——♀)

分布

(圖)小田雞小田雞

世界分布

分布於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包括整個歐洲、北回歸線以北的非洲地區、阿拉伯半島以及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岷山-秦嶺-淮河以北的亞洲地區。非洲中南部地區,包括阿拉伯半島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歸線)以南的整個非洲大陸。印度次大陸及中國的西南地區,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錫金、尼泊爾、巴基斯擔、斯里蘭卡、馬爾地夫以及中國西藏的東南部地區等。太平洋諸島嶼,包括中國的台灣省、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以及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爪哇島以及巴布亞紐幾內亞。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包括澳大利亞、紐西蘭、塔斯馬尼亞及其附近的島嶼。

中國分布

廣泛分布,見於北京(通縣)、天津(團泊窪)、河北(白洋淀、北戴河)、內蒙古(呼倫貝爾盟、錫林郭勒盟、呼和浩特市、伊克昭盟、巴彥淖爾盟、烏梁素海)、遼寧(雙台子河口、東溝、大連、蓋縣、遼中、義縣)、吉林(白城、公主嶺、安圖、敦化)、黑龍江(扎龍、哈爾濱、興凱湖、牡丹江、佳木斯、綏化、伊春、松花江、黑河、大興安嶺)、江蘇(徐州、連雲港、鹽城、東台)、浙江(舟山、溫州、平陽)、安徽(石臼湖)、福建(福州、閩侯)、江西(樂安敖溪水庫)、山東(青島大沽口)、河南(桐柏山)、湖北(江漢湖群)、湖南(東洞庭湖)、廣西(北部灣北部)、雲南(昆明、新平、耿馬、蒙自)、陝西(秦嶺)、甘肅(慶陽、平涼、蘭州、河西走廊、天水、武都)、青海(西寧)、寧夏(平羅、賀蘭、銀川、永寧、吳忠、青銅峽、靈武)、新疆(于田、喀什、莎車、葉城、塔里木河、天山、巴音布魯克、察布查爾、伊犁河、巴里坤)、台灣(台中、南投、高雄、屏東、台東、花蓮、新竹、澎湖)和香港。

小田雞(分布圖)小田雞(分布圖)

棲息環境

分布於海拔400—1100m的中、低山水域附近,棲息於沼澤、葦盪、蒲叢和稻田中。繁殖季節棲息地以低而密的草叢為特徵,或成片的植物如蘆葦、薹草、莎草、燈心草、藨草、虉草等;非繁殖季節棲息地較為廣泛,包括低山丘陵地帶、林緣溪流、沼澤化草甸和農田附近、水稻田及其雜草叢生處。

(圖)小田雞小田雞

生活習性

小田雞在中國東北地區和內蒙古為夏候鳥,每年4月上、中旬遷來,9—10月南遷,居留期約5個月。在北戴河秋季曾見有少數小田雞南遷時途經此地,9月中旬至10月上旬為主要路過期,在秦嶺、北京、白洋淀和河南桐柏山均為夏候鳥,甚至在長江以南的安徽石臼湖3—4月及8月亦可見到,因此估計小田雞在長江以北為夏候鳥,在長江以南為旅鳥,有些則飛到華南及其以南地區越冬,但冬季在河北和江蘇等地也出現過大群或小群。

小田雞(圖3)小田雞(圖3)

清晨和傍晚到夜間最活躍,行動隱蔽,不易見到。常單獨行動,性膽怯,受驚即迅速竄入植物中,或突然起飛,但飛不高很快落下。雜食性,但食譜中大部分為水生昆蟲及其幼蟲,包括鞘翅目半翅目蜻蜒目襀翅目、石蛾科和蚊科,也吃環節動物軟體動物、小甲殼類、小魚以及綠色植物和種子(包括薹草),在籠養條件下還吃小蜥蜴和壁虎。常在植物茂密處及其附近活動,喜歡在水較淺而即將乾涸的泥坑中覓食。在地面上落葉堆中或淺水中探食,偶而在較深的水中覓食,通常一邊在漂浮植物和折斷的蘆葦上行走和游泳,一邊覓食,還可一再潛水捕捉食物。

生長繁殖

繁殖期因各地緯度不同而略有差異。在中國扎龍地區繁殖期為5—6月。單配製,有領域性,僅在繁殖季節維持配偶關係。巢建於水邊密集的植物叢中,或在沼澤地中較高的丘地上或蘆葦堆上。雌雄均參與營巢,巢材以蘆葦為主,雜以其他草的莖、葉等,巢淺而疏鬆,呈圓盤狀,外徑10—12 cm,內徑8—10 cm,巢高約13 cm,深約4 cm。5月下旬開始產卵,一般隔日產1枚,每窩卵4—10枚,常見為6—9枚。卵橢圓形,土黃色,上面布有暗紅色小斑塊。卵的大小為19.1—21.8 mm×26.0—30.7 mm。窩卵足數後開始孵卵,孵卵以雌鳥為主。孵化期19—21天。雛鳥為早成鳥,孵出後不久可離巢。由雙親餵養和照顧,幾天后可自行覓食,約35—45日齡長出飛羽,長出飛羽前可獨立生活,1歲可開始繁殖。

亞種分化

(7種)

1.小田雞歐洲亞種(學名:Porzana pusilla intermedia)

2.小田雞指名亞種(學名:Porzana pusilla pusilla)

3.小田雞南亞亞種(學名:Porzana pusilla mira)

4.小田雞紐幾內亞亞種(學名:Porzana pusilla mayri) 

5.小田雞澳大利亞亞種(學名:Porzana pusilla palustris)

6.小田雞紐西蘭亞種(學名:Porzana pusilla affinis)

7.小田雞南非亞種(學名:Porzana pusilla obcura )

編輯本段保護級別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低危(LC)。

小田雞(圖4)小田雞(圖4)

鶴形目百科

鶴形目(Gruiformes)鳥類體型大小差別很大,有最大型的飛禽,也有很小型的種類。鶴形目有12科,其中有些科分布非常廣泛,多數科則局限於狹小的地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