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亞鴇

南亞鴇

南亞鴇(學名:Houbaropsis bengalensis )是大型陸棲鳥類,體色為隱蔽色,身體粗壯,向後漸細。頭平扁,頸長,頸椎16—18節。雄鳥的頸有特殊的皮下膨脹組織。嘴粗壯,端部側扁,基部寬,嘴峰有脊並略下彎,嘴長常短於頭長;鼻孔裸露。站立或行走時,嘴和身體均呈水平狀,而頸垂直向上。翅長而寬,飛行有力而持久,僅在降落時滑翔。喜歡溫暖乾燥開闊草原和草地、農田、灌木叢等,能適應無水環境,但降雨常決定其繁殖的時間和場所。雜食性,主要以植物的葉、嫩芽和種子等為食,也吃昆蟲和蜥蜴、蛙、雛鳥、鼠類等小型脊椎動物。

基本信息

外形特徵

南亞鴇是陸禽,頸部及腳都很長,身體呈褐色及白色。它們站立時高約1米,雄鳥長1.22米及重8-14.5公斤,雌鳥長92厘米及重3.5-6.75公斤。雄鳥及雌鳥外觀上相似,但雄鳥的毛色呈較深的沙黃色。頭頂黑色,有冠。雌鳥較雄鳥細小,頭及頸都不是純白色,未必有胸部斑紋。
初級飛羽10枚,次級飛羽16—24枚。尾寬,短至中等長,尾端呈方形或稍圓,尾羽18—20枚。無尾脂腺。腿長而粗壯,脛的裸出部分和跗蹠被網狀鱗,足僅有前3趾,後趾消失,趾基聯合處寬,形成圓厚的足墊,爪鈍而平扁。

分布範圍

是印度及巴基斯坦東部的。它們受到失去棲息地的威脅。南亞鴇棲息在乾旱至半乾旱的草原,長滿高草及針刺叢林,但會避開灌溉地區。分布於印度的拉賈斯坦邦、卡納塔克邦、馬哈拉施特拉邦及中央邦。高棉,尼泊爾,越南。
可能已滅絕:孟加拉國。

生活習性

南亞鴇是雜食性的,主要吃甲蟲、草蜢、種子及地上的堅果。

生長繁殖

南亞鴇於3月至9月繁殖,雄鳥於此時會脹大及向雌鳥示愛。雄鳥會豎起尾巴到背上,折曲頸部,並發出很深及很急的叫聲。南亞鴇是一夫多妻制的。雌鳥每年只會生一蛋,約需27天來孵化,雄鳥並不會參與任何孵化或餵養雛鳥的工作。它們會在開揚的地上築巢,故鳥蛋經常受到其他動物的破壞。雛鳥會與母鳥一同生活,直至下一個繁殖季節到來。雄鳥於繁殖季節是獨居的,而其他時間則會組成群落。

物種現狀

南亞鴇即將收益於一項旨在拯救全球極度瀕危物種的計畫——國際鳥盟物種冠軍。該項計畫的目標是努力使那些極度瀕危的物種避免滅絕的命運。南亞鴇列入首批拯救對象。
南亞鴇的數量估計少於1000隻。其主要威脅是因灌溉而失去棲息地。一些群落遷徙至巴基斯坦後受到捕獵的影響。它們已經消失於印度中央邦的卡若拉(Karera)保護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極危(CR)。
南亞鴇即將收益於一項旨在拯救全球極度瀕危物種的計畫——國際鳥盟物種冠軍。該項計畫的目標是努力使那些極度瀕危的物種避免滅絕的命運。南亞鴇列入首批拯救對象。
南亞鴇的數量估計少於1000隻。其主要威脅是因灌溉而失去棲息地。一些群落遷徙至巴基斯坦後受到捕獵的影響。它們已經消失於印度中央邦的卡若拉(Karera)保護區。

鶴形目百科

鶴形目(Gruiformes)鳥類體型大小差別很大,有最大型的飛禽,也有很小型的種類。鶴形目有12科,其中有些科分布非常廣泛,多數科則局限於狹小的地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