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惡鳥屬

苦惡鳥屬

苦惡鳥屬主要分布於東半球的熱帶和亞熱帶。共有5種,主要分布於東半球的熱帶和亞熱帶。中國有2種。本屬以白胸苦惡鳥為典型代表。

基本信息

苦惡鳥屬(Amaurornis):鶴形目秧雞科的1屬。體長270--300毫米,體重200--300克。上體近灰黑色,面部和下體純白,尾下覆羽呈栗色;嘴基稍隆起,但不形成額甲,嘴峰較趾骨為短;跗骨較中趾(連爪)為短;翅短圓,不善長距離飛行。共有5種,主要分布於東半球的熱帶亞熱帶。中國有2種。本屬以白胸苦惡鳥為典型代表。

代表鳥種

 苦惡鳥屬 苦惡鳥屬
白胸苦惡鳥

基本資料

中文名:白胸苦惡鳥
物種分類:鳥類→鶴形目→秧雞科→苦惡鳥屬
拉丁名:Amaurornis phoenicurus
英文名:White-breasted Waterhen
屬中文名:苦惡鳥屬

經濟用途: 白胸苦惡鳥肉很鮮美,很有經濟意義。
Iucn2003:LC.IUCN 2003:Not listed.
遷徙: 部分留鳥,部分夏候鳥。

簡介

國內分布於廣東、廣西福建、雲南、貴州四川、沿長江流域東抵上海、北達陝西與河南南部,偶見於山西、山東、河北南部,南至香港、台灣、海南島和西沙群島。國外分布於印度緬甸泰國、馬來半島、印度尼西亞和安達曼群島。棲息於沼澤、溪流、水塘、水稻田和湖邊沼澤地帶,也出現於水域附近的灌叢、竹叢、疏林、甘蔗地和村莊附近有植物隱蔽的水體中。體重♂175-258g,♀163-251g;體長♂280-346mm,♀267-323mm;嘴峰♂37-40mm,♀32-42mm;翅♂156-175mm,♀150-174mm;尾♂68-85mm,♀61-78mm;跗蹠♂53-63mm,♀46-58mm。主要以螺、蝸牛、螞蟻、鞘翅目昆蟲、蜘蛛等動物性食物為食,也吃植物花、芽、草子和麥粒、豌豆、蠶豆、稻穀等農作物。

習性
(圖)苦惡鳥屬苦惡鳥屬白胸苦惡鳥

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偶爾集成3-5隻的小群。多在清晨、黃昏和夜間活動,白天躲藏在蘆葦叢或草叢中,輕易不出來。晨、昏和晚上活動時常伴隨著清脆的鳴叫,聲似“苦惡、苦”,重複久鳴不息,持續整個晚上。善行走,無論在蘆葦叢上或地上,行走都很輕快、敏捷。有時也在水中游泳,飛翔力差,平時很少飛翔,迫不得已時,飛行十餘米或數十米又落入草叢。

營巢於水邊或近水岸邊草叢或灌木叢中,巢主要由枯草構成,結構較簡單,呈碗狀。通常置巢於離地數厘米或十餘厘米的灌叢或草叢上,也有直接置於草巢叢中地上,甚隱蔽,一般難以找到,善奔走,在蘆葦或水草叢中潛行,亦稍能游泳,偶作 短距離飛翔,以昆蟲、小型水生動物以及植物種子為食。

繁殖期間雄鳥晨昏激烈鳴叫,音似“kue,kue,kue ”,故稱“姑惡鳥”或“苦惡鳥”。在荊棘或密草叢中,偶亦能在樹上,以細枝、水草和竹葉等編成簡陋的盤狀巢。每窩產卵6~9枚。卵土黃色,上布紫褐色和紅棕色的稀疏縱紋和斑點。大小為31-45mm×25-32mm,平均40mm×30mm。卵產齊後即開始孵卵由雌雄親鳥輪流承擔。在中國南方每年可產2~3窩。雛鳥為早成性,孵出後即能離巢,但仍與親鳥一起活動。白胸苦惡鳥的普通亞種夏季在中國長江流域以南的東部地區繁殖,偶見於河北省山東省。在福建、廣東、台灣、雲南各省為留鳥。肉味鮮美,為獵禽之一。

 苦惡鳥屬 苦惡鳥屬
紅腳苦惡鳥
紅腳苦惡鳥 Brown Crake 鶴形目 > 秧雞科 > 苦惡鳥屬 GRUIFORMES > Rallidae > Amaurornis akool 中等體型(28厘米),色暗而腿紅。上體全橄欖褐色,臉及胸青灰色,腹部及尾下褐色。幼鳥灰色較少。體羽無橫斑。飛行無力,腿下懸。虹膜-紅色;嘴-黃綠;腳-洋紅。拖長顫哨音,降調。分布在印度次大陸至中國及印度支那東北部。繁殖在多蘆葦或多草的沼澤。在中國南方的山區稻田為地區性常見鳥。性羞怯,多在黃昏活動。尾不停地抽動。

鶴形目百科

鶴形目(Gruiformes)鳥類體型大小差別很大,有最大型的飛禽,也有很小型的種類。鶴形目有12科,其中有些科分布非常廣泛,多數科則局限於狹小的地區。

秧雞科的33個屬

秧雞科(Rallidae)有33屬133種,包括秧雞、田雞、苦惡鳥、水雞、骨頂雞等,分布遍及世界各地,是涉禽中種類最多,分布最廣的一科。中國有9屬20種。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