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腿斑秧雞

紅腿斑秧雞

紅腿斑秧雞(學名:Rallina fasciata)為秧雞科斑秧雞屬的鳥類。分布於台灣島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蘇門答臘。全長220-230毫米。頭、頸和胸部為栗褐色;其餘上體棕褐色;兩翅和翅上覆羽黑色,具白色寬頻斑;下體有黑白相間的帶斑。棲於沼澤和蘆葦叢中。以草籽、甲殼動物、昆蟲等為食。

基本信息

外形特徵

紅腿斑秧雞成鳥兩性相似。頭頂較暗,雌鳥的頭、頸紅褐色更多。上體包括肩和最內側次級飛羽棕褐色或橄欖褐色,翅覆羽栗褐色有白色斑點,到大覆羽時白色斑點逐漸變為黑寬和白細的短紋。飛羽暗褐色,內外翈均具白色短紋。頭、頸和上胸栗紅色,喉淡栗色,下胸至腹以及兩脅有黑白相間排列的橫紋,其白色橫紋較粗,與紅胸田雞較細的白色橫紋且僅在腹部有所不同。尾下覆羽黑色,有細的白色橫紋。幼鳥頭、頸和胸褐色,翅覆羽的斑紋不清晰;下體黃白色,黑色橫紋不明顯。
虹膜深紅色或血紅色。嘴黑色,基部較淡,尖端帶有綠色或鉛灰色。腿和腳紅色,爪石板灰色或角藍色。幼鳥的腿和腳為黃褐色。

棲息環境

無內容

生活習性

分布區內有留鳥也有候鳥,在分布區的南部越冬。泰國為留鳥,菲律賓可能為留鳥。馬來西亞為留鳥和部分候鳥,10—12月和4—5月遷飛,在馬六甲海峽上的島嶼和燈塔上經過。加里曼丹大部分為留鳥。印度尼西尼的大巽他群島為留鳥,冬季因有從亞洲大陸飛來越冬的候鳥而數量增多。中國台灣、密克羅尼西亞的帛琉群島和澳大利亞西部(7月)見到迷鳥。紅腿斑秧雞主要分布在東南亞一帶,在中國僅見於台灣,應屬偶見迷鳥。
棲息於蘆葦沼澤地、稻田、芋田以及河流、水邊的灌木叢和林間濕地。在菲律賓也可生活在開闊的山坡和白茅草地,在印度阿薩姆邦可生活在最密的森林中,在下緬甸有時可棲息在村莊周圍的灌叢和草地中。一般分布在海拔800 m以下,但在遷飛時可高達海拔1400 m。叫聲:繁殖季節於晨昏發出一連串響亮的鼻音pek,音程間隔半秒;也作緩慢的降調顫音。以草籽、甲殼動物和昆蟲等為食。

分布範圍

分布於印度東北部向東到緬甸南部、泰國、越南南部、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向南可到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和弗洛勒斯島,不規則地分布於印度尼西亞的大小巽他群島和摩鹿加群島,偶見於澳大利亞。偶見於中國台灣的蘭嶼和雲林。

繁殖方式

繁殖期各地不同,緬甸8—9月,加里曼丹4月,印度尼西亞3月。單配製,繁殖季節有領域性,用樹葉和草建設粗放的巢,巢遠離水,在灌木或矮樹上,每窩產卵3—6枚。卵呈卵圓形,石灰白色,有光澤,有時有少數模糊的暗紅棕色斑點。卵的大小為29.8—34.1 mm×23.2—25.4 mm,兩性孵卵。

亞種分化

無內容

種群現狀

無內容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低危(LC)。
該鳥屬中澳保護候鳥協定中受保護的鳥類。

鶴形目百科

鶴形目(Gruiformes)鳥類體型大小差別很大,有最大型的飛禽,也有很小型的種類。鶴形目有12科,其中有些科分布非常廣泛,多數科則局限於狹小的地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