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

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

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是中國雲南省思茅市下屬的一個縣。面積1957平方公里,2003年人口11萬人。縣政府駐娜允鎮。目前下轄:娜允鎮、孟連鎮和勐馬鎮;景信鄉、富岩鄉、公信鄉和臘壘鄉。地理位置為東經99°39´,北緯22°23'。全鎮轄9個村民委員會,3個社區居民委員會,108個村民小組,40個社區居民小組,全鎮人口35600人,其中農業人口22500人,國土面積367.49平方公里。娜允鎮以其悠久的民族文化歷史、濃郁的邊地民族風情、和諧的自然生態景觀,引起了專家學者的關注,招來了眾多媒體的聚焦,吸引了八方遊客的雲集,成為雲南省最具魅力的旅遊小鎮之一。孟連繫傣語諧音,意為“尋找到的一個好地方”,有“邊地綠寶石”、“龍血樹故鄉”的美稱。旅遊資源以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為主,主要有孟連大金塔、孟連宣撫司署、勐馬溫泉、臘福大黑山風景名勝區等。2018年9月25日,獲得商務部“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榮譽稱號。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 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

公元一世紀中期以前,今孟連為傣族聯盟國家“勐達光”(漢譯“哀牢國”)屬地。
公元69年,“勐達光”(哀牢國)歸附漢朝、其地設永昌郡,永昌郡由漢朝派郡守與“詔達光”(哀牢王)共同治理;公元76年,“詔達光”(哀牢王)與漢朝郡守發生矛盾、起兵反漢,漢朝軍隊與“勐達光”軍隊多次激戰,部分傣族先民為躲避戰亂、遷至“勐達光”(永昌郡)南境與各種蠻族部落雜錯而居;今孟連得到進一步開發。
公元299年,晉朝所轄永昌郡不韋縣(今隆陽、施甸、昌寧等地)境內的傣族起兵反晉,永昌郡治由不韋縣遷至永壽縣(今鎮康、永德、耿馬、滄源等地),同時在永壽縣南部增設南涪縣(今西盟、瀾滄、孟連、勐海、景洪等地);今孟連屬永昌郡南涪縣。
公元420年,東晉滅亡,之後的宋(南朝)、齊(南朝)、梁(南朝)等中國內地王朝逐步退出雲南高原,陳(南朝)代梁(南朝)後,中國內地王朝徹底放棄雲南高原;今孟連的傣族先民以“勐”(盆地)為單位、各自形成獨立小邦。
公元738年,“勐舍”(巍山盆地)傣族入主洱海盆地建立“勐舍龍”(漢譯“南詔國”);公元762年,“勐舍龍”(南詔國)在“勐掌”(保山盆地)設永昌節度、統轄瀾滄江以西地區;今孟連屬永昌節度。
公元937年,前“勐舍龍”(南詔國)通海節度使段思平入主洱海盆地建大理國,沿“勐舍龍”舊制在“勐掌”設永昌節度;公元1096年,大理國廢節度、都督等軍事轄區,調整為八府、四郡、四鎮;今孟連先屬永昌節度、後屬永昌府。
公元1254年,大蒙古國滅大理國後,忙於攻打南宋,無暇顧及大理國偏遠地區; 今孟連的傣族首領據地自治。
公元1289年,元朝(前大蒙古國)在大理金齒等處宣撫司孟定路東南增設木連路;今孟連屬木連路。
公元1329年,元朝分大理金齒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原大理金齒等處宣撫司)所轄的木連路、銀沙羅甸設銀沙羅甸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今孟連屬銀沙羅甸宣慰司都元帥府。
公元1348年,“勐卯”(瑞麗江河谷盆地)崛起的“勐卯龍”(漢譯“麓川國”)吞併銀沙羅甸宣慰司;今孟連縣境屬“勐卯龍”(麓川國)。
公元1355年,“勐卯龍”(麓川國)歸附元朝、其控制區域置平緬宣慰司;今孟連縣境屬平緬宣慰司。
公元1384年,“勐卯龍”(元朝平緬宣慰司)歸附明朝、其控制區域置麓川平緬宣慰司;今孟連縣境麓川平緬宣慰司。
公元1406年,明朝分麓川平緬宣慰司地設孟璉長官司(轄今薩爾溫江以東的撣邦地及瀾滄江以西的瀾滄、孟連、西盟等地);今孟連縣境屬孟璉長官司。
公元1428年,麓川平緬宣慰司脫離明朝、恢復“勐卯龍”(麓川國);公元1439年,“勐卯弄”(麓川國)東征兼併孟璉長官司;今孟連縣境又屬“勐卯龍”(麓川國)。
公元1441年、1442年、1448年,明朝傾半國之力“三征麓川”,“勐卯龍”(麓川國)政權被逼到伊洛瓦底江以西地區(今緬甸克欽邦),孟璉長官司復置;今孟連縣境屬孟璉長官司。
公元1521年以後,孟璉長官司廢置,“孟璉與孟養、孟密諸部仇殺數十年,司廢”;公元1585年,孟璉土官歸附明朝、復設孟璉長官司;公元1606年,孟璉土官歸附東吁王朝;今孟連縣境隨孟璉土官一起夾在明朝與東吁王朝之間。
公元1662年,孟璉土官歸附清朝、其控制區域置孟連長官司;今孟連縣境屬孟連長官司。
公元1709年,孟連長官司升級為孟連宣撫司;今孟連縣境屬孟連宣撫司。
公元1764年,孟連宣撫司由永昌府劃予順寧府;今孟連縣境屬孟連宣撫司。
公元1799年以後,孟連宣撫司北境、勐勐巡檢司南境的倮黑人脫離傣族土司掌控,武裝奪取傣族土司的領地;公元1888年,清朝出兵平定倮黑人後,將孟連宣撫司北境八土目轄地和勐勐巡檢司析出設直隸鎮邊撫夷廳、由內地派出直隸同知管轄;公元1891年,耿馬宣撫司所屬的勐董、勐角土目與耿馬土司發生仇殺事件後,勐董、勐角由耿馬宣撫司劃歸直隸鎮邊撫夷廳;公元1892年,倮黑五佛主暴動,清朝鎮壓過程中招降“三佛主”李通明,承認他為西盟土目,劃歸直隸鎮邊撫夷廳;公元1894年,孟連宣撫司由順寧府劃歸直隸鎮邊撫夷廳,所屬上允土把總、下允土千總析出由直隸鎮邊撫夷廳直轄;今孟連縣境屬直隸鎮邊撫夷廳。
公元1913年,民國政府裁直隸鎮邊撫夷廳、改設鎮邊縣;公元1915年,鎮邊縣改為瀾滄縣;公元1929年,瀾滄縣將轄地土目、土司轄地歸併為10個區,選擇區內勢力較大的土目、土司擔任區長;公元1932年,按山川行便調整為8個區,打亂土目、土司的管轄範圍;公元1940年,瀾滄縣廢區、改劃為13鄉2鎮,式微的土目、土司被納入鄉鎮保甲制以內;今孟連縣境屬瀾滄縣。
公元1949年2月,中國共產黨迤南邊區人民自衛軍第一支隊占領瀾滄縣,成立瀾滄專員公署,下設瀾滄縣、上允縣、東朗縣、孟連縣、溯濤(寧江)縣等臨時人民政府;公元1949年12月,瀾滄區專員公署撤銷,瀾滄縣、上允縣、東朗縣、孟連縣合併為瀾滄縣;今孟連縣境先屬瀾滄專員公署、後屬瀾滄縣。
公元1954年6月,瀾滄縣所轄孟連區、南卡區合設準縣級孟連傣族拉祜族卡佤族自治區。
公元1959年12月,準縣級孟連傣族拉祜族卡佤族自治區改為孟連傣族拉祜族卡佤族自治縣。
公元1963年9月,孟連傣族拉祜族佧佤族自治縣改為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

行政區劃

孟連縣轄2個鄉(公信鄉、景信鄉),4個鎮(芒信鎮、勐馬鎮、娜允鎮、富岩鎮)。

鄉鎮名稱
位置面積下轄村(社區)數量備註
公信鄉孟連縣西部276平方公里6個邊境少數民族貧困鄉
富岩鎮孟連縣西北部239.26平方公里5個有嘎拉神石、神稻等景點
景信鄉孟連縣東北部169.88平方公里5個
芒信鎮孟連縣東南部354平方公里6個
勐馬鎮孟連縣西南部530平方公里8個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5.87%
娜允鎮孟連縣中部偏東367.49平方公里12個縣城所在地

民族文化

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 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

來到娜允古城,首先讓你感到的是它濃郁的傣族文化氛圍。古老的土司建築、宗教建築,有嚴格等級劃分的民居,構成了娜允古城的外貌特徵,其間隨處可見的歷史、宗教、節日、民俗、服飾、飲食、音樂、舞蹈、紡織、刺繡等場景,構成了娜允古城濃郁的傣族文化氛圍。成為人們訪古探幽、了解傣族歷史文化藝術的好去處。娜允古城由三城兩寨(上城、中城、下城、芒方崗、芒方冒)組成。上城原來是孟連土司和家奴的居住地,現存主要建築有上城佛寺和宣撫司署。上城佛寺緊靠著金山,是土司家族的專用佛寺,佛寺建於1868年,占地5000多平方米,古建築基本完好,國外的傣族到娜允古城朝拜,大都住在上城佛寺。孟連宣撫司署,傣語稱“賀罕”,意為金色的王宮,土司被稱為“召賀罕”,意為金色王宮之王,在傣族封建領主制社會中,享有較高的地位和聲譽。孟連宣撫司署曾在清代被焚毀,現存建築重建於1878—1919年,占地10000多平方米,門堂為二疊小歇山飛檐斗拱大門,是中國古代建築中充分體現儒家思想的物質載體,即衙門,議事廳是整個建築群規模最大的一座,為三檐歇山頂乾欄式建築,乾欄柱6排47根對稱排列,其主體是傣族的乾欄式,內部和後側保留了傣族的傳統形式,體現了邊疆少數民族的智慧和獨創精神。整個土司建築布局合理、完整。如今,它是雲南18個土司建築中保存最完好的,也是雲南清代土司衙署的代表,作為雲南唯一的一座傣、漢合璧的大型建築群,孟連宣撫司署本身就是一部建築史和藝術史。孟連宣撫司署於1965年被雲南省人民委員會首批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在此成立縣民族歷史博物館,1998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如今,宣撫司署已成為專家學者研究傣族歷史和文化重要去處,更是人們旅遊觀光重要景點。

中城是當年宣撫司署的官員及家屬居住的地方,現存古建築有中城佛寺以及土司岳父和其他官員的住宅。中城佛寺建於1910年,由佛殿、僧房、大門、走廊、八角亭組成,占地3000多平方米,是居住在中城的傣族官員們的專用佛寺,主體建築佛殿為抬梁式三檐歇山頂圍廊建築。外板壁上裝飾有寶塔佛像、孔雀、樂舞、花卉等精美圖案,磚牆上繪有壁畫,中城佛寺周圍分布著土司岳父家、土司代辦家及其他官員的住宅,都有百年以上的歷史,這些民居不僅反映了近現代傣族民居的特點,同時還是傣族封建領主制等級森嚴的重要物證。中城傣族以善烹飪聞名邊地,在黨的富民政策引導下,中城有十幾家農戶開傣味餐館,有的還把餐館開到思茅城去,他們繼承和繁榮了傣族飲食文化,同時,也率先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下城是宣撫司署中總攬內外政務的官員——議事庭長和幾位官員的住處。原有古建築下城佛寺,於60年代毀於火災。現下城部分農戶都兼營傣族小吃和民族服裝、工藝品,也是縣城較富裕的傣寨。上城旁的芒方崗、芒方冒兩個寨子,是宣撫司署的林業官——更洪和獵戶居住的寨子,過去專為土司攆山打獵,現在兩個寨子的農戶大都兼營紡織傣錦和傣包,常有外地客商上門訂貨。

自然環境

縣境為怒山余脈所控制的寬谷盆地與山地相間的地形。最高點為臘福大黑山(又稱為昂郎山),海拔2603米:最低點南馬河與南卡江交匯處勐啊,海拔500米。萬畝以上的壩子有孟連壩、勐馬壩,千畝以上的壩子還有5個。屬南亞熱帶濕潤氣候類型,因地勢複雜,海拔高低不同,境內氣候垂直變化明顯。年平均氣溫為19.7℃,最高氣溫達36.7℃,每年1至2月最冷,平均氣溫13℃左右。全年平均降雨量1375毫米,全年雨日達170天左右,1至3月降雨量最少,5至10月為雨季,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88%。年平均日照2110.6小時,風速一般為3級,最高達6至7級。

地質地貌

孟連縣地質主要為二疊紀玄武岩、三疊紀多種岩類組成,由第四紀河流沖積構成。二疊紀形成的玄武岩,分布在芒信鎮的班順、岔河、芒信一帶。從景信鄉的勐英起至孟連壩止的南壘河上遊河谷地帶,由石灰石組成。勐馬鎮的賀俄以南、哈布殼山以北,以及南主、南抗、南彌一線,分布著粗粒結晶類的花崗岩。朗勒、孟連、勐馬、勐阿等壩子,是第四紀河流沖積靜水沉積盆地區,其中以孟連壩最典型。
孟連縣地處怒山余脈,地貌以山地為主。南北部多高山峻岭;東西部偏低,多河谷盆地。北部的大黑山,海拔2239米 ;南部的哈布殼山,海拔2196米;東部的孟連壩,海拔960米;西部的勐馬壩,海拔920米。境內最高點是位於南部的昂朗山峰頂,海拔2603米;最低點是位於西部的南永河與南卡江交匯處,海拔497米。地形屬以山區為主谷壩相間的複合類型。在群山中有一些寬谷盆地,較大的有孟連、勐馬、勐阿等壩子,其次是朗勒、景信、景冒、勐白、芒信、芒街等壩子。

氣候特徵

孟連縣屬南亞熱帶氣候類型,境內氣候垂直變化明顯。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如春。年平均氣溫為19.6℃,最高氣溫達36℃,每年1-2月最冷,平均氣溫13℃左右。年平均降雨量1373毫米,5-10月為雨季,雨量占年降雨量的87.7%,年雨日達170天左右。年平均日照2048.6小時。風速一般為3級,最高達6至7級。

土地資源

據1985年土壤普查,全縣土壤分為6個土類,15個亞類,26個土屬,46個土種。地帶性土類從低到高排列,有磚紅壤、赤紅壤、紅壤、黃棕壤,非地帶性的有水稻土、沖積土。全縣可耕地占總面積的48%。熱區土地面積有68萬畝,適宜種植橡膠甘蔗茶葉、咖啡和熱帶優質水果等經濟作物,大部分地區農作物可一年兩熟,其中熱壩地區可一年三熟。

生物資源

全縣林業用地面積152.25萬畝,森林面積113.7萬畝,森林覆蓋率為49.7%,活立木蓄積量434.09萬立方米。植物中以龍血樹、橡膠、楠木、柚木、紫柚木等較為珍貴,其中龍血樹資源豐富。1974年植物學家蔡希陶先生在這裡發現了全國連片面積最大的龍血樹資源,連片面積為799.5畝,數量居全國血竭資源之首,是現有的寶貴藥物資源。用材林有椿、樟、松、杉等:熱帶水果有芒果、鳳梨、香蕉鳳梨蜜等10多種。還有豐富的竹林,如著名的有直徑達30~40厘米的龍竹,以及大金竹等。動物資源有虎、豹、熊、猴、山驢穿山甲等。

水能資源

孟連江河縱橫,分屬薩爾溫江(怒江下游)和湄公河(瀾滄江)水系。主要河流有:南卡江、南馬河、南壘河3條。南卡江由西盟縣入境,流經縣內富岩、公信、勐馬鎮,在勐阿出境後流入薩爾溫江,境內流長58公里,為中緬邊境西段界河。南馬河,發源於臘福大黑山,由南向北流至勐馬,轉向西流至勐阿入南卡江,全長40公里。南壘河,發源於瀾滄縣芒東,流經景信鄉、臘壘鄉後流入緬甸匯於湄公河,境內流長54公里。孟連水能資源豐富,可開發的水能資源有56萬千瓦。

口岸

孟連縣與緬甸山水相連,早在光緒年間,就是中國通往東南亞各國“茶鹽古道”的一個重要商品集散地。縣城通往邊境的公路四通八達,有兩條陸路通道與境外公路相連,縣城距緬甸第二特區(佤邦)邦康市49公里、距緬甸東北重鎮景棟98公里、距中心城市曼得勒347公里,是我國通往緬甸及東南亞各國便捷的陸路之一。境外與我縣民族習俗相近,邊民來往頻繁,境外邊民生活日用品90%以上都是從孟連購入,境外則有豐富的木材、礦產資源和農副產品、勞務輸出市場,貿易互補性大,具有發展邊境貿易和對外開放的良好區位優勢。

礦產資源

已探明的礦產有、汞及石灰石、水晶石等。

人口民族

人口保持低速平穩增長。全縣人口出生率為13.27‰,死亡率為7.51‰,自然增長率為5.76‰。年末常住總人口13.83萬人,其中:城鎮人口6.24萬人,城鎮化率45.12%。年末戶籍人口為128557萬人,其中:女63760人。戶籍人口中少數民族人口為110766人,占戶籍人口的比例為86.2%,其中:傣族26248人,拉祜族38909人,佤族31577人。全年農業轉移人口轉變為城鎮居民5484人。 
計畫生育工作整體水平繼續提高。2013年全縣已婚育齡婦女27627人,採取各種避孕措施23700人,優選節育率85.79%,其中施行“三術”22050例,三術率79.81%,當年施行“三術”1016例;計畫生育率92.79%。截止到2013年底,持有《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4640戶,其中:農業人口2140戶。農業人口獨生子女中享受義務教育階段獎學金34人;37名獲得高中、大學階段一次性“獎學金”。265人享受獎勵扶助,75人享受特別扶助。

經濟發展

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孟連縣
綜述

2012年,孟連縣實現國民生產總值161095萬元,同比增長13.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2742萬元,增長9.2%;第二產業增加值31554萬元,增長17.2%(工業增加值21512萬元,增長13.5%;建築業增加值10042萬元,下降26.6%);第三產業增加值56799萬元,增長15.1%。三次產業結構為45.2:19.6:35.2。

第一產業

2012年,孟連縣第一產業實現產值121493萬元,同比增長9.3%。其中,農業產值58215萬元,林業產值37289萬元,牧業產值17739萬元,漁業產值2270萬元,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5980萬元。糧食種植面積26.3萬畝,糧食總產量5764萬公斤。

第二產業

2012年,孟連縣實現工業總產值64475萬元,同比增長53.11%。按經濟類型分,國有工業產值927萬元,同比下降11.63%;集體工業產值817萬元,同比增長17.87%;外商工業產值152萬元,同比增長10.94%;其他經濟類型工業及個體完成62579萬元,同比增長44.86%。至2012年底,孟連縣擁有資質等級證的建築企業1個。2012年完成建築業總產值6068萬元,同比增長41.28%;完成建築業增加值10042萬元,增長26.6%。

第三產業

2012年,孟連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0625.7萬元,同比增長18.3%。其中,批發業實現2543.3萬元,增長29%;零售業實現48707.2萬元,增長18.5%; 餐飲業實現8379.2萬元,增長14.3%;住宿業實現996萬元,增長20%。實現郵電業務總量11562.97元,同比增長23.4%。其中,郵政業務量429.97萬元,增長16.7%;電信業務量11133萬元,增長23.7%。接待海內外遊客78.62萬人次,同比增長43.91%。其中,接待國內旅遊人數76.42萬人次,同比增長44.81%;接待國外旅遊人數2.2萬人次,同比增長18.41%。實現旅遊綜合收入3.637億元,同比增長219.64%。

社會事業

孟連縣風景

教育事業穩定健康發展。2013年全縣有學校41所(含民辦學校、幼稚園)。其中:普通高中1所,普通國中5所,職業中學 1所,國小30所,幼稚園3所,教師進修學校1所。現有固定教職工1256人,其中:專任教師1145人,工勤、管理人員111人。國中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為97.97%,高中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為98.55%。校舍總面積達13.9萬平方米。有班級453個,學校在校生20228人,其中:職業中學在校生233人,高中在校生872人,普通國中在校生5126人,國小在校生11232人,在園幼兒1365人,學前班在校生1400人;適齡兒童入學率為99.77%;青壯年文盲率0.69%。

文化產業發展加快,民眾文化活動不斷豐富。2013年,孟連有文化市場經營戶共有105家,從業人員251餘人。網際網路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網咖)14家電子遊戲室38家;歌舞娛樂場所18家;出版物經營戶2家,音像製品經營戶21家;印刷廠2家;打字複印9家。全年完成各類演出活動總計146場次,組織開展下鄉輔導59場次,組織重大節慶活動54次,廣場文化活動天天開展;村村建有業餘文藝隊伍。2013年圖書館館藏書總藏量有33512冊,其中圖書26267冊,期刊7245冊,全年接待讀者2.1萬餘人次,全縣共建成46個農家書屋,對30個農家書屋配送出版物2173冊,全年各農家書屋點共接待讀者1萬餘人次。全年共開展電影放映活動618場,觀眾達3.6萬人次。 

體育事業取得新的進步。全民健身活動廣泛開展:2013年來,大力開展以全民健身為主的各項體育健身活動,累計開展縣級大型全民健身活動9次,協助、指導各級單位、鄉(鎮)村、學校開展各項體育健身活動47次,參與健身活動人數5.9萬餘人次,占全縣總人口數的42.1%。競技體育獲得好成績:我縣選送的運動員在省、市各項體育賽事中獲優異成績。在雲南省體操錦標賽暨省十四屆體育運動會預賽中獲5金4銀7銅;在2013年雲南省青少年武術套路冠軍賽女子乙組自選太極拳比賽中獲第一名;在2013年“李寧杯”全國少年體操比賽中獲雙槓冠軍。

衛生事業進一步加強。醫療衛生投入繼續增加,城鄉衛生基礎設施明顯改善,公共衛生體系不斷完善,社區衛生和婦幼保健工作取得新的進展,孕產婦住院分娩率不斷提高,孕產婦死亡率及嬰幼兒死亡率逐步下降,婦女兒童健康狀況進一步改善。疾病預防、愛滋病防治衛生監督執法工作得到加強,有效控制了各種急慢性傳染病和地方病,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健康運行,城鄉醫療衛生狀況繼續得到改善。年末共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66個,其中:國家醫療衛生單位10個,計生服務機構1個,農場醫院1個,民營醫院1個,學校醫務室1個,紅十字會綜合門診1個,外延門診2個,個體醫療機構7個,村衛生室42個。實有病床321張,其中:醫院294張。衛生技術人員367人,其中:職業醫師116人,執業助理醫師43人,註冊護士88人,其他技術人員120人。全年共有102479農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比上年增加1804人;參合率達96.66%,比上年上升1.55個百分點;籌集資金3484.29萬元,比上年增長19.3%;累計有16.69萬人次享受到新農合補償,比上年增加1.94萬人次;支出資金2111.18萬元,比上年增加368.24萬元,占籌資總額的60.6%。

電力通信

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 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

電力交通2003年,全縣總裝機容量9300千瓦,發電量6879萬千瓦時,年產值582萬元,實現了與省大電聯網和組組通電,村民小組通電率達100%,戶通電率99%,初步建成農村電氣化縣。孟連交通交便,隨著縣際油路、通縣油路的建設,縣內公路縱橫,四通八達。2003年末,全縣公路通車裡程達到2554.2公里,公路密度134公里/百平方公里,實現了組組通公路,通路率達100%。有各型客貨機動車輛879輛,拖拉機1183台。

郵電通信通信配套完善,數字程控、光纖通信、移動通信、寬頻網、市內無線通訊等先進技術裝備得到廣泛運用,初步形成多種通信手段相結合,公眾通信網為主體,專用通信網為補充的通達全國,聯通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現代化通信網路。2003年末,全縣電話機用戶1.5萬部,行動電話27770部,電話普及率37.4部/百人。 

交通

2013年,全縣擁有營運車輛1388輛。其中:貨車1263輛、客車114輛、計程車11輛。全年客運量132.3萬人,增長21.4%;旅客周轉量20135萬人/公里,增長24.0%;全縣普通公路總里程為2673.4公里,其中:省道149.1公里、縣道333.8公里、鄉村道403.8公里。貨物運輸量122.8萬噸,比上年增長12.4%;貨物周轉量21362.1萬噸/公里,比上年增長18.5%;客運量達123.40萬人,比上年增長5.6%,客運周轉量20043萬人/公里,比上年增長15.7%。 

景區景點

孟連金塔
孟連金塔位於南壘河畔,建成於1997年,由8個小塔環抱一個主塔構成,主塔高31.68米。
孟連宣撫司署
孟連宣撫司署是刀氏土司的府第,是娜允傣族歷史文化名城的核心部分,由門堂、議事廳、正廳、東西廂房、糧倉、廚房及監獄、奴僕住房組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雲南省邊疆民族地區18個土司衙門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
勐馬瀑布
勐馬瀑布位於勐馬鎮東南面約3公里處,在高約35米、寬約5米的湖床陡壁上。瀑底有深約5-6米,面積約30米的半圓形深潭。

雲南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述轄8個地級市、8個自治州;12個市轄區、9個縣級市、79個縣、29個自治縣。 
地級市、自治州 市轄區、縣級市、縣、自治縣
昆明市 盤龍區 | 五華區 | 官渡區 | 西山區 | 東川區 | 安寧市 | 呈貢縣 | 晉寧縣 | 富民縣 | 宜良縣 | 嵩明縣 | 石林彝族自治縣 | 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 | 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
曲靖市 麒麟區 | 宣威市 | 馬龍縣 | 霑益縣 | 富源縣 | 羅平縣 | 師宗縣 | 陸良縣 | 會澤縣
玉溪市 紅塔區 | 江川縣 | 澂江縣 | 通海縣 | 華寧縣 | 易門縣 | 峨山彝族自治縣 | 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 |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
保山市隆陽區 | 施甸縣 | 騰衝縣 | 龍陵縣 | 昌寧縣
昭通市 昭陽區 | 魯甸縣 | 巧家縣 | 鹽津縣 | 大關縣 | 永善縣 | 綏江縣 | 鎮雄縣 |彝良縣 | 威信縣 | 水富縣
麗江市 古城區 | 永勝縣 | 華坪縣 | 玉龍納西族自治縣 | 寧蒗彝族自治縣
普洱市 思茅區 | 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 墨江哈尼族自治縣 | 景東彝族自治縣 |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 | 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 | 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 | 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 | 瀾滄拉祜族自治縣 | 西盟佤族自治縣
臨滄市 臨翔區 | 鳳慶縣 | 雲縣 | 永德縣 | 鎮康縣 | 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 | 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 | 滄源佤族自治縣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 潞西市 | 瑞麗市 | 梁河縣 | 盈江縣 | 隴川縣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瀘水縣 | 福貢縣 | 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 | 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
迪慶藏族自治州 香格里拉縣 | 德欽縣 | 維西傈僳族自治縣
大理白族自治州 大理市 | 祥雲縣 | 賓川縣 | 彌渡縣 | 永平縣 | 雲龍縣 | 洱源縣 | 劍川縣 | 鶴慶縣 | 漾濞彝族自治縣 | 南澗彝族自治縣 |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
楚雄彝族自治州 楚雄市 | 雙柏縣 | 牟定縣 | 南華縣 | 姚安縣 | 大姚縣 | 永仁縣 | 元謀縣 | 武定縣 | 祿豐縣
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蒙自縣 | 箇舊市 | 開遠市 | 綠春縣 | 建水縣 | 石屏縣 | 彌勒縣 | 瀘西縣 | 元陽縣 | 紅河縣 | 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 | 河口瑤族自治縣 | 屏邊苗族自治縣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 文山縣 | 硯山縣 | 西疇縣 | 麻栗坡縣 | 馬關縣 | 丘北縣 | 廣南縣 | 富寧縣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 景洪市 | 勐海縣 | 勐臘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