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廟小吃

夫子廟小吃

夫子廟小吃,雅稱“秦淮八絕”。南京夫子廟秦淮風味小吃的歷史悠久,有八十多個品種,素為中國四大小吃群之一。其中,七家店鋪製作的八套點心尤為好吃。一九八七年九月,經過專家鑑定,南京秦淮區風味小吃研究會命名這八套風味小吃為“秦淮八絕”。

基本信息

秦淮小吃

傳統的秦淮小吃重油、重糖,不適合現代人的飲食習慣。近二十年來,夫子廟小吃經營戶陸續開發出一些新品種。最近“秦淮八絕”小吃品種有了調整,原先的蔥油餅、五色小糕 、雞絲澆面、薄皮包餃、熏魚銀絲面桂花夾心小元宵等小吃,被新增的小燒賣、小茶饊、回鹵乾、鴨血湯、汽鍋烏雞、油炸臭乾、梅花蒸兒糕、雨花石湯圓等取代。鴨油酥燒餅色澤金黃、外形飽滿、不含油。麻油燙乾絲乾絲細如銀絲,鬆散不結團。回鹵乾中的黃豆芽形態完滿狀似如意。鴨血湯中的鴨血顏色醬紅,有蔥花點綴。每一道小吃送到客人面前後,服務員都要用標準國語介紹該小吃的歷史典故。

歷史地位

歷史上的夫子廟曾經是一個畸形的繁華鬧市,六朝時期,秦淮河和青溪一帶,就設定了不少水榭酒樓。明清以降,每逢開科秋闈,考生雲集,於是書肆、茶館、客棧應運而生,當年秦淮河南岸的一些街巷成為富家子弟的“溫柔鄉”、“銷金窟”。名噪天下的夫子廟小吃也在燈影漿聲中日漸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和神韻,與“秦淮八艷”相映照,推出了以“秦淮八絕”為代表的“秦淮風采”。

小吃特色

小吃還是正餐,點心而非果腹,原本就是一種閒暇中的享受。夫子廟的小吃特別誘人,“秦淮風采”演繹出中華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夫子廟的小吃,“色、香、味、形、具”式式精湛,要模樣有模樣,要滋味有滋味,更有一種讓人感受詩一般遐思和聯想的情趣,讓人饞涎欲滴。金燦燦,黃澄澄,綠油油,白花花,如大千世界,五彩繽紛;甜滋滋,鹹味味,酸漬漬,辣乎乎,似磊落人生,百味俱全。葷素果菜,隨心所欲,
夫子廟小吃夫子廟小吃
春夏秋冬,各領風騷。春天有薺菜燒餅、菜肉包子、四喜元宵;夏天有千層油糕開花饅頭、刨涼粉;秋天有蟹黃燒賣、蘿蔔絲餅雞鴨血湯;冬天則有五仁饅頭、水晶包子豆腐腦。老牌的淮揚風味有口皆碑:有綿軟味透、鮮嫩可口的乾絲;鹹甜適中、油而不膩的包子;香氣撲鼻、餘味濃郁的黃橋燒餅,香辣撲鼻的豆腐腦,人見人愛的的“什色點心”,每籠十件、五個品種,葷素兼備,甜鹹宜人。夫子廟的特色還在於靈活生動的經營方式,不僅有青磚小瓦、粉牆坡屋,張燈結彩的“老淮揚”,鱗次櫛比排列著的是香氣四溢、現做現吃的小吃攤,燈光下的動人笑靨,民歌式的招徠吆喝,為沉浸在燈影漿聲中的迷幻秦淮帶來了溫馨和歡樂。

秦淮小吃之大成

走進集秦淮小吃之大成的“晚晴樓”,撲面而來的有如催開“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和煦春風。清雅幽麗的江南絲竹,描繪出風清月朗、小橋流水的水鄉神韻。一隻只青瓷帶蓋荷盞端放在彩繪的瓷碟上,更使人感受明清時期的茶館風味。也許是千百年來形成的習俗,進餐自有一套進餐的程式。入座伊始先泡茶,主隨客便,各取所需。有的喜愛廣東式的藥膳,人參、枸杞、紅棗不一而足;但更多的偏愛清香撲鼻的“碧螺春”,在悠悠的絲竹聲中神往太湖三山的青山碧浪、閒雲野鶴。一邊品茗,開胃的小吃先上了桌面:先是冰糖葫蘆,一串五個山楂,紅艷艷的,山楂上面開了口,寓意“笑口常開

南京夫子廟小吃攻略

烏飯涼粉
拿出計畫表,各種美食的名字呈現在眼前,先從哪裡開始呢?不遠處有一家賣“烏飯及涼粉”的小店,烏飯?這是什麼東東?一定得嘗嘗。進門才發現居然沒座位。
要遍嘗美食的頭一條原則就是耐心,等吧,半個小時後,我才在油膩膩的桌邊坐下。
好奇著烏飯是個啥東西呢,“邦”一聲,一碗黑忽忽的東西天外飛仙般來到跟前,這就是烏飯?掃興,怎么黑七八糟的,咋吃 !為了不浪費那2塊錢,吃吧。第一口,沒什麼反應;第二口,還行;第三口……不錯,就經驗來說,這應該是大火蒸熟黑糯米,沒什麼新奇,可為什麼會越吃越好吃呢,用八個字形容,韌勁十足,又香又Q。接著是涼皮,我終於知道為什麼這家店的名字叫“烏飯及涼粉”了,因為進去的每個人,都是先吃完烏飯後再吃涼粉,小小一碗的涼粉拌上鹹辣佐醬,清爽而不膩,一黑一白、一糯一滑,兩者倒真是“絕配”。
鴨血湯
出小店,感覺肚子有點底了,繼續……看了看我那計畫書裡面的重點推薦,對呀,還沒有吃鴨血湯呢。喧鬧的人群流動著,嘈雜著,空氣里混合了叫賣聲和各種油煙的香氣,四處飄浮。看到金芳鴨血冬粉湯的招牌,興奮的衝過去,叫了兩碗,加了鴨肝。端過來趕緊摁了兩下快門,就左手勺,右手筷一起動作。
先挑了一塊鴨血送入口,粉嫩爽滑的不忍下咽,又喝口湯,讓舌尖在濃厚的滋味里縈繞徘徊。再仔細看這碗湯,翠綠的芫荽,晶瑩的冬粉,沉浮的一些細碎的鴨胗鴨腸、鴨肝,紅的白的,你會被那種說不清的誘惑纏繞。金陵人真是手巧,就這么個簡單的東西也可以做得這般精緻,百般滋味,萬種風情,讓人沉醉痴迷。
小香乾、五香豆
接著向前,看到清真的小食品,擠進去,出來手裡又多了小香乾、五香豆等等。到了河邊的廣場找了間茶館,臨河的窗邊坐著,喝茶。風吹進來感覺冷,把窗關了就只有灰黃色的陽光,一杯清茶,一盤瓜子,一些微風,一些懶散,窗外蕩漾的河水不知映襯了幾多的如煙往事,當年的十里秦淮,又是何種的繁華似錦,煙波流轉。一陣晚風拂過,深呼吸一下,感覺到一種靈之顫動,哈,身心的負荷都歸為零啦,舒服!
大氣的小籠包
關於南京的美食,最愛的不是夫子廟的精美點心小食,不是久負盛名的板鴨桂花鹽水鴨酸辣血湯也好,鴨油燒餅也好,這些都不錯,但我今天要說的都不是這些。
印象最深刻的是浮橋那裡的一家店裡的小籠包,說是小籠,卻和上海的決不一樣:首先要大很多,這裡也許也體現了南京人的大氣吧;其次是發過的面;再次肉餡是放了醬油的紅肉,有很多的湯,感覺過癮。店裡還有兩塊五一碗的三鮮面,真的是“三鮮”:有蛋花、肉絲雞毛菜,並且三鮮的量很足,足到讓你驚詫它的便宜:才兩塊五。可惜那是幾年前的價格了。
說出來怕掃大家的興,去年去吃了一次,感覺不如從前了,南京的朋友說從小吃到大的,好吃是一貫的,怎么臨了臨了,終於不好吃了呢?也許是我們的口味終於刁了吧?
看電影吃香酥鴨
總統府附近有一家店,從浮橋那家店走過去也很近的,做的香酥鴨頭那個香呀,想想就饞,關鍵也是便宜啊,好像是十塊錢五個吧,切成10塊,每一塊骨頭都能吃下去的那種酥。看電影前說要買一點帶進去吃,朋友說還是算了吧,你當心別人的側目啊,因為那個味道實在太香了,你想讓整個場子的人都沒心思看電影了嗎?那樣做實在太不人道了!
半雞半蛋的旺雞蛋
上海的喜蛋只有一種,江南一帶也有叫鳳凰蛋的(據說是乾隆起的名),就是沒孵出來的半雞半蛋的東西。南京的不同,這種和上海的一樣的叫“旺雞蛋”,只不過上海的都是五香醬油的,南京的是鹽水煮的,這倒也大同小異。 旺雞蛋一般是小雞孵不出來拿來煮著吃。
還有一種叫做“活珠子”,只孵15天就拿出來煮熟的,活珠子裡面的卵是活的。

南京小吃口訣

●夫子廟的涼粉
●上海路長青藤茶吧的炒飯
●悅華大酒店二樓“劉長興”的小籠包餃
●南京理工大學的曉湯酸菜魚
●鎖金村的旺雞蛋(沒有膽量就別試喔)
●王府大街的芳婆糕團店美味小點
●老昌水餃的雞蛋炒飯
●尹氏湯包里的雞汁湯包
●韓復興的雞鴨胗
●小上海的五香烤麩和鹽水毛豆
●金陵人的筍乾燒鴨胗、辣子雞
●馬老頭大盤雞
●富春茶社的蝦仁、蟹黃包子、翡翠燒賣
●大煮乾絲,芙蓉蛋
●板倉重慶古橋的酸菜魚
●楊公井的幾家川崎火鍋店

夫子廟秦淮八絕

經廣大食客及有關專家鑑定,南京秦淮風味小吃研究會於1987年9月正式命名其間八套秦淮風味名點小吃為“秦淮八絕”: “一絕”為魁光閣的五香茶葉蛋、五香豆、雨花茶; “二絕”為永和園的開洋乾絲、蟹殼黃燒餅; “三絕”為奇芳閣的麻油乾絲、鴨油酥燒餅 ; “四絕”為六鳳居的豆腐澇、蔥油餅; “五絕”為奇芳閣的什錦菜包、雞絲麵; “六絕”為蔣有記的牛肉湯、牛肉鍋; “七絕”為瞻園麵館的薄皮包餃、紅湯爆魚面; “八絕”為蓮湖糕團店的桂花夾心小元宵、五色糕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