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興宗孝德皇帝

孝德帝簡介

大理興宗孝德皇帝段思廉,是大理國第十一位皇帝,屬太祖段思平支系,1045—1071年在位。相國岳侯高智升發動政變,廢黜了天明皇帝段素興(又稱為煬皇帝),擁立段思平的玄孫段思廉為皇帝,這樣大理國的皇位經歷了9代終於又回到太祖段思平一系。段思廉即位後,國勢混亂,高智升以擁戴之功大權在握,權傾朝野。1063年貴族楊允賢發動叛亂,段思廉無力平叛,只得請求高智升出兵,高智升乘機擴大地盤,並逼迫皇帝封他為鄯闡侯,大有取代段氏之勢。外交上,曾將兵敗逃入大理的兩廣蠻首領儂智高,斬首以獻北宋。段思廉用過5個年號,是保全正安正德保德、明侯。他最後被迫禪位為僧,死後廟號為興宗,諡號孝德皇帝。

大理國簡介

大理國白語Dablit guaif,937年-1254年)是位於雲南周邊地區的由白蠻人段思平建立的政權。其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帶,疆域大概是現在的中國雲南省,貴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緬甸北部地區,以及寮國越南的少數地區。
大理國於937年由段思平滅南詔建國。都城羊苴咩城(今雲南大理太和村),國號大理,以其尊崇佛教,又稱妙香國。1095年高升泰改國號為大中國,1096年高升泰在死後歸政於段正淳,史稱後理國。1253年,大蒙古國忽必烈“革囊渡江”征雲南,滅大理國,後建雲南等處行中書省,原大理國王段氏被任為大理世襲總管。
大理國滅亡後,蒙哥汗三年(1253年),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置大理路,轄境包括現今大理洱源巍山祥雲永平,以及姚安大姚保山騰衝等地。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年),將大理路改為大理府,轄境相當於現在的大理、祥雲、賓川、洱源、雲龍等縣。這當中,作為洱海周圍的大理縣也數易其名,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置太和縣1913年改名大理縣,羊苴咩城也就改稱大理城。

孝德帝在位年號

段思廉在位31年,用過5個年號,保全(1045—1052)、正安(1053—?)、正德(?)、保德(?—1074)、明侯(?)。廟號興宗,諡號孝德皇帝,史稱段思廉為大理孝德帝
‍
保全(1045年—1052年)是大理國皇帝段思廉的年號,總計8年。紀年見下表:

保全 元年 二年 三年 四年 五年 六年 七年 八年
公元 1045年 1046年 1047年 1048年 1049年 1050年 1051年 1052年
乾支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孝德帝相關事跡

洱源縣城北觀音山觀音箐大蘭若寺,屬大理國十一世孝德皇帝段思廉、廣德和尚、本源大法師創建於1091年。孝德皇帝段思廉於宋仁宗甲申慶曆四年(公元1044年)即位,神宗乙卯熙寧八年(公元1075年)思廉禪位為僧,在位31年。孝德皇帝段思廉,四十八歲禪位出家無為寺,建雲棲禪堂於寺西北雪蘭坪,時有中原高僧普明雲遊南中,與思廉相識,普明善知識精佛理,思廉拜普明為師,佛號廣德,隨師遍游中原名山古剎,六十四歲返回大理,於浪穹觀音山建大蘭若寺於觀音箐(即新登村澗)以禪修身,有弟子百人,皆以“止觀之道”,建禪台於恭羅崖,崖有仙猿數十,亦學廣德坐禪,於僧善處而不驚,寺僧多舍食餵猿,猿亦常為寺僧採藥、尋薪,廣德每年必返朝,為諸臣講經,國人稱思廉為老活佛。孝德皇帝段思廉出家無為寺後還曾“入白崖水目山(今祥雲縣水目山),建水目山八寺,號本源大法師”,後於宋徽宗己亥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八十二無疾而終,建舍利塔於玉案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