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儲備資產

國際儲備資產

國際儲備資產一國官方持有的用於國際支付和維持本國貨幣匯率的流動性資產。其數量多少體現了一國國際清償能力的強弱。一國的國際儲備資產包括:①黃金儲備,即由貨幣當局持有的儲備黃金;②外匯儲備,即貨幣當局所能控制的國外可兌換貨幣存款和其他短期金融資產;③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儲備頭寸;④該組織分配給會員國未動用的特別提款權。

內容

對國際儲備資產的總量進行控制,具體操作因國而異,但一般來說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

一、充分認識影響適度國際儲備量的主要因素
1、經濟活動規模
經濟活動規模可用國民生產總值來體現。從理論上講,如果一國的經濟活動規模大,而該國又非儲備貨幣發行國,則其會增加國際儲備需求;反之,經濟活動規模小,會減少國際儲備需求。一般來說,國際儲備大小與一國經濟活動的規模大小成正比。

2、國際收支差額
國際儲備的主要作用之一是彌補國際收支逆差,因此,一國的國際收支狀況對該國的儲備需求具有決定性的影響。一般來說,一國國際儲備需求與其國際收支逆差呈正方向變化,逆差出現的頻率越高,數額越大,對國際儲備的需求量也就越大。另一方面,一國國際儲備需求與其國際收支順差呈反方向變化,一國若出現持續性順差,對國際儲備的需求就相應地逐漸減少。如果一國國際收支平衡,則國際儲備維持正常狀況即可。多數開發中國家因受經濟結構不平衡、經濟政策失當以及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的影響,國際收支出現逆差,迫使它們提高國際儲備需求水平。

國際儲備資產香港外匯儲備資產達1581億美元
國際收支差額對適度儲備量的影響,主要包括兩大方面:
第一,貿易收支差額。國際學術界最初分析國際收支對儲備需求的影響,就是從貿易收支差額開始的。而其主要又是考察進口規模。美國耶魯大學特里芬教授開創了系統研究貿易進口額與國際儲備量比例關係的先例,並在經驗數字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特里芬法則”,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應該指出,一個國家進口規模的大小,確實是影響國際收支進而影響儲備需求的主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單從這個因素去考察儲備需求進而推論貨幣當局應該持有多少的外匯儲備,會降低適度儲備量確定的準確性。因為進口僅僅表示資金的一種單向流動,只有考慮到進出口或國際收支差額,從資金的雙向運動中把握一國一定時期對儲備的實際需求,才能得出較為準確的儲備需求水平。

第二,資本收支差額。資本收支可以包括長期資本收支短期資本收支實質資本收支貨幣資本收支,等等。為了分析方便,我們僅取對儲備需求影響較大的一個變數,即一國一定時期的外債餘額來分析。一般來講,一國舉借的外債多,那么外債到期償還的壓力就大,則對外匯儲備的需求比較強烈;反之,對外匯儲備的需求相應就小。

3、外匯管制與匯率制度的安排.
如果一國經濟開放度低,對外實行嚴格的外匯管制,一切外匯收支都按計畫或須經批准,則用匯量必然受到限制,在這種情況下,對外匯儲備的需求一般會小些;反之,對外匯儲備的需求會大些。與外匯管制相關的一個措施,便是一國對匯率制度的安排。前已述及,外匯儲備的一個主要作用是平衡國際收支,另一個主要作用就是干預匯率,因此,儲備需求與匯率制度是密切關聯的。即一國無論是實行固定匯率制,還是選擇管理浮動匯率制,都會影響到國際儲備需求水平的高低。例如,在一國實行固定匯率制的情況下,由於匯率的波動受到事先約定的波幅的限制(波幅較小),且一國不願意經常性地改變匯率水平(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IMF一般也不允許),則該國金融當局就有干預外匯市場的義務。

因此,相對來講,它就需要持有較多的外匯儲備,以應付國際收支可能產生的突發性巨額逆差或外匯市場上突然的惡性投機的衝擊,維持匯率波動的界限。如果一國實行管理浮動匯率制,則政府的靈活性較大。但若此制度下匯率波動次數過多、幅度過大,一國貨幣當局為了不因匯率變動傷及本國的經濟,也會進行干預。實際上迄今為止,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國家真正實行過徹底的自由浮動匯率制,當今世界匯率制度的主流是管理式浮動匯率制,加上現實中匯率頻繁波動,因此各國對市場的干預時時存在,甚至因諸如強大熱錢(hotmoney)等投機的全球化,單靠某個國家已無法對外匯市場進行良好的駕馭,因此一個國際性的干預機制--聯合干預逐漸形成並日趨成熟;可見,即使在較為靈活的匯率制度下,保持適度的外匯儲備也是必須的。

特點

作為國際儲備的資產必須具備這樣三個特點:

其一,它必須為一國貨幣當局所持有,而不是為其他機構經濟實體所持有;

其二,它必須具有流動性,即能夠進行轉移和轉換;

其三,它必須能為各國所普遍接受。

確定因素

國際儲備資產國際儲備資產
一國的國際儲備水平應根據該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確定。其下限是保證該國最低限度進口貿易總量所必需的儲備資產量,又稱經常儲備量,是一國經濟發展的臨界制約點。上限是該國在經濟發展最快時可能出現的外貿量與其他金融支付所需要的儲備資產量,又稱保險儲備量。它表明該國的國際清償能力是否足以應付最高的經濟發展水平和任何偶發事件對國際儲備資產的需求。

一國的最適國際儲備量應處於上、下限之間,其確定因素主要有:

①經濟活動規模的大小,通常以一國國民生產總值(GNP)來衡量,國際儲備的數量與國民生產總值成正比;

②經濟的開放程度和國民經濟對外貿的依賴程度,一國的國際儲備數量與該國經濟的開放程度和國民經濟對外貿的依賴程度成正比;③外貿條件的變化方向,外貿條件良好,進出口能大致平衡或有出超,儲備數量可適當減少,外貿條件惡化就有可能動用較多儲備;④偶發事件對國際儲備的需求,其額度可參照經濟規模和偶發事件出現的平均機率及程度來確定。

發展階段

分四個階段:

國際儲備資產國際儲備資產
①黃金-英鎊儲備體系。資本主義發展初期,國際商品交換中的主要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是黃金。因此,黃金是國際儲備的最初形式。但隨著國際貿易的不斷發展,黃金生產趕不上國際貿易發展的需要。而英國作為當時最強的經濟和貿易大國,處於國際貿易和金融的中心地位,英鎊也成為國際間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因此,國際儲備的主要形式由黃金髮展為黃金-英鎊儲備體系。

②美元-黃金儲備體系。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經濟力量逐步上升而英國經濟力量相對下降,使用美元進行國際結算的業務逐漸增多。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國經濟遭受嚴重破壞,國際收支日益惡化,英鎊的國際地位不斷下降,美元作為儲備貨幣的地位超過英鎊。國際儲備的主要形式發展為美元-黃金儲備體系。

③美元儲備體系。布雷頓森林會議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在這一體系中,美元與黃金掛鈎,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鈎,美元成為各國國際儲備的主要資產。

④多種貨幣儲備體系。60年代末期以來,由於西歐日本經濟力量的相對增強和美國經濟力量的相對衰落,美國國際收支逆差持續增加,黃金儲備不斷減少,美元危機頻繁發生。為避免美元匯率動盪造成外匯儲備資產損失,一些國家開始調整外匯儲備的貨幣構成,國際儲備體系開始由單一的美元向多種貨幣儲備發展。在國際儲備日趨多元化的階段,對儲備資產的管理變得極為重要。方法主要是控制黃金儲備數額,外匯儲備的規模,貨幣種類的構成及比例,以及對儲備資產的資金運用和安排。基本原則是要達到流動性和盈利性的最優組合。

來源

①國際收支的順差;②政府或貨幣當局向外借款;③貨幣當局通過干預外匯市場而收進外匯;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分配的特別提款權;⑤貨幣當局增加黃金持有量,或者從國內收集黃金並集中於中央銀行,或者在國際黃金市場上購買黃金。

作用

①調節臨時性國際收支不平衡,實現國內經濟目標;②干預外匯市場,使本國貨幣匯率穩定在政府所希望的水平上;③作為償還外債本息的基礎和保證。

財政術語導航

國家為主體,為了實現國家職能的需要,參與社會產品的分配和再分配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國家與各有關方面之間的分配關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