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樂苗族鄉

合樂苗族鄉

合樂苗族鄉位於四川省瀘州市敘永縣城東南面,距縣城22公里。東與古藺縣桂花鄉相鄰,南與古藺縣大寨鄉、烏龍鄉毗鄰,西與震東鄉接壤,北與敘永鎮、龍鳳鄉、水尾鎮交界。

基本信息

概況

合樂苗族鄉合樂苗族鄉
合樂苗族鄉境內平勻海拔1200米,平均氣溫14℃。全鄉幅員面積90.9平方公里,轄5個村、30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1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11萬人、苗族2803人。2006年全鄉生產總值2465萬元,其中第一產業1601萬元、第二產業109萬元、第三產業755萬元;糧食總產量4028噸;財政總收入21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858元。該鄉森林資源豐富,有林地面積7萬多畝。農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麥土豆紅薯經濟作物主要有烤菸藤梨板粟核桃。盛產油朴魚腥草銀花銀杏黃柏杜仲中藥材。境內苗族風情濃厚。

經濟政策

合樂苗族鄉合樂苗族鄉
加強農村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與法制建設,依法行政,規範管理,進一步發展和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為鄉鎮經濟發展創造條件。
(一)宣傳的路線、方針、政策,依法辦理社會福利、救濟、醫療保險法律法規,依法管理、依法行政。
(二)指導農村和農村經濟、農業產業化發展、扶貧開發、村鎮建設、環境保護等工作。
(三)稅源開發、稅收征管、開源節流、增收集資等。
(四)作風建設、制度建設、人員管理、人才開發、人事制度改革的實施等。

服飾文化

合樂苗族鄉合樂苗族鄉
苗族服飾以女裝樣式最多,主要以下四種類型。Ⅰ型服飾:主要分布在分水、黃坭、兩河、高峰、白臘、龍鳳、敘永鎮、落卜、後山、營山、觀興、楓槽、石壩、水潦等14個鄉鎮。該型服飾的婦女頭盤青毛線,包青帕或頭戴托圈,外繞青毛包白帕,穿繡花反托肩,花袖,花牌,右衽短衣,蠟染繡花百褶裙,花圍腰,花飄帶、白裹腿。Ⅱ型服飾:主要分布在摩尼、赤水、麻城三個鄉鎮。該型服飾藍布,黃色為基調,男子包挑花白帕,穿翻花領右衽麻布長衫,拴花腰帶;女子包挑花白帕,穿大花領牌右衽短衫,腰拴圍膘,穿蠟染挑花褶裙。Ⅲ型服飾:主要分布在合東、震東兩個鄉鎮。男子包白帕,右衽花領花牌長、短衫,拴繡花帶;女子盤青毛線盤,穿右衽花領花牌短衫,拴小圍腰,穿百褶裙,纏綁腿。該型服飾顏色以青布、黃色圖案為基調。Ⅳ型服飾:主要分布在興隆鄉。女子頭盤白長帕,穿繡花反托肩,花袖,花牌,右短衫,拴短圍腰,穿長褲。

苗族服飾所用蠟染剌繡工藝獨特,苗族姑娘婦女用蠟刀憑藉自己豐富的想像和嫻熟的工藝,以花鳥蟲魚等動植物為圖案,在棉布或麻布上繪出各種各樣形態逼真、線條流暢的優美圖案。通過煮洗將蠟質去掉後,再在蠟染圖案上點綴彩繡,巧妙地將蠟染藝術和刺繡藝術融為一體,製作出美麗的服飾。

節日文化

合樂苗族鄉合樂苗族鄉
苗族的節日主要有吃年、端陽節踩山節、民族場(苗場節)等。吃年即過春節(過年),苗族稱“Ndaoxzhab”。時間為正月初一至十五,分小年和大年。年前4~5天時間,人們忙掃地洗衣磕粉面、殺年、炕臘肉等一系列準備活動。過小年時間三天。大年三十打糯米粑,晚上家家戶戶都要放鞭炮,吃團年飯,飯前要先祭祖先即請祖先來過年。初一早上吃湯圓,中午吃新年飯;初三烙米粑送走祖人,初三至十四為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時間;十四偷青,周圍熟人相互作惡作劇娛樂,但不偷豬牛牲口和大宗財產;十五過元霄節(即過大年)。

端陽節,苗語稱為“NaoxDausYangx”。一年一度漲端陽水,人們藉機祭龍神。現在節日氣氛已經不太濃厚,主要是以改善生活為主。

踩花山,苗語稱為“NGHOUKDaox”。全縣苗族普遍舉行,時間在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即春節期間)。各地聚會時間不一致,梘槽的溝邊、豐岩,是初一到初三;白臘的高漆林是初一至初四;黃坭的柏楊河是初一到初八;合樂的寶佤山是十三到十五;大樹的草壩是十五。

踩花山起源很早,帶有生殖崇拜之遺風,多為苗族結婚數年後無子嗣人家舉辦亦可多家合辦。傳說很早以前天造苗祖公苗祖婆不育後人,遍游天下,天神“OKBuad”給苗祖公看完三把米卦,叫苗祖公去跳花壇(trotnilndrual);給苗祖婆看完三個蛋卦,叫苗祖婆立花桿(zhangtnjexbangx)。由於踩花山,天神“NzuxNyongsLous”方讓苗祖公和苗祖婆生兒育女,發旺如街市,因而欲求子就得踩花山。現在踩山結束時,祭司要做十二個泥蛋連同花桿送往下一舉辦者家中,這是因為遠古時兄妹成婚生十二蛋才繁衍各族祖先。上面的傳說或儀式都充分說明踩山的古老性和生殖崇拜之功能。現大,已發展演變成大型民眾性文化交流娛樂活動。

踩花山的第一天上午舉行立花桿儀式,標誌踩山開始。這天,人們穿著最精美的服飾上山唱歌跳舞,熱鬧非凡。最後一天,舉行倒花竿儀式,至此踩山結束。

踩花山是苗族的一次民眾性春遊踏青活動,人們會親訪友,相互交流,開展各種文娛體育活動。男女青年可無拘無束地交談、對歌,是表年交友、談情說愛的極好機會。這和封建社會所謂的“男女授受不親”形成鮮明對比,開了自由戀愛的先河。

趕民族場分春秋兩季,僅限於合樂、震東、麻城、摩尼四處,每場只趕一天,各地時間不盡一致,合樂場是農曆六月二十三,震東場、麻城場是二月初二和七月初二,摩尼場是二月初三和七月初三。趕場天,人們早早來到場周圍,相互打扮,換上最新最美的衣裙,匯集場上男男女女,老老小小,成群結隊,吹著蘆笙,手牽著手,有說有笑,親親熱熱地在場上活動。有的拉家常,有的交流生產信息和生活經驗,未婚青年則注意特色意中人,或與意中人談心,表達愛戀之情。

婚姻家庭

合樂苗族鄉合樂苗族鄉
苗族的婚姻,歷來自由自主,男女雙方自訂終身。形式有兩種一是節日先唱歌換腰帶而後聘娶;二是通媒議聘資。一般來說,苗族青年男女相互接觸較隨便,但交友戀愛結婚則較嚴肅和慎重。未婚男女在踩山、趕場或其它場所(包括媒人介紹),相互結識了解愛慕。雙方有了感情後,經父母允許便可訂婚和舉行婚禮。婚前,男方須送給女方母親一定的奶母錢或奶母布,稱為“njaot”。苗族辦理婚事,有的從簡,有的繁雜,一般經過提親、看人戶、吃放口肉、舉行婚禮五個過程。吃放口肉、舉行婚禮時,男女方的伯爺、叔子必須到場;較豐富。如吃放口肉、舉行婚禮時,男女方的伯爺、叔子必須到場;接親時,迎送雙方都要各有一對結髮夫妻負責接送;舉行婚禮期,新娘都由女家陪伴女眷相陪食宿,新夫婦不得同食宿,須到女家“回門”後方可同宿等。

苗族家庭長期以來實行一夫一妻制,解放前因特殊情況有個別實行一夫多妻,如妻不育,經同意可娶妾,或家庭富裕者娶妾。苗族家庭內部,夫妻地位平等,對重大事件或財產的處理雙方都先商量後辦理。財產的繼承只有兒子才有繼承權,無子可抱養或招贅婿

喪葬習俗

合樂苗族鄉合樂苗族鄉
苗族的喪葬,禮儀較多,大同小異。人逝世後普遍先停巳於堂屋西側,合樂、麻城、摩尼、赤水等地的則在死者房間停屍,請祭司用未經閹割的雄雞一隻、弓一張和竹卦一對為死者“指路”,指引亡魂回到東方故地黃河去與老祖宗會聚。然後給死者穿壽衣,移屍進堂屋入棺,棺材橫置於堂屋上方。在堂屋中間立木(樹木要新砍的,上端要留一帶葉杈枝),吊上大鼓笙鼓齊奏,追掉祭奠。子侄媳及弟媳要通夜輪換手執火把為亡人照明,祭司家屬親戚要唱喪歌悼念死者。子女、親朋要殺豬、打、殺或宰進行祭奠,名為交牲口。最後,按下吉日進行土葬。解放前,多為橫葬,即頭東腳西葬式。苗族多有墳山,聚集而葬多者上千墳墓,少則幾百。採用這種獨特葬法是因為苗族祖先是從東方遷徙而來,好讓亡魂回到東方故土與祖先亡靈聚會。後來受漢俗影響,逐步改為順葬,且多信風水,須擇地而葬,不再聚集。

數年後,子女親屬要為死者“uatvanhb”(做齋)再次追悼祭奠死者。為死者解去魂魄。“uatvanhb”完備將死者魂魄送家門喪事基本結束。

宗教信仰

合樂苗族鄉合樂苗族鄉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原始宗教中的祖先崇拜、鬼魂信仰和巫術。另外,還有極少數人信仰基督教天主教

(一)基督教、天主教

十九世紀以後,基督教、天主教傳教士紛紛湧入中國西南地區。其中,以英、法、美三國的勢力最為強大,他們施醫講道,建立醫院學校,發展了一些苗族教徒,在敘永苗族村寨曾一度興旺。基督教的訂要聚會點有梘槽的溝邊、豐岩,分水的木格島黃泥的桐子登,震東的野豬塘,觀興的雞婆頭,麻城的寨和等地,教堂有敘永鎮的熊公坡福音堂、溝邊教堂、箭竹福音灣等三處。至今,這些地方還有部分苗族信徒。天主教僅有梘槽的四齊一處苗寨信仰,現僅剩下少數老信徒。

(二)祖先崇拜

苗族對祖先的崇拜是最廣泛也是最虔誠的,對祖先的追念和祭祀活動幾乎貫穿在苗族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敘永苗族家庭,幾乎“每日早晚餐,必須將少許酒食施於桌前或地下,謂之掐食祭祖;親戚朋友攜帶酒禮來走訪,主人先在火坑或堂屋中進行祭供,謂之客禮祭祖;年關節日,將酒食擺設於神龕下念請祖先來領受,謂之節日祭祖;娶親時把從新娘家抬來的食物與男方家的食物擺設於東方中柱下祭供的,謂之合禮祭祖;清明時節或春節到祖先墳墓前設定酒肴祭奠的謂之掛清祭祖……”。

苗族的祖先崇拜也體現在紀念遷徒及故土留念上。古時候苗族因倍受他族欺凌而被迫放棄故土遠道從東方遷徒來到荒僻、閉塞的西南山區,思鄉之情極其濃厚,他們千百年來不斷地採用各種方式紀念歷史上的這些重要事件。至今,敘永苗族婦女的百褶裙上往往有三大條平行的花邊,據說上條代表黃河、中條代表長江、下條代表西南山區的河流,他們以此來紀念祖先遷徒的歷程。敘永苗族娶親時,新娘到夫家必須繞道從東面進入夫家,傳說也是為了紀念祖先來自東方。解放前,敘永盛行的橫葬,即屍體按頭東腳西的方向埋葬,和葬前為死者舉行指路儀式及歌謠,其本身所反映出來的也就是一種祖先崇拜的表現。

在敘永苗族中,還有敬泰山神(或稱還泰山、殺關門豬)的習俗,苗語稱“uatdait”。這種祭祖活動只請本姓家族參加,由族長主持。在祭祀中,外出門窗全部關閉,只準進不準出,不準講漢語,其所唱古歌為《YangxGudNenb》。從這首古歌的內容來看,這次活動實際上就是一次祭禮英雄祖先“YangxLowsGudNenb”的活動,是明顯的祖先崇拜表現。

(三)鬼魂崇拜

苗族的鬼魂觀念,是從“萬物有靈”發展而來的。他們認為各種自然物或自然現象、生理現象都有鬼,天上有鬼,地下有鬼,土中有鬼,水中有鬼,路上有攔路鬼,肚子痛有餓死鬼,山野有弧魂野鬼……等等。鬼所謂來無影去元蹤,無處不在,無所不存。鬼又有善惡之分,善鬼如族人祭祀的祖先等,它能帶給人幸福健康,人們祭祀它目的是求得其保佑;惡鬼則導致疾病、災難和生活中某些異常現象的發生,祭祀它目的是讓其不要來侵害自己及親屬。還有有鬼可善也可惡,如果照顧不周會導致災難,這類鬼也不能得罪。對待鬼,人們總是敬鬼神而遠之,無論善惡都要祭,而以親善的為主。如遇小災小病則立筷子,呼死者名字,若筷子在水碗中站立,則給飯吃,其它鬼不管打死砍死殺死等也給點吃的。春節或清明上墳亦是如此,所用食物或錢紙,主要給墳所埋死者外,亦撒點給孤魂野鬼,以免爭食或危害家人。

當然對待惡鬼也有請巫師驅鬼的,那另當別論。總的來說,敘永苗族鬼魂崇拜主要是融於祖先崇拜之中,大的節日有七月半,苗語稱“naoxangthlit”。時間是農曆七月十三,這天要用新準備的刀頭敬酒,新谷豐登,讓鬼別製造麻煩帶來疾病和災難。

(五)巫師巫術

苗族巫師普遍存在,苗語稱為“DobNenb”即多能。他是非職業化的,不拜師亦不世襲,是天人感應受祖宗指使自然而成。平時在家從事農業生產,受人邀請時才外出進行除病消災、節日祈禱、祭祀、主持婚喪等活動。苗族巫師除熟悉很多祭祀方法外,大都還能講述本宗支的譜系、本民族的重大歷史事件和遷徒而來的路線,並熟悉各種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巫醫不分家,巫師還兼醫藥,另外還兼歌師、舞師,可以說苗族巫師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一直充當苗族文化傳承人的角色。

苗族的巫術主要有過陰、占卜、神明裁判等。

過陰又叫望鬼,苗族人相信人生病是鬼在作崇,而鬼的種類又很多。巫師通過陰才能察到底是何種鬼作怪,然後才決定採取驅鬼法術。巫師過陰時,口念咒語,雙足踩地,全身發抖,逐一呼喚陰崽名字,當找到作怪的鬼時,就用法術驅鬼。病人家中此時也積極準備雞、豬等貢品,請鬼來享用。巫師多輔以醫藥治病,痊癒的亦多。

占卜,主要是預測吉凶禍福。苗族占卜的範圍非常廣泛,涉及節日、祭祀、婚姻、喪葬和日常生產生活各處領域,凡遇大事或拿不定注意時一定占卜。卦用的工具主要雞、蛋、米、竹卦。據說巫師占卜靈驗的也不少,模凌兩可的亦多,信則靈,不信則不靈。

神明裁判現在很少用,所謂上刀山、下火海、撈油鍋,舔鏵等神秘手段已不易看到。

口頭文學和書籍

合樂苗族鄉合樂苗族鄉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苗族的文學作品燦若星辰。這些作品與苗族的生產、生活密切有關,反映他們的歷史風俗習慣、心理狀態、審美觀念藝術情趣,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郁的鄉土氣息。由於苗族過去沒有文字,這些文學作品主要表現為口頭文學,其內容豐富多彩,有《天地歌》、《祭祀歌》、《情歌》等等。這些古歌敘述了苗族開天闢地的神話傳說、繁衍人煙、戰天鬥地及遷徒轉移等歷史發展場景,靠口傳心授流傳至今,可謂是一部活生生的苗族歷史。

近現代,研究和記錄敘永苗族的書籍有萵逸夫所寫的《川南鴉雀苗的婚喪禮儀》(1962年台灣出版社出版),用國際音標翻譯和各種風俗習慣,是一本比較系統研究敘永苗族的不可多得的書籍。另外,川大外籍教授葛維漢用英文所寫《川苗習俗》,對敘永苗族也有記載。最近,宜賓、瀘州兩地市有關縣區合編《四川苗族古歌》,用苗文比較全面記載了川南苗族口頭歌謠,填補了川南沒有苗文編寫記載苗族歷史的空白。其內容包括了天地日月的形成和變化,人類物種的起源和發展,婚姻、喪葬的形式和過程等方面內容,從不同側面反映了苗族人民豐富的哲學、歷史、文學政治、經濟民俗等思想和觀點,是一部重要的民族古籍文獻。由於川南苗族語言相同,風俗大同小異,該書也編入敘永蒐集的部分苗族古歌,如《YangxLousNeNb》(即《楊婁右倫》)等。

所需介紹的內容還很多,限於篇幅和個人水平,未作深入研究,教育體育音樂舞蹈工藝美術等內容也未載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