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鼓藏節

苗族鼓藏節

鼓藏節又叫祭鼓節,是苗族屬一鼓(即一個支系)的支族祭祀本支族列祖列宗神靈的大典,俗稱吃鼓藏。鼓藏節12年舉辦一次,每次持續達4年之久,現在改為持續3年。苗族聚族而居,雷山苗族以血統宗族形成的地域組織"鼓社"為單位維繫其生存發展。"鼓"是祖先神靈的象徵,所以鼓藏節的儀式活動都以"鼓"為核心來進行。

簡介

苗族鼓藏節苗族鼓藏節

雷山縣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南部,是苗族歷次大遷徙後的主要聚集地之一。據《苗族古歌》載,鼓藏節在先秦以前夏王朝時期的古三苗國就已經有了。三苗國在與夏王朝的戰爭中解體,苗族在往西南遷徙過程中仍然過鼓藏節。苗族遷到雷公山地區定居後,鼓藏節更為盛行。鼓藏節,苗語稱“牯噥江略”,意為鼓社節,即以血緣宗族為單位的祭鼓活動。鼓藏節的來歷在苗族經典《苗族古歌》里有記,說的是人類祖先姜央過鼓藏節是為了祭祀創世的蝴蝶媽媽。傳說蝴蝶媽媽是楓樹生出來的,所以苗族崇拜楓樹。既然祖宗的老家在楓樹心裡,用楓樹做成的木鼓就成了祖宗安息的地方,祭祖便成了祭鼓。苗族最高的神是祖先,是生命始祖楓樹和蝴蝶媽媽。鼓藏節就是祭祀神楓樹和蝴蝶媽媽。

苗族鼓藏節苗族鼓藏節
鼓藏節12年舉辦一次,每次持續達4年之久,現在改為持續3年。苗族聚族而居,雷山苗族以血統宗族形成的地域組織“鼓社”為單位維繫其生存發展。“鼓”是祖先神靈的象徵,所以鼓藏節的儀式活動都以“鼓”為核心來進行。鼓藏節的儀式由鼓社組織的領導“鼓藏頭”操辦,“鼓藏頭”經由民眾選舉產生。

鼓藏節第一年二月申日舉辦“招龍”儀式。全鼓社男女老幼集中到迎龍場楓香神樹腳,由“鼓藏頭”在五彩寶輦下主持“招龍”儀式。第一年的七月寅日舉辦“醒鼓”儀式。第二年十月卯日舉辦“迎鼓”儀式。第三年的四月吉日,舉辦“審牛”儀式。第四年十月丑日,舉行殺豬祭鼓儀式,稱為“白鼓節”,是“鼓藏節”的結束儀式。

苗族鼓藏節具有鮮明的民族傳統文化內涵,是苗族人生價值觀的展現,懷念祖先、尊老愛幼、和睦相處、勤勞儉樸、富裕安康等是鼓藏節的禱告主題。苗族鼓藏節是研究苗族歷史與文化百科全書,具有重要的價值。

詳細介紹

苗族鼓藏節苗族鼓藏節
苗族鼓藏節:鼓藏節,苗語稱“牯噥江略”,意為鼓社節,即以血緣宗族為單位的祭鼓活動。 《苗族古歌》敘述說的是人類祖先姜央過鼓藏節是為了祭祀創世的蝴蝶媽媽。在雷山地區的傳說是:有一年,苗族地區發生瘟疫,人死得很多,又一年,天下大旱,顆粒無收,姜央認為這是因為沒有祭祖,祖宗生氣降的災害,於是姜央決定祭祖,祭他的蝴蝶媽媽,祈禱降福子孫。祭祖之後,蝴蝶媽媽高興,收起瘟疫,普降甘露,年年豐收,歲歲太平,姜央很高興,便訂下規約,從今以後,每12年祭一次祖,姜央祖宗定下的古規,後代子孫照辦,代代相傳,便成了風俗。

傳說蝴蝶媽媽是楓樹生出來的,所以苗族崇拜楓樹,蝴蝶媽媽死後靈魂回到楓樹老家,既然祖宗的老家在楓樹心裡,用楓樹做成的木鼓,就成了祖宗安息的地方,祭祖便成了祭鼓。

苗族鼓藏節苗族鼓藏節
《苗族古歌》述,鼓藏節在先秦以前夏王朝時的古三苗國就已經有了。三苗國在與夏王朝的戰爭中解體,苗族在往西南遷徒過程中仍然過鼓藏節。清乾隆 《貴州通志》記載:“黑苗在都勻、丹江、鎮遠之清江、黎平之古州……,每十三年宰牯牛祭天地祖先,名曰吃牯髒。”鼓藏節是苗族盛大的宗教祭典,“鼓”是祖先神靈的象徵,鼓藏節的儀式以“鼓”為核心展開。有“招龍”、“醒鼓”、“迎鼓”、“審牛”和“白鼓節”等程式。
鼓藏節的儀式,由鼓社組織的領導“鼓藏頭”操辦,“鼓藏頭”由集體或民眾選舉產生。
苗族鼓藏節苗族鼓藏節
醒鼓:第一年的七月寅日舉辦醒鼓儀式,地點是鼓山上的鼓廟裡,儀式由身著鼓藏服的“鼓藏頭”主持,參加人員有祭師、各寨寨老、各家族代表,祭品有酒、雞、鴨、魚和糯米飯,每樣祭品分成12份擺放,祭師首先念誦《醒鼓詞》 。念畢,宰綠頭公鴨一隻,將鴨血淋灑在聖鼓周圍。寨老們吹響蘆笙,“鼓藏頭”用槌去敲三下,然後祭師念《醒鼓詞》 、“醒鼓”隊伍回到寨上的“鼓堂”時,全體寨民到“鼓堂”迎接。
迎鼓:第二年十月卯日舉辦“迎鼓”儀式。儀式地點,參加人和祭品皆與“醒鼓”相同,祭品擺好後,祭師念誦《迎鼓詞》 。念畢,“鼓藏頭”舉砍刀在前開路,象徵性地將祖靈聖鼓迎回山寨,迎鼓隊伍吹奏蘆笙跟隨,回到山寨鼓堂,全體村民跳“踩鼓舞”恭迎,之後,在河灘上鬥牛。
苗族鼓藏節苗族鼓藏節
審牛:第三年的四月吉日,舉辦“審牛”儀式。審牛時要唱《贊牛歌》 ,並用芭茅草掃遍牛的全身,表示已將附在牛身上的邪氣驅除,同年九月丑日,舉行獻牲、祭鼓儀式,將每頭已按習俗打扮過的祭祖牯牛宰殺用於祭祖,先殺“鼓藏頭”家的牛,再殺其他牛。當晚各戶家祭。節日總計14天,最後一天全體寨民集中到鼓廟舉行祭鼓儀式。之後整日載歌載舞。
白鼓節:第四年十月丑日,舉行殺豬祭鼓儀式,稱“白鼓節”,是鼓藏節的結束儀式。是日天亮前,“鼓藏頭”家率先殺豬,然後各戶相繼進行,中午各戶舉行家祭,寅日全體寨民在鼓廟舉行公祭。第14天將祖靈聖鼓送回鼓山,持續4年的“鼓藏節”到此結束。
苗族鼓藏節苗族鼓藏節
吃鼓藏時,要講隱語,如:“拿殺豬刀來”要說“拿石片來”;殺豬叫“哐官人”;豬死後先用稻草蓋,叫做“蓋被子”;然後用豬草燒豬毛,叫做“照太陽”;豬殺後把豬胸脯肉割下來煮,熟後切成拳頭大小几十塊,即為“鼓藏肉”,因肉取自豬胸部,要叫做“倉門肉”,用餐時,“喝酒”叫“喝水”,“吃飯”叫做“扒砂子”,“吃飽了”叫“倉滿了”等等。其意旨在吉利。

起源

苗族鼓藏節苗族鼓藏節
《苗族古歌》載,鼓藏節在先秦以前夏王朝時期的古三苗國就已經有了。三苗國在與夏王朝的戰爭中解體,苗族在往西南遷徙過程中仍然過鼓藏節。苗族遷到雷公山地區定居後,鼓藏節更為盛行。鼓藏節,苗語稱"牯噥江略",意為鼓社節,即以血緣宗族為單位的祭鼓活動。
鼓藏節的來歷在苗族經典《苗族古歌》里有記,說的是人類祖先姜央過鼓藏節是為了祭祀創世的蝴蝶媽媽。傳說蝴蝶媽媽是楓樹生出來的,所以苗族崇拜楓樹。既然祖宗的老家在楓樹心裡,用楓樹做成的木鼓就成了祖宗安息的地方,祭祖便成了祭鼓。苗族最高的神是祖先,是生命始祖楓樹和蝴蝶媽媽。鼓藏節就是祭祀神楓樹和蝴蝶媽媽。

主要儀式

苗族鼓藏節苗族鼓藏節
鼓藏節的儀式由鼓社組織的領導"鼓藏頭"操辦,"鼓藏頭"經由民眾選舉產生。從殺豬或牛祭祖到節日活動的系列程式均由"鼓藏頭"組織安排,人們必須服從。鼓藏節的活動以跳蘆笙舞為主,一般5~9天,也要單數
鼓藏節第一年二月申日舉辦"招龍"儀式。全鼓社男女老幼集中到迎龍場的楓香神樹腳,由"鼓藏頭"在五彩寶輦下主持"招龍"儀式。第一年的七月寅日舉辦"醒鼓"儀式。第二年十月卯日舉辦"迎鼓"儀式。第三年的四月吉日,舉辦"審牛"儀式。第四年十月丑日,舉行殺豬祭鼓儀式,稱為"白鼓節",是"鼓藏節"的結束儀式。
招龍
招龍儀式是雷山苗族祭祀本宗支祖宗神靈的大典,各種禮數講究都有相應的規定。殺的豬必須是閹割後的公豬,而且豬的毛鏇渦必須周正,殺豬的時候,豬的頭要朝著東方。而殺死豬後,要先將豬心窩上的一塊肉割下祭祖。而豬的四大腿要砍下來留著,待女婿、姑爺舅舅和至親送禮時做回敬,自家吃的只是肚腹和胸腔部分。
苗族鼓藏節苗族鼓藏節
在苗族世代相傳的古歌《楓木歌》中說,最早這個世界上有著12頭水龍,12條旱龍,12條水龍是由水牛來主管,而旱龍由人來主管。苗家人主要以養殖農耕為主,因此苗家人招龍,主要是招"水牛龍"。希望招回水龍後,人畜興旺、五穀豐登。因此,招龍既是一種習俗,更是苗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渴望。
在鬼師的引領下,寨子里各家各戶選出的代表,扛著銅鼓,背著祭品沿著本寨的最高山脈而來。雨越下越大,而這絲毫也沒有阻攔招龍的隊伍行進的節奏。不管是男人還是婦女,不管是老人還是孩子。好像人人都懷揣著祈禱,肩扛著希望。
到了高高的山頂,鬼師和寨子的長老們擺好了祭桌。鬼師開始莊重的拋撒"招龍米"並開始念祭語。
鬼師念完招龍詞,開始了回家的歸途,一路上,鬼師拋撒著招龍米,每過一個山頭,還插上一個招龍的白紙錢。當招龍的隊伍來到了"迎龍坪"時,寨上的男女老少早已在此等候了,供桌上擺好了祭品,鬼師將各家各戶聚集的招龍米和村民們在附近的龍脈上挖來的龍土,連同豬肉一起分發給寨子裡的各家各戶,表明已經將龍引進了各家各戶,得到了龍的護佑。

傳承價值

苗族鼓藏節具有鮮明的民族傳統文化內涵,是苗族人生價值觀的展現,懷念祖先、尊老愛幼、和睦相處、勤勞儉樸、富裕安康等是鼓藏節的禱告主題。苗族鼓藏節是研究苗族歷史與文化的百科全書,具有重要的價值。

相關詞條

京族哈節 吳橋雜技 錫伯族西遷節 天橋中幡 滄州武術 鄂倫春族古倫木沓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