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鼓藏

吃鼓藏

關於苗族吃鼓藏活動的報導屢見報端,但許多媒體中對於這一活動的準確書寫方式卻不盡統一。

簡介

吃鼓藏吃鼓藏
吃鼓藏
近年來,有的作“吃牯髒”,有的作“吃鼓髒”,有的作“吃牯藏”,還有的作“吃鼓臓”。那么究竟那個是比較規範和科學的呢?

由來

吃鼓藏是黔東方言區苗族最隆重的祭祀祖先活動,因地而異,一般有13年或7年一次等形式。它在苗語中稱“nongx jangd”、“nongx niel”或“nongx jangd niel”。nongx原意為吃;niel意為鼓;jangd作為名詞意為社團,作為量詞有屆或次之意。也就是說,“吃鼓藏”實際上是一個苗語音譯+意譯的詞。吃、鼓分別是nongx、niel的意譯,藏是jangd的音譯。在苗族傳統觀念中,木鼓是祖先的安居之所,並常引申為祖先的代名詞,所謂祭祖,形式上祭的是鼓。
雖然“吃牯髒”與“吃鼓藏”的音十分相似,但這一書寫很容易引起歧義,因為已經有不少人望文生義,錯誤地認為這種活動是因“吃水牯牛的內臟”而得名。
吃鼓藏活動中,殺水牯牛是最隆重的“節目”,從這個意義上說似乎可以用“牯”字,但一方面從吃鼓藏的苗語來看,無論從音譯,還是意譯都找不到根據;另一個重要的方面,一些地方吃鼓藏用的最主要的犧牲並非水牯牛,而是豬等,苗族古歌中甚至還提到用水蠆(蜻蜓的幼蟲)、蝗蟲為犧牲者,這就與水牛沒有關係了。由此可見,吃鼓藏活動中“鼓”寫作“牯”是不妥當的。
而“吃鼓臓”中的“臓”實際是“髒”的繁體字,不適合在現代出版物中使用。
鑒於以上觀點,近年來,苗學界大多數學者普遍認為“吃鼓藏”的書寫方式是比較規範和科學的。
另外,“吃鼓藏”還被經常稱為“鼓藏節”,這種提法也不盡準確。一是節日具有全民性,至少也有一定區域性。而吃鼓藏只是一個家族或一兩個村寨在一定周期內舉行的活動(有時到了周期也不一定舉行),周圍村寨只是前去看熱鬧或者祝賀,不具備這一特點。二是節日一般具有每年定期舉行一次的規律。但吃鼓藏卻不是這樣,它與苗族社會中過年、吃新節、敬橋節、龍船節、吃姊妹飯等節日完全不同。卻與招龍、洗寨等不定期的活動有相似處。三是吃鼓藏活動中,除了祭祀,還有組織制定習慣法,維護社區秩序等功能,而這些與一般的節日是沒有多大關係的。因此,不宜稱為“鼓藏節”,而稱“吃鼓藏”或“鼓社祭”更為恰當。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