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蟲

蝗蟲

蝗蟲俗稱“蚱蜢”,具咀嚼式口器,為植食性昆蟲。它的觸角呈短鞭狀,擁有強而有力的後腿,可利用彈跳來避開天敵。體色有綠色和褐色,是生活環境的保護色。蝗蟲口大、下巴發達,以植物葉片為食,蝗蟲喜食蘆葦、稗草、白茅、狗牙草及蒿類植物,蝦須草和海蓬子。全世界有超過12000種。分布於全世界的熱帶、溫帶的草地和沙漠地區。

基本信息

簡述

  蝗蟲 蝗蟲

蝗蟲俗稱“蚱蜢”,台語稱之為“草螟仔”。屬不完全變態。具咀嚼式口器,為植食性昆蟲。大部分不太挑食,在野外草叢中,常看到它正一口一口的啃食禾本科植物的葉片,它的觸角沒有螽斯那么長,呈短鞭狀,但擁有強而有力的後腿,可利用彈跳來避開天敵。有時可看到兩隻蝗蟲雄上雌下的結婚畫面。

食性:喜歡吃肥厚的葉子,如甘薯通菜等。

變態:不完全變態

動物界,節肢動物門,昆蟲綱

交尾後的雌蝗蟲把產卵管插入10cm深的土中,再產下約50粒的卵。產卵時,雌蟲會分泌白色的物質形成圓筒形栓狀物,然後再把卵粒產下。

分類:屬於直翅目中蝗蟲目的所有昆蟲。

種類:全世界約有12000種,台灣目前已知有100多種。

生活史:若蟲(幼蟲)→成蟲

種類分布

蝗蟲是群居型的短角蚱蜢,是蝗科,直翅目昆蟲。全世界有超過12,000種。分布於全世界的帶、溫帶的草地和沙漠地區。其散居型有蚱蜢、草蜢、草螟、螞蚱等叫法。

起源

蝗蟲的起源,以及其某些種(有些可以長達十五厘米)的滅絕,至今仍不明了。

特徵及習性

  蝗蟲 蝗蟲

後腿發達,用後腿可以跳比身體長數十倍的距離。不完全變態昆蟲,稚蟲和成蟲相似,只有翅膀有無的分別。後翅為半透明。一些種類的蝗蟲翅膀退化變小,一些種類如菱蝗已喪失飛行能力。

體色有綠色褐色,與種類無關;是生活環境的保護色。
蝗蟲口大、下巴發達,以植物葉片為食,蝗蟲喜食蘆葦、稗草、白茅、狗牙草及蒿類植物,蝦須草和海蓬子。一些蝗蟲種類是雜食性,也吃昆蟲屍體,甚至連同類的屍體都吃。一些種類的雄蟲會發出聲音吸引雌蟲,但是是以磨擦翅膀和後腿發出聲音,與蟋蟀用前翅的發音器官發音結構不同。

通常為綠色、褐色或黑色,頭大,觸角短;前胸背板堅硬,像馬鞍似的向左右延伸到兩側,中、後胸癒合不能活動。腳達,尤其後腿的肌肉犟勁有力,外骨骼堅硬,使它成為跳躍專家,脛骨還有尖銳的鋸刺,是有效的防衛武器,產卵器沒有明顯的突出,是和螽斯最大的分別。

交尾後的雌蝗蟲把產卵管插入10cm深的土中,再產下約50粒的卵。產卵時,雌蟲會分泌白色的物質形成圓筒形栓狀物,然後再把卵粒產下。

蝗蟲的卵約21天即可孵化。孵化的幼蟲自土中匐匍而出,此時其外形和成蟲很像,只是沒有翅,體色較淡。若蟲在最初的一、二齡長得更像成蟲,但頭部和身體不成比例。到了三齡長出翅芽,這是四齡翅芽已很明顯了。五齡時若蟲已將老熟再取食數日就會爬到植物上,身體懸垂而下,靜待一段時間,成蟲即羽化而出。(形態及生活習性):蝗蟲的成蟲及幼蟲均能以其發達的咀嚼式口器嚼食植物的莖、葉。

成蟲的後腳腿節具有一列相當於彈器的乳頭狀突起,前翅徑脈基部有相當於弦器的粗脈,二者摩擦時,振動翅的震區便可發出聲音,這就是它們的發音器蝗蟲的聽器也很特別,位於腹部第一節的側方。

中國古代的記載

蝗蟲蝗蟲

中國古代對蝗蟲認知不多,故有“蝗神”的說法,又有“蝗魚(蝦)互化”之說,如:宋代陸佃《埤雅》:“或曰蝗即魚卵所化”,潘自牧的《記纂淵海》:“有蝗化為魚蝦”。李昉《太平御覽》〈蝦門〉記載:“蝗蟲飛入海,化為魚蝦。”。李蘇《見物》記載:“旱涸則魚、蝦子化蝗,故多魚兆豐年。”

自宋朝以後,對蝗災有了較科學化的認知,並總結一些滅蝗的方法,如:鳴金驅趕法、捕擊法、火燒法、溝坎深埋法、掘種法、以及趁清晨蝗翅露濕難飛用器具抄掠法等。

中國古史有“蝗一夕抱草而死”的記載,如《舊五代史·五行志》載,乾祐二年(949年),蝗蟲蔓延到宋州(今河南商丘),“蝗一夕抱草而死”。這種“蝗一夕抱草而死”的記載殊為可議,有人認為只是官員為粉飾太平,但也有人認為當地植物有殺蝗效果,如周懷宇《隋唐五代淮河流域蝗災考察》一文說:“在淮河流域的植物類中,也有殺蝗的草本植物……”,“宋州發現當地生長殺蝗的草本植物……”,也有人認為蝗蟲的蝻及成蟲也可發生疾病,由真菌感染,最後爬到草尖端,前、中足抱草而死,一般稱此現象為“抱草瘟”,或吊死瘟(蝗霉病)。

蝗害預警及阻擊

在中國,治蝗滅鼠指揮部的治蝗專家組負責將蝗害減至最小。為建立相應的監測防治機制,須留意適合飛蝗滋生的環境(比如灘涂的大面積增加),預測飛行能力強的蝗蟲何時進入成蟲期,以及預測受波及的地區。滅蝗手段有:使用滅蝗機械、飛機,人工化學方法,或者修築禽鳥巢穴蓄養滅蝗禽鳥(新疆治蝗專家在2009年首次把粉紅椋鳥及家禽如牧雞、牧鴨等喜食蝗蟲的禽鳥作為滅蝗主力)等。

防治方法

蝗蟲蝗蟲

1、農業防治

⑴興修水利,做到旱澇無災。

⑵做到大面積荒灘墾荒種植,改變蝗蟲的棲息環境,減少發生基地的面積。

⑶植樹造林,改變蝗區小氣候,減少飛蝗產卵繁殖的適生場所。

⑷提高耕作和栽培技術,達到控制蝗卵的作用,因地制宜,改變作物的布局,減少蝗害。

2、生物防治

⑴在蝗災區,使用高效低毒的農業和生物農藥,保護蝗區的捕食性天敵。

⑵大面積施用蝗蟲微孢子蟲

3、藥劑防治

大面積使用藥劑防治蝗蝻應掌握蝗蟲在3齡以前。

用75%馬拉硫磷乳油進行超低容量或低容量噴霧。飛機防治每畝用60~70克;地面噴霧,每畝用75克,或用45%馬拉硫磷乳油地面超低容量噴霧,每畝用75~100克,或20%敵馬合劑,每畝用100克或1.5%林丹粉劑,每畝用1.5~2千克噴粉。

養蝗蟲的注意事項

蝗蟲蝗蟲

一、養殖蝗蟲種源的選擇和鑑定

確定蝗蟲種類的方法有:

⑴諮詢蝗蟲分類專家。

⑵查閱蝗蟲檢索表或圖譜。

⑶諮詢有經驗的蝗蟲養殖戶。

⑷把蝗種寄送給客戶鑑定審查等。

常見的養殖蝗蟲種類有:東亞飛蝗、棉蝗、中華稻蝗、中華蚱蜢等。這些品種各有優缺點,要綜合考慮其生長周期、代數、味道、食料、個頭大小以及客戶所需品種等因素,並結合當地的氣候、食料來源等情況選擇養殖品種。

二、蝗蟲養殖棚的建造

棚的面積視蝗蟲的數量而定,一般每平方米可養300隻左右的成蟲。利用自然條件養殖飛蝗,棚的建造必須在4月底前完工,因為北方蝗卵一般在5月就可以孵化。

蝗蟲蝗蟲

三、若蟲期管理

⑴蝗蝻取食量很小,且喜歡取食鮮嫩植物,此期蝗蟲非常纖弱,應注意防雨,以防淹死蝗蝻。

⑵溫度最好控制在25-30℃,光照在12小時以上,濕度保持15%左右,這種條件下蝗蟲最活躍,喜食,有利於生長。

⑶三齡以上的蝗蝻食量逐步增大,此時要保證棚內有充足的食物,否則影響其正常生長,還會出現自相殘殺的現象。

⑷保持棚內乾淨,1-2天清棚一次,以防疾病發生。

四、蝗蟲是災害性昆蟲,它不同於其它的特種養殖業,養殖它一方面可以變害為寶,增加農民收入,一方面又增加蝗蟲的種量,形成了潛在危害。必須對它的養殖進行必要的安全管理措施,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於成規模的養殖,按1畝地養殖為標準,在養殖場地四周應建有半米寬的植物染毒隔離帶,周圍要用鐵絲網做圍欄,並配有農藥噴霧器,殺蝗蟲的農藥有很多種,可以用75%馬拉硫鱗乳油,也可以用2.5%敵殺死等菊酯類殺蟲藥進行殺滅。

養殖戶如果不想對蝗蟲進行養殖,要進行最後一次的滅絕措施。養殖戶不想養殖了,應提前做好準備,在每年的春季5月20號之前不能反養殖棚撤掉,待蝗蟲全部出土以後,未成蟲之前,用農藥將其全部殺死,這樣就不會有危害了。養殖戶在秋末之前,決定不在養殖了,必須在9月10號之前,即蝗蟲沒有交配前將其全部出售,或用農藥殺死,不得讓其在養殖棚內產卵,這樣的措施才能保證根除以後的潛在危害,利於養殖蝗蟲產業的健康發展。

食用價值

中國食用蝗蟲有十分悠久的歷史,人們習慣將蝗蟲洗淨用油炸,佑酒食用,據《食用昆蟲與菜譜》一書中介紹,蝗蟲體內含有蛋白質73.5%,胺基酸18種,總含量為20.3%,蝗蟲體內還含有維生素B1、B2、E、A胡蘿蔔素和豐富的多種維生素,4種脂肪酸和豐富的微量元素,常食用的種類有中華稻蝗,東亞飛蝗等。

蝗蟲在全世都有都有以蝗蟲做食品的習慣,蝗蟲的肉質鬆軟,味美如蝦,各大賓館、飯店煎炒烹炸做出的“油炸螞蚱、陸地飛蝦、飛蝗騰達”等幾道菜手深受消費者的青睞,又如墨西哥近年來出版的一本叫《吃昆蟲》的冊子,書末列舉了40多種昆蟲菜餚加工譜,其中列舉的第一例就叫做“中國風格”的“花生炒蝗蟲蝦米”據昆蟲菜譜集錦介紹“蔥炒蝗蟲”鍋內投入清油或者豬油,把新鮮洋蔥片炸熟,再加入洗淨後的蝗蟲略煎一會,再加入食用香料(如五香粉、桂皮粉)以及大蒜、辣椒粉等,然後噴少許水拌勻。炒熟,將蔥炒蝗蟲作為麵包的夾心即成為蝗蟲三明治

藥用價值

蝗蟲蝗蟲

蝗蟲不但是美味佳肴,中國人除了用蝗蟲做食品外,也有做藥用,而且還有治病良方,蝗蟲焙乾,研末,每次服3克,一日三次,用酒送服,治療破傷風,〈本草綱目拾遺〉用砂糖和服,治小兒驚風,皆取本品治痙攣、息內風,但均屬治表(緩解症狀)之法,宜於治本對因的藥物配用,螞蚱鉤藤湯,用蝗蟲10頭,鉤藤15克,薄荷10克,加水煎服,來源於〈百草鏡〉本方取蝗蟲,鉤藤息風熱,用於驚風發熱,抽搐痙等。螞蚱湯,蝗蟲30頭,加水煎湯,分3次服,來源於〈本草綱目拾遺〉本方專取蝗蟲止咳降逆,平喘,用於百日咳,咳嗽氣急,連連不已。亦可用於支氣管炎哮喘。

野生蝗蟲和飼餵的蝗蟲對比

野生蝗蟲(這裡指東亞飛蝗)一般生活在田間地頭的草叢中,農民為了增產增收,對付病蟲害;大面積的噴施劇毒農藥,導致很少再見到野生蝗蟲,由於經常會吃帶毒的青草,一小部分蝗蟲體內可能產生了抗體。而人工飼餵的蝗蟲和野生蝗蟲吃的都是青草(蝗蟲基本上不吃其他加工的不含葉綠素的飼料),青草都是養殖戶種植的,並經過多代的馴化,體內不含毒素。真正屬於綠色食品。並且野生蝗蟲由於食物得不到保障,因此一般體型都比較小,體色發乾燥的灰白色。營養價值少。人工飼餵的蝗蟲體型較大,體色呈濕潤感覺的灰色。營養價值也高。

古代人捕捉方法

蝗蟲蝗蟲

中國早在《詩經》中,就有“田祖有神秉畀炎火”的記載(《詩·小雅·大田》),意思是將田中害蟲捉去燒掉。宋代朱熹認為這就是指夜裡以火誘捕蝗蟲以消滅之。

到了漢代滅蝗發明了“溝坎法”,先在地頭、路旁挖溝,然後眾人一字排開,手拿樹枝、木片之類的東西,揮動吶喊,把蝗蟲趕進地頭的深溝里去,再加土掩埋。但這種方法未必有效,《晉史》劉聰捕蝗埋之,但蝗蟲不死又從土裡鑽出來重新禍害莊稼。所以唐代又出現邊燒邊埋的方法,方法是夜間在挖好的溝旁點上火堆,蝗蟲見亮飛入火堆被燒死,落於火旁的再掃進溝中掩埋。還有人把捕到的蝗蟲扔到水裡淹死,《舊唐書》記河南蝗災,刺史倪若水率民捕蝗,獲蝗一十四萬石之外,還有“投汴渠流下者,不可勝紀”。

到了宋朝,由南宋董煟《救荒活民書》所收錄的捕蝗法,便可發現宋代人們已經對蝗蟲的生態,有了相當程度的了解。舉凡蝗蟲的卵生形態、母蝗輸卵入土的深度、由幼蟲到成蟲的過程和蝗蟲作息的習性等皆有提及,這份了解已非推論,而是來自於日常觀察後,歸納所得的經驗談。

宋代捕蝗新出“掘種法”,《宋書》載景元年春正月,“詔募民掘蝗種,給菽米”,六月“諸路募民,掘蝗種萬餘石”。蝗種即蝗卵,挖出蝗卵毀掉,可免來年再生,是釜底抽薪的辦法,顯然是捕蝗技術的一大進步。《救荒活民書》中記載了宋代的捕蝗技術,明顯比前代更為系統化了。捕蝗的時間、工具、方法及對蝗蟲的處理都談到了。如捕蝗時間以早晨最好,早上蝗蟲翅上有露水,跳躍飛翔能力都較差,所以捕捉起來比較容易。元代用溝坎法滅蝗又有所發展,不僅在地頭路邊挖溝,而是到處挖溝,且溝溝相連,縱橫交錯,被後世的學者稱為“像是在打一場‘地道戰’”。

現實中的喻意

比喻那些自己不去勞動而又吞食集體勞動成果的人,因為蝗蟲是侵蝕莊稼的害蟲,用來比喻不勞而獲、坐享其成的人是最好不過。

昆蟲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