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凌兩可

模凌兩可

模凌兩可,出處為《舊唐書·蘇味道傳》,形容對事情雙方不置可否,是非不分。解釋模凌:含糊,不明確;兩可:可以這樣,也可以那樣。形容對事情雙方不置可否,是非不分。貶義詞《舊唐書·蘇味道傳》:“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但摸稜以持兩端可矣。”

基本信息

釋義

模凌兩可 ( mó leng liǎng kě )
解 釋 模凌:含糊,不明確;兩可:可以這樣,也可以那樣。形容對事情雙方不置可否,是非不分。

出 處

《舊唐書·蘇味道傳》:“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但摸稜以持兩端可矣。”

用法

用 法 偏正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示 例 丁玲《太陽照在桑乾河上》:“就不敢堅持一個一定的主張,就不得不採取~、含混的語句了,”
造句:回答問題要清楚,不能模稜兩可 .

相關詞語

近義詞 不置可否、模稜兩可
反義詞 旗幟鮮明

典故

唐朝前期著名詩人蘇味道,仕途順利,官運亨通,僅做宰相前後長達數年之久。但他在位並沒做出什麼突出成績來。他老於世故,處事圓滑,他常對人說:“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但摸稜(léng)(同棱)以持兩端可矣。”意思是:處理事情,不要決斷得太清楚,太明白,要是這樣處理錯了,必會遭到追究和指責。只要摸稜兩可,哪邊都抓不著(小辮子)就行了。當時,人們根據他這種為人處世的特點,給他取了一個綽號,叫“蘇模稜”。
“模稜兩可”說明人在處理問題時,含糊其辭,不明確表態,不置可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