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魄

魂魄

魂魄:指人的精神靈氣。古代認為魂是陽氣,構成人的思維才智。魄是粗糲重濁的陰氣,構成人的感覺形體。魂魄(陰陽)協調則人體健康。人死魂(陽氣)歸於天,精神與魄(形體)脫離,形體骨肉(陰氣)則歸於地下。魂是陽神,魄是陰神。道教有“三魂七魄”之說。即人要死時七魄先散,然後三魂再離.生病時就是和魄散了,所以要用藥物去阻止它散發.如果和魄和力魄散了就容易鬼上身.人的精神分而可以稱之為魂魄,其魂有三,一為天魂,二為地魂,三為命魂。其魄有七,一魄天沖,二魄靈慧,三魄為氣,四魄為力,五魄中樞,六魄為精,七魄為英。三魂當中,天地二魂常在外,唯有命魂獨住身。天地命三魂並不常相聚首。人死之後,七魄隨之消散,而命魂也自離去,生命即以此告終。

基本信息

魄力不息,陰魂不散

魂與魄關係

魂魄魂魄
常分為中陰狀態之魂與老陰狀態浸混入他人陽魂之中的魂,皆因中陰狀態魄之不散不息的向勢與相態,植入他人之靈魂並長久共存,影響陽人之陽魄。
魂分為陽魂與陰魂,陽魂因升騰活性好,靈活而稱為靈魂;陰魂則因陰魄支撐散慢,而呈漫散飄逸狀態,但因陰魄之存與魂的浸混性、漫延性,魂不會隨魄失與魄散而隨即消逝。
魄分陽魄與陰魄,陽魄即主升騰成長的肉實身,陰魄則是指主沉降消逝的實身,甚至具色相形態的實物體。
陰魂不散是因魄力不息,魄力不息又是因為中陰身之前的靈魂執著不息,習慣性勢使然,致魄之餘陽未盡,支撐著中陰狀態下的陰魂不散。它會給其它生命的靈魂形成薰染,而致類似的心靈作用,現代心理學稱之為心理暗示,會伴隨很長—段時間。

息魄與散魂

民間常以偉人的陰魄甚至畫像來繼續薰染後來生者前赴後繼;如果是罪大惡疾的人死後則分屍火燒,以滅其餘威,甚至摧毀雕塑,燒其類似的稻草人或肖像,以消除人們心中的緊張、恐懼或因恐懼轉化而來的仇恨等心理,化掉陰魄的不息,屏障並消除陰魂的持續影響。
生者心安身得定,方有得消停、平靜、幸福之感!

三魂七魄

釋義

人要死時七魄先散,然後三魂再離.
生病時就是和魄散了,所以要用藥物去阻止它散發.如果和魄和力魄散了就容易鬼上身.
人的精神分而可以稱之為魂魄,其魂有三,一為天魂,二為地魂,三為命魂。其魄有七,一魄天沖,二魄靈慧,三魄為氣,四魄為力,五魄中樞,六魄為精,七魄為英。
魂為陽,魄為陰。其中三魂和七魄當中,又各另分陰陽。三魂之中。天魂為陽,地魂為陰,命魂又為陽。七魄中天沖靈慧二魄為陰為天魄,氣魄力魄中樞魄為陽為人魄,精英二魄為陽為地魄。

魂魄

三魂當中,天地二魂常在外,唯有命魂獨住身。天地命三魂並不常相聚首。七魄中兩個天魄兩個地魄和三個人魄,陰陽相應,從不分開。並常附於人體之上。其實人類的七魄,實際上就是藏密所說的位於人體從頭頂到胯下會陰穴的中脈之上的七個脈輪,七個能量場。其中天沖魄在頂輪,靈慧魄在眉心輪,氣魄在喉輪,力魄在心輪上,並同時與雙手心和雙腳心相連。中樞魄在臍輪,精魄在生殖輪,英魄在海底輪。人體的七魄同由命魂所掌。命魂又稱為人魂,或者色魂。人類生命就是從此命魂住胎而產生的。命魂住胎之後,將能量分布於人體中脈的七個脈輪之上。而形成人的七魄。魄為人的肉身所獨有,人死之後,七魄隨之消散,而命魂也自離去,生命即以此告終。

古人論述

古人認為人身上有三魂七魄,也有說三魂六魄的,三魂又叫三精。這種說法來源於道家,如道書《雲笈七籤》云:“夫人有三魂,一名胎光,一名爽靈,一名幽精。”七魄是:屍狗、伏矢、雀陰、吞賊、非毒、除穢、臭肺,皆“身中之濁鬼也”。

名詞解釋

基本解釋

【名稱】三魂七魄
【拼音】sānhúnqīpò
【解釋】魂:舊指能離開人體而存在的精神;魄:舊指依附形體而顯現的精神。道家語,稱人身有“三魂七魄”。
【出處】《抱朴子·地真》:“欲得通神,宜水火水形分,形分則自見其身中之三魂七魄。”

宗教學魂魄

魂魄,一種人體內在的生命力,存在於肉身之中,類似於西方所說的靈魂。在中國哲學魂魄是陰陽相反,魂為陽性精氣,俗字作雲鬼,魄為陰性精氣[1]
陰陽學中的魂魄:哲學定義為人的表限只限定於兩種狀態:一是為魂態(精神充足、有活力、有鬥志等等),而氣旺盛於五臟為循環為中心(心、肝、脾、肺、腎),另一種狀態為魄態,只能感受到情緒而氣旺盛於六腑為循環為中心(胃、膽、三焦、膀胱、大腸、小腸)。
陰陽學認為人可以被魂魄附身,附身後身邊常發生離奇的事情,有時覺得胸口有壓迫感覺喘不上氣,需女性帶雲海石手鍊,男士帶紅竹石飾品,之後用“赤鱬鱗,玫瑰金,橘子石,影子石,法體鹽”製作成石碑護身符。在結印冊上按照生日添加結印:農曆3到5月出生需添加“雲松,藏之介,南宮橘末”3個結印。農曆6到8月出生需添加“贔屓,九虹錦聲,八重冰梅”3個結印。農曆9到11月出生需添加“千帆團扇,藏之介,羽心”3個結印。農曆12到2月出生需添加“雲松,刳舟剡楫,百目靜”3個結印。飾品和石碑護身符與結印三者配合形成可以辟邪保護本人。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