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英

冼英,即冼夫人,(公元512年—公元590年),廣東電白縣電城鎮山兜丁村人,後嫁於當時的高涼太守馮寶。善於結識英雄豪傑,551年,冼夫人協助陳霸先擒殺李遷仕。梁朝論平叛功,冊封冼夫人為“保護侯夫人”。

基本信息

簡介

冼夫人,原名冼英(公元522年―公元590年),廣東高州人,後嫁於當時的高涼太守馮寶。冼夫人善於結識英雄豪傑,公元550年,在參與平定侯景叛亂中結識後來的陳朝先主陳霸先,並認定他是平定亂世之人,511年,冼太夫人協助陳霸先擒殺李遷仕。梁朝論平叛功,冊封冼太夫人為“保護侯夫人”。公元557年,陳霸先稱帝,陳朝立。陳永定二年(公元558年),馮寶卒,嶺南大亂,冼夫人平定亂局,被冊封為石龍郡太夫人。隋朝建立,嶺南數郡共舉冼太夫人為主,尊為“聖母”。後冼夫人率領嶺南民眾歸附,隋朝加封譙國夫人,去世後追謚“誠敬夫人”
“自古英雄出少年”。此話一點不假,而這在冼夫人身上也得到印證。中國古史上有一支“百越”的支系叫“諸越族,它又包括南越、西甌、駱越、閩越等分支。冼夫人的先祖就是屬於諸越族中的南越一支,而且是這支系當中的一個大家族。而當時在海南島活動的一支“百越”是駱越之民。 自東漢末年至唐初,史籍不再稱之為諸越,而稱為俚、僚,這一時期是嶺南大地上俚、僚人最活躍的年代期。也就是在這一歷史時期,俚人中間湧現出了一位自己的傑出首領,堪稱歷史偉大人物的冼夫人。 據各種史料記載,在歷史上有兩個冼夫人,一個是秦末漢初資助過南越王趙佗,後被趙佗”委以治高涼“的冼夫人;另一個為南朝後期的冼夫人,本文所述的就是後者。

生平

南朝梁武帝蕭衍天監十一年,冼夫人出生在高涼郡一個俚族大首領世家,原名叫“阿莫”,後代有人稱為冼英,被稱為冼夫人,是因為阿莫屢建功勳,曾受王朝賜封為護國夫人、石龍太夫人、譙國夫人等,所以世人都尊稱她為冼夫人或冼太夫人,俗稱冼太。但因,史籍對冼夫人的出生地無更加詳盡具體的記載,加之高涼郡所轄地域廣闊,所以,冼夫人的故里到底在哪,直到今日學術界仍未取得共識。但不可非議的是冼夫人的家世很不一般,據《隋書.列女傳譙國夫人》載:“譙國夫人者,高涼冼氏之女也。世為南越首領,跨據山洞部落十餘萬家。”冼氏是高涼地區土著的大姓,早在秦漢時期,趙佗以夷制夷的時候,就委派冼阿莫的先輩,治理高涼。所以,按歷史角度來說,這個冼氏大家族,漢化較早,接受漢文化較多較深,知識水平比較高。有這樣一個記載說:秦漢時代的冼夫人與趙佗“論時政及兵法時,智辯縱橫”,趙佗“莫能折”。 由於,冼氏大家族受漢文化的影響較早,所以自秦末漢初起,即與漢族建立密切的友好關係;秦漢時代的冼夫人“齎軍裝物用二百餘擔”資助趙佗,趙佗乃“委其治高涼”即為有力明證。 這個土著冼氏大姓,“世為南越首領”,經過七八百年的發展壯大,到冼阿莫冼夫人這一代,已“跨據山洞”,擁有“部落十餘萬家”,其勢力、威望,遍及嶺南大地,乃情理中事。 秦始皇在三十三年(前214)平定嶺南,設立南海、桂林、象郡三郡,海南島是象郡的“徼外”之地。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派十萬大軍平定南越國之後,在原南越國的土地上設定南海、鬱林、蒼梧、合浦、珠崖、儋耳、交趾、九真、日南等九個郡;合浦郡領有徐聞、高涼、臨允、朱盧五縣,當時高涼縣管轄的範圍很廣,包括今天的陽春、陽江、恩平、茂名、電白、高州、化州、吳州等市縣,縣治在陽江城北三十里。 其中,珠崖和儋耳兩郡在海南島,是海南島歷史上首次置郡。此後在兩期間,兩郡時廢,時復,時並時分,時郡時縣,但僑置治所在大陸的徐聞。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話說三國吳赤烏五年(242),吳兵討珠崖、儋耳,復置珠崖郡。撤兵後,立珠崖郡於徐聞遙領。到西晉平吳,這個時候珠崖再次併入合浦郡,屬交州。至劉宋元嘉八年(431),復立珠崖郡,治徐聞。到了南朝梁武帝大同(535―546)初年,海南儋耳千餘洞俚人(駱越的後人,漢唐時稱為俚人),慕冼夫人之名,歸附到她的麾下。冼夫人抓住這個有利時機,請求蕭梁王朝,在當時已被廢除的原儋耳郡區域內,置立崖州。梁朝中央政府批准了冼夫人的請求,並將崖州治所設在義倫縣縣治所在地,即今海南省儋州市西北。如《隋書.地理志》下說,珠崖郡(即崖州)有一萬九千五百戶,統轄十個縣;這十縣是:義倫、感恩、顏盧、毗善、昌化、吉安、延德、寧遠、澄邁、武德。這一舉措,正式恢復了海南島的郡縣制,為隋朝之後海南島的行政建置打下基礎,這種郡縣建制,歷隋唐下至宋元明清而不輟,雖然名稱不完全一樣,有時稱郡,有時稱州或縣,但萬變不離其宗,都是屬於歷代中央封建王朝統轄的地方行政區域。 冼夫人此舉“使全國統一的政治制度郡縣制終於在海南島地區重新開始實行。這是冼夫人在海南島的歷史性貢獻。 冼夫人和那些一味擴充個人勢力,對抗朝廷的俚僚其他某些酋帥相比,積極推行郡縣制、忠於朝廷的冼夫人,明智得多,偉大得多。因為她順應了歷史的發展走向,代表著進步。 建立崖州的歷史意義還在於很多方面,其一,有利於大陸先進文化的傳入,促進島內俚人社會的發展,縮小與大陸發展的差距;其次,由於冼夫人本身是少數民族,與島上的俚人密切的族源關係,共同的民族感情,相近的文化習俗,使冼夫人在島內實施了有效的管治,這是以往的封建政權不可能做到的。 有學者提出,蕭梁時期,海南島雖在冼夫人請求下設定了崖州,但下面沒有設立郡縣,蕭梁政權是否真正治理過海南也成為疑問。不過,有兩點是可以肯定的。一是海南島設立了崖州後,中央政權對海南的重視加強了。到隋朝時,擴大海南島的行政建制,大業六年(610),隋朝在海南設定了儋耳、珠崖、臨振3郡,下轄10縣,這是海南政區建置上一個劃時代的發展。二是崖州設立後,馮冼家族勢力在海南日漸擴大,使大陸的文化和生產技術向海南傳播加快了,對海南島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名人事跡

冼夫人
嶺南冼氏原是擁有十幾萬戶的部族首領,跨據廣東粵西一帶山區,主要是茂名高州一帶。冼夫人幼年時叫冼百合,自幼追隨父兄逞勇鬥狠,經歷過幾次部族之間的械鬥,頗有男兒氣概,稍長更得異人傳授武藝及韜略,不但能夠挽弓執刀與敵人拚鬥,而且深諳行軍布陣之法,因此。深得同族的器重和信賴,甚至海南儋耳諸部落民族也望風歸附。 先是北燕苗裔馮業率眾浮海南來,定居新會,歷任牧守,三傳至馮融,被梁武帝任命為羅州(今化州境內)刺史,為了壯大自己的聲勢,也著實欣賞冼百合的才識,於是降尊纖貴地為兒子馮寶向尚系蠻族的冼氏求親,馮寶新任高涼太守(何謂高涼? 《辭海》99年版是這樣注釋的:“高涼,郡名,東漢建安二十五年,即公元220年,孫權分合浦郡置,政治中心在今陽東縣大八鎮古城,另一說在麻汕上塘村,轄境相當今廣東陽江茂名電白恩平陽春等市和縣。西晉移治安寧,即今陽江西部,隋開皇九年,即公元589年廢。大業及唐天寶、至德時曾改高涼為高州郡,可見,高涼一般是指高涼郡,即今粵西地區),生得一表人材,又是官宦世家,冼氏部族自然是歡天喜地答應了這門親事,冼百合於是成了太守夫人。 梁武帝太清二年八月,侯景壽陽反叛,梁朝按照羊侃的計畫應該是在採石礬堅拒叛軍渡江,另以一支精銳的部隊襲取壽陽,使侯景進既不能,退又失去了巢穴,烏合之眾,自然瓦解。可惜朝廷不用他的計謀,卻以與侯景有勾結的臨賀王蕭正德為平北將軍。 都督京師諸軍事,他表面忙於備戰,暗地裡卻以大船數十艘資敵,於是侯景順利渡江,把梁武帝圍在小小的台城。” 這時廣州都督蕭勃徵兵火速赴援,高州刺史李遷仕久蓄異志,偽稱有病,遲遲不肯應命,並派人急召高涼太守馮寶。冼氏夫人考慮,刺史託病而拒都督之命,而卻積極整屯兵馬,顯然有謀叛之意。因而對丈夫說:“今刺史突然召你前往,必然是逼你同反,君若前往,不啻是羊入虎口,不妨稍加等待,以觀其變。” 沒有幾天,李遷仕果然反叛。派遣杜平虜率兵逕往湖石,以便與侯景呼應。冼氏夫人自忖,杜平虜盡率精兵出城,留下李遷仕守著一座空城,自然無所作為,於是與丈夫計議,卑辭厚禮,徒步擔物,明為輪將,暗乃突襲,一舉攻下李遷仕的老巢。 這個計畫具體由冼氏夫人執行,李遷仕遠遠地望見千餘人眾,背扛肩挑而來,果然中計,以為是輪送軍需品的隊伍,絲毫不加防範,立即命人拔柵開城。冼氏夫人率眾湧入,迅即從籮筐背囊中拿出刀劍,像秋風掃落葉般一下子占領高州(今廣東高州)城,進而與長城侯陳霸先在湖石會師,擊潰杜平虜的叛軍。 接下去是新任始興大守、長城侯陳霸先與王僧辯合力擊潰侯景。湘東王蕭繹江陵即位,但不久被北朝中的西魏政權打得粉碎,陳霸先趁機代梁而為陳武帝,這也是南朝政權更替一個特點,總是大將奪權。 數年之中長江流域烽火漫天,嶺南地區多賴冼夫人扶輯,安然無事。此時馮寶已歿,陳霸先篤念昔日並肩作戰的友誼,遣使拜冼夫人九歲的兒子馮仆為陽春郡太守。 不久,廣州刺史歐陽紇起兵叛陳,天高皇帝遠,陳霸先鞭長莫及,冼夫人就近連絡百越首長;合力攻打歐陽紇而數平叛亂,馮仆因母親平叛有功被陳霸先封為信都侯,加平越中郎將,轉任石龍(今化州境內)太守。冼夫人也被冊封為“石龍太夫人”,權職待遇一律照比刺史。 陳霸先即位之初,實力未允,對北朝採取和平邦交。三年後陳文帝嗣位,兵力日強,接連攻下長沙、江郢、巴蜀等地,南朝江山逐漸恢復舊觀,再傳到宣帝,又乘北齊內亂遣兵收江北各地,可惜到他兒子陳叔寶手中,也就是陳後主,終日沉湎酒色,怠於政事,於是被隋文帝楊堅所滅。 南北朝時對峙的局面雖然由隋文帝統一,但嶺南地區尚未歸附,為了維持地方安寧,共推石龍太夫人冼氏出來領導,仍用陳朝封贈的儀仗及兵衛甲盾,每每前呼後擁巡視各州,真箇是威鎮南疆,簡直就是個小王國的女皇帝了。此時她已經是六十開外的人,兒子馮仆已死,孫兒馮魂與馮暄隨侍左右、大家都稱她為“聖母”。 隋帝派遣韋冼前往嶺南宣撫,並攜帶陳後主的親筆書信,以及冼夫人先前呈獻給陳後主的“扶南犀杖”作為信物,冼夫人目睹犀杖,知道陳朝已經滅亡,於是率眾歸附隋朝,長孫馮魂被破格提升為儀國三司,冼夫高州府城冼太廟人被冊封為“宋康郡夫人”。 韋冼仍舊滯留嶺南,嶺南人王仲宣連絡各部族首領圍襲隋朝派來的欽差大人,冼夫人既然接受了隋朝的冊封,自然有救助朝廷特使的責任,於是派孫兒馮暄率兵往援,結果進兵不利,被俘下獄。冼夫人再派幼孫馮盎馳援,而且自己親自披掛上陣以為後應,很快就消平叛亂。從此南疆一片安謐,朝廷政令直達海隅,隋文帝對此大加讚賞,追贈冼夫人的先夫為廣州總管,追封他為譙國公,冼夫人被封為“譙國夫人”。譙國夫人雖然不是什麼官位,但卻比照總管衙門,設定幕僚機構和屬官,並頒予印信兵符,全權指揮嶺南六州兵馬,且給予一項特殊權利,遇有緊急事故,可以不先奏報朝廷而便宜行事。 這是一項特殊的前所未有的榮耀,以一個六十多歲的老夫人而言,總管嶺南六州軍政大權,朝廷視之為南疆柱石及屏障,隋文帝賞賜有加,皇后也刻意籠絡,信使不絕於途,嶺南各州風調雨順,家給人足,形成有史以來最為富庶及安定的局面。 隋文帝定都大興,也就是長安,勤謹節儉,減輕賦稅,與民休養生息,嶺南地區遵照朝廷指示,成效尤為可觀,隋文帝曾降敕書慰勉譙國夫人:“朕撫育眾生,情均父母,欲使率土清淨,兆庶安樂。夫人情在奉國,深識正理,直訓導子孫,敦崇禮教,遵奉朝化,以副朕心。”殷殷之意,溢於言表。 隋朝開國以後,改廣州為番州,除了倚重譙國夫人坐鎮嶺南地區以外,更由朝廷派趙訥為番州總管,綜轄地方政務,由於趙訥貪污不法,動輒苛虐番民各部族,使得怨聲四起,紛紛上書朝廷,指斥趙訥的種種不法情事,有的甚至叛離朝廷而自立。隋文帝下詔譙國夫人就近懲治趙訥,並招撫諸部族。 譙國夫人此時已經年屆古稀,猶自抖擻精神乘騎駿馬,盛張錦傘,親捧皇帝詔書逮捕趙訥,然後審問、正法,並一一列舉罪狀及受賄財物,派遣專使奏報朝廷,又風塵僕僕地巡行各州各郡宣達聖旨,所以嶺南各地復歸平靜。 譙國夫人以邊睡番族,明大體、識大義、安撫百姓、綏靖地方,嶺南地安定繁榮達半個世紀;她雖然歷事三朝,實因環境使然,她始終忠於她的部族,忠於她的職守,對一個女人而言,確實是難能可貴的。 隋文帝深感冼夫人有功於朝,封馮盎為高州刺史(當時“高涼郡”朝治已改制成“高州”,政治中心在今高州一帶。赦免馮暄,並封暄為羅州(今化州境內)刺史,冊封冼夫人為譙國夫人,設幕府,署長吏以下官屬。特準許她調六州兵馬,遇非常事可先斬後奏。冼夫人奏請將宋康郡夫人銜轉授馮仆妻冼 隋文帝仁壽二年,獨孤皇后崩逝,隋文帝好像突然從層層束縛中掙脫出來,於是開始放蕩,國事日益荒廢。就在此時,威鎮南疆的譙國夫人也油盡燈熄,享年七十五歲,朝廷追贈她為“誠敬夫人”。 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客觀情勢使譙國夫人脫穎而出,而譙國夫人也在動盪的社會中作出許多男子漢也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註:文中所述隋朝時期的“高州”(管轄範圍在今廣東粵西一帶)政治中心在今一帶。該鎮有隋朝時期的古城牆遺址。冼夫人的媳婦也姓“冼”,也是歷史上出色的女豪傑,後世也稱其為“冼夫人”而稱她的婆婆為“冼太夫人”(即譙國夫人),冼太夫人逝世後,她繼承冼太夫人的事業,管理嶺南一帶,她覺得自己的功績不能媲美婆婆,不敢在冼太夫人的原治所坐堂,為表敬意搬遷到“聖堂”(今恩平市聖堂鎮)辦公。後世研究冼夫人的學者經常將“冼夫人(媳婦)”和“冼太夫人”混淆,將冼夫人(媳婦)的辦公地作為“冼太夫人(譙國夫人)”的辦公地。所以請修改本詞條的人先認真到圖書館翻閱官方古代的的文獻典籍,不要隨意的複製內容進來,避免因為個人水平而誤導他人。 冼太夫人(譙國夫人)的出生地和活動地已在2002年有了基本論定,在廣東電白和廣東高州均出土了冼太夫人的遺物以及冼太夫人墓(冼太夫人為俚人,俚人風俗死後歸葬娘家,發現冼太夫人墓在廣東電白,則證明冼太夫人出生地是在電白)高州長坡鎮“馮婆嶺墓地”為冼夫人墓這個爭論了二百多年的問題,終於在一九九六年三月十三日由廣東省文物考古隊開挖後,已開棺定論。從墓中挖出幾件陪葬品和一塊墓碑,碑曰:馮門朱氏墓。從墓葬的結構和出土文物的質地、紋飾等方面鑑定為明代墓。結束了冼夫人墓在高州長坡馮婆嶺說法的歷史。,而冼太夫人的活躍期是在隋朝。2005年因修建洛湛鐵路(高州段)在高州鴨公山發現了出土文物,是冼太夫人時期的文物,這些都足以證明冼太夫人的出生地和活動地都是在今茂名的電白和高州。至於陽江、江門等地在冼太夫人時期也是高州的管轄和政治影響的範圍之一,但不是治所所在地,也不是冼太夫人的主要活躍地。

相關史料

隋書》卷八十 列傳第四十五 《列女傳》――譙國夫人 譙國夫人者,高涼洗氏之女也。世為南越首領,跨據山洞,部落十餘萬家。 夫人幼賢明,多籌略,在父母家,撫循部眾,能行軍用師,壓服諸越。每勸親族為善,由是信義結於本鄉。越人之俗,好相攻擊,夫人兄南梁州刺史挺,恃其富強,侵掠傍郡,嶺表苦之。夫人多所規諫,由是怨隙止息,海南、儋耳歸附者千餘洞。梁大同初,羅州刺史馮融聞夫人有志行,為其子高涼太守寶娉以為妻。融本北燕苗裔,初,馮弘之投高麗也,遣融大父業以三百人浮海歸宋,因留於新會。自業及融,三世為守牧,他鄉羈旅,號令不行。至是,夫人誡約本宗,使從民禮。 每共寶參決辭訟,首領有犯法者,雖是親族,無所舍縱。自此政令有序,人莫敢違。遇侯景反,廣州都督蕭勃徵兵援台。高州刺史李遷仕據大皋口,遣召寶。寶欲往,夫人止之曰:“刺史無故不合召太守,必欲詐君共為反耳。”寶曰:“何以知之?”夫人曰:“刺史被召援台,乃稱有疾,鑄兵聚眾,而後喚君。今者若往,必留質,追君兵眾。此意可見,願且無行,以觀其勢。”數日,遷仕果反,遣主帥杜平虜率兵入�石。寶知之,遽告,夫人曰:“平虜,驍將也,領兵入�石,即與官兵相拒,未得還。遷仕在州,無能為也。若君自往,必有戰鬥。宜遣使詐之,卑辭厚禮,雲身未敢出,欲遣婦往參。彼聞之喜,必無防慮。於是我將千餘人,步擔雜物,唱言輸賧,得至柵下,賊必可圖。”寶從之,遷仕果大喜,覘夫人眾皆擔物,不設備。夫人擊之,大捷。遷仕遂走,保於寧都。夫人總兵與長城侯陳霸先會於�石。還謂寶曰:“陳都督大可畏,極得眾心。我觀此人必能平賊,君宜厚資之。” 及寶卒,嶺表大亂,夫人懷集百越,數州晏然。至陳永定二年,其子仆年九歲,遺帥諸首領朝于丹陽,起家拜陽春郡守。後廣州刺史歐陽紇謀反,召仆至高安,誘與為亂。仆遣使歸告夫人,夫人曰:“我為忠貞,經今兩代,不能惜汝,輒負國家。”遂發兵拒境,帥百越酋長迎章昭達。內外逼之,紇徒潰散。仆以夫人之功,封信都侯,加平越中郎將,轉石龍太守。詔使持節冊夫人為中郎將、石龍太夫人,賚繡�油絡駟馬安車一乘,給鼓吹一部,並麾幢旌節,其鹵簿一如刺史之儀。至德中,仆卒。後遇陳國亡,嶺南未有所附,數郡共奉夫人,號為聖母,保境安民。 高祖遣總管韋�安撫嶺外,陳將徐�以南康拒守。�至嶺下,逡巡不敢進。 初,夫人以扶南犀杖獻於陳主,至此,晉王廣遣陳主遺夫人書,諭以國亡,令其歸化,並以犀杖及兵符為信,夫人見杖,驗知陳亡,集首領數千,盡日慟哭。遣其孫魂帥眾迎�,入至廣州,嶺南悉定。表魂為儀同三司,冊夫人為宋康郡夫人。 未幾,番禺人王仲宣反,首領皆應之,圍�於州城,進兵屯衡嶺。夫人遣孫暄帥師救�。暄與逆黨陳佛智素相友善,故遲留不進。夫人知之,大怒,遣使執暄,繫於州獄。又遣孫盎出討佛智,戰克,斬之。進兵至南海,與鹿願軍會,共敗仲宣。夫人親被甲,乘介馬,張錦傘,領彀騎,衛詔使裴矩巡撫諸州,其蒼梧首領陳坦、岡州馮岑翁、梁化鄧馬頭、藤州李光略、羅州龐靖等皆來參謁。還令統其部落,嶺表遂定。高祖異之,拜盎為高州刺史,仍赦出暄,拜羅州刺史。追贈寶為廣州總管、譙國公,冊夫人為譙國夫人。以宋康邑回授仆妾洗氏。仍開譙國夫人幕府,置長史以下官屬,給印章,聽發部落六州兵馬,若有機急,便宜行事。降敕書曰:“朕撫育蒼生,情均父母,欲使率土清淨,兆庶安樂。而王仲宣等輒相聚結,擾亂彼民,所以遣往誅翦,為百姓除害。夫人情在奉國,深識正理,遂令孫盎斬獲佛智,竟破群賊,甚有大功。今賜夫人物五千段。暄不進愆,誠合罪責,以夫人立此誠效,故特原免。夫人宜訓導子孫,敦崇禮教,遵奉朝化,以副朕心。”皇后以首飾及宴服一襲賜之,夫人並盛於金篋,並梁、陳賜物各藏於一庫。每歲時大會,皆陳於庭,以示子孫,曰:“汝等宜盡赤心向天子。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今賜物具存,此忠孝之報也,願汝皆思念之。” 時番州總管趙訥貪虐,諸俚獠多有亡叛。夫人遣長史張融上封事,論安撫之宜,並言訥罪狀,不可以招懷遠人。上遣推訥,得其贓賄,竟致於法。降敕委夫人招慰亡叛。夫人親載詔書,自稱使者,歷十餘州,宣述上意,諭諸俚獠,所至皆降。高祖嘉之,賜夫人臨振縣湯沐邑,一千五百戶。贈仆為岩州總管、平原郡公。仁壽初,卒,賻物一千段,謚為誠敬夫人。 史臣曰:夫稱婦人之德,皆以柔順為先,斯乃舉其中庸,未臻其極者也。至於明識遠圖,貞心峻節,志不可奪,唯義所在,考之圖史,亦何世而無哉!蘭陵主質邁寒松,南陽主心逾匪石、洗媼孝女之忠壯,崔、馮二母之誠懇,足使義勇慚其志烈,蘭玉謝其貞芳。襄城、華陽之妃,裴倫、元楷之婦,時逢艱阻,事乖好合,甘心同穴,顛沛靡它,志勵冰霜,言逾皎日,雖《詩》詠共姜之自誓,《傳》述伯姬之守死,其將復何以加焉!

軍事才能

冼夫人(512――602),一作洗(xiǎn)夫人,是中國古代嶺南地區最受讚譽,也最具傳奇色彩的政治家。她一心為國、赤誠愛民的崇高精神,使動亂的南北朝時期的嶺南一隅得以偏安,經濟發展,人民安居樂業,文化普遍提高。冼夫人不僅在協助梁、陳及隋三朝治理嶺南方面業績輝煌,而且她還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一員勇冠三軍的猛將。她在反對地方割據和分裂活動,維護國家統一的過程中所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才幹和煊赫的戰功,得到皇朝的信任,逐漸上升為有權調動指揮部落六州兵馬,雄據一方的赫赫有名的人物,在中華民族歷代英雄豪傑中亦少有可比者。

堅持一統反分裂

自古英雄出少年,許多人在青少年時代就富有智慧心計,並且能用智慧的手段處事,以機敏的反應解難,從而成為少年早達的那一類人。綜觀冼夫人的一生,她的一舉一動無不顯示出超乎常人的天賦。自少年時代起,冼夫人便開始了金戈鐵馬的軍事生涯,並顯示出卓越的軍事才幹。史稱“夫人幼賢明,多籌略,在父母家,撫循部眾,能行軍用師,壓服諸越”。不足二十歲,已成為其南越部族的主幹,以維護國家統一、安定南疆為已任,成為率領千軍萬馬的統帥。南朝時,嶺南漢、俚民族矛盾激烈,爭戰中,時任首領的冼夫人父親及叔父均遇難,她與其兄冼挺率領部眾退守南梁山開闢根據地,終於以武力戰勝高要軍閥孫�和新州豪霸盧子雄。嶺南地區幾次關係到國家興衰存亡的重大戰役,按正史記載有四次軍事行動是冼夫人直接指揮的:第一是梁太清三年(549)三月擒殺高州刺史李遷仕,配合陳霸先平定了侯景之亂,解救了梁朝的危亡,維護了國家的統一;第二是陳太建元年(569)十月與陳將章昭達配合,內外夾攻,擊敗了廣州刺史歐陽紇的反叛,粉碎了其分裂國家的陰謀;第三是隋開皇九年(589)二月,打破徐�的封鎖抗拒,迎隋將韋�入廣州,為隋的統一全中國做出了重大的貢獻;第四是隋開皇十年(590)十一月,番禺俚帥王仲宣和土著酋長陳佛智反隋,冼夫人“在帥堂村點將台起兵救應廣州”(1999年12月《廣東省志・地名志》),擊殺了陳佛智,並與隋將鹿願會合,聯手擊敗王仲宣,事平,冼夫人又親自護衛詔使裴矩巡視嶺南各地,撫慰亡叛,各州首領紛紛出迎參謁,又一次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在這些重大戰役和歷史事件中,冼夫人顯示出一位指揮若定、高瞻遠矚的軍事戰略氣度

奇謀妙策破征剿

冼夫人用兵巧妙,變化多端,能根據不同的戰役,採用不同的謀略決策戰勝敵人。南朝蕭梁初,與孫�、盧子雄二霸一仗,在保境安民、抗擊漢族豪強的鬥爭中最為關鍵。南北朝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中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異常尖銳複雜的時期。在這個歷史時期內,由於南北兩朝雙方都千方百計企圖擊敗對方,進而統一中國,因此雙方都處於極度緊張的對立狀態。梁朝在北朝的強大軍事壓力下,擴軍備戰,財源枯竭,便加緊對俚人的經濟掠奪和武力鎮壓,激起嶺南俚人的強烈反抗。 發揚洗太夫人文化了征服俚人,梁武帝蕭衍在公元527年詔令“討平俚洞立高州”,於是派皇侄蕭�為征南將軍,以高要太守西江督護孫�為主將,新寧(新興)太守盧子雄為次將,發動了攻擊嶺南俚人的戰役。孫�邀功心切,驕而寡謀,假借招撫封拜之名,召集各部落首領到高要參加軍事會議,設伏擒殺。冼夫人的父親和叔父先後被害。孫、盧繼而以強大兵力越過雲霧大山,橫掃沿海平原和丘陵地帶的俚人村寨,將俚人村寨搶光後放火燒成廢墟。作為百越首領的冼夫人為了保境安民,毅然率領部眾撤出平原和丘陵地帶,退守雲霧山脈南段其中心根據地的深山叢林之中(即今高州市平雲山、飛龍山、石龍和陽春市雙�、八甲一帶),利用高山深谷,地形熟悉,開展非對稱戰爭和游擊戰爭,以武力反擊孫、盧兩霸的殺掠。自退守中心區深山以後,冼夫人率領部落壯丁構築防禦工事,與官兵周鏇。她身先士卒,總是衝鋒在前,屢戰屢勝。古人云:“不知民情難為相,不知敵情難為將。”戰爭中,了解敵情,是取勝的必要因素,作為統帥的冼夫人,非常注意這點。所以她認真掌握敵人動態,再巧妙運籌,採用伏兵戰術,在高山深谷之中,在盤曲絕險的半道上,埋伏軍隊,不敲鑼、不擊鼓,出其不意出現在平原上,出擊敵人的心腹之處,使敵人無城可守,無兵可用。有時還運用多種策略,消耗敵人,即白天跟孫、盧軍隊打麻雀戰、伏擊戰;夜間則採用鳴鼓吹螺騷擾和小股兵力輪番偷襲氣勢旺盛的敵人,使孫、盧軍隊日夜不得安寧,紛紛敗退出山;同時又採用空室清野的策略,使孫、盧軍隊拉夫無人,搶掠無糧,陷入困境,最後不得不敗退。堅持七年艱苦的抗爭,終於戰勝了孫、盧兩霸的征剿,迫使南朝政權停止了內戰。從這場曠日持久的惡戰中,充分體現出冼夫人不僅是一員衝鋒陷陣、武藝絕倫的勇將,而且是一位傑出的軍事謀略家。

構築軍事防禦網

為了穩定嶺南,避免腹背受敵,南朝政權被迫作出讓步,對居住於嶺南地區的百越民族推行“以故俗治”的羈縻政策,在南越首領所在地方設定郡縣,同時任用民族首領當郡縣長官。嶺南雖然取得了暫時的偏安,但冼夫人及其馮冼氏族人“居安思危”,在其轄地範圍內,依託複雜地形,構建了一套嚴密的軍事防禦體系,以保境安民。梁大同初,朝廷策封冼挺為南梁州刺史。他的根據地就是現在的平雲山和石龍一帶。南梁州名號起源於高涼(梁),因雲霧山脈自北至南,其山如梁,故名“南梁”。南梁州的轄地,在今高州市的大坡、石龍、雲潭、新垌、馬貴;今陽春市的三甲、八甲、雙�;今電白縣的那霍、黃嶺、羅坑等地。冼夫人所在的地區,也新增設許多州郡。梁大通中(528),從高涼地域內置立高州,同時置電白郡、陳又置務德縣(後改為良德縣),復置茂名縣。當時的高涼郡、電白郡、良德縣和茂名縣,均統屬於高州,州、郡、縣治也同設於高州地域內,彼此相隔緊數十公里。高涼地區的冼氏家族,由於他們都是當時世襲的部落首領,馮冼聯姻之後,馮寶落籍良德冼氏,居住於良德縣城(今良德水庫區),他們的後代也同樣被任命為當地或附近郡縣的長官。為了維護自身部族的利益,冼夫人及其馮冼氏家族成員便在其地域內,建立了一套嚴密的軍事防衛體系。在良德和高州附近一帶的戰略要地上,至今冼夫人的軍事遺蹟歷歷在目,並留有許多以軍事遺蹟命名的地域名稱,如良德的軍營、大田、馬子村、馬子坳,大坡的軍屯、軍營、軍堡,石龍的上營、下營、十二火灶、二十四火灶等等。曹江高涼山是冼夫人長期駐軍屯守的重地之一,在高涼山南側下方,有圓盤嶺、跑馬道、練兵場,這是冼夫人用來排兵布陣的演習場所。它們與周圍的良德、石龍、平雲山、新垌番薯堡、營盤嶺、掛榜嶺、帥堂等軍事重地,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古代軍事攻防體系。這是其他部族難以相比的。這也是馮冼氏部族能長期雄踞於其他部族之上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來,文物工作者在高州市東北部山區,不斷發現古代大型的石構城牆遺蹟。其中大坡平雲山的城牆遺址,其位置在平雲古廟的西側不遠處向東綿延至新�三官頂,全長約50公里。牆體用大小不一的角礫石塊依山勢險要處或山嶺最高處砌築,牆高二米至三米不等,寬度1米至3米,牆外多是陡坡,牆內較平緩。牆體上有規律的設定嘹望孔、烽火台、出入道、哨所。在石龍旺沙、中和村人跡罕至的群山之巔,一座座壘牆類軍事遺址在朦朦雲海籠罩下,猶如直插天際的雲梯。其中有營壘、烽火台、炮台、壘牆以及橫亘數十里的“跑馬道”、“十二火灶”、“二十四火灶”等軍事遺址。在附近山上還出土有銅鼓一面,青銅刀、劍各一把。在飛龍山附近一帶的土地上,也到處分布有冼夫人軍事文化遺蹟,其中有軍堡、軍屯、飛龍、大營盤、跑馬道、三十二火灶、杉芽堡、祭關頂、皇樓山、俚坑等大小不一的軍事遺蹟。飛龍山則居高臨下,成為控制著這一帶軍事要塞的中心。在飛龍山上曾出土有青銅刀一對,銅印一枚,在附近出土有銅鼓一面。這些出土文物,印證了冼夫人在石龍、飛龍山一帶的活動情況。上述這些古遺蹟被人們譽為“南國長城”,其與歷史記載的仍未歸化的俚僚部落狀況相符。《隋書地理志》記載,俚人“巢居崖處”。貞觀元年,唐太宗曾說:“獠依山險,當拊以恩信。脅之以兵威,豈為人父母意耶?”長慶初,曾被貶為潮州刺史的兵部侍郎韓愈曰:“賊皆洞獠,無城郭,依山險各治生業,急則屯聚畏死。”觀察這些山上保存的城牆建築,可以判斷平雲山和石龍地區發現的類似構築是相互關聯、相互依存的整體軍事防禦設施。由此可推斷是冼夫人與馮寶結婚之前,為抗擊南朝政權征剿所建。馮冼聯姻後,政地合一,政令暢通,社會穩定,冼夫人乃下山于山下的良德及舊城建城開府,協助馮寶“參決辭訟”處理政務。此時,平雲山、石龍軍事設施仍然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一,平雲山和石龍,海拔高度約一千米,周圍群山連綿,正是扼守我市東北部出陽春、肇慶通廣州的咽喉,進可攻,退可守;其二,扼守新垌如舊城的東大門,正是一處守城的天然屏障。從地面保存的城牆遺蹟來看,其跨距之長,規模之大,建築之巧妙,形制之獨特,充分體現了冼夫人傑出的軍事才能,非凡的組織能力和號召力。

暗計智挫李遷仕

自古以來,兵家就有“兵不厭詐”之說。更有智者,認為它是軍事謀略的基本特徵,也是“大智大勇”的基礎。有一件事很能顯示冼夫人的大智大勇,就是計取李遷仕。梁太清三年(549)三月,梁將侯景叛亂,他攻陷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把梁武帝圍困在台城(宮城)內。高州刺史李遷仕認為,這正是割據稱雄的好機會。他假稱有病,拖延發兵救援的時間。為了一舉成功,他想爭取冼夫人的支持,因為冼夫人在俚族人民中威望很大,只有通過她,才能把當地的俚族人煽動起來,參加叛亂。而要取得冼夫人的支持,就必須讓冼夫人的丈夫也參加叛亂。但是主張維護國家統一的冼夫人,打碎了李遷仕的如意美夢。550年,李遷仕派人來到高涼,請馮寶到他那裡去,說是有要事相商,其實,就是想威逼馮寶一同起兵。馮寶見刺史有請,便準備前去,聰明機智的冼夫人,識破了李遷仕的陰謀詭計,立刻加以勸止。她對馮寶說:“刺史無事找你到他那兒,一定是想要你同他一起造反。”馮寶說:“你怎么知道呢?”冼夫人進一步分析說:“刺史奉命援救台城,理當即刻發兵。可是,李遷仕一再拖延時間,遲遲不去援救;一面又在招集人馬,並且叫你前去,他的反跡已經很明顯了。找你去,一定是想把你關起來,作為人質,脅迫我也和他一起造反。”冼夫人根據當時的政治形勢和李遷仕的所作所為,斷定李遷仕必然反叛,看穿了李遷仕召馮寶的陰謀詭計,最後作出“你先不要去,看看情況再作決定”的對策。馮寶聽了夫人的話,恍然大悟,就沒有去李遷仕那兒。李遷仕見馮寶沒有上當,也等不及,沒多久就公開造反了。李遷仕謀反以後,首先派遣手下得力的大將杜平虜進住贛石,企圖在那裡截擊梁朝始興太守陳霸先率領的一支援救台城的隊伍。陳霸先派部將周文育前去迎敵,兩軍一時相持不下。馮寶把這個訊息告訴了冼夫人。冼夫人覺得這正是進攻高州消滅李遷仕的好機會,她對馮寶說:“杜平虜是李遷仕手下的一員勇將,現在他帶兵出去,進駐贛石,同陳霸先相持,一時回不來。李遷仕一個人在高州,力量單薄,我們可以用計消滅他。如果你帶兵去,必然會發生激烈的戰鬥,倒不如派人帶著豐盛的禮物,假裝是贖前次見召未去之罪;同時告訴他,你現在很忙,想讓我代表你前去。他聽說我去,一定很高興,放鬆戒備。我帶領千餘人,挑著東西,內藏武器,一路上說是到高州去請罪,等進了城,便一齊拿出武器,發動攻擊,必定大獲全勝。”在這裡,冼夫人運用了孫子“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謀略。馮寶覺得這個辦法很好,就讓冼夫人去辦這件事。李遷仕聽說冼夫人親自來了,隨從士兵又挑著擔子,以為馮寶是想追隨自己。冼夫人一行進入州城,來到刺史府門口,突然一聲號令,那一千多個士兵,紛紛扔下擔子,抽出兵器,出其不意地發動攻擊,結果一舉大敗李遷仕。冼夫人打敗了李遷仕以後,馬上領兵前往贛石,配合陳霸先平定了侯景的叛亂,解救了梁朝的危亡,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從上述可見,冼夫人在這場維護統一、平息叛亂的鬥爭中冷靜地分析形勢,採取正確的策略決策,克敵制勝,充分顯示了一位才能非凡的軍事家的“”和“”。如果沒有對敵我力量的清晰了解,缺乏克敵制勝的統帥氣魄,作出如此大膽的決策是不能構想的。史稱冼夫人“智勇兼備,至老未嘗敗�”。她平生從未打過敗仗,這一點確實不假。

戰略超群平內亂

將帥統兵破敵必須具備的要素,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是要推惠施恩,恩威並施才能稱雄天下。冼夫人作為一位才能非凡的軍事謀略家,在她的軍事生涯中差不多每次都表現出推惠施恩、恩威並施的“治勝於戰”的思想,說服俚族首領,平息各類叛亂。嶺南是百越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秦漢在嶺南設定郡縣後,那些交通、經濟條件較好的地區逐步實現了封建化或漢化,但當時高涼地區的俚人社會,才開始由家長奴隸制向封建制逐步轉化的時期,仍保留有奴隸制和原始部落,各部族還“往往別村,各有長帥,恃在山險,不用王法”,且“越人之俗,好相攻擊”,“每構仇怨”。他們在相互侵擾,掠奪生口和財富,“以富為雄。”冼夫人身為南越首領,注意靠行仁政來統一安定天下。其兄南梁州刺史冼挺,“恃其富強,侵掠旁郡”,殘害百姓,“嶺表苦之”。冼夫人每每加以勸阻,“使其兄輯和”諸部落。公元558年,陳霸先建立陳朝。廣州刺史肖勃起兵反對陳霸天。這時馮寶已去世,不少有野心的首領,認為時機已到,便紛紛起兵叛亂。一時,嶺南大亂。百姓流離失所,民不聊生。那時候,陳朝剛剛立國,沒有餘力顧及嶺南。冼夫人為打擊豪強,安撫百姓,便採取“治勝於戰”的策略,以俚族首領和太守夫人的身份,一方面差人張貼安民告示,要求附近幾個州的州郡長官,不要參與肖勃的叛亂,而要各守其職,確保境內治安;另一方面派人去勸告那些起兵的首領,讓他們停止叛亂,以免生靈塗炭,並許諾免除所有人的罪。同時,嚴明軍紀,不準軍士隨便殺人擄掠,違令者斬首示眾。這正確決策一下,立即產生巨大威力,“諸蠻皆服其信義”,很多首領接受了她的勸告,地方的叛亂迅速平息下來。 假若冼夫人不是這樣寬容大度,一定要法辦參與叛亂者,甚至濫殺無辜,很可能激化矛盾,增加平叛的難度,也影響社會的穩定。由此可見,冼夫人能夠號令一方,萬眾歸附,這正是由於其過人的軍事才能,“壓服諸越”之故。隋朝開皇年間,番禺俚帥王仲宣謀反,一些部落、州郡首領回響,在平定王仲宣的叛亂之後,“夫人親披甲,乘介馬,張錦傘,領彀騎,衛詔使裴矩撫諸州”,同樣沒有追究這些州郡首領的反叛之罪,相反還“令統其部落”,故俚僚人均稱她為“錦傘夫人”,遠近鹹相感敬,也就是蘇軾所吟詠的“錦傘平積亂”的史跡。由於冼夫人統率軍隊實行推惠施恩,恩威並施的“治勝於戰”的軍事謀略,於是在俚僚各部落之間,相互解仇息兵,消除了彼此攻戰的宿怨,“自是溪洞之間,樂樵蘇而不罹鋒鏑數十年”,革除了相互攻擊和掠奪的惡習,加強了民族內部的團結。

大義囚孫忠貫日

作為崛起於亂世的一支軍事政治勢力的領袖,冼夫人對自己的部屬乃至在其勢力範圍內都重視治制。樹立軍威,號令嚴明,執行賞罰是冼夫人破敵制勝的重要手段。三國軍師諸葛亮雲:“師出以律,失律則凶”。《曾胡治兵語錄》也指出:“古人用兵,先明功罪、賞罰。”這是說一支軍隊必須要有嚴格的制度、嚴密的組織以及嚴明的紀律,否則必然打敗仗。歷來兵家都非常重視從嚴治軍,行賞罰是用兵的主要措施。冼夫人當然也不例外。她是位善於樹立軍威,號令嚴明,信賞必罰的人。她治軍多年,勤政多年,對自己、對部屬都嚴加約束,先正己後正人。對待下屬,冼夫人向來都嚴格要求,倘有違犯軍規,必從嚴治之,即使是對待自己的親屬,也從不姑息。一次,在軍事訓練中,其十四歲侄兒冼耀(冼挺之子)遲到,依軍規照打二十軍棍。冼夫人和馮寶結婚以後,注意“誡約本宗,使從民禮”,“每與寶參決辭訟,首領有犯法者,雖是親屬,無所舍縱”。冼夫人因此深得部眾尊敬,所以號令三軍,莫有不從。王仲宣謀反時,兵圍廣州,韋�在拒守中中流矢身亡。冼夫人派她的孫兒馮暄“在帥堂村點將台起兵”(《廣東省志・地名志》)去解廣州之圍。王仲宣派部將陳佛智阻擋馮暄的援兵。馮暄和陳佛智十分要好,所以不積極救援廣州而故意逗留,貽誤了軍機。冼夫人知情後,她大義滅親,立即把馮暄逮捕下獄,改派孫兒馮盎去救援。冼夫人此舉深得軍心。馮盎力戰,斬了陳佛智,進軍南海,大敗王仲宣。此後,為進一步安定南疆,70多歲的冼夫人又親自護衛詔使裴矩巡撫嶺南二十餘州。結果,蒼梧的陳坦、岡州(今廣州新會一帶)的馮岑翁、梁化(今廣東惠陽一帶)的鄧馬頭、藤州(今廣西藤縣)的李光略、羅州(今廣東化州境內)的龐靖以及其他地區的民族首領,“皆來謁見,矩承制署為刺史縣令,使還統其部落,嶺表遂定”。因此,冼夫人也因軍功而被隋朝冊封為“譙國夫人”,可以設“幕府,置長史以下官屬,給印章,聽發部落六州兵馬,若有機急,便宜行事”。此時,冼夫人到達了她事業的頂峰,成為隋朝穩定嶺南局勢的頂樑柱。冼夫人的出現,標誌著高涼冼氏家族的發展已臻極盛,也標誌著整個高涼馮冼氏家族歷史長河的發展,已進入最輝煌的時期。

後世評價

縱觀歷史南北朝時代正是我國由一個統一的封建帝國經歷過一次二百七十多年的長期大分裂,大戰,然後再復統一的時代,也是我們華夏民族歷史上第二次大融合大形成的時代。冼夫人就是生活在這箇中國國家趨於統一,國內各民族趨於大融合的時代。特定的歷史環境和社會條件造就了一代雄傑冼夫人。她在政治上,順應歷史潮流,維護祖國統一,增強民族團結,促進俚人社會發展,卓越的功勳成就了她千古不朽的英名。政治上的成就離不開軍事上的支持。冼夫人之所以能夠確立其在嶺南的領導地位,為嶺南的穩定和發展作出巨大的貢獻,這是跟她的軍事作為分不開的。冼夫人不僅有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楚霸王之勇,更有神機妙算的諸葛孔明之智。她一生經歷大小戰役無數,運籌帷幄之中卻似皰丁解牛一樣避實就虛,迎刃而解。無怪乎她每次臨戰,對方無不聞風喪膽。正是由於她將古代兵法活用於戰爭實踐之中,在戰孫�、斬李遷仕、平侯景、滅歐陽紇、破徐�、敗王仲宣等戰役中,都以其卓越的遠見,智勇雙全的膽識,非凡的謀略,果毅的決策,高超的指揮藝術,取得了一系列輝煌勝利。她還頗受縱橫家思想影響,善於分析複雜形勢,權衡利弊,作出深謀遠慮的決策,從而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在冼夫人的思想體系中,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部分,就是她弘揚儒學,推崇仁政。她“每勸親族為善”,“信義結於本鄉”,“誡約本宗,使從民禮”,提出了以“善”為旨歸的“仁愛”施政主張,在俚族社會裡推行漢民之禮,即儒家之禮,亦即三綱五常、仁義道德的封建禮教。由此可見,在冼夫人思想中,法、兵以及縱橫諸家成分乃是她據以平治現實社會的手段,而儒家之道才是她終極的社會政治理想。因此,她的武功與文治相互輝映,使其成為中國巾幗英雄中的第一人。 時勢造英雄,英雄時勢,客觀情勢使譙國夫人脫穎而出,而譙國夫人也在動盪的社會中作出許多男子漢也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周恩來總理曾稱頌冼夫人為“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 江澤民同志視察高州城冼太廟時,盛讚冼夫人維護國家統一、增強民族團結的精神,稱她為“我輩後人永遠學習的楷模”。

姓氏考證

1、冼氏太始祖名叫沈�,戰國末期燕國人,祖籍上谷郡東垣縣沈家集(秦稱東垣,漢改真定,宋、金為真定府治,今為河北省正定縣南),自幼父母雙亡。童年遇戰亂,寄居外祖父趙懷德家,趙懷德有個堂侄趙佗與�年紀相近,兩人十分友好,是莫逆之交。�生於公元前248年,卒於公元前155年,享年91歲。文字記載
佗生於公元前240年,卒於公元前137年,享年103歲。�比佗長8歲,兩人是堂老表,�是堂表兄。 沈�長大後,成了文韜武略兼備的愛國志士。秦朝統一中國後,因荊軻剌秦皇事件受到牽連,朝遷要追捕沈�歸案。公元前213年,趙佗接到新任南海郡龍川縣令的詔令,沈�要求與趙佗同行到嶺南,但是為了不影響趙佗上任和減少追捕的風險,�自願改姓,將“沈”字加減筆劃後,改成“冼”字。這樣沈�就成了冼�。冼�隨趙佗入粵來到南雄珠璣巷定居,在趙佗為王時,一直是其座上賓。 冼姓起源於秦末,到了東晉時才出現翔實的記載。(見嘉慶六年《嶺南冼氏開發・嶺南宗圖》第三頁及二00二年五月二十四日《廣州日報》標題“石牌先人曾是南越王座上賓”,副題“《石牌村志》即將出版,記載冼氏太始祖鮮為人知的故事”。 2、民國五十二年十二月星期二“香港版”《正義日報》冼江著《小孟嘗沈�小傳、流亡嶺南為冼氏開族》。文章以故事形式,詳細介紹沈�隨趙佗大軍入粵的經過。 3、一九九七年十二月十五日,居港愛民同胞沈耀雄撰《道村沈氏族譜碑記》:前段略・・・・・・ 沈�(音銳),字擴子,在秦始皇執政年乃黃河流域直棣上谷郡東垣縣人(今河北省正定縣)。該地於統一前為沈國,冼氏為沈國之後裔,故以國為姓。沈�文韜武略,仗義疏財,喜結天下有識之士,樂於維護鄉里大眾之利益。事因與荊軻剌秦皇之事有關,備受株連,遭朝廷通緝,因而舉家兒孫一族改為冼姓及別姓,取陸路步行,向南遷移避禍。中途有四散失落,故有冼、沈、莫、葉同親之淵源。 4、冼氏之先,源出於沈子國,亦周之苗裔。在秦居真定郡,有名�者,以俠名義聞,為仇家所持,因秦法嚴,改今姓。始皇三十三年遣趙佗將謫卒五十萬戍五嶺,�與佗同里,且有舊,往投其帳,遂家焉。是為冼氏入粵之先。(見《宗譜・氏族源流》卷一) 5、各傳詳下《備征譜》及“世本”書後。又同時有冼氏婦人為佗所信重。趙佗王粵時,諸呂篡漢,婦人有冼氏者勸佗勿附諸呂,佗從之。事載《嶺外鴻書》。據康熙“世本”,詳《備征譜》:冼氏婦人不知為�何人?既為佗所信重。傳稱�與佗有舊,不為無據。(見《宗譜・氏族源流》卷一) 6、太始祖�祖孫三代,是南越王的座上賓,得力幹將。為鞏固和壯大趙氏王國,出謀劃策;為抗衡漢朝、抵禦諸呂,英勇善戰,前仆後繼。二世太祖孟程,初任長沙界守御,後擢為南海水軍副都總,公寬毅持大度,軍士懷之,卒於官,立下了不朽戰功。三世太祖好謀,號奉朝,少有大志。漢高帝十二年(公元前206年),為南越佗橫浦令。孝惠帝七年(公元前194年)轉為宿衛都尉。高祖崩,佗自尊號“南越武帝”,發兵攻長沙,高(呂)後遣將軍慮候灶擊佗,佗命謀祖領兵二萬御之。未及戰,而漢兵不服水土,疲不能逾嶺,遂退。部曲欲追之,謀阻止。曰不追之策,然後向佗稟報。佗稱贊謀有奇見,即擢拜為龍驃大將軍。僅案別譜作三世太祖傳中議事與《史記》符,官職亦合。 我先人已與真定之尉共守茲土,顯然有�祖在。(見《宗譜・世本》卷七) 7、洗氏,高州保寧人,身長七尺,多智謀,有三人之力。兩乳長七尺余,或冒然運行,兩乳搭在肩上。秦末五嶺喪亂,洗氏點集兵丁,團護鄉里,蠻夷酋長不敢侵軼。及趙佗稱王,遍霸嶺南,洗氏乃齎軍裝物用二百擔入覲,趙佗大慰悅,與之言政及論兵法,智辨縱橫,佗竟不能折。佗委其治高涼,恩威振物,鄰郡賴之。今南道多洗姓,多其枝流也。(見唐代劉恂《嶺南錄異》) 冼氏在天下為稀姓,在廣東為巨族。秦末五嶺擾亂,保寧冼氏集兵保境,蠻不敢侵。及趙佗稱王,冼齎軍入見佗,與佗時事,及兵法智辦,縱橫莫能折。乃以治高涼,恩威振物,鄰郡賴之。(見《粵中見聞》)事載《廣東通志》・・・・・・故未有嶺南,先有冼姓。其字形從冰,於聲從先上聲。得姓求萬本,不可考。(見《宗譜・冼字考》) 8、二00四年十一月,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廣東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嶺南文庫編輯委員會合編“嶺南文化知識書系”由鍾萬全著的《巾幗英雄冼夫人》第5―6頁記述:“秦始皇進軍統一嶺南。嶺南之地土著居民稱為‘百越人,又以所居地域分稱為‘山越’、‘歐越’、‘駱越’。戍軍中有個河北真定人沈�,是沈子國的後代,和秦軍統領官是同鄉。沈�被高涼部落的女首領招為夫婿,生兒肓女,發展男系氏族,以嶺南地域最先取姓為‘先’字,加沈�的姓名‘氵’旁取姓洗,沈�的兒子取名齊(註:可作參考。《宗譜》僅有孟程,是否別字?或號?),從此世稱洗氏。沈�和他的夫人洗氏往見趙佗,相談甚歡,趙佗遂命洗氏世守高涼。經秦以至晉,冼氏未留世系記載。洗姓人相傳:‘沈改洗,原因莫問’。” 《宗譜》卷七對此記述:“由沈改冼本無明文,而�祖故事載在《初譜》文。既雅馴核,與當日《史志》並相合。” 周先生認為:“鍾萬全先生把冼夫人看作沈�之妻,但欠妥。”“沒有以丈夫之姓作妻子之姓之風格。”“二人並非相識,也非上下級之間之關係。”“此說未見別的文獻有記載。”“道光《廣東通志》的編者認為此段記事‘語既荒誕,事別無證。” (1)《宗譜》對此有論斷:“僅案鄒征君學計,一得秦以六尺為步,亦以孟子尺度相符。至玉寰宇記‘乳長七尺當身子之訛’。”(見《宗譜》卷七第六頁) (2)推考,或許此“冼婦人”是冼�之妹?但肯定不是冼英,因為“冼婦人”是西漢初期的,而冼英是南朝的,兩人相隔幾百年。 (3)鍾萬全先生所提“沈�和他的夫人洗氏往見南越王趙佗”不無道理。公元前213年沈�34歲,是否偕妻入粵(註:《宗譜》無載太祖婆姓氏),是否有納妾或續弦?均無從考究。但肯定那“冼夫人”是�祖的近身人、女中豪傑,為佗所器重之能人也! (4)有《宗譜》、《嶺南錄異》和《粵中見聞》等記述,我認為可作補充“未見別的文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