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萬全

個人履歷

1934年,出生於陽春縣高流河北鍾屋,從六歲就開始在農村讀古文蒙訓和四書。
1942年到1949年,中共地下黨員對他完成了國小到高中的教育。
1949年參加工作後,他長期為縣委領導成員做文字資料工作。
1955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業餘專攻馬列著作、文學、歷史,研讀省、府、各縣地方志,通讀各版本通史、24史等書籍。
1958年至1963年其間,他擔任過陽春日報、兩陽日報的記者。
1980年至1994年,擔任陽春縣委黨史研究室專職副主任、中共陽春縣委宣傳部副部長、《陽春縣誌》辦公室主任,併兼任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一屆主席等職務。
1989年,經廣東省評審聘任為地方史志系列助理研究員。
2005年,被世界學術成果研究院聘為特約研究員。

簡要事跡

1933年生,廣東陽春人,中共黨員。畢業於華南師範大學黨史專修班。曾任中共陽春縣委宣傳部副部長,陽春縣文聯第一屆主席,陽春縣誌辦公室主任,兼中共陽江市黨史研究學會副主編等職。從事區、縣領導機關文秘工作,50年間專攻歷史學科,研究深湛。主編出版有《陽春縣誌》、《中共陽春地方史(第一卷)》、《陽春簡志》、《陽春兩千年》、《陽春文物志》。編審出版《三套圖書集成陽春資料集》、《陽春工業志》、《陽春農業志》等10餘種。編纂出版陽江市、陽春市政協文史資料,中共陽江市、陽春市黨史研究資料100餘萬字。在全國、省、市報刊發表史志民俗論文、散文、通訊、人物傳略100餘篇。著作有長篇歷史演義小說《高涼女傑冼夫人》、歷史粵劇《番薯縣官》、《冼太救羊城》、人物傳記《巾幗英雄冼夫人》(編入嶺南文化知識系列),並發表短篇小說、詩歌。因在地方志編纂工作中取得顯著成果,1996年被評為廣東省方誌先進工作者。因在發表嶺南冼夫人文化研究文章方面成果顯著,2001年5月被“首屆中國邊境城市文化經貿旅遊藝術節組委會邀請出席,撰寫的論文《冼馮文化對開發南疆的歷史貢獻》,入選為《冼夫人文化研討會》交流論文並在大會發言,編入《冼夫人文化與當代中國》一書。2002年3月被廣東省人民政府授予鍾萬全“廣東省首屆新地方志編修先進工作者”榮譽稱號。2002年12月當選為陽江市炎黃文化研究會副會長。2004年受聘擔任《陽江市志》顧問,《陽春市志》副主編。2006年9月完成《陽春市志》稿,送審付印。2005年出席廣東省建設文化強省會議,宣讀論文《冼夫人文化是世界民族團結的文化遺產》,該文與《冼馮文化對開發南疆的歷史貢獻》一同被世界學術成果研究院評為特等獎,授予特約研究員職稱。

冼夫人研究

研究冼夫人二十餘年方下筆寫第一篇文章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位非常傑出的女性,正史和許多地方志都為之立傳,他就是隋朝誥封的廣州都督、譙國夫人冼氏,史稱‘冼夫人’,她是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一談起冼夫人,鍾萬全便對她讚不絕口,景仰之情溢於言表。
對冼夫人感興趣源於周恩來的一句話,1962年,周恩來在一次文化工作會議上讚揚冼夫人是“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之後又看到吳晗1961年在《光明日報》發表的《冼夫人》,書上記載:“她是廣東高涼(今廣東兩陽)人,世代作南越首領……”鍾萬全心想:原來陽江有一個這么偉大的人物,於是便下定決心研究冼夫人。
歷史就像一條綿延不斷的鏈條,一環扣一環。若你不知道前因後果來龍去脈,便只能一知半解。鍾萬全認為,如果不從頭開始研究,只憑某個章節斷章取義,這是對歷史的一種不負責任,甚至為後人研究增加了疑點和難點。
於是,鍾萬全靜下心來,從二十四史開始看起,不漏過裡面任何有關冼夫人或者南疆歷史變遷的記載。他重點研究了二十四史中的《隋書》、《北史》、《資治通鑑》等書籍,還看了《廣東通志》、《高州府志》等地方志,並親自去冼夫人曾到過的地方考察。那段時間,一幹完手頭的工作,他便抱著歷史書看個不停,有時候忘記了吃飯,有時候抱著書就睡著了。
在接下來的二十多年的時間裡,鍾萬全跑遍冼夫人生前到過的地方:高州、茂名、電白、羅定、肇慶等等。然而,當記者問他:“去這么多地方覺得累不累?”他一臉幸福地說:“一點都不累,每去一個地方,收穫都很大,付出是值得的。”
直到1989年,鍾萬全才開始發表相關研究成果的論文。“對待歷史,一定要謹慎!”他說。他的第一篇論文《高涼寨與南梁州》是在《嶺南文史》上發表的,得到了華南師範大學歷史系主任關履權的認可。後來,關履權找到他說:“你馬上寫一本關於冼夫人的書,我幫你作序。”後來,他寫成一本25萬字的小說《高涼女傑冼夫人》,這本小說全部都是以史實為依據,引起了茂名、電白的重視,電白縣領導特意聘請鍾萬全為電白縣冼太夫人研究會顧問。

個人觀點

觀點:冼夫人曾在陽春生活40年
關於冼夫人的出生地,史書上記載她出生於古高涼郡,具體是在高涼轄下的哪個縣哪個鎮,一直是廣東地方文史研究者爭議的話題,有的人說在高州,有的人認為在電白,也有人判斷在陽江。冼夫人到底是在哪個地方出生?鍾萬全說:“冼夫人出生在哪裡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冼夫人曾在陽春生活了40年,她曾為陽春的發展、為嶺南人民的安居樂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鍾萬全說,在冼夫人與馮寶結婚之前,冼夫人曾在西鞏縣生活了五年,西鞏縣就在陽春現在的西南部,而據《隋書·列女·譙國夫人》記載,梁大同初年(公元535年),冼夫人與高涼太守馮寶在西鞏縣結婚。陳永定二年(公元558年)她的丈夫馮寶死去,兒子馮仆才九歲。冼夫人召集各路峒主護送兒子馮仆到南京朝見陳武帝。陳武帝封馮仆為陽春郡太守,冼夫人以護國候夫人扶助兒子執政13年,一直到公元570年,因為發生“廣府平亂”這場戰爭,她才離開陽春,前前後後,一共在陽春生活了40年。
鍾萬全說:“冼夫人、馮太守是陽春城的創建人,陽春城建於陳朝永定元年。公元552年,冼夫人與她的漢族丈夫高涼太守馮寶,在漠陽江畔積土築牆,掘地為壕,修建郡城,至今有1451年歷史。馮太守在建好郡城的第二年的春天去世……” 
他說,冼夫人活到91歲逝世後,當地人民感謝她為嶺南所做的貢獻,陽春境內以及周圍郡縣,遠至海南省,紛紛為冼夫人修廟立祠當神靈供奉,陽春高流河的回龍寺就是其中之一。

研究成果

退而不休完成300萬字地方文史著述
如果說研究冼夫人是鍾萬全的“課外追求”,那么,編撰陽春文史書籍則是鍾萬全一生的心愿,凝結了他畢生的心血。
鍾萬全說:“編書是我一生的願望,只要我活著,或者還有精力,我都希望不遺餘力地進行陽春文史書籍的編撰,為國家、為社會辦件事,留下文化遺產,這種機會是百年一遇的,若完成了這件事,我將沒有遺憾,一生的任務都完成了,那么我活著,或者是死去,都沒有關係了。”
1949年參加工作後,他長期為縣委領導成員做文字資料工作。他見證了陽春的解放戰爭,見證了陽春的土地革命,見證了陽春的改革開放,他讀過二十四史,研究過裡面關於陽春歷史的章節……他就像陽春歷史的活字典一樣,你想知道哪段故事,他便可以從腦海中翻出那一頁,幾乎毫無錯漏地講給你聽。
1994年退休後,鍾萬全繼續留在工作崗位。退休之後,因為時間更充裕,幾乎可以把所有的時間都放在編寫陽春文史書籍上,從1994年到2006年,他完成了三本書籍的編撰:1996年12月,完成了《陽春縣誌》的編撰,2000年完成了《中共陽春地方史》,2006年底完成《陽春市志》。這些書的字數加起來,有300萬左右。
《陽春縣誌》記錄了陽春從陳朝到1987年間的歷史。“為了這本書,我耗了近十年的心血,因為這段歷史時間跨度大,而且許多是要從各種史書中進行查閱整理。”鍾萬全說,這本書是他所編的書里難度最大的一本。
為了編好《陽春縣誌》,鍾萬全去過上海、南京、北京、廣州……每到一個城市,他都是直奔圖書館,無論上海的步行街多么時尚新潮,南京的玄武湖多么古樸典雅,北京的故宮多么聞名遐邇,廣州的小吃多么讓人垂涎欲滴,他都顧不上流連。聽說上海圖書館從日本影印回了一本史書,史書里記載了陽春在清朝康熙年間編的縣誌,他立馬趕去上海,把那本書複印回來;聽說有朋友要去香港,他就托人去香港的圖書館找到港台人寫的陽春歷史……前前後後,他都記不清曾去過多少地方、央求多少人去各地找資料,若市里經費不夠,他就省吃儉用自掏腰包。
1996年底,《陽春縣誌》終於編撰完成。之後,為了不出差錯,他一共看了12遍,經常看得眼睛生疼,他就讓醫生開點眼藥水,就這樣應付著過去了。
史書里,有奸臣,有賢臣;有貪官,有清官。2002年,鍾萬全參與編撰《陽春市志》,記錄陽春1987年建市以來的歷史。陽春建市之後發生的“三大案”影響甚遠,無人敢寫,這些重大的事件如果不寫,鍾萬全覺得這本書不完整,於是,他把這個擔子挑下來了。“我那時都快70了,這個年紀差不多知天命了,我怕啥?”他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