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朝[南朝梁]

梁朝[南朝梁]

梁朝(南朝梁)(502年-560年),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南朝第三個朝代,由雍州刺史蕭衍取代南齊稱帝,定都建康(今南京)。國號梁,以蕭衍封地在古梁郡,故定國號為梁。因皇室姓蕭,又稱蕭梁。南梁後期國政敗壞,導致侯景之亂,戰火使南朝的社會經濟遭到巨大破壞。隨後南梁皇室為爭帝位又紛紛招引北齊和西魏為援,使這兩朝趁虛攻奪了南梁大片土地,使南朝實力大為削弱,奠定了南弱北強的局勢。太平二年(557年),陳霸先廢梁敬帝自立,定國號為陳,以陳代梁,建立陳朝。3年後北周攻滅了位於長江上游郢州的南梁殘餘。另外蕭衍的孫子蕭詧曾在江陵建立西梁,傳三帝,後亡於隋朝。

基本信息

歷史

立國之初

南梁、北魏對峙圖南梁、北魏對峙圖
公元502年,以“廢昏立明”的名義起兵攻入京城建康的雍州刺史蕭衍迫使他擁立的傀儡皇帝齊和帝蕭寶融禪位於己,正式在建康稱帝,改國號為梁,史稱南梁。自從西晉永嘉大亂以來,漢族政權偏安江南,在與北方遊牧民族政權的軍事鬥爭中一直處在被動的態勢。但在經濟文化上卻強於北方政權,而南朝從東吳開始在江南建立政權以來,南朝經濟文化最盛的時期就是梁朝。這與蕭衍本人的文化素質是分不開的,蕭衍的文化水準在南朝皇帝中可以說是最高的。他當皇帝以來,在國內是實行一種溫和的政策,以發展經濟為重點,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重視文化的發展。

文風之盛

當時,與蕭梁政權對峙的北魏卻自從孝文帝元宏死後,漢化的鮮卑貴族日益腐化墮落,各種社會矛盾激烈,國力急轉直下。在蕭衍建立梁朝十幾年後,北魏內部開始了長達幾十年的內亂,直至北魏分裂。這期間一直沒有實力和精力對蕭梁實行進攻態勢,使蕭梁可以趁著軍事壓力的減弱大力發展國內的經濟和文化。蕭衍對文化的重視也使得舉國上下充滿了文化氣息,文化氛圍十分濃厚。上至皇帝,下至王公貴族,都以儒雅為榮,都在努力提高著自己的文化素質。所以,蕭梁一朝在統治時間不算太長的五十五年里卻湧現了一大批有重大成就的文學家和詩人。比如《昭明文選》的作者蕭統、《宋書》的作者沈約、《南齊書》的作者蕭子顯、《文心雕龍》的作者劉勰、《詩品》的作者鍾嶸,以及文學名士如江淹、謝出、到溉、到洽、丘遲、吳均、瘐信、劉昭、劉峻、陶弘景,當然還有後來成為皇帝的蕭衍的兩個兒子--簡文帝蕭綱和元帝蕭繹。除以上所提到的之外還有許多在歷史上不太知名的文學名人。蕭梁一朝的文學之盛,堪與盛唐、北宋相比肩。

敗亡之漸

當蕭梁的統治已經穩固,國力開始成上升勢頭之後,蕭衍漸漸變得好大喜功、喜諛恨諫,以賢臣賀琛為例,僅上書朝廷內外現狀,便被貶黜。他又開始大為佞佛。他在統治區域內極力營造佛教氣氛,鼓動周圍的王公貴族也信佛。他還四次捨身同泰寺,每次又都讓群臣聚財千萬贖他,為此虛耗了大量國家財力。又使朝政鬆弛,佞幸得勢。政治上的腐敗也必然導致軍事上的無能,加上當時北方政權雖然已經分裂,可從東西魏分裂出來的北齊和北周經過各方面改革和整頓實力得到相當發展。再有梁武諸子孫分據大鎮,昭明太子蕭統死後,他們皆有爭位之心,武帝又“復予之爭奪之資”,諸王勢大,成為梁朝的一個嚴重隱患。

侯景之亂

侯景之亂是在南北朝時期的梁武帝太清二年(公元548年)八月,東魏降將侯景勾結京城守將蕭正德,舉兵謀反。侯景以騎數百人聯合步兵八千人飛渡長江,侯景軍至朱雀桁,攻入建康,蕭正德開宣陽門迎接侯景軍入城。10月24日,當時正值南朝梁政弛防懈之際,侯景軍隊很快包圍了台城,羊侃指揮台城保衛戰。侯景以“造諸攻具及飛樓、橦車、登城車、鉤堞車、階道車、火車,並高數丈,一車至二十輪,陳於闕前,百道攻城並用焉”等輪番攻城,均被擊退。由於台城被圍,無法聯繫,羊侃以風箏傳達音訊。
侯景又引玄武湖水灌城,城內水漲。十一月,羊侃積勞成疾卒,材官吳景有巧思,能築樓,接替守城。侯景立蕭正德為帝。侯景兵不過八千,建康城外有援軍二三十萬人,共推司州刺史柳仲禮為大都督,協調諸軍行動。柳仲禮每天只知飲酒尋樂,將領請求出戰,柳仲禮一律不準。柳仲禮之父柳津要求出戰,柳仲禮不理。援軍無統一指揮,多持觀望態度。韋粲守青塘(玄武湖水南下注入秦淮河處,在建康城東南)被攻,柳仲禮正在吃飯,一聽到韋粲危急,立即出兵青塘,結果出師不利,柳仲禮肩上被砍一刀,韋粲戰死青塘,仲禮心膽俱裂。

南梁、西魏、東魏全圖南梁、西魏、東魏全圖
太清三年三月十二日,台城因兵盡糧絕,瘟病流行,終於為侯景攻陷,柳仲禮等出降。侯景軍久攻台城不下,石頭倉、常平倉食盡,乃掠人而食。迨至城破,縱兵大掠,原有十二萬人的建康活人僅二餘千人,長江下游地區“千里絕煙,人跡罕見,白骨成聚,如丘隴焉”。柳仲禮等人入台城,先拜侯景,柳津見到柳仲禮,慟哭大罵:“汝非吾子,何勞相見!”。侯景矯詔解散援軍,城外援軍一鬨而散,留柳仲禮之弟柳敬禮、羊鴉仁於內。梁武帝與眾朝臣議事時,阻止重臣喊侯景為丞相,直呼侯景其名,且不聽侯景所令,因而被侯景所忌憚。侯景漸漸斷了梁武帝的飲食,包括太子在內,一律不得有人覲見。五月,梁武帝躺在淨居殿,多病口苦,最後被軟禁餓死,侯景又立太子蕭綱為傀儡皇帝,自居相國、都督六合諸軍事。不久自稱漢王,以王克為太師,宋子仙為太保,元羅為太傅,郭元建為太尉,支化仁為司徒。娶梁武帝的孫女、簡文帝蕭綱的女兒溧陽公主為妻。蕭確引弓欲殺侯景,弦斷失敗,被殺。蕭綸逃據郢州(今湖北武漢),投靠北齊。蕭繹占有荊州。
大寶二年(551年)宋子仙率軍一萬人,直攻巴陵(今湖南岳陽),侯景隨後亦趕往巴陵,“緣江戍邏,望風請服”,非常得意。五月二十九日,侯景派儀同三司來亮接收宛陵(今安徽宣州市),為宣城郡長楊白華所殺。六月十八日,王僧辯抵漢口(今湖北省武漢市),攻克魯山,擒俘支化仁。六月十九日,攻郢州,克外城。宋子仙退守內城。荀朗攻擊濡須(今安徽省含山縣),打擊侯景後勤部隊。六月二十二日,宋子仙退到白楊浦,被周鐵虎生擒。六月二十九日,因蕭正德痛恨侯景食言,把他的帝位廢了,於是暗中派人聯絡建康外界的宗室打算推翻侯景,被侯景察覺,侯景下令將他絞死。八月,侯景廢簡文帝,立豫章王蕭棟為帝,十一月自立為漢帝,令其手下王偉殺死簡文帝。承聖元年二月,蕭繹進攻侯景,命王僧辯率諸軍從潯陽出發。
大寶二年(551年)四月,王僧辯攻破湘州,殺蕭譽,八月,再攻郢州。承聖元年(552年)二月王僧辯與陳霸先會合,進至大雷(今安徽望江),侯景命侯子鑒拒之,侯子鑒敗奔淮南(今安徽當塗)。王僧辯和陳霸先合軍抵蕪湖,張黑不戰而走,輕取姑孰(今安徽當塗),擊敗侯子鑒,克歷陽(今安徽和縣),侯景命人堵塞秦淮河口。陳霸先強渡秦淮河北岸,三月十四日,駐軍落星山,擇地築柵。僧辯亦進軍招提寺北(石頭城北),各軍依次一連興築八個城寨。侯景恐怕西州(建康城西)道路被切斷,率侯子鑒等在石頭城東北修築五城,以大將王偉守台城。陳霸先率先擊敗侯景,王僧辯亦率兵前進。侯景部將盧暉略開北門迎降,王僧辯攻下建康,侯景兵敗乘船東逃,僧辯命侯填追擊,四月,侯景至胡豆洲(今江蘇南通一帶)為其部下殺死。歷時四年的“侯景之亂”告終。江南一片殘破。

帝位之爭

王僧辯收復台城時,亦大肆搶掠,時“僉以王師之酷,甚至侯景。”太清六年(552)十一月,經王僧辯、陳霸先等人的勸進,蕭繹稱帝於江陵,改元承聖,是為梁元帝。陳霸先奉命鎮守在京口(今江蘇鎮江),王僧辯鎮守在建康。 梁元帝崇尚玄虛,暴戾兇狠,心胸狹隘,又剛愎自用。不急仇寇之誅,先行昆弟之戮。為爭帝位,先後害死兄蕭綸、弟蕭紀、侄蕭譽等人,爭得了一個殘破的江山。既是學界巨人,又是政界侏儒。
公元554年,也就是南朝梁承聖三年十月初九,西魏柱國於謹、宇文護,大將軍楊忠領兵五萬,進兵江陵。次年正月初二,江陵陷落。王僧辯未及時救援,梁元帝鏇即被殺,年四十七歲。朝臣與百姓中強壯者都被掠走,陳霸先的兒子陳昌、侄子陳頊本在梁元帝宮中值事,這次也被擄至長安。江陵幾乎成了一堆廢墟。
梁元帝之侄、昭明太子之子蕭詧在西魏駐軍監視下,被扶為傀儡皇帝,建立了一個地方不過三百里的"西梁"小王國。江陵陷落後,王僧辯與陳霸先書信往來不斷,經反覆商議,於次年二月迎接梁元帝第九子蕭方智(543~558)至建康,準備稱帝。
江陵朝廷覆滅之後,二月,年僅十三歲的晉安王蕭方智在建康被王僧辯和陳霸先立為梁王。梁朝的危亡重任,落在了王、陳二人的肩上。蕭方智到建康不久,此時北齊趁虛而入,北齊(東魏已被北齊禪代)文宣帝高洋不甘心西魏勢力南擴,也想趁梁國破敗,前來瓜分,派其弟上黨王高渙領兵南向,護送原被東魏俘虜的貞陽侯蕭淵明來繼梁帝位。並寫信要求王僧辯迎接,王僧辯起先拒不允應。見勸說無效,承聖四年三月,齊軍兵至東關(今安徽巢湖市東南),王僧辯遣徐州刺史裴之橫領兵攔擊,裴之橫戰敗被殺,王僧辯在驚懼之中親自領兵出屯姑熟。其間,王僧辯一方面與北齊、另一方面與陳霸先書信往來不斷。陳霸先堅持不納蕭淵明,但王僧辯隨著裴之橫敗亡,漸漸軟弱下來,屈從於北齊壓力,五月,蕭淵明入建康,即皇帝位,改元天成,立梁王為太子。
陳霸先苦爭無效,恨王僧辯單方做主,擅自廢立,九月,徐度、侯安都與陳霸先水陸並進,突襲石頭城。王僧辯猝不及防,很快就被俘,馬上被絞殺。面對這樣的形勢,蕭淵明只得退位。十月,梁王即皇帝位,改元紹泰,是為梁敬帝。陳霸先自任尚書令、都督中外諸軍事、車騎將軍、揚、南徐二州刺史,掌握實權。

南梁之亡

廣州都督陳霸先趁勢發展壯大自己的勢力,經過近十年的戰爭,陳霸先基本控制了長江下游地區,掌握朝廷重權。他見時機已經成熟,便在557年廢掉他立的梁敬帝蕭方智,自己在建康稱帝,建立陳朝。王琳等人要求北齊送還梁元帝之孫永嘉王蕭莊,於是蕭莊從盆城南渡長江回到南方。同年二月,蕭莊在郢州被王琳擁立為梁皇,年號天啟,設定百官,王琳總管其軍國大事。其勢力範圍在長江中上游地區。
後來蕭莊與陳霸先持續交戰,天啟三年(560年),當王琳與陳將侯瑱在蕪湖交戰時,北周便發兵攻打郢州,結果王琳兵敗,與蕭莊逃亡北齊。自此南梁滅亡,共歷十帝,五十八年。雖然蕭氏後代在北周的卵翼下在江陵建立西梁,延繼著蕭氏的國統,但西梁實際上是附屬於北周的一個政權,國小力弱,仰人鼻息,最終在西元587年被隋朝廢除,共傳宣帝蕭察、明帝蕭巋、後主蕭琮三世,存在共三十二年。然而由於蕭氏歷代事奉北周、隋朝甚為恭謹,蕭巋之女還成為隋煬帝楊廣之皇后,因此在西梁被廢除後,蕭氏在隋朝中央政府與江陵仍保有一定的政治影響力。

梁室餘緒

隋朝大業十三年,蕭巋弟蕭岩之孫蕭銑在江南復辟蕭梁,國土東至三硤,南盡交址,北拒漢川,皆附之,勝兵四十餘萬,武德四年,唐高祖李淵命李孝恭、李靖等攻打蕭梁,包圍其都江陵,蕭銑不忍連累百姓,開城投降,到長安後,被李淵斬首,蕭梁的這次復辟共歷五年。

疆域

蕭梁時州郡大都沿襲蕭齊之舊,天監中有州二十三,郡三百五十,縣一千二百二十二,其後多有折置,大同中增到一百零七州。其中廣州治所番禺。梁與北魏交戰於淮河南北,境界頗有出入。中大通年間,梁人大舉北伐,一度收復淮北若干城鎮,繼而又收得漢中,侯景降梁,梁又得河南之地,但為時甚短。至侯景亂後,江北全陷於北齊,蜀漢則陷於西魏,不久而梁亡。

經濟

梁朝天監五銖梁朝天監五銖
南朝高度發展的經濟的特徵之一,即貨幣大量且普遍的流通,同時作為國家徵稅的計算單位。川勝指出,由於南朝官私均需貨幣,豪族與商人掌握品質良好的貨幣,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遂造成貨幣的二重結構。南朝的衰亡,實與貨幣的惡性循環流通有不可分的密切關聯。由此可知,過去鮮為歷史工作者措意的“孔方兄”,實有甚大的研究價值。《隋書.食貨志》有一段敘述梁武帝時江南各地域貨幣計算標準的重要記載:自破嶺以東,八十為陌,名曰東錢。江、郢以上,七十為陌,名曰西錢。
京師以九十為陌,名曰長錢。大同元年,天子乃詔通用足陌,詔下而人不從,錢陌益少。至於末年,遂以三十五為陌。這段敘述中含有人們習以為常、卻又不甚明了的古代貨幣常識,如五銖錢、陌、貫、剪邊、綖環等。手邊正好有《簡明古錢詞典》、《中國古代鑄幣》、山田勝芳的《貨幣の中國古代史》等書,於是藉著翻檢之際,趁便長長知識。
所謂“陌”系指一百錢,依照標準即一百枚錢之意,“足陌”即足夠一百錢之意。自漢武帝至隋煬帝近千年間,直到唐朝改鑄新錢為止,中國及東亞世界流通最久、最廣的貨幣即五銖錢,它也奠定了此後二千年中國及東亞世界貨幣的標準形制。漢隋之間,人們對錢的重量計算是以銖為主要單位,數量單位的“錢”、“文”,乃至“貫”都是較晚興起的計算單位。五銖錢的重量一般為三、四銖左右,兩漢至隋之間屢有鑄造,各代所鑄的形制也各有不同。
梁武帝天監年間鑄造的錢幣和西漢鑄造的以及六朝時期的“惡錢”有很大的區別。前兩者最明顯的區別在於,錢中心的孔(古代稱為“穿”)的周圍,西漢鑄者無郭,梁武鑄者有郭;所謂郭即孔緣突起的邊緣,是當時的“良幣”。至於“惡錢”即川勝論文中提到的“劣貨”,至少有數種形制,這裡列的是其中兩種。一種名為“剪邊錢”,即沿穿的周緣剪去五銖錢一圈,將一枚錢分為兩枚,剪邊錢即含有原來的穿的一枚;外面的一枚稱為“綖環錢”。《南史.顏峻傳》記載劉宋末年:“沉慶之復啟聽民私鑄錢,由是錢貨亂敗。千錢長不盈三寸,大小稱此,謂之‘鵝眼錢’;劣於此者,謂之‘綖環錢’;貫之以縷,入水不沉,隨手破碎。市井不復料數,十萬錢不盈一掬,斗米一萬,商貨不行。”由此可知劣貨的惡化程度,鵝眼錢即是描述剪邊等劣質貨幣的形象[2]。
事實上,此時劣貨的“製造”手法不僅此一種,樣式也並非單一。除了剪鑿之外,往往還為取餘銅而磨鑿內外郭、錢文。另外,偷工減料鑄造者也十分地多,如傳世的東晉“沉郎五銖”,錢文即作“五朱”。了解了南朝五銖的相關問題,更有助於理解南朝的經濟狀況,乃至六朝時人的日常生活。

宗教

在佛教宗派中,長蘆寺屬於“禪宗”。相傳梁普通年間,南天竺僧人菩提達摩來到中國傳播禪法,後為梁武帝聞知,於公元527年迎來建康。但達摩與南朝梁武帝蕭衍語多不,乃一葦渡江,來到江北的長蘆寺,長蘆寺很早即是佛教禪宗著名的寺院之一。千百年來,南京長蘆寺風雨滄桑,幾度興廢。據史料記載,初建的寺址緊臨江岸但這段長江河道很不穩定,堤岸經常塌陷,因而長蘆寺建築群也不斷遭到破壞。
長蘆寺興盛時名聲很大,吸引了無數文人騷客來此遊歷,或賦詩秉文。唐朝的駱賓王李白韋應物劉長卿、孟郊、溫庭筠,宋代的王安石、蘇東坡、秦觀,明代的李東陽、王守仁、王世貞等都曾慕名而來。
南京長蘆寺僅存正殿,被闢為長蘆中學校史陳列室,2007年,長蘆中學整體合併到九龍中學,現為南化技校實驗基地。

帝王世系

廟號 諡號 姓名 在位時間 年號 年號使用時間
太祖 宣帝 蕭順之
未在位(追封) — 
高祖 武帝 蕭衍
502年~549年 天監 502年~519年
普通 520年~526年
大通 527年~528年
中大通 529年~534年
大同 535年~545年
中大同 546年
太清 547年~549年
前廢帝 蕭正德
548年~549年 正平 548年~549年
太宗 簡文帝 蕭綱
549年~551年 大寶 550年~551年
安帝 蕭歡 未在位(追封)
興文帝 蕭棟 551年 天正 551年
漢帝 侯景 551年~552年 太始 551年~552年

後廢帝 蕭紀 552年~553年 天正 552年~553年
世祖 元帝 蕭繹
552年~554年 太清(沿用) 549年~552年
承聖 552年~554年
肅宗 閔帝 蕭淵明
555年 天成 555年
穆宗 敬帝 蕭方智
555年~557年 紹泰 555年~556年
太平 556年~557年
烈宗 思帝 蕭莊 557年~560年 天啟 557年~560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