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專制

君主專制

君主專制是我國封建王朝的產物加強了古代帝王的個人權力,在某些程度上,鞏固了我國的封建制度。君主專制政體又稱君主專制或君主專政,是一種政治體制和政府形式,統治者君主(常稱皇帝或國王,女性稱女皇或女王)擁有統治國家和公民自由的所有權力而沒有法律或法定的程式告訴君主如何行使權力,雖然有的宗教權威可能有能力阻止君主的某些行為。君主制是一種專制政體,君位採用世襲方式產生。

基本信息

概念

君主專制君主專制

君主專制制度:指以古代君王為核心的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它脫胎於原始社會後期的父權制。宗教祭祀與軍事征伐是君主專制的頭等大事,即所謂“國之大

事,在祀與戎”。古代中國的“王”字,有兩種解釋。一是董仲舒的看法,參通天地為王;二是甲骨文中的“王”,為斧的象徵,故而歷史傳說中的周公“負斧依南向而立”。

定義

君主專制必然實行中央集權,但中央集權不一定要實行君主專制。在封建社會一般實行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隨著社會的發展,君主專制必然被淘汰,而中央集權將繼續存在。當前世界上如美國、中國等都實行中央集權的行政管理體制,但都不是君主專制政體。集權和民主並不矛盾。
君主專制是中國封建王朝的產物加強了古代帝王的個人權力,在某些程度上,鞏固了中國的封建制度。君主專制政體又稱君主專制或君主專政,是一種政治體制和政府形式,統治者君主(常稱皇帝或國王,女性稱女皇或女王)擁有統治國家和公民自由的所有權力而沒有法律或法定的程式告訴君主如何行使權力,雖然有的宗教權威可能有能力阻止君主的某些行為。君主制是一種專制政體,君位採用世襲方式產生。在君主獨裁制中,君主擁有最大的,一般來說無上的權力。大多數獨裁的君主是世襲的,少數是選舉出來的(比如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有時,在君主獨裁制中君主不僅是世俗的首領,而且也是宗教的首領

中國

與一般流行觀點相反,中國從秦朝至清朝的皇帝們並不是獨裁君主。雖然中國的皇帝被尊為天子,有為全國祭天地,祈五穀的義務,但是從秦代以來,中國的行政體系是官僚體系為主,比如唐朝皇帝敕令必須令出中書,門下可封駁。雖然明清以來皇權不斷擴張,但是仍然同西歐的“絕對君主制”不同。認為中國是絕對君主專制獨裁的觀點很大程度上是五四以來被建構而成的。

歐洲

歐洲中世紀君主比起中國的封建社會更接近於中國的先秦,實行分封制,各地領主擁有巨大權力,以至於出現“法王政令不出巴黎”的狀況。隨著歐洲人民族意識的加強,1493年伊比利亞半島上的卡斯提爾和阿拉貢通過聯姻完成了西班牙統一,建立起歐洲中世紀後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此後伴隨著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的腳步,民族國家在歐洲普遍建立,君主專制也達到頂峰。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專制君主是法國的路易十四。

中東

中世紀時期阿拉伯世界的君主也都享有無上的權利。阿拉伯帝國的哈里發和鄂圖曼帝國的蘇丹(稱謂),同時也將自己看做是伊斯蘭教的首領。

內容

正大光明正大光明

一是權力的專斷,如秦始皇規定:皇權至高無上,凡行政、軍事、經濟等一切大權,均由皇帝總攬,軍事大事,最終均由皇帝裁決。二是稱謂專用。秦王贏政統一全國後,自認為“德兼三皇、功過五帝”,規定封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稱“皇帝”,皇帝自稱“聯”、“命”稱“制”、“令”稱“詔”、印稱“璽”等,其他人概不得擅用。三是皇位世襲,秦始皇幻想秦的統治能永遠繼續下去,宣布子孫稱秦二世、秦三世、以至萬世。皇位世襲成為定製,也成為封建的正統思想,任何人要圖謀皇位,都將被視為大逆不道,遭人唾罵

特點

君主專制君主專制

1、經濟基礎穩固:經濟基礎主要在於兩點:土地國有;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

2、皇帝總攬天下大權,包括行政、財經、司法、軍事的權力,同時以武力為先導,控制宗教勢力。
3、皇帝擁有龐大的官僚辦事機構。官僚制度的趨向是皇帝任用親信隨從以取代和駕空龐大的官僚機構。皇帝相信的是身邊的僕從,而不是正常的決策行政系統。針對相位即外朝亦即正常的行政辦事機構,常採取兩種方法以制約其行政職能:一是架空,二是分權。因此,秦漢時代建立的丞相,魏晉時代就被尚書取代;魏晉後期更是出現了中書省,取代了尚書;東晉時代出項了門下省,取代了中書省;明代的內閣、清代的軍機處,同樣是內朝挑戰外朝的例子。古代正常的行政決策制度,有朝議制度、諫議制度,而這些在內朝決策中蕩然無存

君主專制君主專制

4、中央對人身控制嚴密:(1)最早實行人口統計和戶籍管理,如“什伍組織”,把百姓編入什伍之中(管仲制定,以10家為一什,以5家為一伍,什有會長,伍有伍長,對基層進行控制,有上報制度、懲罰制度);再如商鞅“連坐法”,把伍、什通過戶籍辦法編制起來,相互告發和同罪連坐。一般來說,郡縣長官為皇帝直接任命,郡縣之下有鄉(10亭為一鄉)、亭(10里為一亭)、里(25家為一里)、什、伍等織,它們管理人民、土地和賦稅,使農民固定在土地上。結果是使得平民失去流動的可能。
君主專制必然實行中央集權,但中央集權不一定要實行君主專制。在封建社會一般實行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隨著社會的發展,君主專制必然被淘汰,而中央將繼續存在。當前世界上如美國、中國等都實行中央集權的行政管理體制,但都不是君主專職正體。
君主專制是我國封建王朝的產物加強了古代帝王的個人權力,在某些程度上,鞏固了我國的封建制度

弊端

辛亥革命君主專制

古代的君主專制制度古代封建王朝實行君主專制制度,君主職位世襲,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通過調節中央政府和地方行政機構,實現對全國的專制統治。正因為如此,不僅皇室家族內部不斷發生爭奪皇位的鬥爭,而且權臣、武將、外戚也極力覬覦皇位,實現改朝換代,宦官、奸臣也寄生在皇權之上,作威作福。另外需要指出,中國的君主也在思想文化領域實行專制統治。

中國君主專制制度的內在基本矛盾就在於,君主的能力與其所擁有的無限權力之間的不適應或不對稱,而專制制度內部兩種力量的矛盾運動――君權的強化力量與約束調節力量之間的對立統一運動,則是這種內在基本矛盾的現實表現。正是在這種矛盾運動的作用下,使得君主專制制度形成了某種自我調節機制,減弱了其狹隘性、封閉性與非理性因素,降低和減緩了政治動盪的頻率與政治衰敗的速度,從而使它能夠在協調統治階級內部利益關係、維護統治秩序方面發揮出基本的效能。不過,這種內部矛盾運動雖然是我們思考君主制度的起點,但並非孤立的、自發的自我循環過程,它實質上是統治階級分享、協調利益的一種具體形式,其深層的動力機制還應歸根於社會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之間的對立統一運動。

及“公道”、“民意”的要求,君主專制制度內部發育出一定的調節機制,形成內部矛盾運動,提高了統治的整體效能,其深刻的社會驅動力和最終的目的也在於實現統治階級的整體利益。相反,如果君主專制制度的內在調節機制完全失靈,如果這一制度內部對立雙方的基本平衡關係被徹底破壞,這就意味著某個政權事實上已經不能代表統治階級的整體利益,從而因無法獲得起碼的支持而瀕臨垮台。

君主專制君主專制

中國君主專制制度內部的這種矛盾運動不過是皇帝和整個地主階級共同分享統治權力和利益的一種形式,其實質在於維系統治集團中的個別利益與整體利益之間的大體平衡,實現統治階級整體利益的最大化。從社會根源上看,這種矛盾運動實際上是封建社會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對立統一關係的反映,即:在總格局上,封建專制制度必然服從和反映封建經濟基礎的要求,但又存在著某些矛盾或局部的不適應(主要表現在君主的能力與其權力的“不對稱”的問題),客觀上需要某種機制來調適二者之間的矛盾,以便更好地發揮其維護封建生產關係的功能,表現於君主專制制度的運行方面,必然會形成對君權的調節、校正和彌補機制,造成兩種力量的對立統一運動。當然也要看到,這種自我調節功能只是君主專制制度運行過程中自然生成演化的結果,並非作為最高統治者的君主動選擇創製的結果,因而其“制度化”的程度畢竟不高,只能是在一定的條件、一定的限度下發揮作用,而且往往伴隨著較高的“摩擦成本”,如統治集團內部激烈的衝突等,並不能從根本上克服其固有的內在矛盾。

影響

君主專制君主專制

一方面,君主專制的強化,客觀上有利於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它在維護國家統一、社會穩定、抵禦外來侵略、組織水利工程、發展社會經濟、防止分裂割據、加強民族交流等方面起著積極作用。例如:康熙帝先後組織了兩次雅克薩之戰,打敗沙俄軍隊;清朝對台灣和蒙、疆、藏等地區管理的加強等,都為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和促進邊疆地區的開發作出了貢獻。
另一方面明清時期君主專制的加強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進步與發展,造成中國社會大大落後於西方國家。

表現

政治上,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使皇權的極度膨脹,民主制度難以形成。這成為阻礙社會進步的重要因素。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長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任何約束和監督。這種絕對君主專制,使皇帝的決策具有個人獨斷和隨意性的特點,使政策不斷失誤;而為官者則畏首胃尾、惟命是從,助長了官場因循守舊、官僚主義、貪污腐敗之風。明清封建君主專制的空前加強,並非表明封建制度有強大的生命力,它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政治表現。明朝實行的廠衛制度清朝軍機處的設立等使民主制度就更難以形成了。

君主專制君主專制

經濟上,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束縛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這表現在:第一、農民受到殘酷剝削,極端貧困,因而無力從市場上購買手工業品。第二、地主和商人剝削來的錢財,往往用來買田置地,影響手工業的擴大再生產。第三、清統治者在國內設立眾多關卡,對商品徵收重稅,並嚴格限制手工業生產的規模。第四、國家實行閉關政策,禁止海外貿易,影響手工業發展。
思想文化上,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扼殺了人們的創造力,使人們思想日益僵化,阻礙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也遭到遏制。明朝科舉制度實行八股取士;清初還大興文字獄,從思想上加強對知識分子和人民的迫害和壓制。這些措施,使知識分子動輒得咎,無所適從,使他們研究學問只限於在僵死的官僚式文體中徘徊,知識分子惟恐以“叛逆”罪被特務機關緝捕,或遭滅族之禍。他們只得閉眼不看現實、閉口不談實際,從而使他們的思想被窒息、聰明才智被扼殺,形成“萬馬齊喑”的局面。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被絕對禁止,使民主思想很難傳播,科學技術的發展也遭到嚴重阻礙。

對外關係上,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使中國和世界逐漸隔絕,造成落後於世界潮流。明朝一度實行“海禁”;清政府則長期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幾次下令禁止海外貿易。“閉關鎖國”政策不利於中華民族同世界各民族的正常交往;不利於中國人民了解世界,走向世界,學習世界各民族優秀的思想文化和先進的科學技術,以取長補短。從而妨礙了中國的發展,使中國與世界隔絕,落後於世界潮流

君主專制君主專制

當中國的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峰時,西方世界已經在權力的制約與平衡的基礎上初步建立起近代民主制度,從而從政治上步入近代社會,為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開闢了道路。而中國高度集權的君主制度,嚴重地扼殺了社會的創造力,減緩了社會發展的步伐,中國之所以在近代大大落後於西方,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