兌金丸

兌金丸

兌金丸主要由錦紋大黃(切片,曬乾)6兩,明天麻(切片,焙乾)3兩6錢,茅山蒼朮(色黑而小有硃砂點者,米泔水浸軟,切片,曬乾)3兩等藥材配製而成。處方來源於《治痧要略》。方劑主治痧脹痰厥並卒中寒暑,不省人事,驚風險症,牙關緊閉等症狀。

藥物組成

錦紋大黃錦紋大黃

錦紋大黃(切片,曬乾)6兩,明天麻(切片,焙乾)3兩6錢,茅山蒼朮(色黑而小有硃砂點者,米泔水浸軟,切片,曬乾)3兩,麻黃(去節,細銼,曬乾)3兩6錢,雄黃(透明者,水飛)3兩6錢,甘草(去皮,微炒)2兩4錢,真蟾酥(舌舐即麻者真)9錢(好燒酒化為丸),丁香(不拘公母)6錢,麝香(須真上好)3錢,硃砂(研細,水飛)3兩6錢。

製備方法

上為細末,如蟾酥酒不能膠粘,酌和糯米粥漿,如蘿蔔子大,用硃砂為衣,將2碗對合,以手搖擲,使藥丸在碗內磨轉,自能堅實而光亮,曬乾收貯瓷瓶內聽用。

用法用量

凡痧脹痰厥並卒中寒暑,不省人事,及驚風險症,牙關緊閉者,先以2-3丸研細,吹入鼻內,或用陰陽水或涼水灌6-7丸;若山嵐瘴氣,夏月途行,空心觸穢,口含3丸,邪熱不侵;癰疽疔瘡,及蛇蠍毒蟲所傷,搗末好酒調塗;小兒發痘不出,閉悶而死,及痰涎壅盛,用蔥白3寸煎湯,加倍調服;小兒急慢驚風,腳直眼倒,牙關緊閉者,將4-5丸研末,吹入鼻內,更湯調灌5-6丸;遇有自縊胸口尚溫者,輕輕解下,速研數丸吹鼻;凡跌死、打死、驚死、日暍死、魘魅死、氣閉死、溺死、閉死、痰厥、冷厥者,只要略有微氣,研末,吹鼻灌口。

藥物功效

雄黃

雄黃雄黃

藥材雄黃別名有黃食石、熏黃、黃金石、石黃、天陽石、黃石、雞冠石,英文名為Realgar,可以解毒。屬於砷化合物類。歸經為心;肝;胃經。1.抗菌作用:雄黃水浸劑(1∶2)在試管內對多種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1/100的濃度於黃豆固體培養基上試驗,對人型、牛型結核稈菌及恥垢桿菌有抑制生長的作用。用菖蒲、艾葉、雄黃合劑煙燻2-4小時以上,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變形桿菌、綠膿桿菌均有殺菌作用。

2.抗血吸蟲作用:感染日本血吸蟲尾蚴的小鼠,於感染前3天開始給雄黃、檳榔、阿魏、肉桂合劑0.2ml/20g,感染後繼續給藥12天,成蟲減少率達75.27%,

動物無蟲率達14.29%,無雌蟲率達42.86%。雄黃有殺菌作用。雄黃1:2的水浸液在試管內對堇色毛癬菌等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

雄黃主要含有二硫化二砷(As2S2),並含有矽、鉛、鐵、鈣、鎂等雜質。 考證:出自《神農本草經》。

1.《名醫別錄》:雄黃,生武都山谷,煌山之陽,采無時。

2.陶弘景:(雄黃)好者作雞冠色,不臭而堅實。若黯黑及虛軟者不好也。

3.《唐本草》:出石門名石黃者亦是雄黃,而通名黃金石。石門者最為劣爾。

4.《日華子本草》:雄黃,通赤亮者為上,驗之可以蟲死者為真,臭氣少,細嚼口中含湯不激辣者通用。

5.《本草圖經》:雄黃,今階州山中有之。形塊如丹砂,明澈不夾石,其色如雞冠者為真。又階州接西域界,出一種水窟雄黃,生於山岩中,有水泉流處。其石名青煙石、白鮮石,雄黃出其中,其塊大者如胡桃,小者如粟豆,上有孔竅,其色深紅而微紫,體極輕虛,而功用勝於常雄黃。

6.《本草蒙筌》:誤中(雄黃)毒者,防己解之。

主治:癰疽疔瘡;走馬牙疳;喉風喉痹;疥癬;纏腰火丹;濕毒瘡;痔瘡;蛇蟲咬傷;蟲積;驚癇;瘧疾;哮喘

用藥禁忌:陰虧血虛及孕婦忌服。《本草通玄》:血虛大忌用之。

功效分類:外用藥,清熱燥濕藥

藥材基源:為硫化物類礦物雄黃的礦石。

中毒與解毒:中毒主要症狀為上吐下瀉。市售雄黃混含砒霜,藥用時應注意選擇,以紅黃色狀如雞冠者質較純粹,如為白色結晶或碾碎時外紅中白者,均為含有砒霜之徵,用時須特別慎重。中毒後之急救方法,可用防已3錢;或生甘草1份,綠豆2份,煎濃汁頻服。

甘草

甘草甘草

由於本藥方中加有成分甘草,使其具有益氣的功效,甘草別名甜草根、紅甘草、粉甘草、美草、密甘、密草、國老、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屬於補益藥(亦稱補虛藥)中的補氣藥。

功能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甘草性平,味甘,歸十二經。有解毒、祛痰、止痛、解痙以至抗癌等藥理作用。在中醫上,甘草補脾益氣,滋咳潤肺,緩急解毒,調和百藥。臨床套用分“生用”與“蜜炙”之別。生用主治咽喉腫痛,痛疽瘡瘍,胃腸道潰瘍以及解藥毒、食物中毒等;蜜炙主治脾胃功能減退,大便溏薄,乏力發熱以及咳嗽、心悸等。

1.用於心氣虛,心悸怔忡,脈結代,以及脾胃氣虛,倦怠乏力等。前者,常與桂枝配伍,如桂枝甘草湯、炙甘草湯。後者,常與黨參、白朮等同用,如四君子湯、理中丸等。

2.用於癰疽瘡瘍、咽喉腫痛等。可單用,內服或外敷,或配伍套用。癰疽瘡瘍,常與金銀花、連翹等同用,共奏清熱解毒之功,如仙方活命飲。咽喉腫痛,常與桔梗同用,如桔梗湯。若農藥、食物中毒,常配綠豆或與防風水煎服。

3.用於氣喘咳嗽。可單用,亦可配伍其他藥物套用。如治濕痰咳嗽的二陳湯;治寒痰咳喘的苓甘五味姜辛湯;治燥痰咳嗽的桑杏湯;治熱毒而致肺癰咳唾腥臭膿痰的桔梗湯;治咳唾涎沫的甘草乾薑湯等。另風熱咳嗽、風寒咳嗽、熱痰咳嗽亦常配伍套用。

4.用於胃痛、腹痛及腓腸肌攣急疼痛等,常與芍藥同用,能顯著增強治攣急疼痛的療效,如芍藥甘草湯。

5.用於調和某些藥物的烈性。如調味承氣湯用本品緩和大黃、芒硝的瀉下作用及其對胃腸道的刺激。另外,在許多處方中也常用本品調和諸藥。

與功效主治相關的藥理作用

植物甘草植物甘草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的功效。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別錄》記載:“溫中下氣,傷髒咳嗽,溫經脈,利血氣,解百藥毒。”《日華子本草》記載:“安魂定魄。補五勞七傷,一切虛損、驚悸、煩悶、健忘。通九竅,利百脈,益精養氣,壯筋骨,解冷熱。”

(1)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

甘草浸膏、甘草甜素、甘草次酸對多種動物均具有去氧皮質酮樣作用,能促進鈉、水瀦留,排鉀增加,顯示鹽皮質激素樣作用;甘草浸膏、甘草甜素能使大鼠胸腺萎縮、腎上腺重量增加、血中嗜酸性白細胞和淋巴細胞減少、尿中游離型17-羥皮質酮增加,顯示糖皮質激素樣作用。③兩者的化學結構相似,有直接皮質激素樣作用。

(2)調節機體免疫功能

甘草具有增強和抑制機體免疫功能的不同成分。甘草葡聚糖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對小鼠脾臟淋巴細胞有激活增殖作用,表現出致分裂原特性,與ConA合用有協同作用。

(3)抗菌、抗病毒、抗炎、抗變態反應

甘草黃酮類化合物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枯草桿菌、酵母菌、真菌、鏈球菌等有抑制作用。甘草甜素對人體免疫性缺陷病毒(愛滋病病毒,HIV)、肝炎病毒、水皰性口腔病毒、腺病毒Ⅲ型、單純皰疹病毒Ⅰ型、牛痘病毒等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甘草具有皮質激素樣抗炎作用,對小鼠化學性耳廓腫脹、腹腔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大鼠棉球肉芽腫、甲醛性大鼠足腫脹、角叉菜膠性大鼠關節炎等都有抑制作用。

(4)鎮咳、祛痰

甘草浸膏片口內含化後能復蓋在發炎的咽部黏膜上,緩和炎症對它的刺激,達到鎮咳作用。甘草還能通過促進咽喉和支氣管黏膜的分泌,使痰易於咳出,呈現祛痰鎮咳作用。甘草次酸、甘草黃酮、 甘草流浸膏灌胃給藥,對氨水和二氧化硫引起的小鼠咳嗽均有鎮咳作用,並均有祛痰作用。甘草次酸膽鹼鹽皮下注射,對豚鼠吸入氨水和電刺激貓喉上神經引起的咳嗽,均有明顯的鎮咳作用。

(5)對消化系統的影響

甘草粉、甘草浸膏、甘草次酸、甘草素、甘草苷、異甘草苷和地FM100對動物多種實驗性潰瘍模型均有抑制作用,能促進潰瘍癒合。生胃酮(即甘草次酸的琥珀酸半酯二鈉鹽)能加速胃潰瘍面癒合、改善胃黏膜抵抗力。FM100灌服給藥,能完全抑制結紮幽門引起的大鼠胃潰瘍形成,對乙醯膽鹼和組胺引起的胃酸分泌有抑制作用。

(6)解毒

甘草對誤食毒物(毒蕈),藥物中毒(敵敵畏、喜樹鹼、順鉑、咖啡因、巴比妥)均有一定的解毒作用,能緩解中毒症狀,降低中毒動物的死亡率。甘草解毒作用的有效 成分主要為甘草甜素。

經典中藥

中藥有著獨特的理論體系和套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國自然資源及歷史,文化等方面的特點。

中藥方劑之五字類

方劑學,名處方,俗稱湯頭。是中醫在辨證論治中產生的一個處方,根據藥物的性能和相互關係,配伍而成,在同一張方劑中,藥物相同,配伍不同,所產生的方劑不同,故方劑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