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報》

《物理學報》

《物理學報》是中國出版的第一份物理類綜合性學術期刊,被認為是“中國權威性的物理刊物”。由中國物理學會和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主辦,創刊於1933年,原名《中國物理學報》,創刊初期用英、法、德三國文字發表論文,1953年易為現名。《物理學報》被SCI-CD,SCI-E,EI-P,CA,INSPEC,JICST,AJ和MR等檢索系統收錄。2009年獲得“新中國60年有影響力的期刊”榮譽稱號,2010年榮獲出版界國家最高獎——中國政府出版獎期刊獎。

基本信息

《物理學報》是由中國物理學會主辦的,創刊於1933年,原名“ChineseJournalofPhysics”,
《物理學報》《物理學報》

創刊初期用英、法、德三國文字發表論文。這是中國出版的第一份物理類綜合性學術期刊,1953年易為現名的中文期刊

刊物簡介

《物理學報》首任主編為我國第一代著名物理學家嚴濟慈丁燮林,隨後擔任主編的有吳大猷、王竹溪、黃祖洽和王乃彥,現任主編是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歐陽鍾燦院士。70餘年的變遷,《物理學報》從初創到成長、壯大,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從一個側面展現了我國現代物理學崛起與發展的梗概和脈絡。現在,《物理學報》已成為目前中國歷史最悠久、在國內外發行量最大、影響面最廣的物理類學術期刊,贏得了國內外物理學界的普遍認同和信譽,受到包括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楊振寧教授在內的一些著名物理學家的高度評價,被認為是“中國權威性的物理刊物”,奠定了它在中國科技期刊中的重要地位。

由中國科技信息所統計,2003年《物理學報》被SCI-CD,SCI-E,EI-P,CA,INSPEC,JICST,AJ和MR等檢索系統收錄。根據SCI資料庫統計,2003年《物理學報》的影響因子為1.130,總被引頻次為2410次。特別是該統計顯示,在本學科國際同類期刊中,其影響因子和總被引頻次位於中上水平,在68種國際上綜合性物理類期刊中,《物理學報》的總被引頻次和影響因子分別位居第23和第28。其中,本刊的總被引頻次居中國物理類期刊第1位、中國科技期刊第1位,影響因子為中國物理類期刊第2位。

這幾年來,本刊繼續以提高質量為增強核心競爭力的主線,在辦刊理念、學術品位、編輯質量、出版發行與宣傳,以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等方面,進一步加快與國際接軌的步伐。特別是進一步提高期刊學術水準,《物理學報》面向國際學科發展的前沿領域,以國家知識創新體系的建設為依託,跟蹤熱點課題加強組織和徵集優秀稿件,進一步提高學術論文的創新性、導向性和權威性。主要刊登由國家知識創新體系組成的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國家“863”計畫項目、國家“973”基礎研究項目,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一批最新科研進展或取得科技成果的優秀論文。其中,在2004年《物理學報》刊登的論文中,基金資助論文比例為87.5%。這表明《物理學報》吸收前沿科學和高質量學術論文的能力在不斷增強,提高了期刊自身的整體學術水平。

據有關部門的不完全統計,《物理學報》被引相對較多的論文,其學術內容按國際物理學分類來看,主要涉及混沌系統的理論和模型、量子光學、流體力學、量子論、離散系統的經典力學、黑洞、點陣理論和統計學、介觀體系和量子干涉、表面電子態、聚合物、薄膜與低維結構、光電效應、固體團簇結構與碳納米管及納米結構材料、超導電性、分子運動論、輻射的發射與吸收及散射、自鏇電子學、磁熵變材料等研究領域,其中反映了當今物理學研究中的熱點問題和新的方向。

目前,對國內外發行和交換約1700份,光碟發行量約為600多個平台。2003年《物理學報》在科技部西南信息中心期刊網站中論文下載為3080篇次;在清華同方數據中,本刊2003年web下載3.58餘萬篇次,印刷版總被引頻次2845次,其web擴散係數為12.61倍,在物理類期刊中,下載論文篇次居第1位。該統計顯示,《物理學報》2003年即年指標17.2715,web影響因子14.4813。本刊2003年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均居物理類期刊第1位。並在2001-2003年中,《物理學報》平均被引頻次和影響因子均居物理類期刊第1位。

近幾年來,《物理學報》先後獲得第一、二、三屆國家期刊獎,2001、2002、2003年度百種傑出期刊獎,以及中國科學院特別獎、一等獎等多項重要獎項。2003年10月《物理學報》創刊70周年。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周光召題詞祝賀:“格物唯實,推理求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的題詞為:“格物致知、勇創一流”。題詞的著名科學家還有彭桓武、黃昆、楊振寧李政道、馮端、陳佳洱、李蔭遠、黃祖洽、白春禮、王乃彥、趙忠賢、楊國楨、李方華、梁敬魁等。《物理學報》主管部門與主辦單位及一些科研機構和高等學校也以各種方式表示祝賀。這些都表明《物理學報》的建設與發展始終得到物理界及各方面的高度重視與全力支持。其中除楊振寧教授上述對《物理學報》的評價外,我國著名超導專家趙忠賢院士指出:“《物理學報》是我國少數幾個具有權威性的高層次刊物之一,刊載的論文大多是在國內外處於領先地位的科研成果,審稿制度嚴格,對論文質量嚴格把關,編輯出版嚴謹細緻認真”。“《物理學報》是我國物理學界水平最高、影響最大的著名學術期刊,是進行學術交流的重要刊物之一,一直受到國際物理學界專家的注目和好評。《物理學報》創刊71年來為繁榮我國的科學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原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主任、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北京大學校長陳佳洱院士稱:《物理學報》是我國物理學界水平最高、影響最大的著名學術刊物,所登的許多論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編輯出版質量高,是我國少數幾個具有權威性的高層次刊物之一,受到國際物理學界專家的注目和好評。

當今,科技期刊已成為一個國家科技發展和社會經濟文化進步的重要標誌。可以看到,面對我國入世後激烈的挑戰,中國期刊的使命更加艱巨。時代呼喚期刊工作者與科學家、出版社和信息系統團結起來相互支持合作,在我國政府及其主管部門的組織的協調下,共同營造我國科技期刊發展的優良環境,為創辦國際一流的學術刊物作出積極貢獻,讓中國科技期刊加快融入國際學術交流。

SCI:影響因子

2008年-SCI:全部物理類
2008年-SCI:國際綜合性物理類期刊
2008年-SCI:中國科技期刊
2008年-SCI:全部期刊(6417種)
2007年-SCI:中國科技期刊
2007年-SCI:國際綜合性物理類期刊

地址示意圖

《物理學報》地址示意圖《物理學報》

刊物相關

兩刊編輯部,從主編、副主編直至編委成員,以及包括審稿人在內,對兩刊中的學術不端行為都極為重視,態度堅決,旗幟鮮明,均按照有關程式與規定進行調查處理。因為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與作者的個人道德和學術生命攸關。對此,兩刊編輯部表現出高度的負責態度,決不馬虎草率,在原有的作者簽署著作權轉讓協定的基礎上,同時也要求作者必須作出遵守學術道德規範承諾,這是完全必要的,也將進一步加大了對兩刊作者履行協定的學術監督力度。2006年兩刊編輯部根據有關的指控與質詢,均予以調查核實,分別作出處理,並根據兩刊編委擴大會議的意見,在兩刊網站上進行通報,起到了批評教育與學術警示作用。

2007年兩刊編輯部受理審稿人和讀者的舉報與質疑共8起。從反映的情況來看,屬於一稿二投和署名的問題。經調查核實,其中7起與舉報事實相符,已分別作出了退稿或撤消已發表論文等相關處理,並對作者進行了批評教育。下面是其中兩位作者經批評教育後給兩刊編輯部來信,表示檢查錯誤和改正的部分摘錄:

某大學金某:“本人甘願接受貴報對本人的任何處罰,只希望鑒於本人已經誠懇地承認錯誤,對自己的行為痛心疾首,能得到寬容處理”,“同時白白地浪費編輯和審稿人的時間與資源表示衷心的歉意”。

某大學楊某:“我這樣做(指一稿二投),既不尊重中國科學與中國物理的投稿須知,更不尊重兩個編輯部老師的辛勤勞動,我這樣做真是非常的不應該,我現在想起來真是後悔極了,以後再也不做這樣的事了”

國內一級學術期刊名錄

學術期刊刊發的文獻以學術論文為主,而非學術期刊刊發的文獻則以檔案、報導、講話、體會、知識等只能作為學術研究的資料而不是論文的文章為主。
《植物分類學報》
《套用生態學報》
《哲學研究》
《動物分類學報》
《近代史研究》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
《世界歷史》
《中國圖書館學報》
《套用數學學報》
《套用數學和力學》
《力學學報》
《光子學報》
《氣象學報》
《地質學報》
《地質論評》
《微生物學通報》
《婦女研究論叢》
《管理科學學報》
《獸類學報》
《中國農村經濟》
《營養學報》
《中國農業科學》
《植物病理學報》
《水產學報》
《半導體學報》
《文學遺產》
《文藝研究》
《現代外語》
《管理世界》
《自然科學進展》
《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
《計算數學》
《數學進展》
《數學學報》
《系統科學與數學》
《民族研究》
《數學物理學報》
《當代亞太》
《固體力學學報》
《國際問題研究》
《工程熱物理學報》
《光學學報》
《拉丁美洲研究》
《化學物理學報》
《物理學報》
《計算物理》
《低溫物理學報》
《催化學報》
《分析化學》
《高等學校化學學報》
《物理化學學報》
《有機化學》
《天文學報》
《測繪學報》
《地球物理學報》
《空間科學學報》
《美國研究》
《大氣科學》
《歐洲研究》
《岩石學報》
《政治學研究》
《地理學報》
《生態學報》
《生物多樣性》
《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報》
《菌物學報》
《法學研究》
《中國法學》
《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報》
《生物工程學報》
《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
《植物生理與分子生物學學報》
《植物生態學報》
《植物學報》
《會計研究》
《統計研究》
《世界經濟》
《生理學報》
《心理學報》
《中國音樂學》
《土壤學報》
《中國水土保持科學》
《農業機械學報》
《植物保護學報》
《中國人口科學》
《園藝學報》
《林業科學》
《林業科學研究》
《畜牧獸醫學報》
《自然辯證法通訊》
《功能材料》
《材料研究學報》
《煤炭學報》
《矽酸鹽學報》
《中國稀土學報》
《金屬學報》
《稀有金屬》
《外國文學評論》
《系統工程與電子技術》
《控制理論與套用》
《控制與決策》
《軟體學報》
《計算機研究與發展》
《過程工程學報》
《無機材料學報》
《汽車工程》
《中國環境科學》
《複合材料學報》
《古生物學報》
《中國社會科學》
《套用化學》
《病毒學報》
《焊接學報》
《紅外與毫米波學報》
《稀有金屬材料與工程》
《中國翻譯》
《世界宗教研究》
《中國有色金屬學報》
《機械工程學報》
《中國機械工程》
《潤滑與密封》
《儀器儀表學報》
《中國電機工程學報》
《實驗生物學報》
《電子學報》
《農業經濟問題》
《通信學報》
《遺傳學報》
《套用力學學報》
《數據採集與處理》
《計算機學報》
《中國雷射》
《高能物理與核物理》
《音樂研究》
《系統工程學報》
《建築結構學報》
《岩土工程學報》
《土木工程學報》
《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
《地質科學》
《中國鐵道科學》
《中國公路學報》
《環境科學》
《無機化學》
《環境科學學報》
《環境化學》
《自然災害學報》
《高分子學報》
《社會學研究》
《鋼鐵》
《數學年刊》
《中國物理快報》
《中國物理》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報》
《材料科學與技術》
《中國昆蟲科學》
《磨擦學學報》
《模式識別與人工智慧》
《林業研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