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學報》

《氣象學報》

《氣象學報》是中國氣象學會主辦的全國性大氣科學學術性期刊,旨在反映我國大氣科學領域中最新科研成果,為大氣科學研究提供學術交流陣地,推動我國大氣科學基礎研究和理論研究迅速發展,服務於我國氣象現代化建設事業。《氣象學報》於1925年創刊。1924年10月18日,在中國氣象學會成立後的第1次理事會上,經研究決定出版發行《中國氣象學會會刊》(簡稱《會刊》),即《氣象學報》的原始刊名。2015年《氣象學報》入選全國百強科技期刊。

基本信息

簡介

獲獎獲獎

《氣象學報》創刊於1925年,是中國氣象局主管、中國氣象學會主辦的大氣科學學術期刊,主要刊載氣象海洋航空地理水文環境等領域有關大氣科學研究的具有創造性論文;國內外大氣科學發展動態綜合評述;新觀點、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的介紹;研究工作簡報及重要學術活動報導;優秀大氣科學專著的評介等。

歷史

《氣象學報》於1925年創刊。1924年10月18日,在中國氣象學會成立後的第1次理事會上,經研究決定出版發行《中國氣象學會會刊》(簡稱《會刊》),即《氣象學報》的原始刊名。
1925年7月《會刊》在青島面世,每年1期,從1925~1934年先後出版10期,1935年出版了《中國氣象學會10周年紀念刊》1冊。20世紀30年代中期,隨著氣象事業的發展,經中國氣象學會10周年紀念大會和理事會議決定,自1935年7月,《會刊》更名為《氣象雜誌》,刊期從1年改為1個月。日軍侵華後,時局動盪,辦刊經費拮据,被迫停刊近3年。1935~1940年僅出版4卷(第11~14卷),累計36冊。1941年《氣象雜誌》復刊,並更名為《氣象學報》,每年出版4期。其後,仍不能正常出版,1941~1949年間只出版6卷(第15~20卷),累計9冊。新中國成立後,《氣象學報》獲得了新生。1950年從第21卷繼續出版。文革期間,學報再度被迫停刊,從1966年下半年至1978年8月停刊長達12年之久。1978年9月21日,經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批准《氣象學報》再度復刊。自創刊70餘年來,《氣象學報》從一個側面記錄了我國氣象科學幾經蒼桑的發展歷史,成為氣象業務和科研部門、高等院校等的重要參考文獻資料。

內容

《氣象學報》實行編委會制。編委會是由大氣科學各分支學科的專家學者組成。編委會負責貫徹落實我國的科技出版方針和《氣象學報》的辦刊宗旨,審查並終審論文,指導編輯部的編輯出版工作。自1950年以來,我國資深的氣象學家涂長望呂炯趙九章李憲之葉篤正謝義炳廖洞賢周秀驥等先後出任編委會主任委員。
《氣象學報》以氣象及水文、海洋、環境等相關學科的科研人員、高等院校師生為主要讀者對象,刊登動力氣象學、天氣學、氣候學、數值天氣預報、大氣物理學、大氣化學、大氣探測、人工影響天氣及套用氣象學等大氣科學各主要分支學科的代表我國研究新水平的創造性論文;國內外大氣科學發展動態的綜合評述;大氣科學新觀點、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的介紹;大氣科學研究工作簡報及重要學術會議報導;國內優秀大氣科學專著的評介。

成績

《氣象學報》在國內外大氣科學界具有一定的影響。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研究課題組在1992年公布的使用“引文法”鑑定的“1990~1991年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100種中,《氣象學報》位居第15名,名列氣象科技刊之首。1998年,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公布的“中國科技期刊排行表”(地球科學類)中,按“被引頻次”排序《氣象學報》列第10位,按“影響因子”排序列第5位。《氣象學報》是唯一同時進入前10名的氣象科技期刊。在國際上,《氣象學報》進入了SA等檢索系統。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資料庫(CSTPC)
提供的“期刊檢索報告”表明,自1998年以來,《氣象學報》中文版一直被英國的《科學文摘》(SA)和《日本科技文獻快報》兩大檢索系統收錄。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大氣科學研究成果纍纍,廣大氣象科技工作者企盼科研成果早日在《氣象學報》上發表,為滿足氣象科學技術發展的需要,從1996年起,《氣象學報》從季刊改為雙月刊,大幅度地增加了刊載量,出版周期相應縮短。儘管如此,信息傳遞速度仍不能與氣象事業發展同步。為此,從2002年起,《氣象學報》將進行改版,即版面由正16開改為大16開,總頁數不變,以使最新氣象科研成果能更多更快地通過《氣象學報》這一視窗,進行廣泛交流。

2015年《氣象學報》入選全國百強科技期刊。

國內一級學術期刊名錄

學術期刊刊發的文獻以學術論文為主,而非學術期刊刊發的文獻則以檔案、報導、講話、體會、知識等只能作為學術研究的資料而不是論文的文章為主。
《植物分類學報》
《套用生態學報》
《哲學研究》
《動物分類學報》
《近代史研究》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
《世界歷史》
《中國圖書館學報》
《套用數學學報》
《套用數學和力學》
《力學學報》
《光子學報》
《氣象學報》
《地質學報》
《地質論評》
《微生物學通報》
《婦女研究論叢》
《管理科學學報》
《獸類學報》
《中國農村經濟》
《營養學報》
《中國農業科學》
《植物病理學報》
《水產學報》
《半導體學報》
《文學遺產》
《文藝研究》
《現代外語》
《管理世界》
《自然科學進展》
《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
《計算數學》
《數學進展》
《數學學報》
《系統科學與數學》
《民族研究》
《數學物理學報》
《當代亞太》
《固體力學學報》
《國際問題研究》
《工程熱物理學報》
《光學學報》
《拉丁美洲研究》
《化學物理學報》
《物理學報》
《計算物理》
《低溫物理學報》
《催化學報》
《分析化學》
《高等學校化學學報》
《物理化學學報》
《有機化學》
《天文學報》
《測繪學報》
《地球物理學報》
《空間科學學報》
《美國研究》
《大氣科學》
《歐洲研究》
《岩石學報》
《政治學研究》
《地理學報》
《生態學報》
《生物多樣性》
《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報》
《菌物學報》
《法學研究》
《中國法學》
《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報》
《生物工程學報》
《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
《植物生理與分子生物學學報》
《植物生態學報》
《植物學報》
《會計研究》
《統計研究》
《世界經濟》
《生理學報》
《心理學報》
《中國音樂學》
《土壤學報》
《中國水土保持科學》
《農業機械學報》
《植物保護學報》
《中國人口科學》
《園藝學報》
《林業科學》
《林業科學研究》
《畜牧獸醫學報》
《自然辯證法通訊》
《功能材料》
《材料研究學報》
《煤炭學報》
《矽酸鹽學報》
《中國稀土學報》
《金屬學報》
《稀有金屬》
《外國文學評論》
《系統工程與電子技術》
《控制理論與套用》
《控制與決策》
《軟體學報》
《計算機研究與發展》
《過程工程學報》
《無機材料學報》
《汽車工程》
《中國環境科學》
《複合材料學報》
《古生物學報》
《中國社會科學》
《套用化學》
《病毒學報》
《焊接學報》
《紅外與毫米波學報》
《稀有金屬材料與工程》
《中國翻譯》
《世界宗教研究》
《中國有色金屬學報》
《機械工程學報》
《中國機械工程》
《潤滑與密封》
《儀器儀表學報》
《中國電機工程學報》
《實驗生物學報》
《電子學報》
《農業經濟問題》
《通信學報》
《遺傳學報》
《套用力學學報》
《數據採集與處理》
《計算機學報》
《中國雷射》
《高能物理與核物理》
《音樂研究》
《系統工程學報》
《建築結構學報》
《岩土工程學報》
《土木工程學報》
《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
《地質科學》
《中國鐵道科學》
《中國公路學報》
《環境科學》
《無機化學》
《環境科學學報》
《環境化學》
《自然災害學報》
《高分子學報》
《社會學研究》
《鋼鐵》
《數學年刊》
《中國物理快報》
《中國物理》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報》
《材料科學與技術》
《中國昆蟲科學》
《磨擦學學報》
《模式識別與人工智慧》
《林業研究》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