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告別的聚會》

《為了告別的聚會》

《為了告別的聚會》又名《告別圓舞曲》曾榮獲義大利最佳外國文學獎,是米蘭·昆德拉於1969-1970年間在波希米亞完成是其重要的小說代表作之一,該作品構思巧妙,極富黑色幽默風格,小說只寫了五天裡發生的事,但涉及了很多的人物,每個人物的生活又展開得非常豐滿。是公認的當代文學傑作,在全世界34個國家和地區出版。

基本信息

《為了告別的聚會》《為了告別的聚會》
《為了告別的聚會》又譯為《告別圓舞曲》曾榮獲義大利最佳外國文學獎,是米蘭·昆德拉重要的小說代表作,於1969-1970年間在波希米亞完成。該作品構思巧妙,極富黑色幽默風格,是公認的當代文學傑作,在全世界34個國家和地區出版。小說只寫了五天裡發生的事,但涉及了很多的人物,每個人物的生活又展開得非常豐滿。它表現了人們對生命死去的漠然,對改變生命的的渴望和抗爭。為了得到新的東西,他們都拚命想逃避一些東西,又拚命想抓住一些實際的東西。他們面臨一個選擇,卻好像又別無選擇,最終只能選擇監視、欺騙和謀害。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一樣,是一部引發人對人生的思考的作品。

基本資料

《為了告別的聚會》《為了告別的聚會》
作者:(捷)米蘭·昆德拉
譯者:安麗娜
ISBN:9787506300223
頁數:220
定價:5.90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裝幀:平裝
出版年:1993

作者介紹

《為了告別的聚會》米蘭·昆德拉
米蘭·昆德拉,捷克小說家,生於捷克布爾諾市。父親為鋼琴家、音樂藝術學院的教授。生長於一個小國在他看來實在是一種優勢,因為身處小國,“要么做一個可憐的、眼光狹窄的人”,要么成為一個廣聞博識的“世界性的人”。童年時代,他便學過作曲,受過良好的音樂薰陶和教育。少年時代,開始廣泛閱讀世界文藝名著。青年時代,寫過詩和劇本,畫過畫,搞過音樂並從事過電影教學。總之,用他自己的話說,“我曾在藝術領域裡四處摸索,試圖找到我的方向。”50年代初,他作為詩人登上文壇,出版過《人,一座廣闊的花園》(1953)、《獨白》(1957)以及《最後一個五月》等詩集。但詩歌創作顯然不是他的長遠追求。最後,當他在30歲左右寫出第一個短篇小說後,他確信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從此走上了小說創作之路。1967年,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玩笑》在捷克出版,獲得巨大成功,連出三版,印數驚人,每次都在幾天內售馨。作者在捷克當代文壇上的重要地位從此確定。但好景不長。1968年,蘇聯入侵捷克後,《玩笑》被列為禁書。昆德拉失去了在電影學院的職務。他的文學創作難以進行。在此情形下,他攜妻子於1975年離開捷克,來到法國。移居法國後,他很快便成為法國讀者最喜愛的外國作家之一。他的絕大多數作品,如《笑忘錄》(1978)、《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輕》(1984)、《不朽》(1990)等等都是首先在法國走紅,然後才引起世界文壇的矚目。他曾多次獲得國際文學獎,並多次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除小說外,昆德拉還出版過三本論述小說藝術的文集,其中《小說的藝術》(1936)以及《被叛賣的遺囑》(1993)在世界各地流傳甚廣。昆德拉善於以反諷手法,用幽默的語調描繪人類境況。他的作品表面輕鬆,實質沉重;表面隨意,實質精緻;表面通俗,實質深邃而又機智,充滿了人生智慧。正因如此,在世界許多國家,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昆德拉熱”。昆德拉原先一直用捷克語進行創作。但近年來,他開始嘗試用法語寫作,已出版了《緩慢》(1995)和《身份》(1997)兩部小說。他的作品表面輕鬆,實質沉重;表面隨意,實質精緻;表面通俗,實質深邃而又機智,充滿了人生智慧。正因如此,在世界許多國家,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昆德拉熱”。

內容介紹

《為了告別的聚會》東歐街頭一景

小說以蘇聯入侵布拉格為政治背景,通過小號手、美國商人、療養院護士和獲釋囚徒等8個人物反覆曲折的愛情故事,在哲學層面深刻探討了諸多人生繁雜矛盾的困境和難題。

故事很簡單。

從一個姑娘懷孕後對已婚情人的糾纏開始,寫這個姑娘謹慎地試圖通過胎兒來達成對於情人愛情的渴望;寫男子試圖說服姑娘打胎來擺脫這次愛情的危機;寫姑娘的情人一心要發現姑娘的不忠並且來競爭對於姑娘的愛情;寫男子的妻子一心要揭穿男子的不忠行為以滿足自己惡意的嫉妒快感。通過穿插和人物關係的交織,還寫了另一個即將離開自己祖國的男子和他的準情人。故事持續的時間是五天,五天就改變了一切,這是一個“為了告別的聚會”,因為聚會之後還是告別的交錯。故事的場景就在一個由溫泉的小鎮上,人物在那裡來往仿佛是一個不用改編就可上演的戲劇。

故事仿佛就是為了譏諷人類的機心和努力。所有的盤算都會突然落空、所有的構想都大相逕庭、所有的感覺都南轅北轍。

男子為了說服姑娘打胎而費盡心機,然而,姑娘的同意打胎卻完全不是出於男子的設計;姑娘一心以為腹中的胎兒就仿佛是愛情的象徵和聖物,因此她無論如何都不能放棄,然而她的愛情卻不僅背棄了讓她懷孕的男子,也背棄了年輕的情人,和一個老年男子開始了;男子的妻子被嫉妒占據全身心,卻在即將發現不忠的前夕,突然感覺到了嫉妒的愚蠢,並且發現了愛情嫉妒之外的可能性,其他男子可愛的可能性;姑娘在開啟了愛情之門之後,為了愛情決定墮胎,然而卻死於一次意外(死亡本來就總不為我們掌握);男子在姑娘的死亡帶來的突然超脫之後,感覺到了自己妻子的可貴,可是她的妻子的心靈卻已經開始遁離;即將離開自己祖國的男子在滿心歡喜的告別時卻突然發現了捨不得離開的原因,並且他正是害死姑娘的無意的兇手———所有這些都出乎人們的意料,出乎讀者的意料,卻是那么可能的發生。或者說,生活中真實的發生未必不如這種可能。

書評

《為了告別的聚會》《為了告別的聚會》
我不知道這本小說在昆德拉作品中的序列,我感覺它是昆德拉的一種嘗試,昆德拉在裡面反覆探討著各種各樣的概念,比如“媚俗”、比如“嫉妒”、比如“高尚”、比如“秩序”、比如“世界的曇花一現的本質”。這些概念附著在小說的情節中隨時展開,儘管還只是蜻蜓點水一般的,然而卻已經展示了各自向前發展的無限可能性。儘管它們致使“社會世界”(SocialWorld)的一種創造,然而這種創造卻正如同小說中的主人公一般有著鮮活的生命。它們生動站立、它們躍躍欲試、它們引而待發、它們生機勃勃——而這實在是因為人們,不僅是書中的主人公,每時每刻都在受著這些概念的操縱,因著它們活動。人們,我們,不認識它們,我們以為是按著我們自己的心愿在活動,事實上,我們只是這些概念的提線木偶而已。提線木偶無知無覺,無喜無憂,而我們卻還會自以為是的知覺喜憂。

或許,昆德拉是旨在揭示這樣的悲劇性存在?

一一《江南時報》(2002年10月29日)

作者的語言描寫生動而豐富,敘述中夾著議論心理分析。讀小說中描寫的情景好像看電影一樣,讀者始終被調動起思緒從而產生更多的的感觸。有些話語包含著他的雋永和智慧,只能心領神會。他甚至把哲學、政治批判融入愛情故事,很多議論精闢、深刻。從他的作品裡找到了自己無從理清的問題,得到了精神的宣洩。
一一solargo(北京)

昆德拉總是用他的睿智和才華為我們構建一個分不清虛幻還是現實的世界。不論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還是《為了告別的聚會》等等,在閱讀的過程中,總會一次次發現自身與文中人物驚人的共同點,並對於作者對人物心理準確的把握感到驚異。作為一個女性,我完全覺得昆德拉徹底把握了女性的心理特點,一切企圖被隱藏的想法都赤裸裸被揭露出來。

一一在等待的一粒米(南京)

相關詞條

米蘭·昆德拉作品集

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捷克小說家,生於捷克布爾諾市。1967年,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玩笑》在捷克出版,獲得巨大成功,在捷克當代文壇上的重要地位從此確定。於1975年移居法國,曾多次獲得國際文學獎,並多次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代表作品有《笑忘錄》、《生命不能承受之輕》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