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笑》

《玩笑》

《玩笑》是米蘭·昆德拉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後根據這部被禁的同名小說改編成一部讓人莞爾卻又心生絕望的電影。主要講述的是青年知識分子路德維克因為與女友開了個玩笑,被朋友澤馬內克陷害,送入苦役營後發生的一系列事情。

基本信息

《玩笑》是米蘭·昆德拉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布拉格之春”後被列為禁書。青年知識分子路德維克因為與女友開了個玩笑,被朋友澤馬內克陷害,送入苦役營。歸來後他為了報復澤馬內克設計勾引其妻海倫娜。計畫成功後,他才發現:澤馬內克早想拋棄妻子,他的報復成了一個毫無作用的“玩笑”。昆德拉說:“受到烏托邦聲音的迷惑,他們拚命擠進天堂的大門,但當大門在身後砰然關上時,他們卻發現自己是在地獄裡。這樣的時刻使我感到,歷史總是喜歡開懷大笑的。”昆德拉自從1960年以《玩笑》一舉成名之後,先後獲得六次國際大獎,在世界範圍內引起了不同凡響的震撼。阿拉貢稱之為“本世紀最偉大的小說家”;《華盛頓郵報》稱之為“歐美最傑出的和最為有趣的小說家之一”。

圖書信息

《玩笑》作者
作者:米蘭·昆德拉
ISBN:7532730751
頁數:407
開本:32開
高度:20毫米
重量:492克
封面形式:簡裝本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6-1

目錄

《玩笑》米蘭 昆德拉

第一部 路德維克
第二部 埃萊娜
第三部 路德維克
第四部 雅洛斯拉夫
第五部 路德維克
第六部 考茨卡
第七部 路德維克,埃萊娜,雅洛斯拉夫
關於毀滅的小說

內容摘要

我撲在她身上,使出全身的力氣才撩起她的裙子,扯破她的胸衣,抓住了裸露出來的胸部,但露茜抵抗著我,並越來越猛烈(也和我一樣,受著某種盲目的強力的支配),她掙脫我,從床邊跳開去,全身緊緊抱住柜子。

“你為什麼不肯?”我狂叫著。她無力作答,囁嚅著要我別生氣,別怪她,可含糊其辭的,而且語無倫次。“你為什麼不肯?你通道不知道我有多么愛你嗎?你真瘋了!該捆起來!”我恨恨地罵她。“那你,你就把我趕走吧。”她說,身子還是貼著柜子。“是的,我要把你趕走,因為你不愛我,因為你拿我開心!”我吼叫著,向她發出最後通牒,要么她把身子給我,要么我就不想再見她,永遠!

我又朝她走去,擁抱她。這一回她沒有抵抗,偎依在我懷裡,一點沒有氣力,像死了一般。“你幹嗎非要守著身子呢?你要為誰守著呢?”她不說話。“你幹嗎不說話呀?”“你不愛我。”她答道。“我,我會不愛你?”“你不愛!我原以為你愛我的……”她哭得淚人似的。

我跪在她面前,吻著她的雙腳,求她別哭。她嗚咽著翻來覆去說我不愛她。

驀然間,我的怒氣升了起來。似乎總有一股超乎自然的力理非要堵我的路不可,一次又一次把我要的,我追求的,本該屬於我的東西從我的手裡奪走;就是那一股力量從我這裡搶走了黨,壞搶走了我的同志,我的學校;就是那股力量每一回都把我剝奪殆盡,而且總是要奪就奪,不知為個什麼。我明白了,那股超自然力又拿露茜跟我作對,於是我惱恨露茜竟充當它的工具。我一記耳光打在她的臉上—心裡想著打的不是露茜,而是那一股敵意的力量。我大聲吼著我恨她,我不想再看見她,永遠不見她,一輩子!

我把她那件栗色大衣(脫在椅子上的)朝她扔過去,喊叫著要她走。

她穿上大衣,出去了。

我後來撲在床上,心裡空落落的,很想把她叫回來,因為剛才就在我要打發她走的時候我就已經有了悵然若失的感覺;因為我還知道,有一個穿著衣服、不聽話的露茜要比沒有露茜強千百倍。

凡此種種我都清楚,然而我還是沒有動彈去叫她回來。

我光著身子躺在這間借來的屋子裡很久很久,現在這個光景,我怎么回去見人,怎么回到那家緊挨著營地的人家,怎么去和礦工再開玩笑,回答他們那些粗鄙的盤問。

最後(夜已很深),我還是穿上衣服走了。從對面的人行道上,路燈還是照在我離開的這屋子裡。我繞過營地,敲了敲那所獨屋的窗戶(現在是黑著的),等了三分鐘,當著那個呵欠連連的推車工的面,把身上的那套舊衣服脫下來,他還問我好事怎么樣了,我支吾過去,(重新穿著睡衣和襯褲)走向軍營。我在灰心喪氣之中,對什麼都無所謂了。那巡邏兵帶著他的狼狗走到哪兒了,我也沒去注意,也沒有去想探照燈不探照燈的。我鑽進鐵絲網,從容不迫地朝我的營房走去。當我正沿著醫務所的牆走的時候,突然聽到:“站住!”我停下來。一支手電照在我身上:“你在這兒搞什麼名堂?”

“我正在嘔吐,中士同志。”我一面解釋,一面用一隻手支在牆上。

“你吐你的,你吐你的!”這名士官回答道,帶著他的狗重又巡邏去了。

創作背景

從1962年起,昆德拉著手創作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玩笑》。據他自己介紹,發生在捷克小鎮上的一件不起眼的事情激發了他的靈感:一個姑娘因為從公墓里偷花,把花作為禮物獻給情人而被地方警察局逮捕。於是,一個人物形象在他眼前出現了。這個形象就是露茜婭。對她而言,性慾和愛情是截然不同,甚至互不相容的兩碼事。接著,她的故事又與另一個人物的故事融合在一起。這個人物就是盧德維克。他把自己一生中積聚起來的仇恨都集中在一次性行為中發泄。《玩笑》的基調就這樣確定:一首關於靈與肉分裂的傷感的二重奏。

內容簡介

《玩笑》《玩笑》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大學生盧德維克。性格開朗富有幽默感,活躍於校園裡的學生會幹部,擔任多種職務,並且是校園民歌樂隊的主角,女孩子傾慕的熱門對象。然而令他想不到的是,只因為看不慣那“女孩子面對自己的情慾那幸福快樂的情緒”,而故意寫了一張“反動言論”的明信片,意欲“使她震驚,令她慌亂”。然而,在那個狂熱的政治年代,所有的玩笑都應該是”高度嚴肅的樂觀主義”,是“莊嚴而禁慾的歡樂,簡單地說,一個大寫的歡樂”。女朋友的將明信片上交給了組織,盧德維克因此陷入一場嚴肅的政治鬥爭。他被打上“托洛斯基分子”的烙印而遣放到一個邊遠的山區小礦,開始了整整五年的牢獄生涯。

在五年的流放生涯中,盧德維克受盡煎熬,沒完沒了挫折所帶來的痛苦讓一個少年承受了用盡一生也無法抹去的永恆恥辱。然而,就在這樣的地獄里,他遇見了露茜,並愛上圍牆之外的這位默默注視著她的小姑娘。她那純真空白的世界讓盧德維克飽受折磨的年輕的心靈得到溫暖。他真正的愛情是對露茜的愛。那是一種充滿激情的狂熱情慾,卻可以說是最為純潔的愛情。為了她,盧德維克從森嚴戒備的營房逃出來,在寒冷冬天裹著一床白布穿過大街和黑夜潛入一個借來的簡陋小房間裡,為的是等待與情人幽會。這是最美的期待,雖然裹著情慾的外殼,可是這純美的愛情卻讓我感動的要哭。
然而可笑的是,露茜的愛情還沒有充分準備到足以與盧德維克的愛欲融為一體,他被盧德維克的狂熱情慾嚇壞了,露茜逃走了,只留下裹著白布的盧德維克像具乾癟的屍體蒼白虛弱地躺在床上。一個帶著少年哭聲的愛情玩笑。
十五年後,盧德維克將他所經受的全部磨難和痛苦碎片經過研磨鍛造,製成一顆仇恨的藥丸。他要將十五年來一直無法化解的所有痛苦和詛咒報復於那位送他入獄的同學巴威爾的妻子海倫娜身上。他要親自將這仇恨的藥丸餵給巴威爾的妻子服下。他引誘海倫娜與自己上床,以此達到侮辱巴威爾的目的。他成功地虜獲了海倫娜的愛情(雖然他自己一點也看不起它),但是,巴威爾卻毫髮未傷。一個不再有吸引力的妻子受到傷害,對於丈夫來說莫不如是一件值得慶幸的藉以擺脫的最好理由之一。盧德維克意識自己依然在玩笑的掌控之下,連他的仇恨也被生活狠狠地捉弄了。“一個愚蠢的玩笑”“我是為了替我的過去報仇才來這裡的,可我的過去卻不知不覺地從我的身邊溜走了,像陌生人一樣對待我”.
盧德維克的仇恨如果沒有對手的奮起反擊,沒有對手的沉重打擊,就如重砸在棉花堆里一樣毫無意義。所有的仇恨瞬間消失,一片巨大的空虛襲來,盧德維克此時發現,自己的一生宛如炊煙裊裊,永遠無法在天空中定格。

玩笑無處不在。
就連死亡也被狠狠地開了一次玩笑。海倫娜在甜蜜的婚姻歷經生活的雨打風吹之後,發現自己所愛的丈夫不過是個庸俗的投機分子,一個無聊的騙子,於是她接受了盧德維克的。並因此激發起離開丈夫的勇氣。然而,她再次被生活的玩笑捉弄。當他知道盧德維克對她的愛情,自己以為的真正愛情,不過是盧德維克用來報復巴威爾的手段時,她崩潰了。明白真相之後的海倫娜吞服了大量的止痛藥想以死亡的方式來祭祀愛情,可笑的是,死神不過是跟她開個玩笑,它服下的不過是她的助手為了掩飾自己難以啟齒的青春病而故意裝在止痛藥瓶里的輕瀉藥而已。
露茜幼時遭輪姦的創傷讓她對性充滿恐懼,以致無法面對真正愛情中的情慾。直到遇到卡斯塔的脈脈溫情才讓他體驗到了愛情,但是卡斯塔卻是個已婚男人,於是,她被喚醒的情愛無法得以正常表達。遲來的愛情,那是生活逗哭你之後送上給你的一枚鮮果。
生活中充滿著玩笑,在玩笑中我們認識了生活卻陷入了混亂和迷惘。

作者簡介

《玩笑》米蘭・昆德拉

米蘭・昆德拉(MilanKundera,1929-),捷克小說家,生於捷克布爾諾市。父親為鋼琴家、音樂藝術學院的教授。他曾多次獲得國際文學獎,並多次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他善於以反諷手法,用幽默的語調描繪人類境況;他的作品表面輕鬆,實質沉重;表面隨意,實質精緻;表面通俗,實質深邃而又機智,充滿了人生智慧。正因如此,在世界許多國家,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昆德拉熱”。

1967年,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玩笑》在捷克出版,獲得巨大成功,連出三版,印數驚人,每次都在幾天內售馨。作者在捷克當代文壇上的重要地位從此確定。他的絕大多數作品,如《笑忘錄》(1978)、《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輕》(1984)、《不朽》(1990)等等都是首先在法國走紅,然後才引起世界文壇的矚目。他曾多次獲得國際文學獎,並多次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除小說外,昆德拉還出版過三本論述小說藝術的文集,其中《小說的藝術》(1936)以及《被叛賣的遺囑》(1993)在世界各地流傳甚廣。因其對小說藝術的卓越貢獻被授予2007年度捷克國家文學獎

作品列表

《玩笑》昆德拉作品
小說:

《玩笑》

《好笑的愛》

《生活在別處》

《告別圓舞曲》
《笑忘錄》

《不能承受生命之輕》

《不朽》

《慢》

《身份》

《無知》

《為了告別的聚會》

劇本:

《雅克和他的主人》

文論:

《小說的藝術》

《被背叛的遺囑》

《帷幕》

《埃施的可能性》

《超越於因果關係之上》

《多元歷史主義》

《現代主義》

成名後的尷尬

《玩笑》《玩笑》
從轟動一時到列為禁書

從1962年起,昆德拉著手創作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玩笑》。發生在捷克小鎮上的一件不起眼的事情激發了他的靈感:一個姑娘因為從公墓里偷花,把花作為禮物獻給情人而被地方警察局逮捕。於是,一個人物形象在他眼前出現了。這個形象就是露茜婭。對她而言,性慾和愛情是截然不同甚至互不相容的兩碼事。接著,她的故事又與另一個人物的故事融合在一起。這個人物就是盧德維克。他把自己一生中積聚起來的仇恨都集中在一次性行為中發泄。《玩笑》的基調就這樣確定:一首關於靈與肉分裂的傷感的二重奏。

《玩笑》寫得從從容容,前後花了三年多時間。昆德拉分外重視這部小說。這是他作為小說家的第一次鄭重的亮相。

從思想內容上而言,《玩笑》除了揭示人類一種特殊境況外,又具有全面反思和清算一個特殊時代的意思。難怪它在當時的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中成為一個爆炸性的聲音。

不管昆德拉承認與否,我們在《玩笑》中都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的許多影子。他也曾有過政治狂熱,也曾年紀輕輕就入了,也曾在學校里擔任學生幹部,也曾在大學期間因思想言論過激而被開除黨籍、不得不退學,也對民間藝術有特殊的感覺。所有這些在小說中都有所反映。

昆德拉在寫完《玩笑》後,懷著某種僥倖心理,將它交給了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出版社。出版社的編輯雖然答應要盡力讓它出版,可心裡卻直打鼓,並不抱多大希望。因為《玩笑》散發出的批判精神與當時官方的意識形態大相逕庭。在此期間,出版社曾同昆德拉商量,讓他作一些修改,但被拒絕。寧可不出,也決不改動一個字。這就是昆德拉當時的態度。沒有想到,兩年後,也就是在1967年,《玩笑》竟然問世了,而且沒有受到任何審查。連昆德拉本人都不敢相信。

《玩笑》出版後,引起了巨大反響,連出三版,達到幾十萬冊,很快便被搶購一空。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它一直名列暢銷書排行榜榜首。評論界將它當做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捷克斯洛伐克的重大文化事件,甚至稱它喚起了整個民族的覺悟。

不久之後,《玩笑》還被拍成了電影。幾乎在一夜間,昆德拉成為了捷克最走紅的作家。人們認為,小說說出了許多人想說而不敢說的真實。《玩笑》很快便引起了世界各國的注意,被譯成了法語、英語日語等幾十種語言。只是有些譯本不甚理想。其中,英國的版本,竟然任意刪去了整整一個章節,並隨便調換了章節的順序。昆德拉怒火中燒,立即寫信給英國《泰晤士報文學增刊》,表示強烈的不滿。昆德拉抗議的結果是,出版商同意再出一個平裝本,恢復被刪節的章節。

1968年8月,也就是《玩笑》出版後不到一年,蘇聯軍隊占領了捷克斯洛伐克。《玩笑》被列為禁書,立即從書店和圖書館消失。在東歐國家,除去波蘭南斯拉夫,它遭遇了同樣的命運。

如此背景下,西方國家對《玩笑》的興趣就更容易染上政治色彩。許多西方評論家乾脆把《玩笑》當做一部政治小說,而把昆德拉視為純粹“出於義憤或在暴行的刺激下憤而執筆寫作的社會反抗作家”。甚至到了八十年代,在一次昆德拉作品電視討論會上,仍有人稱《玩笑》是對“史達林主義的有力控訴”。昆德拉當時十分反感,立即插話:“請別用你的史達林主義來讓我難堪了。《玩笑》只是個愛情故事!”

然而,不管昆德拉承認與否,《玩笑》的政治性還是相當明顯的。首先,小說反映的時代充滿了政治氛圍。人人都得歌頌新社會,歌頌新制度,否則便會被視為同政府和人民唱反調。思想必須保持統一,不許有任何個人主義苗頭。其次,在明信片事件中,黨委審訊,黨小組表態,全體會議舉手表決,最後,盧德維克被開除黨籍和學籍。顯然,這一事件是被當做政治事件處理的。話說回來,如果沒有那種強大的政治力量,一個小小的玩笑也不會引發什麼後果。

在國際上對《玩笑》的一片評論聲中,最著名的是法國作家路易·阿拉貢為該小說的法文版所寫的前言。他稱《玩笑》是二十世紀最傑出的小說之一。由於阿拉貢的特殊地位,這篇前言引起了世界性的轟動。

然而,對於昆德拉而言,阿拉貢的讚美到最後又成為一種尷尬。原因就在於阿拉貢本人。1968年秋天,昆德拉在巴黎逗留期間,曾去拜訪過阿拉貢。當時,這位法國大作家正在接待兩個來自莫斯科的客人。他們竭力勸說他繼續保持同蘇聯的關係。阿拉貢對蘇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表示了極大的憤慨。他斷然告訴他們,他再也不會踏上俄國的土地了。“即使我本人想去,我的雙腿也不會同意的。”阿拉貢說。在場的昆德拉對他極為敬佩。沒想到,四年後,阿拉貢就去莫斯科接受了勃列日涅夫頒發的勳章。

這仿佛又是一個玩笑。

影視資料

《玩笑》 The Joke 1968

《玩笑》《玩笑》

根據昆德拉被禁的同名小說改編
一部讓人莞爾卻又心生絕望的電影
誕生於“布拉格之春”——電影曾被禁多年
捷克新浪潮的開山之作!

按照好萊塢的電影敘事法,《玩笑》是再好也不過的一個“復仇”故事。一個被明信片上的玩笑話毀滅全部生活的人,在經歷了漫長的15年等待之後,開始了他的的復仇。故事充滿了傳奇,性與暴力。而按照蘇聯老大哥的蒙太奇電影敘事理論,電影應該賦予深刻的教育意義,其中蘊涵著鐵定的真理和強烈的愛憎,不可逾越地道德,它不僅僅影響著同時代的社會主義陣營國家的電影面貌,也在試圖塑造捷克電影的形象和面貌。不過,這個時刻,至少在1968年春天的布拉格,捷克電影卻在孕育著自己的“新浪潮”。捷克電影的新浪潮當中,湧現了米洛斯-福爾曼、伊日-門澤爾、賈洛米爾-吉里斯等一大批直面捷克現實的青年導演(其中門澤爾的《緊密監視的列車》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這部影片是根據捷克的另一位傑出的作家赫拉把爾的小說改編),昆德拉既是他們的導師,也是他們的合作者。米洛斯-福爾曼後來到了美國之後拍攝了《飛越瘋人院》,這部影片對專制與暴力的表現震動了整個世界。當然,這個時候的米洛斯-福爾曼已經不僅僅是要呈現捷克人民的心靈創傷了,他要表達的是對以任何形式出現的暴力的抵制。

1968年的捷克電影發現自己迫切需要真實和自由的表達,一個去墓地盜花的少女被抓的真實報導給了昆德拉極大的震撼,這個人物成為電影中的露茜,成為那個充滿仇恨的路德維克身陷囹圄救命的稻草。渺小的個人充當了歷史的人質,而他得以立足大地的所有根基在瞬間就坍塌。《玩笑》的故事跟拍攝於1992年獲得歐洲電影節三項大獎的比利時影片《英雄托托》有著相同的復仇主題,不過,後者已經沒有那么沉重的歷史背景了。儘管如此,昆德拉在《玩笑》里依然充滿了自嘲,主人公“有來由”的恨在影片結尾“無來由”地消失了。這跟昆德拉在翻看希特勒童年時候的照片的感覺是一樣的。荒誕的現實感將路德維克並且導向驚人的“存在”意識當中。路德維克積所要報復的人正準備拋棄他的妻子,他勾引仇人的妻子對仇人來說有可能成為一個合理的藉口。在對主人公的“存在“深表同情的時刻,昆德拉已經開始了他後來的所有作品中想要闡述的命題:人性是不確定的,甚至恨,甚至愛。

昆德拉的小說繼承了他的文學先輩辛辣的幽默的傳統,但這個時候他的文學,很顯然,和電影之間的關係也十分的密切。《玩笑》由昆德拉親自編劇,捷克新浪潮電影的代表人物之一賈洛米爾•吉里斯執導,這時的捷克似乎對昆德拉的小說和電影都如此的渴望。《玩笑》上映後受到觀眾的歡迎,蘇聯坦克開進布拉格之後,昆德拉的小說和電影同時被禁止,他也被解除了在布拉格電影學院的教師職務。

即使蘇聯坦克開進了布拉格,捷克電影仍然認為它是屬於歐洲電影的一個部分而不是蘇聯電影的一個部分。但是,捷克電影跟法國、義大利、英國電影也同樣有著巨大的差異,它有著自己的敘事傳統和敘事法則。布拉格是卡夫卡的故鄉。捷克這個夾在東歐和西歐之間的國家,一直在守衛著自己腳下的那一寸“我自己的”土地。

和法國的新浪潮電影所不同的,捷克電影新浪潮里的影片探討的似乎還不是電影語言革命的問題,而是解決一個真實表達的問題。當電影變成一個一個謊言和改造現實的工具的,《玩笑》辛辣地把電影指向了謊言的製造者,並竭力掙脫任何的電影陳規與教條。如出一轍的新浪潮在中國,是在20世紀90年代才開始以獨立電影的形式生成,真有點讓人恍惚:今夕是何年?假以時日,我們是否能拍出《飛越瘋人院》那樣直刺專制與暴力的影片?或許有機會拍時,少年已經變成老大,銳利的刀刃已經鈍銹,徒生傷悲了。如此境遇真是一個無論如何讓我們也笑不起來的一個玩笑。

簡介:一個年輕的大學生因為不想讓女友在假期參加政治學習班,而在明信片上開一個小小的玩笑,讓他的一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開除黨籍,開除學籍,被罰去礦區服苦役,在社會上遭受著“另類”的待遇。十五年後,世事滄桑,當這位大學生獲釋,巧遇曾迫害過他的黨小組的組長時,他本想以勾引他的妻子來報復,沒想到反而幫了這位另結新歡的小組長一個大忙,更荒謬的是這位小組長則因為政治立場的轉變成為了一個反史達林主義的英雄。影片拍攝於布拉格之春(1968)時期,當然書和電影都遭禁。導演Jaromil Jires是捷克新浪潮中堅人物,他的處女作《強迫中獎》被視為捷克新浪潮的開山之作。市場上你可以見到他的《瓦萊麗和她奇蹟的一周》。


米蘭·昆德拉作品集

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捷克小說家,生於捷克布爾諾市。1967年,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玩笑》在捷克出版,獲得巨大成功,在捷克當代文壇上的重要地位從此確定。於1975年移居法國,曾多次獲得國際文學獎,並多次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代表作品有《笑忘錄》、《生命不能承受之輕》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