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背叛的遺囑》

《被背叛的遺囑》

昆德拉原籍捷克,1975年移居巴黎,今用捷克文、法文兩種文字創作,如同本世紀大作家那博科夫和貝凱特一樣受兩種文化的影響,具有異常清晰的明辨力。1993年11月出版了一部用法文寫的散文集,收集了他近年刊登在《無窮》雜誌上對當代文化界的評論文章。在這部名為《被背叛的遺囑》的書中,這位如今年已古稀的文壇拳擊手,依然不改倔強好鬥的硬漢本色,揮拳要教訓那些思想界的猶太,不論他是編輯還是教授,記者還是評論家,翻譯家還是傳記作家,只要他們背叛了作家都在攻擊之列。他特別提醒有些好心人,他們自以為在促進文學,其實是在扼殺文學。藝術家的作品其實是藝術家的遺囑,卻經常遭到背叛。

基本信息

概述

《被背叛的遺囑》《被背叛的遺囑》

《被背叛的遺囑》是米蘭·昆德拉文學理論代表作之一,自1993年出版及今影響不斷,在文學創作和研究界深有影響。本書是米蘭·昆德拉繼《小說的藝術》之後,所出版之最重要的文學理論專著,1993年在法國出版後反響極大,在文學研究界得到極高評價。因為作者不僅討論文學的抽象問題,而且也在論述中涉及社會思想以及音樂創作諸方面問題,對眾多非學界讀者也很有吸引力。

《被背叛的遺囑》是米蘭·昆德拉的一本藝術隨筆集,涉獵相當廣泛,從《巨人傳》卡夫卡海明威,從斯特拉文斯基到雅納切克,扯開去枝枝岔岔真還不少,經常是討論著小說技巧突然聯繫到奏鳴曲的某個結構形式。在昆德拉充滿警策之義的訓示中,小說和音樂完全是相通的東西——按語義學或現象學的定義更像是一回事兒。所以,他從樂曲中領受的不僅是某種感覺,還有非常實在的可作話語解讀的主題和敘事成分。這樣他便目光灼灼地發現雅納切克福樓拜的精神聯繫,以及貝多芬尼采對體系的一併拒絕。不過,昆德拉的解讀不會僅僅停留於文本,他始終注視著藝術的發生和接受的整個過程,他知道需要悉心解讀的是藝術的心靈史。可是眼前的情形不能不讓人黯然神傷,他所喜歡的那些偉大的作品總是“墜落在再也發現不了美學價值的混沌之中”。

作者簡介

《被背叛的遺囑》米蘭・昆德拉
米蘭・昆德拉(1929―)・小說家,出生於捷克斯洛伐克布爾諾;自1975年起,一直在法國定居。

・長篇小說《玩笑》《生活在別處 》《告別圓舞曲》 、 《笑忘錄》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和《不朽》,以及短篇小說集《好笑的愛》,原作以捷克文寫成。

・最近出版的長篇小說《慢》《身份》《無知》 ,還有隨筆集《小說的藝術》和《被背叛的遺囑》,原作以法文寫成。

・《雅克和他的主人》,系作者戲劇代表作。

昆德拉原先一直用捷克語進行創作。但近年來,他開始嘗試用法語寫作,已出版了《緩慢》 (1995)和《身份》(1997)兩部小說。

作品結構

《被背叛的遺囑》《被背叛的遺囑》
《被背叛的遺囑》一書中有九個篇,探討的議題非常廣泛,從文學到音樂,自古至今。

第一篇以法國十世紀小說家拉伯的作品《巨人的故事:高康大與龐大固埃》開始,討論幽默的原委。中間漫談小說的歷史乃至於歐洲小說的歷史,從托瑪斯?曼到福恩戴思,到魯西迪,再到塞萬提斯,均有其獨特的見解。

第二篇仔細研究了卡夫卡的作與其人在後世讀者心目中的形象。

第三篇則向音樂大師史特拉汶斯基致敬,除了探討他的藝術創作精神之外,昆德拉也不免要替他抱屈辯護。

第四篇回到夫卡,從文學翻譯的角度,探討“隱喻”的重要性。昆德拉在這一部里,比較了卡夫卡《城堡》中一段文字(原文為德文)的三種法文翻譯版本。

《被背叛的遺囑》《被背叛的遺囑》

第五篇研究的是小說中的時間性,並從海明威的一篇短篇故事人物的真實性。第六部談到文學與政治的關係,除了自身的經驗之外,尼采和一些東歐作家也在論述之列。第七部的主角是音樂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昆德拉一一走過他的作品,並為他所受過的委屈抱不平。第八部以卡夫卡作品《控訴》的角K為主軸,談到“當局者迷”的概念。第九部又回到史特拉汶斯基和卡夫卡論及他們的遺囑和遺願,因為時空的關係未必受到遵從。

而大師對於“小說”則有一段不得不看的論述:“我想,一邊是小說,另一邊是回憶錄、傳記、自傳,兩者之間在本質上存在著極大的差異。一部傳記的價值在於揭露真實事件,強調這些事件的精確及第一手特色。可是小說的價值卻在於展現生命里存在的可能性,在那小說尚未寫成之時,那些可能性是隱藏的,不為人知的;換句話說,小說將深埋在你我心中的東西發掘出來。一般常聽見對小說的推崇便是:我在書中的人物身上看見自己的影子;仿佛作者談的是我,而且對我瞭若指掌;有時也會聽見讀者嘆氣:我覺得被這小說攻訐,被它羞辱,被它全身剝個精光。對於這些表面上看來幼稚的看法我們千萬不可加以嘲笑:這就是小說被當成小說來讀的鐵證。”

內容提綱

《被背叛的遺囑》《被背叛的遺囑》
“當我還是年輕作家,在布拉格的時候,我憎恨“一代人”這個詞,它那種和眾人湊在一起的味道使我討厭。我第一次感到自己與別的人聯在一起,是在其後,在法國,讀到卡洛斯·伏昂岱斯(CARLOSFUENTES)的《霍亂之地》 (TERRANOSTRA)。一個另一個洲陸的人,其歷程與文化都與我相距遙遠,怎么可能被同樣的美學困擾所纏繞:要讓不同的歷史時期存在於同一部小說里?而我,直到那時一直天真地認為這個困擾只屬於我。

如果不去俯視古井,就無法捉住什麼是墨西哥的霍亂大地。不是要以史學家的方式到裡面去讀歷史紀事式發展中的事件,而是去問自己:對於一個人,什麼是墨西哥大地之精華?伏昂岱斯從夢幻小說的方向抓住了這一本質,在那裡,許多歷史時代相互混雜為一種如詩如夢的歷史;他這樣創造了某種難以描寫的東西,而且無論怎樣講,是文學上從未有過的。

最後一次我有這種秘密的美學親緣感情,是和索萊斯(SOLLERS)的《節日在威尼斯》(FETEAVENISE)。這部小說奇特,故事發生在我們的今天,卻是一台完整的戲,獻給華托(WATTEAU)、塞尚(C′EZANNE)、提香(TI-TIEN)、畢卡索(PICASSO)、司湯達(STENDHAL)。一出他們的講話和他們的藝術的戲。

在這期間,還有《撒旦詩篇》 :一個歐洲化的印度人的複雜的認同;非霍亂的大地,失落的大地(TERRAENONNOSATRAE;TERRAEPERDITAE);為了把握這個被撕裂的認同,小說從地球的不同地方去審視:在倫敦,在孟買,在一個巴基斯坦村莊,還有在七世紀的亞洲。

不同時代的共同存在,給小說家提出一個技術問題:怎樣把它們聯在一起,而不讓小說喪失同一性?”

作品評價

《被背叛的遺囑》《被背叛的遺囑》
《被背叛的遺囑》是米蘭·昆德拉文學理論代表作之一,自1993年出版及今影響不斷,在文學創作和研究界深有影響。這是米蘭·昆德拉繼《小說的藝術》之後,最重要的文學理論專著,書中不僅討論文學的抽象問題,而且也在論述中涉及社會思想以及音樂創作諸方面問題,對眾多非學界讀者也很有吸引力,重新引發人們對文學批評的信心。

在這部札記體的《被背叛的遺囑》中,昆德拉探討了小說的藝術,小說的幽默品格。昆德拉以為真正的小說式的思想是沒有體系的,無拘束的,實驗性的,所以這本札記體符合了昆德拉的非體系化思想。但與此同時,它也存在著思維不集中、思想零散化的危險。

但或許也正如昆德拉所說:“只有散文,才是生活的真實面孔。”在“被背叛的遺囑”這個標題的統攝之下,有《巴奴日不引入人發笑之日》《聖伽爾塔的被閹之影》《紀念斯特拉文斯基即席之作》《一個句子》 《尋找失去的現在》《作品與蜘蛛》《家中不遭疼受的人》《霧中之路》《親愛的,您不在您自己中》等九部分。

看似形散,其實神不散,昆德拉要探討的主題是非常集中的,它有如一根細線,串起了表面看來互不相干的一顆顆珠子——材料。這個主題就是:忠誠。也許是昆德拉見多了背叛的事實,才會有如此深切的體認。

但有人也認為,《被背叛的遺囑》挖掘的是一種非道德的道德——幽默。“這種道德與人類無法根除的行為相對立,這種行為便是:迫不及待地,不斷地對所有人進行判斷,先行判斷並不求理解。這種道德要求的小說的人物不是建立於想像之上,而是建立於預先存在的真理之上,或成為善與惡的範例,或成為互相對抗的客觀規律的代表,而非道德的道德將人物置於無邊無際的想像之上,在這一王國里,人物是自主的,有自己的道德之人。”

昆德拉說,在偉大的歐洲文學藝術世界裡,幽默在想像的天地里讓這些宣誓虔敬的人們站起來,讓人的思想取代全能者成為自己生活的基礎。他信仰或不信仰都取決於他自己;他以一種什麼方式信仰,仍然取決於他自己;更為重要的是,他作為人的思想開始復活,“以一種歷史與心理的方式探討神聖”。

在昆德拉看來,讀者和作者之間的誤會是因為人們不懂得幽默。“幽默是現代精神的偉大發明”,始於塞萬提斯筆下。幽默不是嘲諷,而是“一種特殊的喜劇形式”。幽默使“一切都變得模稜兩可”。當有人問昆德拉該不該把他的小說當真時,昆德拉突然說:“再也沒有比懂得幽默更困難的事了。”

在這個嚴肅文學低靡的年代,或許我們應該重新翻出昆德拉的《被背叛的遺囑》,試試看自己還經歷商品大潮之後,還能不能感受到他的幽默,看看是自己背叛了文學,還是文學背叛了你。檢驗的標準?看看巴奴日是不是不再引人發笑。

《被背叛的遺囑》可以看作是一部關於歐洲小說演化史的論著,這個書名表面上來自於卡夫卡的傳奇故事,但其實另有深意。昆德拉藉此書糾彈“媚俗”——不論是編輯還是教授,記者還是評論家,翻譯家還是傳記作家,不管他們有多“權威”,只要他們“背叛了作家”,都在他的攻擊之列。他特別提醒有些“好心人”:他們自以為在促進文學,其實是在扼殺文學。藝術家的作品其實就是藝術家的遺囑,卻經常遭到背叛。不論你是想要了解卡夫卡,還是想要了解米蘭·昆德拉,這都是一本必讀的書。

作品提及的作家

奈茲瓦蕭伯納普魯斯特
高爾基博爾代喬伊斯
格特夫里貝恩阿蘭基什
馮多得勒爾莫朗貢布羅維奇
德里歐拉羅歇爾聖瓊佩斯奧克塔維奧帕斯
皮蘭德婁馬雅可夫斯基萬楚拉
馬拉帕爾泰司各特布漢姆生
馬里內蒂塞萬提斯穆齊爾
季奧諾契訶夫加西亞馬爾克斯
菲爾丁托馬斯曼拉克洛
曼德爾施塔母魯諾赫爾茲薩爾曼拉什迪
梅耶荷德哈里斯托爾斯泰
安德烈耶夫皮利尼亞克卡洛斯富恩特斯
賽菲里斯蒲寧塞利納
佐拉易卜生海明威
雨果司湯達魏爾倫
康斯坦丁比布爾勒內基拉爾卡其米日布蘭迪斯

相關詞條

米蘭·昆德拉作品集

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捷克小說家,生於捷克布爾諾市。1967年,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玩笑》在捷克出版,獲得巨大成功,在捷克當代文壇上的重要地位從此確定。於1975年移居法國,曾多次獲得國際文學獎,並多次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候選人。代表作品有《笑忘錄》、《生命不能承受之輕》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