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亞時代的朝鮮族社會》

《東北亞時代的朝鮮族社會》

《東北亞時代的朝鮮族社會》是韓國企業家李承律繼《共生時代:東北亞合作區域發展新路線圖》後,推出的又一部學術新著。

基本信息

簡介

《東北亞時代的朝鮮族社會》東北亞時代的朝鮮族社會
《東北亞時代的朝鮮族社會》通過研究分析中國朝鮮族社會與文化的形成及其特點,改革開放後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一員的朝鮮族社會所發生的深刻變化,朝鮮族社會在中國發展與朝鮮半島南北雙方的友好關係以及朝韓關係的協調中所起到的作用,指出中國朝鮮族社會能夠通過充分關注和發揮自身邊緣複合文化的特點和功能,積極扮演各方利益矛盾與衝突的協調者和中間人的角色,為推動東北亞區域合作進程作出更大的貢獻。

作者介紹

李承律,1948年了生於韓國慶北清道,東國大學哲學學士、碩士,中國延邊大學政治學碩士,中央民族大學法學博士。現任韓國半島環境開發公司董事長。該公司曾成功承建韓國多家發電廠景觀工程、城市環境整理工程、汝矣島廣場公園工程、京畿技術交易市場興建工程等。

兼任中國延邊科技大學教授、副校長,平壤科技大學籌備企劃團長,北京大學東北亞研究所客座研究員,朝鮮民族共同體網站連友論壇名譽會和長,東北亞共同體研究會理事長等。

經常應邀參加學界和商界舉辦的有關東北亞區域合作的國際學術會議,多次發表獨到而富有建設性的觀點,被譽為理論素養和實踐驗兼具的東北亞問題專家。

評論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句話,強調了“人和”的重要性。如今,中國朝鮮族社會占盡天時、地利及人和。
第一,朝鮮族歷經苦難和磨礪,培養了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出色的適應能力,在改革開放時代,隨著國際合作的潮流,獲得了參與全球化和區域合作發展的天時。
第二,朝鮮族生活在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的要衝,所在地區的區域價值日顯重要。
第三,人情濃厚、具有愛心、助人為樂的朝鮮族人從小就學會漢語和朝鮮語兩種語言,如同嫁接的蘋果梨般,既具有融合力又具有獨特性,在與中國的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共享祖國大家庭的溫暖的同時,通過海外留學和勞力輸出,發揮了超常的感悟力,形成了新的經濟力和文化價值。如同食鹽在烹調過程中,融化了自己,也增添了菜餚的美味一樣,中國朝鮮社會不僅在中國境內,而且在境外都出色地發揮了媒介和協調功能。
獲得天時和地利的朝鮮族社會,若憑藉高超的駕馭多種語言的能力,面向東北亞時代新的和平發展的未來,真正發揮食鹽般的功效,就會開出“人和”的花朵。其果實不僅屬於中國,而且將成為與周邊鄰國共同分享的精神財富。

文章節選

第一章東北亞國際合作時代的到來
第一節東北亞國際合作的必然性
一、國際形勢發展的必然趨勢
東北亞國際合作的形成,不僅符合當前國際形勢的現狀,而且符合今後國際形勢的發展趨勢。
(一)世界政治經濟形的變化,為東北亞國際合作的形成創造了有利的社會條件。
冷戰結束後,國際政治形勢發生前所未有的變化。政治多極化在曲折中向前發展,經濟全球化在各國的經濟合作中逐步形成。隨著蘇聯的解體,以蘇、美為首的兩極對立和爭奪局面被解除,大國之間的關係進一步被調整,在整個世界初步形成了大國之間合作與爭鬥並存的新局面。在這種形勢下,各國不分制度和理念的區別,相繼建立了互相聯繫、互相合作、互相制約的新型國家關係。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促進下,21世紀的紀界已經成為一個地球村。隨著尖端科學尤其是通訊技術的發展,阻礙各國關係的敵對理念、宗教、民族的牆壁逐步被拆除,世界進入了經濟競爭時代。各國都以經濟利益為中心,基本拋棄過去長期堅持的制度理念、宗教和民族的對峙觀念,開始了以追求經濟實力為目的的多國合作和地域合作。
和平與發展為當代世界的主題,各國解除了冷戰時期形成的對立與戰爭的局面。無論是資本主義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國家,都弱化過去意識形態的差別,克服軍事對立所帶來的影響,逐漸走向了通過對話和交流緩和國家關的道路。世界主題的變化,為東北亞各國提拱了進一步改善相互關、加強相互合作的可能性,並為東北亞國際合作的形成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客觀條件。

盤點中國民族史書籍(二)

任何民族都有極端民族主義,漢族也不例外,它是與這個民族同生共滅的。
《說唐全傳》
《國史大綱》
《白話本國史》
《門巴族簡史》
《維吾爾族簡史》
《苗族通史》
《寧化縣誌》
《中亞東乾學研究》
《籌蒙芻議》
《雪妃娘娘和包魯嘎汗》
《清代蒙古志》
《來安縣誌》
《紅都保全:志丹縣》
《中國西北少數民族史》
《中國西北少數民族通史·遼、宋、西夏、金卷》
《爾蘇藏族研究》
《瀘沽湖畔的普米人》
《族際認知:文獻中的他者》
《滇池東岸古彝村:昆明子君人歷史與文化》
《中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系列:弓場神韻》
《涼山彝族鄉土紀實:火焰與柔情之地》
《藏史新考》
《汪寧生藏西南民族老照片》
《土家族文化資源保護與利用》
《清朝治理侗族地區政策研究》
《納西學論集:習煜華》
《東北亞時代的朝鮮族社會》
《裕固族東鄉族保全族社會歷史調查》
《白語與白族歷史文化研究》
《民族研究文存》
《西南民族研究書系:納西族歷史文化研究》
《閔台移民系譜與民系文化研究》
《藏彝走廊民族歷史文化》
《雲南回族歷史與文化研究》
《新疆世居民族》
《儀式:崇拜與有序的神聖》
《中國民族地區市場化問題研究》
《資治通鑑故事》
《一本書讀懂大唐史》
《猶太秘史》
《千古大變局:影響近代中國的是一個關鍵人物》
《台灣民眾抗日史》
《晉朝那些事兒》
《隋亡唐興七十年:家國天下的父子兩代》
《跟大師學國學:三國史話》
《南北朝那些事兒:劉裕拓跋珪卷》
《重返五四現場:1919,一個國家的青春記憶》
《帝國的惆悵:中國傳統社會的政治與人性》
《歷史不忍細讀》
《名家講壇:漢唐精神》
《衛拉特蒙古史綱》
《中國民族史兩種》
《中國近代史八種》
《中國歷代帝王世系年表》
《歷史謎團》
《紫禁城的黃昏》
《歷史大脈絡》
《賈志剛說春秋之5:吳越興亡》
《2008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發展報告》
《百苗圖疏證》
《桂北瑤歌的文化闡釋》
《北極民族學考察筆記》
《柯爾克孜族社會歷史調查》
《民族大遷徒》
《山東通史:先秦卷》
《李克郁土族歷史與語言文字研究文集》
《三代人與三個時代的對話:近現代陝甘寧青回族家族社會研究》
《明朝經營百夷研究》
《台灣先住民史》
《中國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
《清末民初壯族土司社會研究:以廣西大新縣境為例》
《蒙古史經典著作:蒙古黃金史綱》
《裕固族民族過程研究》
《青海省回族撒拉族哈薩克族社會歷史調查》
《世界視野中的回族》
《北方民族史十論》
《民族史視角下的近代中國論稿》
《鄂西民族地區發展史》
《中國古代和親通史》
《羌族簡史》
《南疆農村社會》
《蒙曼說唐:武則天》
《佤族簡史》
《內蒙古歷史文獻叢書之五和林格爾廳志略》
《革命年代》
《中國少數民族原始宗教經籍彙編:畢摩經卷》
《中國歷史年表》
《閔台民族史辨》
《仫佬族簡史》
《帝國政界往事:大明王朝紀事》
《蒙古源流:新譯校注》
《侗族社會歷史調查》
《雲南山地民族文化生態的變遷》
《國語集解》
《中國歷史未解之謎大全集》
《木基元納西學論集》
《春秋戰國的那些CEO們》
《紅牆見證錄》
《中國南方回族古籍資料選編補遺》
《藏彝走廊西部邊緣民族關係與民族文化變》
《西部地域文化心態與民族審美精神》
《安多藏族牧區社會文化變遷研究》
《保全族簡史》
《中國人盜墓史》
《雲南方誌民族民俗資料鎖瑣編》
《史林遺痕》
《最後的長房·基諾族:父系大家庭與文化變遷》
《內蒙古歷史文獻叢書之二西盟會議始末記》
《多維民族文化邊界地帶民族社會文化變遷研究:以丹噶爾臧人為視點》
《人類未解之謎》
《哈薩克跨國民族社會主義比較研究》
《馬壽千回族史志論集》
《漢村與苗鄉:從20世紀前期滇東漢村與川南苗鄉看傳統中國》
《青海湖畔的人與神》
《西川羌族特殊載體史料研究》
《民國江蘇省會鎮江研究》
《跨越時空》
《藏彝走廊:文化多樣性、族際互動與發展》
《明代西海蒙古史研究》
《當代雲南景頗族簡史》
《帝王世紀·世本·逸周書·古本竹書紀年》
《中國邊疆民族研究》
《滿洲民族共國體形成歷程》
《中國民族史研究60年》
《尤中文集》
《滇桂地區與越南北部上古青銅文化及其族群研究》
《兩晉南北朝史》
《羌族》
《中國朝鮮族移民史》
《中國歷史風雲錄》
《漢朝宮廷秘史》
《大廠回族自治縣誌》
《湖北回族古籍資料輯要》
《西夏學》
《哈尼族社會歷史調查》
《大家庭:中華民族巡禮》
《清初遺民社會》
《西安事變新探:張學良與中共關係之謎》
《簡明西夏史》
《體制政策與蒙古族鄉村社會變遷》
《天公不語對枯棋》
《鄂溫克民族傳統社會與文化》
《多元融通的回族文化》
《中國西北少數民族通史:西晉十六國卷》
《文化傳承與民族教育田野調查:三十三位涼山彝人訪談錄》
《西域往事:新疆最後一個王公200年的家族記憶》
《台灣平埔族群文化變遷之研究》
《女真:滿族建國研究》
《騰飛的鄂溫克》
《侗族簡史》
《中國地方志集成·省志輯:江西》
《守望故土:長治回族六百年》
《安木多東部藏族歷史文化研究》
《黔南苗蠻圖說研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