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通史》

《苗族通史》

《苗族通史》2007年11月1日出版於民族出版社,吳榮臻 著,本書從經濟、政治、文化教育、以及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的沿革變遷等,全面系統地闡述和再現了苗族的歷史,為讀者全面地了解、認識苗族,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基本信息

內容提要

《苗族通史》《苗族通史》

苗族,是中國一個古老而優秀的民族。雖被迫輾轉遷徙,進入條件惡劣的南部山區和西南高原,但勤勞、勇敢的苗族人民,生生不息,奮鬥不絕,又為祖國的中南和西南地區的開拓和中華民族統一國家的形成、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本書上溯遠古傳說時代,下迄新中國成立初期,從經濟、政治、文化教育,到民族源流、遷徙,民族關係和反抗鬥爭,以及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的沿革變遷等,全面地、系統地闡述和再現了苗族的歷史,是一部難得的好教材。從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苗族數千年發展的軌跡,並得出必要的經驗和教訓;同時為我們歷史地和全面地了解、認識苗族,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圖書目錄

第一冊

導論
第一部先民聚落期
卷一先民聚落期
第二部拓土立國期
卷二拓土立國期(上)
卷三拓土立國期(中)
卷四拓土立國期(下)
第二冊
第三部苗疆分理期
卷五苗疆分理期(上)
卷六苗疆分理期(中)
卷七苗疆分理期(下)
第三冊
第四部民主革命期
卷八民主革命期(上)
卷九民主革命期(中)
卷十民主革命期(下)
第四冊
第五部民族區域自治期
卷十一民族區域自治期(上)
卷十二民族區域自治期(中)
卷十三民族區域自治期(下)
第五冊
第六部列傳、志
卷十四人物列傳(上)
卷十五人物列傳(下)
卷十六語言文學誌
卷十七哲學思想志
卷十八教育志
卷十九醫藥志
卷二十武術志
卷二十一服飾志
卷二十二婚姻志
卷二十三家庭村落志
卷二十四風俗志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附錄一:跋
附錄二:供稿單位及個人

導語

《苗族通史》是作者傾注一生之精粹,廣集百家之大成。該書用史實展現了苗族上下幾千年悠久的文化、光輝的歷史以及苗族人民不屈不撓艱苦奮鬥的品格、靈魂和精神。這對於人們認識和進一步了解苗族以及教育當代和後代廣大苗族人民是有好處的,對於黨和國家制定政策和治理苗區也是大有裨益的。

前言

一、本書起於原始社會,主要事跡至20世紀末,當今人物至2004年底止,縱溯蚩尤及九黎三苗,橫攬苗族人口分布名省(區、市),網羅舊籍,博採遺文,憑藉地下發現,考據民族資料,旁及西書,參以檔案,是以曰通史。
二、本書略仿舊史體例,正史即紀,不標名;余設“志”、“傳”,表列志、傳之中。
三、歷史上苗族無通行文字,本書資料來源均出於漢族文書及苗族口碑,而漢史無專志載苗事,一些蛛絲馬跡,散見於各史、志、書中,蒐集似海撈針,如沙淘金,所得隻言片語,無以成章,只有考證辨偽或論證說明方可援用,故本書紀實,外加了不少的作者說明或議論,記少述多,不另設考據集,體例有別於傳統舊史志。
四、舊時苗地久不納於中央王朝版圖之列,王權政治無力所達,其間雖曾置郡國州縣,但“一城如斗大,四面皆苗窩也”,且時置時廢,形同虛設。苗人亦不納於國家“臣民”之列,統視之“化外”,至嘉慶三年議苗為民,朝廷仍“切責不許”。故本通史雖參考了帝王朝代,但不照搬套用,主要是根據苗族自身歷史發展規律而定,分“先民聚落”、“拓土立國”、“苗疆分理”、“民主革命”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區域自治”五期,
五、苗族上古雖立“國”,舊史久有“苗疆”之稱,但疆域時寬,時窄,界無定址,且“國”,均在祖國疆域之內;再則“苗疆”,又包括了不少其他民族在內,故本書不便置輿圖。
六、舊時南方民族名稱,與今時民族名稱多有不同,古今難以對應,故本書言舊事不涉今族名。
七、舊史載苗地多用“苗疆”,本書遵照歷史,在清末“新政”以前用“苗疆”,新政以後用“苗區”。
八、本書設“人物傳”,按行政級別或技術職稱以及社會影響相應地置大、中、小傳,清以前古代人物按歷史時期寫,現代人物分黨政軍界、學術界、科技界等,健在人物亦入傳,一律不加評論,至於正反忠奸,則在生平事跡中體現。此外,由於資料有限,難免遺漏,若後有新發現,待修訂時補遺。
九、本書引據,一般加注,惟網路資料查詢,作者不詳,無法署名;為行文需要,重引不加注。
十、全書設“導論”,部設“前言”,編設“概述”,界因苗族舊無史志,許多常理,後人難以明白,故對一些必要的專業知識和史學研究新的建樹,寧詳毋略,寧取無棄。

吳榮臻
2005年7月於北京

盤點中國民族史書籍(二)

任何民族都有極端民族主義,漢族也不例外,它是與這個民族同生共滅的。
《說唐全傳》
《國史大綱》
《白話本國史》
《門巴族簡史》
《維吾爾族簡史》
《苗族通史》
《寧化縣誌》
《中亞東乾學研究》
《籌蒙芻議》
《雪妃娘娘和包魯嘎汗》
《清代蒙古志》
《來安縣誌》
《紅都保全:志丹縣》
《中國西北少數民族史》
《中國西北少數民族通史·遼、宋、西夏、金卷》
《爾蘇藏族研究》
《瀘沽湖畔的普米人》
《族際認知:文獻中的他者》
《滇池東岸古彝村:昆明子君人歷史與文化》
《中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系列:弓場神韻》
《涼山彝族鄉土紀實:火焰與柔情之地》
《藏史新考》
《汪寧生藏西南民族老照片》
《土家族文化資源保護與利用》
《清朝治理侗族地區政策研究》
《納西學論集:習煜華》
《東北亞時代的朝鮮族社會》
《裕固族東鄉族保全族社會歷史調查》
《白語與白族歷史文化研究》
《民族研究文存》
《西南民族研究書系:納西族歷史文化研究》
《閔台移民系譜與民系文化研究》
《藏彝走廊民族歷史文化》
《雲南回族歷史與文化研究》
《新疆世居民族》
《儀式:崇拜與有序的神聖》
《中國民族地區市場化問題研究》
《資治通鑑故事》
《一本書讀懂大唐史》
《猶太秘史》
《千古大變局:影響近代中國的是一個關鍵人物》
《台灣民眾抗日史》
《晉朝那些事兒》
《隋亡唐興七十年:家國天下的父子兩代》
《跟大師學國學:三國史話》
《南北朝那些事兒:劉裕拓跋珪卷》
《重返五四現場:1919,一個國家的青春記憶》
《帝國的惆悵:中國傳統社會的政治與人性》
《歷史不忍細讀》
《名家講壇:漢唐精神》
《衛拉特蒙古史綱》
《中國民族史兩種》
《中國近代史八種》
《中國歷代帝王世系年表》
《歷史謎團》
《紫禁城的黃昏》
《歷史大脈絡》
《賈志剛說春秋之5:吳越興亡》
《2008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發展報告》
《百苗圖疏證》
《桂北瑤歌的文化闡釋》
《北極民族學考察筆記》
《柯爾克孜族社會歷史調查》
《民族大遷徒》
《山東通史:先秦卷》
《李克郁土族歷史與語言文字研究文集》
《三代人與三個時代的對話:近現代陝甘寧青回族家族社會研究》
《明朝經營百夷研究》
《台灣先住民史》
《中國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
《清末民初壯族土司社會研究:以廣西大新縣境為例》
《蒙古史經典著作:蒙古黃金史綱》
《裕固族民族過程研究》
《青海省回族撒拉族哈薩克族社會歷史調查》
《世界視野中的回族》
《北方民族史十論》
《民族史視角下的近代中國論稿》
《鄂西民族地區發展史》
《中國古代和親通史》
《羌族簡史》
《南疆農村社會》
《蒙曼說唐:武則天》
《佤族簡史》
《內蒙古歷史文獻叢書之五和林格爾廳志略》
《革命年代》
《中國少數民族原始宗教經籍彙編:畢摩經卷》
《中國歷史年表》
《閔台民族史辨》
《仫佬族簡史》
《帝國政界往事:大明王朝紀事》
《蒙古源流:新譯校注》
《侗族社會歷史調查》
《雲南山地民族文化生態的變遷》
《國語集解》
《中國歷史未解之謎大全集》
《木基元納西學論集》
《春秋戰國的那些CEO們》
《紅牆見證錄》
《中國南方回族古籍資料選編補遺》
《藏彝走廊西部邊緣民族關係與民族文化變》
《西部地域文化心態與民族審美精神》
《安多藏族牧區社會文化變遷研究》
《保全族簡史》
《中國人盜墓史》
《雲南方誌民族民俗資料鎖瑣編》
《史林遺痕》
《最後的長房·基諾族:父系大家庭與文化變遷》
《內蒙古歷史文獻叢書之二西盟會議始末記》
《多維民族文化邊界地帶民族社會文化變遷研究:以丹噶爾臧人為視點》
《人類未解之謎》
《哈薩克跨國民族社會主義比較研究》
《馬壽千回族史志論集》
《漢村與苗鄉:從20世紀前期滇東漢村與川南苗鄉看傳統中國》
《青海湖畔的人與神》
《西川羌族特殊載體史料研究》
《民國江蘇省會鎮江研究》
《跨越時空》
《藏彝走廊:文化多樣性、族際互動與發展》
《明代西海蒙古史研究》
《當代雲南景頗族簡史》
《帝王世紀·世本·逸周書·古本竹書紀年》
《中國邊疆民族研究》
《滿洲民族共國體形成歷程》
《中國民族史研究60年》
《尤中文集》
《滇桂地區與越南北部上古青銅文化及其族群研究》
《兩晉南北朝史》
《羌族》
《中國朝鮮族移民史》
《中國歷史風雲錄》
《漢朝宮廷秘史》
《大廠回族自治縣誌》
《湖北回族古籍資料輯要》
《西夏學》
《哈尼族社會歷史調查》
《大家庭:中華民族巡禮》
《清初遺民社會》
《西安事變新探:張學良與中共關係之謎》
《簡明西夏史》
《體制政策與蒙古族鄉村社會變遷》
《天公不語對枯棋》
《鄂溫克民族傳統社會與文化》
《多元融通的回族文化》
《中國西北少數民族通史:西晉十六國卷》
《文化傳承與民族教育田野調查:三十三位涼山彝人訪談錄》
《西域往事:新疆最後一個王公200年的家族記憶》
《台灣平埔族群文化變遷之研究》
《女真:滿族建國研究》
《騰飛的鄂溫克》
《侗族簡史》
《中國地方志集成·省志輯:江西》
《守望故土:長治回族六百年》
《安木多東部藏族歷史文化研究》
《黔南苗蠻圖說研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